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作家的兩篇散文作品入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

2021-01-10 人民看點新媒體

吳然的作品入選小學教材。記者餘蘇晏攝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裡,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這段充滿雲南風情的文字出自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文章的作者吳然,是雲南的本土兒童文學作家,他的另一篇作品《走月亮》,也入選了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

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中小學生統一使用部編版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此次雲南作家的本土題材作品入選部編版教材,通過語言文字,讓全國的孩子們領略了雲南風光之美、文化之美,也展現了雲南兒童文學的質樸美好。本土作家、本土題材也讓昆明市各學校教師、學生倍感親切,教師們也在課文基礎上,展開教學研究,結合本地情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了豐富的拓展,讓學生們不僅學到了課文內容,也在課本之外拓展了知識。

那麼,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大青樹下的小學」在哪裡啊?《走月亮》那麼美,作者是怎麼寫出來的?記者與這兩篇文章的作者吳然面對面,請他為學生們揭秘課文背後的故事,並給出閱讀文學作品的建議。

創作故事1 「大青樹下的小學」在哪裡?

和吳然見面,是在他的家裡,他一邊聊一邊翻開收錄著《大青樹下的小學》《走月亮》的課本。對於吳然來說。儘管已過去了30多年,但當初創作這兩篇文章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創作《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在1985年。當時我走訪瑞麗、畹町、隴川、騰衝等邊疆地區,最後來到怒江片馬。剛走進片馬古浪鄉村寨子沒多久,就聽到讀書聲。順著聲音走去,看到青瓦白牆的小學校舍,校園裡就有一棵大青樹。」

吳然還記得,學校裡的學生告訴他:「老師『撿』到一隻小熊。」並領著吳然去看。原來這是學校老師在樹林裡撿到的小黑熊,暫時收留在校園中,等大一些再放走。這樣的經歷讓吳然感覺很有意思。

後來,吳然一直記得這所大青樹下的小學,再聯想自己一路上參觀過的民族小學,見過的各民族學生,看到這些校園裡悠閒信步的野生孔雀、麂子、猴子等,忽然來了靈感,於是很快寫了這篇400多字的短文。

「這篇文章是在一種『美麗的感動』中寫成的。我想描寫這些鄉村小學生機勃勃的樣子,也希望向小讀者傳遞各民族小朋友一起學習時的團結與快樂。」吳然說。

創作故事2 「走月亮」走出母愛的溫暖

如果說《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在閱讀大地後得到的靈感,那麼《走月亮》的靈感就來源於閱讀書本。

吳然出生於宣威,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大理度過的。他記得,那時自己和妹妹、母親住在一間小屋子裡,天冷時要靠火塘微弱的柴火取暖。母親到地裡幹活,經常很晚回家,吳然和妹妹就站在高埂上等母親。「當山梁的埡口出現了一個黑影,黑影的邊緣被山月鍍了一道清白的亮邊,那就是母親。她背著一背刺柴,頂著山月從山梁上下來了。」於是孩子們就牽著母親的手,踏著月光回家。

很久以後,吳然讀到清代文人沈復的《浮生六記》時,看到江浙一帶有「走月亮」的古老習俗,說的是當地婦女在八月十五的晚上,踏著月色結隊而遊。

「看到『走月亮』三個字,我忽然被觸動了,不禁就聯想到童年時,和母親踏月而歸的情景。」

於是,吳然動筆寫下了這篇散文,借用江浙民俗的「走月亮」三個字,把文章的地點放在蒼山腳下,筆下寫出了洱海之月,也寫出了母愛深情。

創作心得 用孩子的感覺去寫

不久前,雲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張春驊在昆明約見了吳然,對兩篇雲南本土文章入編部編版語文教材表示祝賀。

「張副廳長說,很高興看到雲南的作品進入教材,以此向全國的小朋友們展現雲南的風土人情,讓孩子們對這片土地的美麗、富饒和神奇產生嚮往之情。」吳然說,自己也希望全國的小學生們,能夠通過這兩篇文章,領略雲南風光之美、民族文化之美。

吳然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多年,在他看來,兒童文學是「成年人寫給孩子的大文學」,「兒童文學作品是寫給孩子看的,創作過程中要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靈去想像,用孩子的語言去表達,用簡單淺顯的語言表達美的意境」。

吳然說,近年來中國兒童文學作品發展很快,湧現了不少優秀作品。除了課本上的課文,孩子們也可以在課外閱讀更多兒童文學作品。比如曹文軒的作品,曾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青銅葵花》《草房子》等都值得孩子們去閱讀。孩子們可以從閱讀經歷中,汲取豐富的語言文字營養,在心中培育美的種子。

