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兒科醫生的「靈丹妙藥」

2021-01-08 中國政協

「懸壺濟世,大愛無疆」,是中國人對好醫生的美譽。好醫生積德行善、治病救人,他們以妙手仁心贏得世人崇敬和感戴。

在北京海澱,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孩子們叫她「丁媽媽」,家長們稱她 「丁大夫」。她接診過的孩子,日後但凡有個頭疼腦熱,家長十有八九都會再來找她。有人甚至發現,丁大夫出診的日子醫院門口就容易堵車。

丁大夫全名丁翠萍,是四季青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也是知名兒科專家。這似乎是一個有魔法的醫生,經她診治過的患兒,只要遵醫囑很快就會痊癒。這不是一兩個人的說法,而是大家都這麼講。稍微多了解一些就會發現,孩子對她的喜歡超乎想像,家長更是對她信賴有加,一跟就是幾年十幾年,很多還帶動朋友圈跟著丁大夫。莫非丁大夫有靈丹妙藥?

還真的有。

這事要從六十年前說起。

丁翠萍祖籍山東菏澤,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1963年響應國家號召,舉家到西北支邊。丁翠萍生在新疆長在新疆,喝兵團水吃百家飯長大。在她兒時的記憶裡,父親是個忙不完的人,更是個熱心腸的人。「小的時候,病人經常找到家裡來,我爸就現場給他們治療。那個年代交通不便,有些遠來的病人當天趕不回去,我爸就讓他們在家裡住下,第二天再啟程。」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父親騎自行車帶著她和哥哥去城裡,行至半路看到一個人摔傷在路邊不省人事,父親跳下車就進行急救。沒有現成的藥物,就從附近採集「野草」止血。看到陌生人在父親手中轉危為安,一顆救死扶傷的夢想埋進了丁翠萍的心底,大愛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很快,她就在父親的幫助下認識了那些能救人的「野草」。漸漸的,紅花、肉蓯蓉、紫草、麻黃、雪蓮、甘草等身邊的草藥都進入了她的視野。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她邁進了中醫藥的大門。

長大後的丁翠萍,決定沿著父親的足跡繼續行醫。當年中醫專業不招生,她就報考了西醫,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而且還自學了部分中醫課程。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了山東老家的婦幼保健院。「那個年代,當婦產科醫生很吃香,而兒科醫生卻少人問津。」在婦產科幹了一年後,丁翠萍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是兒科,她幾次向院長申請轉崗。最終,經不住她的軟磨硬泡,院長把這個婦產科主任捨不得的「好苗子」給了兒科。

丁翠萍喜歡小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她從來不跟孩子急,即使孩子再哭再鬧再邋遢,「洗乾淨小臉兒,擦乾眼淚,他們的目光依然是世界上最乾淨最純潔的東西。」

正因為發自心底的喜歡,所以更想給予精益求精的幫助。可是,當年在一個縣城裡的兒科,輔助手段很少,藥物也相對匱乏,老百姓的手頭大多也不寬裕。怎麼在有限的條件下,更好地幫助患兒?丁翠萍想到了中醫藥。從那個時候起,她的治療就走上了中西醫結合的路子。合理的抗生素加上經典的中成藥,效果好費用還低,慢慢地她成了縣城裡小有名氣的兒科大夫,並走上了兒科主任的崗位。

