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高發,到醫院看病的患兒有所增多。記者 黃宇 攝
「每次帶娃看病都要排長隊。」「兒子感冒一周沒上幼兒園了。」「兒科醫生太少了。」連日來,全國多地暴發流感,各大醫院兒科門診就診量均呈上升趨勢。1月15日,在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不少兒科醫生放棄調休,輪班應診,依然忙不過來。超負荷工作的背後,凸顯出兒科醫生緊缺的窘境。全面二孩時代,如何破解「兒科醫生荒」,重慶正做出積極探索。
走訪:流感襲來 兒科醫生連軸轉有人甚至累倒了
這一波流感來得有點猛。1月12日深夜11點多,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禮嘉分院,帶孩子趕來看急診的家長們還排著長隊。
張永強一家住在江北區五紅路蘭天苑小區,8歲的女兒琪琪感冒近一周了,傍晚時突然發燒到38.1℃,不敢大意的他先是帶女兒趕到兒童醫院渝中區本部,發現人太多後又開車到禮嘉分院掛急診。等到醫生給琪琪看病時,已是深夜11點半。
重醫附屬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熊菀教授介紹,新年以來,天氣劇烈變化,導致呼吸疾病病人佔就診的一半以上。為應對患兒就診高峰,該院兩個院區門診早已是滿負荷運轉。
另一頭的重慶市婦幼保健醫院,同樣打起擁堂。兒科醫生們放棄調休、輪換加班,但仍然忙不過來。兒科門診副主任李雪梅每周一三五上午門診,忙起來時,她連口水都顧不上喝。
「現在我們科室每個醫生每天要看100個號左右。」李雪梅介紹,從去年9月開始,兒科接診量就一直呈飽和狀態,為此,她們加開了兩個診室應診,連70多歲的老專家也堅持參加門診坐診。擔心忙不過來,不少醫生感冒發燒,依舊帶病堅持。
重慶九龍坡區人民醫院50多歲的兒科醫生楊曉毅在連續工作11小時後,累倒在崗位上,由工作人員攙扶離開。 監控截圖
但有醫生還是「沒挺住」。
1月7日,重慶九龍坡區人民醫院50多歲的兒科醫生楊曉毅在連續工作11小時、接診80餘人次後,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受寒冷天氣影響,當天來院就診的患兒猛增,楊曉毅整個下午沒有去過一次洗手間。該院兒科共9名在崗醫生,15名護士,這段時間都處於連軸轉的狀態,很久都沒周末的概念了。
就在同一天,天津海河醫院貼出一則通知,因該院兒科3名醫生超負荷工作,全都病倒,兒科不得不停診。據媒體報導,天津海河醫院為一家三甲醫院,兒科醫生一共3名。進入流感高發季以來,他們每天每人接診患兒超過60個。
挑戰:患兒多醫生少 全面二孩帶來新壓力
市婦幼保健院,陪孩子等待看病的家長們。記者 黃宇 攝
兒科醫師的緊缺早已是公認的事實。國家衛計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兒童醫院99所,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約為11.8萬人,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距離國家每千名兒童擁有1名兒科醫師的配備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據重醫附屬兒童醫院開展的《新形勢下重慶婦幼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定位及發展研究》數據顯示,重慶共有實際從事兒科臨床工作兒科醫師4778人,其中專職兒科醫師2082人,兼職兒科醫師2696人(主要為內兒科兼職)。全市0-14歲兒童人口約600萬,按照國家配備標準計算,兒科醫生缺口達到1200餘名。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對兒科醫生的需求會更多。
以重慶為例,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重慶市2016年出生人口38.3萬人,較2015年同比增長近6萬人,同比增長18.58%。其中二孩16.2萬人,佔總出生數的42.22%,同比增加5.98%。
今年1月10日,重慶市衛計委首次發布2017年度健康就診報告。據報告分析,預計今年4月起我市將誕生大量「狗寶寶」,夏季產科床位會緊張。隨著兒童數量增加,兒科醫生緊缺的問題或許會更突出。
背後:人才成長要花10多年 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有家長發文稱,深夜,兒童醫院急診部仍有很多人在等待。 朋友圈截圖
兒科俗稱「啞科」,多數情況下孩子病情是由父母口述,醫生根據經驗和孩子的反應來判斷。業內人士稱,同樣的病,兒科醫生要多花兩三倍的時間來了解、診治,但付出和回報往往不成正比。
此外,由於1998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五官科學、兒科學等合併調整為臨床醫學,導致專業兒科醫生的供給減少。目前雖然已恢復招生,但兒科醫生的培養是需要周期的。
有醫學專家表示,培養一個兒科醫生很不容易,讀5年本科,再3年規培,還不能立即勝任兒科醫生工作,需要在醫院鍛鍊很久才能獨立接診。一般情況下,一個兒科醫生至少要花10年時間培養,這還是在不讀研究生的情況下。
重醫附屬兒童醫院院長李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兒科醫生荒」突出地表現在兒科醫生區域性數量分布不均衡、工作壓力突出、工作時間延時突出等方面。
此外,現如今,家長對兒童健康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原本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解決的診療服務,家長仍選擇到大型兒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兒科就診,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患兒集中,醫生忙不過來。
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周末帶病堅持門診。朋友圈截圖
一個家裡小孩生病,往往都由父母陪同。 記者 黃宇 攝
行動:不僅僅是填補數量缺口 抱團發力上臺階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對兒童健康的需求還會增加。要解決「兒科醫生荒」問題,填補人才缺口是繞不開的問題。
2000-2015年,重慶醫科大學培養了兒科醫生3171名,約佔全國總數的50%。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博士生導師、教務處處長朱靜表示,高等醫學院校抓好兒科醫學生的招生和培養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整體兒科醫療水平的提升,離不開高質量醫學人才帶動,高校要從師資、平臺、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投入。
除了高校培養,從數量上填補空缺,不少醫院也在積極探索,通過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加大對基層兒科醫生的培訓指導。
2017年12月29日,重慶市兒科發展聯盟在重醫附屬兒童醫院成立,成員單位共有61家,覆蓋全市所有區縣。這是繼西部兒科發展聯盟之後,由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牽頭成立的又一個專科醫聯體。
2017年12月22日,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醫聯體(婦幼保健專科聯盟)宣告成立,成員單位不僅包括市內大部分區縣婦幼保健院,還吸納了貴州、四川部分臨近婦幼保健院,成為一個跨省區域婦幼保健專科聯盟。
聯盟成立後,有一個共同的作用:通過對基層醫院進行技術支持,對兒科醫生、護士進行培訓等,幫助基層醫院兒科水平上個臺階。
此外,為加速提升兒科醫生隊伍的服務功能,重醫附屬兒童醫院還建立了以臨床能力評估為中心的培訓醫師準入制度,培養高水平全科兒科住院醫師,10多年來已培養了市內外400餘名成熟兒科醫師。
按照重慶市政府關於促進兒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到2020年,全市每個區縣至少有1所區縣級公立醫院設置兒科病房,至少有3所公立醫療機構設置兒科門診;每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至少有1名提供兒童醫療保健服務的全科醫生;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提供兒童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鄉村醫生。到2020年,累計培養兒科醫學高等人才500名、轉崗培訓兒科醫師400人、招收培訓兒科專業住院醫師400名,讓患兒看病不再這麼擁擠。(記者 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