吳然給中小學生的閱讀建議

從部編版教材的變化不難看出,目前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趨勢下,閱讀能力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那麼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吳然也給出了建議,以供各位同學和家長參考:

大聲朗讀

有一句話說「字在書頁上睡著了,大聲讀才能把字叫醒」。朗讀是文字最美妙的飛翔,朗讀才能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感,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

擴大閱讀量

課本中的課文不能代替閱讀,更豐富的內容還是在課本之外。一開始可以根據興趣來選擇讀物,培養閱讀習慣,但也要漸漸穿插一些經典的作品。閱讀就要雜要廣,要吃雜糧,在雜與廣當中發現廣闊的天地。

讀寫結合

養成一邊讀書一邊摘抄好句子、好詞的習慣,學會積累詞彙,就像把它們存入「銀行」,寫文章時就可以方便取用、仿寫。

課堂教學 從課本閱讀延伸至課外

日前,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為了鼓勵學生進行閱讀,新教材也想了很多辦法。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昆明市各學校的教師們也結合部編版教材精神,在課堂教學方式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實踐。以《大青樹下的小學》《走月亮》兩篇課文為例,記者採訪了五華區春城小學、盤龍區盤龍小學的語文教師,請她們展示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案例。(記者餘蘇晏 楊豔萍)