在山東工作幾年後,丁翠萍來到北京兒童醫院進修,後來應聘進入四季青醫院。從此,成就了一段創業興業樂業的佳話。

當時的四季青醫院,兒科只有兩間診室、三四個大夫,很多時候就是按照家長要求開個藥,門診非常冷清。丁翠萍憑著中西結合的診療手法,逐步扭轉了這個局面,找她看病的家長漸漸多了起來。接診中,她發現經常有兩個極端的情況,年齡大的家長特別是是爺爺奶奶往往只信中醫,不願打針採血,甚至寧可捂被子發汗也不吃退燒藥;年輕的家長特別是一些學歷高的爸爸媽媽,卻特別排斥中醫,少數人甚至認為那是「偽科學」。每當遇到這樣的家長,丁翠萍都耐心加以引導,並逐步從開具的處方上讓家長試著接受。一對受西方影響比較深的海歸夫婦,十多歲的孩子得了肺炎,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是輸液治療,可半個月過去了也沒好利索。不願住院的家長圖近便,拎著藥過來輸液。丁翠萍了解病程後,把抗生素大幅降下來並換成了口服藥,加以對症的中成藥,孩子不僅沒住院,而且不到一個星期徹底痊癒。一直對中醫比較牴觸的家長徹底服氣了,送了好大一面錦旗。這樣的事情很多,家長越來越認可丁大夫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案,她的日門診量從幾個、十幾個,發展到幾十個,多的時候小兩百個。平均下來,每天都要接觸百八十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丁翠萍也越來越堅信中西結合這條路前途光明。

當上兒科主任後,丁翠萍更是拼了。她把家安在醫院,一家三口擠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宿舍,住的條件很艱苦,為的就是上班方便。那些年霧霾極為嚴重,特別秋冬季節天都是灰的,孩子們十有七八都是「北京咳」,周邊學校經常是半個班級半個班級的來看病。大環境一時改變不了,但孩子的健康不能等。丁翠萍把這個問題記在心裡,邊幹邊琢磨,利用現有條件尋求突破。一次路過院裡的中醫科,她忽然得到啟發。西藥解決不好的問題,中醫或許有辦法。很快,她引進了理療項目,運用中藥的穴位療法,加上現代科技手段,不打針不吃藥,有效促進孩子呼吸系統疾病的康復。邁出第一步的她,很快又探索出了霧化與理療的結合方式,配以基本的口服藥物,三管齊下,立竿見影。「北京咳」的康復周期明顯縮短,藥佔比也大幅下降。沿著這條路,兒科在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上越走越遠,逐步成為科室特色和醫院特色,在海澱區乃至北京市都有了影響。2016年,四季青醫院兒科和北京兒童醫院一道,代表北京市迎接了京津冀兒科質控中心聯合檢查並得到高度肯定;2018年,四季青醫院兒科首次申請哮喘門診掛牌評審就順利通過,一同獲批的只有北京兒童醫院等為數不多的三甲大院。兒科被海澱區評為「三八紅旗集體」,丁翠萍本人被評為「感動海澱人物」,當選「北京榜樣」。

致力成為一名好醫生的丁翠萍,她的志向並不止於此。2013年初她開始籌建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2014年3月如期開診,同年底即被評為海澱區重點培育學科。這些年來,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為數千個孩子帶來了新的生命,保持了99%的救治成功率。住院最長的患兒住了53天,丁翠萍幾乎是寸步不離地守了53天;救治最小的患兒只有750克,丁翠萍帶著她的團隊,從呼吸關、餵養關、感染關開始,一關關的闖,硬是創造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奇蹟。付出就有回報,這些年兒科建設一年一大步,年年上臺階。2015年,兒科承辦了海澱區首屆危重症新生兒學術交流會,從那時開始一年一屆,一直辦到現在;2016年,考慮到周邊多家醫院不具備新生兒主動轉運能力,她積極向上爭取100萬元專項資金,購置專用設備,培訓專業人員,打造轉運平臺,完善了海澱區新生兒轉運體系;2017年,她親自創設生長發育門診,為矮小症患兒帶來了福音;2018年,開設普兒病房,努力緩解兒科看病難的問題。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她住的依舊是那個三十平米的小宿舍,可兒科卻從當年的兩間診室發展成為今天的一層樓,規模日漸拓展,社會效益不斷放大,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從央視到區裡的新聞媒體,多次報導她們的先進事跡。而丁翠萍本人,也是5+2、白加黑地傾注在這份事業上。身為主任醫師、知名專家,她只要不出差,每天一大早都親自查房,一周四天門診雷打不動,找她的病人天南海北,每一個她都認真對待。為此,中午吃不上飯、晚上吃不好飯是常事,有時一天只能對付一頓飯。每周僅有的一點休息時間,她還主動到社區醫院義務出診、帶醫帶教。用她自己的話說,不是在看病,就是在去看病的路上。

