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公布的《2017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彙編》中,共有256所高校年度科技經費超過1億元,超過20億元的有17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分別以51.68億元、44.20億元、39.03億元位居前三。但是想要科研成果真正造福於人,經費還需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不容樂觀。據悉,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而我國高校被轉讓、許可的專利佔「活專利」的比例僅為2.03%。
基金戰略:
為成果轉化插上翅膀
高校成果轉孵化最大的瓶頸是資金問題。為了解決資金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園以校友出資為基石,聯合超過50家知名投資機構,發起設立了總規模達7億元的「西交一八九六創業投資基金」。據悉,這些基金主要投資於TMT、醫療健康、工業4.0、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優秀項目的團隊,為企業符合和成果轉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清華大學則是打造了「學生社團到平臺再到創業實體」的無縫對接。清華大學科技園啟迪之星副總韓威表示,清華科技園讓學生從創意社團到學校創新平臺,再到科技園的創業載體實現無縫對接,使一大批清華學生創辦的企業如藍晶生物、紫晶立方等藉助清華科技園啟迪之星的平臺走出來。這些企業為後來的企業孵化提供豐富且持久的基金,例如2016年清華校友總會和啟迪控股合作,在各地建立「啟迪清華校友活動中心」,並設立了水木清華校友基金、DNA基金、課程基金、幸福基金等多項基金。
雙創教育:
構建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韓威提到,近年來,清華大學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大學各項核心職能。另外,清華科技園還在服務校友方面,構建出全鏈條、垂直化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從夢想課堂、夢想實驗室、啟迪之星培育計劃、啟迪之星創業營、鑽石計劃、上市企業、全球孵化網絡,以打通全生命周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友三創大賽,以增強校友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而復旦大學科技園總經理王偉則分享了該校為實現課堂與市場實時對接的新措施。據悉,復旦科技園積極推薦園區企業高管參與雙創學院導師工作,參與學校相關部門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評審,並開展針對初創企業培訓的創業企業訓練營,以此搭建平臺,促進青年教師與政府、企業面對面交流。另外,復旦科技園分別在楊浦區國泰路和外高橋分園創立了兩個創新中心空間,以集成信息、技術、資金等要素,搭建一個有梯度的技術轉移轉換體系。
校地合作:
推動所在地區經濟發展
科技成果想要順利轉化落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是高校推動所在地區經濟發展較直接的方式。
據介紹,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科技園在順德等地建立了創新園區,大力推進校地合作。順德創新園區由學校層面和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是華工科技園實現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師生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未來,順德創新園區將依託華工雄厚的科研實力,聚焦廣東、順德重點發展的新興企業,在機器人、人工智慧、精密製造、先進材料等領域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將園區打造成為創新優勢明顯、校地資源深度融合、區域技術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為佛山順德、進而為廣東特別是粵港澳地區經濟優化升級和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清華科技園一直以來也非常重視創新生態的建設,致力於以校友資源為紐帶,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打通創新的各個環節,以增進科技園的產學研用、地方政府的創新扶持以及國際上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