各種影視劇中,若主角是高智商精英,其性格設定絕對是冷傲孤僻,不善交際。
而我們現實生活中接觸的高智商的人,他們也的確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話不多卻精準,理智到冷血,熱情在他們身上是看不見的。
Parmenides of Elea說:更高級的哲人獨處,並非他喜歡獨處,而是周圍沒有同類人。
社會學家認為,群居動物的智力水平往往更高,因為處理群體關係本身就需要智力,而群體關係處理得如何,更是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體現。
人雖是群居動物,但是生活中更多時間其實是獨處的。
這就可以解釋,一些事業有成的人普遍喜歡獨處。
尤其是思想異於常人、高智商人群,他們好似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社交,他們試圖脫離集體,正好與社會學家的觀點相悖。
這類情況該如何理解呢?
群體帶來壓抑
《烏合之眾》裡說,人處於群體關係中,會不受控制的尋求群體精神統一。
也就是說追求統一的群體精神,是不允許出現意外情況,而個人意志和個人創造意識都會破壞群體統一的標準。所以,當你和大家不一樣時就會被群體打壓和排擠。
也就是說,群體生活對那些高智商人群特有的獨立思想和個人創造力具有壓抑效果,這會讓精英們感到痛苦,想要脫離集體生活。
那些離不開群體生活的人,反而是精神世界匱乏,自我價值感不明確,生活目標不清晰的人,他們需要在群體獲得我們都一樣的自我安慰。
而高智商人群思想獨立,精神世界豐富,自我價值實現方式多樣,他們喜歡獨處,喜歡思考。安靜的環境能刺激他們創造,群體環境卻會干擾他們的思維和行為。
因此,群體環境對高智商人群的創造力有反向作用,我們也可以把他們反社交行為,看成他們自我滿足和自我陶醉的表現方式。
觀察這群精英會發現,他們大多偏內向。也就是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中提出的內向和外向概念。
內向和外向的區分並不是看一個人話多還是話少,而是看人們自我精神滿足的導向如何。
內向的人喜歡從內在世界找能量,他們善於思考問題,喜歡看書找答案,有自我反省的習慣,對一切能滿足精神世界的工作和技能感興趣。
而外向的人是從外部獲取能量,不喜歡獨處,熱鬧的生活即是他們生活的追求。
所以,內向的人給人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常人無法理解他們自娛自樂的精神世界,會覺得跟他們聊天無趣,與他們相處無聊。
高智商的人缺乏情感需求
習慣獨處的高智商人群,會下意識避開吵鬧的環境,和人交流時會猶豫半天,容易忽視別人在做什麼,只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所和聊天話題。這樣的人在群體生活中格格不入,周圍的人也會覺得他疏離高冷。
雖然高智商內向的人有這些相處上的弱點,但在情緒管控方面強於那些善於群體生活的人。
低智商的人普遍情商不高,不能很好的管控情緒,容易衝動容易點爆。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多以自我為主,目的是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能兼顧他人的感受。
高智商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有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表達情緒的方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會兼顧他人的情緒,表達內容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會出現發洩負面情緒等給人帶來壓力的表達方式。
果然世界是公平的,高智商的人社交能力弱,卻擁有天然的情緒管控能力。低智商的人群體生活能力強,卻缺乏情緒管控能力。
情緒管控能力,其實是指我們是理性思維還是感性思維。
由此可見高智商人群大多為理性思維,沒有明顯的情緒爆點,所以會讓人覺得他們「冷血」沒有感情。比起沒有意義的happy hour,高智商人群更願意做那些有意義的事,所以他們的朋友普遍偏少。
理性的人喜歡自我反省,能準確意識到自己的天賦,情緒需求,價值觀等,懂得把握工作中的機會,認定目標不受情緒拖累,配上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更容易達成目標,在社會中取得成就。
換言之,高智商人群雖然看著「孤獨」,可他們的眼裡有光,是一種極為稀缺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