好醫生總是讓人尊敬的。這些年,丁翠萍相繼當選為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兒科醫療質量管理與發展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醫學會罕見病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早產與早產兒醫學分會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新生兒學組委員,以及北京醫師協會新生兒專科醫師分會理事、北京醫師協會兒內科專科醫師分會理事。2018年,她被授予「首都勞動獎章」,2019年她受邀到天安門廣場參加國慶70周年慶典。

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給整個醫療體系帶來巨大挑戰。身為科主任,丁翠萍接診患者,採集核酸,始終戰鬥在抗疫一線。同時,特有職業敏感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讓她一直密切關注疫情給兒童健康帶來的長遠影響。她發現,雖然真正染病的患兒很少,但長期的隔離封閉給孩子們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帶來的衝擊是不容忽視的,兒童保健的問題必須得到高度重視,聯繫到門診日漸增多的抽動症、多動症病例,她把兒童保健列為下一步重點拓展的業務方向。目前,孤獨症診療已經立項,下一步將聯合康復等科室聯合攻關。「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如何去發展還需要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中藥一定有用武之地。假以時日,相信我們能找到『靈丹妙藥』。」

丁大夫,你是不是有什麼靈丹妙藥啊?直到今天,很多經人介紹來就診的家長,還常常半開玩笑又很認真的問她這個問題。

在一次採訪中,她是這樣回答的:如果說有靈丹妙藥,那麼它的藥方一定包括熱愛、拼搏、創新。中國這片熱土,給了醫生巨大的舞臺,特別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好醫生,可以不問中西,但要學貫中西。(作者:丁翠萍 高原 北京雲泰兒科門診部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一個「噴嚏」累倒一群兒科醫生 背後「兒科醫生荒」咋破
    「兒科醫生太少了。」連日來,全國多地暴發流感,各大醫院兒科門診就診量均呈上升趨勢。1月15日,在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不少兒科醫生放棄調休,輪班應診,依然忙不過來。超負荷工作的背後,凸顯出兒科醫生緊缺的窘境。全面二孩時代,如何破解「兒科醫生荒」,重慶正做出積極探索。
  • 從武漢兒科醫生「紅黑榜」看好醫生的標準
    好醫生的標準  一位把病人當成機器的醫生,即便有妙手回春之力,誰又能說他是好醫生呢  最近,一個關於武漢兒科醫生「紅黑榜」的帖子在網上流傳。上萬名媽媽根據帶寶寶看病的經歷和體驗,列出了武漢各大醫院兒科的「好醫生」和「壞醫生」,吸引了數十萬網民閱讀。如今,這個帖子成為很多媽媽的「看病指南」。  那麼,一個民間版的醫生「紅黑榜」,為什麼如此受追捧?說到底,是因為真實可信。與很多官方評選的先進榜相比,這個「榜」不教條、不粉飾、不冷漠,都是用真人真事說話,因而更有親和力和可信度。
  • 武漢兒科醫生紅黑榜網上瘋傳 上萬媽媽同創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鄭志方 實習生楊璐) 一個關於武漢市各大醫院兒科「好醫生壞醫生」的帖子,從2008年底一直活躍至今。記者粗略統計,該帖累計已有數十萬網民閱讀,上萬名年輕媽媽寫出帶寶寶看病的心得。
  • 兒科醫生月入1w,為什麼還是沒有人去做?醫生:呵呵!
    兒科醫生月入1w,為什麼還是沒有人去做?醫生:呵呵!在醫院的各大科室,都有著非常忙碌的醫生。他們穿著一身白大褂,在醫院的走廊、病房裡行走。而在醫院,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你走進去可以看到很小朋友在打鬧,但是還有的在父母的懷裡哭泣。這些小朋友們在聚集在這裡看病,這個地方就是兒科。而兒科裡有很多的兒科醫生,他們則是這裡的主人,也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開播,陳曉、王子文變身「治癒系超人」