相關焦點

  • 上海啟用統編版教材:古詩文小學129篇,初中132篇
    根據教育部要求,2017年9月,上海作為「五四學制」地區,從一年級開始推廣使用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語文教材。統編版「新教材」有啥亮點?【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介紹】體系結構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每冊6-8個單元,由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板塊組成。每單元3-4篇課文,語文園地包括「日積月累」「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等欄目。
  • 周杰倫《蝸牛》或入選小學語文 出版社稱新教材脫胎換骨
    東方網6月16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最新修訂的語文出版社版(下稱語文版)小學語文課本中,臺灣著名歌手周杰倫的勵志歌曲《蝸牛》有望被收錄進三年級的延伸閱讀,而大陸著名歌手韓紅演唱的《天路》則以詩歌的形式被選入二年級上冊第二課
  • 滬小一生將使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分為上下兩冊
    滬上幾位資深小學語文老師說,此次語文教材的變化,呈現出幾個鮮明的特徵:  ●從課文選篇來看,以一年級上冊為例,安排了14篇課文,分為「自然四季」「想像」「兒童生活」「觀察」4個單元,體現出人文主題的多樣性。
  • 小學語文說課稿:《散文家談散文》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三單元的《散文家談散文》。說課的內容分為:教材分析,新課標理解,學情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設計。一、課本分析第三單位的學習,對學生的要求是「學會念書」「閱讀有奇特的感覺」。
  • 小學語文教材收錄周杰倫《蝸牛》
    翻開語文出版社最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材,記者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變化。一年級語文第一頁是導學部分,《我愛學語文》取代了原來的《我愛上學》。    2013年7月,語文出版社召集所有專家和編輯力量,啟動語文版小學、中學教材修訂的攻堅戰。目前,語文版新版教材小學一二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已經通過教育部驗收。    改的還不僅僅是這些。比如,二年級上學期第二課,記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詩歌的形式入選教材,三年級的延伸閱讀中居然收錄了臺灣歌手周杰倫作詞作曲的歌曲《蝸牛》。
  • 小學新生語文教材變臉 傳統教育增多難度降低
    細心的老師發現,今年小學新生使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重新做了修訂,外觀比以往「胖」了一圈,拼音的學習時間也拉長,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內容也增多。昨天,記者了解到,除了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也做了諸多調整,它們的共同點是難度普遍降低,趣味性增強,傳統文化的元素增加。據了解,全國語文教材的有10多個版本,每隔幾年都會做一定程度的調整。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一年級小學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法制晚報消息,根據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本」語文教材。9月新學期一起啟用的還有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學就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
  •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摘要: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第一、四、七、八單元的編排思路如下:引導 學生感受人物品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藉助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 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培養學生根據童話特點閱讀童話的能力。
  • 安徽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新生開設《科學》課
    今年起,我省一年級小學生發到手的《語文》教材將迎來「大變臉」,由往年的「蘇教版」換為「部編本」教材,與此同時,初一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將啟用全新的國家統編教材。8月30日下午,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提前看到「胖了一圈」的語文教材,由以前的「先拼音後識字」變為「先識字後拼音」。
  • 語文教材輿論風波事件始末回顧
    2016年6月1日,察網發布深入調查報告《【六一節,再關注下孩子們的教材問題吧】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西化問題的認真研究》,通過全面的調查研究,證實了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嚴重的西化問題,其要點如下:【1,篇幅最多、最重要的兩大主題(「品質」與「智慧」),西化最為嚴重。
  • 理工男奶爸 從高工變身童話作家 大可原創「大耳免」用科普童話為...
    ZAKER 哈爾濱記者 申志遠近日,科普作家葉永烈逝世,他的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因預言成為現實被譽為 " 經典 "。慨嘆唏噓間,我市童話作家大可創作的《發明家大耳兔》童話系列被兒童文學作家聯合推薦,與曹文軒、黑鶴、沈石溪等名家作品一同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 " 農家書屋 " 書目,受到 " 熊孩子們 " 的追捧。童話是兒童文學世界裡最具幻想性的文體,《發明家大耳兔》則是偏重科學原理的幼兒硬科幻童話,按照科技發展的趨勢,書中的很多暢想再過很多年後或許就能實現。
  •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懷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專門設置了一個「遨遊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漢字字體演變的歷史進程——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楷書是現在比較常用的字體,「楷」就是規矩、楷模的意思,寫出來的字方正規整,就如同做人一樣。隨著層次的提升,學生開始接觸書法作品和我國的一些書法家。
  • 小學語文教師使用統編新教材,一定要注意這3個問題!
    我想這是基於兩個方面:一是能夠基於學情,考慮到了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難點在哪裡;二是對全套小學語文教材、年段特點、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和這篇課文的編排意圖有充分的了解,能夠準確地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市級教研活動,全市語文教師的精力都用在研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卻不太重視研究統編教材。當前應將研究統編教材放在重要位置。 語文教師應當加強課程標準的學習研究,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已近十年,需要與時俱進。
  • 小學語文刪掉4篇課文,清華教授:教材越改越爛,愛國英雄被遺忘
    畢竟較之以往從120分提升至150分,足以證明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程,以及社會核心價值主義的變化,導致小學語文的教材內容也在隨之更改。一、小學語文刪掉4篇課文,遭清華教授痛批眾所周知,從2019年秋季入學開始,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內的所有年級將統一使用「統編本」教材,它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並與2019年在各地各校全面覆蓋使用。
  • 動物專家表示: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文寫錯了!
    你猜怎麼著,歸攏的那堆紅棗,全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他的身子「長」大了一圈,也許是怕被人發現吧,它馱著滿背的紅棗,向著牆角的水溝眼兒,急火火地跑去了……」這段有關刺蝟的描述,來自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第23課《帶刺的朋友》,作者為科普作家宗介華。網名為「瘦駝」的一名廣州爸爸在給兒子默寫時,讀到這樣的描述卻著實吃了一驚。
  • 新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什麼還是不盡如人意?
    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關注語文教育改革與指摘語文教材的人也越來越多,比如作家葉開,曾在《語文教學與研究》的「語文之痛」專欄上撰寫批評語文教材的文章;比如「浙江三教師」蔡朝陽、郭初陽、呂棟合寫的《救救孩子》(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0年9月),將矛頭指向了最具權威性的幾大版本語文教材;比如學者江弱水前不久發出的一篇舊文,直指小學語文教材「修辭不立誠」的問題。
  • 小學語文教材收錄周杰倫歌曲《蝸牛》
    小學語文教材收錄周杰倫歌曲《蝸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這首周杰倫的《蝸牛》在2000年左右紅遍大江南北,因歌曲旋律優美、內容積極,曾於2005年被收錄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之列,近日更被語文出版社最新修訂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列入延伸閱讀
  • 「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召開
    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於12月5日至6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來自雲南、新疆、江蘇、安徽、湖南、廣東、福建、北京、浙江的9位教師,先後就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最具代表性的長課文、難課文進行了說課展示。據悉,自今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面向全國開展優秀課例徵集活動以來,共收到各省篩選之後的推薦課例149個。本次現場活動展示的課例,是經過眾多專家遴選出來的優秀課例,體現了教科書的編排意圖和特點,提供了教學長課文、難課文的可供借鑑的有效方法。
  • ...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
    2020年秋季起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五個不變今年秋季學期起,我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全區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其他學科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文字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不變
  • 吳伯簫散文常年選入語文教科書,這些原因,實至名歸
    在各種教材中以及散文收錄作品中都經常能看見吳伯簫的散文作品,在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間,吳伯簫的散文是課本教材常客。如最早的《記一輛紡車》,在1966年就被選入函授學校的教學篇目,在1977年入選華中師範學校教材。入選教材的散文還有很多,其中《山屋》、《難老泉》、《獵戶》等大家都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