    作為一部關照中國兒科醫生行業、展示青年兒科醫生成長的影視作品,該劇同時還探討了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親子關係等社會話題。隨著二胎時代的來臨,常年處於超負荷運轉的兒科醫生其資源短缺的情況也愈加緊張。與此同時,職業題材中有關兒科醫生的劇集也處於空白狀態,《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應運而生填補了兒科醫療劇的市場空白。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第4集:醫霸的世界裡連玩遊戲也是在學習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由陳曉、王子文、賈青等人主演,講述兒科醫院中一群優秀的醫生為了拯救每一名患兒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的故事。故事選在了上海童馨醫院的普外科。忙忙碌碌的人群,行色匆匆的家屬,還有醫生辦公室裡各種努力奮鬥的身影。
  • 實拍夜晚的兒科急診室,家長疲累醫生著急,每一幕都感慨萬千
    在這種忽冷忽熱的天氣裡,一些年幼的孩子們最容易就出現感冒發燒的情況,12月4號晚上7點,攝影師選擇了海南海口市一家婦幼醫院,親身體驗了帶著孩子的家長們,以及醫院的醫生護士們,加班加點工作的辛苦。晚上7點,在醫院兒科的候診區,一位母親或許是下班沒多久,顧不上孩子在旁邊叫喚,靠在椅背上打起了盹。
  • 兒科醫生說--寶寶囟門有什麼奧秘?
    歡迎參考:兒科醫生說-寶寶囟門的奧秘1.什麼是囟門?寶寶顱骨之間的連接處,有2個骨頭缺損區,醫學上稱為囟門,較大的一個位於頭頂,稱為前囟,較小的一個位於腦後,稱為後囟。前囟出生時較小,以後隨著顱骨的生長而增大,寶寶6個月後隨著骨化而逐漸變小,大多於寶寶1歲至1歲半時完全閉合。後囟較小,多於出生時或出生後8周內完全閉合。
  • 兒科醫生說-如何準確測量寶寶體溫?
    兒科醫生張亞停,願和家長們一起,共同呵護寶寶健康 1)水銀溫度計:美國兒科協會已不再建議用水銀溫度計了,因為水銀溫度計可能破碎,造成水銀揮發並被人體吸收,從而導致中毒;另破碎的玻璃本身也會傷到寶寶。 2)耳部紅外線體溫計:其精確程度取決於其紅外線束到達鼓膜的能力,所以在耳部耵聹較多或測量方法不對時,測量的體溫是不可靠的,並且價格會貴些。但耳溫計方便安全使其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 兒科醫生說-為什麼很多寶寶會出現黃疸?
    如果您覺得您的寶寶有黃疸,特別是黃疸連續超過2周,或黃疸進行性加重,或伴隨大便看起來像白陶土樣,就要及時的看下兒科醫生。4.醫生會做哪些檢查?用皮測膽紅素儀幫寶寶測黃疸,優點是操作方便,對寶寶無創,缺點不是太精確。 有時醫生會根據寶寶情況做抽血檢查膽紅素的水平,肝功能檢查。5.如何治療?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鄧子昂結局是什麼 鄧子昂焦佳人最後在一起了嗎
    陳曉、王子文、賈青、于小偉、嶽躍利、朱嘉琦、李歡、張淞等主演的「寶貝」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今日暖心開播!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結局!鄧子昂焦佳人結局是什麼?鄧子昂焦佳人結局是什麼?鄧子昂焦佳人最後在一起了嗎?
  • 兒科醫生說:為什麼寶寶總是流鼻涕?
    鼻塞、打噴嚏、流鼻涕、鼻癢眼癢或眼紅喉嚨癢、痛,咳嗽白天覺得累、晚上易醒或較難入睡季節性過敏通常是2歲以上的寶寶才表現為上述症狀,如果小於2歲的寶寶出現上述症狀,要讓醫生評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3、季節性過敏可以做檢查嗎?醫生會根據寶寶的症狀做檢查,如抽血查過敏原或過敏性皮膚測試。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首播,男女主演技在線,但劇情懸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是由陳曉、王子文、賈青等主演的都市醫療劇,該劇講述了一群兒科醫生,為了守護兒童的生命防線竭盡所能,全心全意地救治、服務兒童的故事。而陳曉在本劇當中飾演一個出色的兒科醫生,不管是在劇情當中專業救治的畫面,還是在日常狀態中呈現了一個非常高冷的醫生,都讓大家感受到了陳曉把人物角色非常出色的呈現,而且在很多觀眾眼中陳曉的高顏值始終沒有改變,但是在近幾年陳曉所出演的作品則是有著更多的突破和改變,並且陳曉也在近幾年中從一個偶像派的演員轉變成為了一個實力派的優秀演員。
  • 終評|結硬寨,打拙仗,成就《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要說《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以下簡稱:《兒科醫生》)哪處震撼到我了,首先想起來的就是第39集,童馨醫院普外頭把刀鄧子昂(陳曉 飾)通過天才的設想和高超的技術,把身患絕症的孩子小傑身上的腫瘤切除,手術非常成功,但病人心臟突然停止了跳動。在之前的很多病例裡,鄧子昂和他的同事們每每驚才絕豔,屢屢化險為夷。這一次,我以為又是有驚無險。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開播,兒童急救情節太揪心,女主人設成敗筆
    等了一個月,終於是迎來了《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首播,這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講述兒科醫生題材的電視劇,而從第一集來看,整體來說還算可以。其實跟大多數講述醫生題材的電視劇差不多的就是,第一集除了交代一下主要角色之外,一定要有急診患者的戲份。
  • 兒科門診開出「快樂處方」
    在重慶,大坪醫院在本地首次推出「小丑醫生」的概念,由醫護人員裝扮成小丑、米老鼠等卡通人物,與兒科門診的患兒聊天、做遊戲,用幽默療法緩解患兒的緊張和恐懼。新華網 劉文靜 攝  紅鼻頭、彩虹頭髮、大框眼鏡……幾位盛裝打扮的「小丑醫生」出現在兒科門診,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圖為「小丑醫生」正在用玩具鼓勵孩子們積極配合治療。
  • 兒科醫生:不建議已滿月嬰兒遊泳(圖)
    信息時報記者 隋瑩 攝  兒童保健醫生周萍強調,給嬰幼兒遊泳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選擇正規廠家的遊泳圈,將嬰兒下頜角放入遊泳圈槽內,並將雙保險扣扣好,嬰兒遊泳時,大人要在嬰兒一臂以內的地方。  廣醫二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劉海燕表示,目前大多數醫院的新生兒科都開展遊泳項目,建議父母到醫院經過專業培訓後再回家給嬰兒遊泳訓練。
  • 博愛醫院兒科夜間特診恢復
    6月6日,中山日報報導了博愛醫院兒科夜間特診取消,帶著孩子前去看病的家長都在急診排起了長隊,消息出街後引發市民關注,不少市民呼籲恢復特診。記者今天從博愛醫院獲悉,為滿足廣大患者迫切的就醫需求,該院兒科克服重重困難,於6月11日晚,重開兒科特需夜診,繼續為廣大市民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專科服務。昨天21時半,記者在該院兒科大樓2樓夜間特診門診看到,現場有醫生在坐診,儘管費用比急診處要高,可是不少家長依舊選擇來這裡就診。
  • 陳曉《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首播,暖心治癒有溫度,每集結尾是亮點
    今晚,陳曉、王子文領銜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迎來首播,看過之後,它打動我的是劇中瀰漫著的淡淡的醫者情懷。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做「醫者父母心」,在醫患關係仍沒有得到充分解決的今天,立意極其明顯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如果給與它一句評語的話,我願稱作:暖心治癒有溫度。
  • 免費解答「朋友」微信問診,兒科醫生倒賠2萬
    導讀農夫和蛇的故事總是一再上演,只需一次,可能就毀了一個好醫生,不能抱有僥倖。來源:醫脈通作者:蘇暄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最近,醫療圈在刷這麼一則消息,看完讓人倒抽一口涼氣。「我有一朋友,兒科醫生,不久前剛賠了兩萬塊錢,感覺很冤,於是打電話跟我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