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豐種業賓西產業園玉米種子生產車間。
提到「種子」,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泥土。可這家種子企業,一不見土,二少見人。生產車間仿佛無人操作,一個班次只需3名技術工人;科研大樓一塵不染,這裡卻常年有100餘名科學家、育種專家等科研人員工作,800多臺實驗儀器設備運行,為企業發展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這家企業是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他們用科技賦能農業,目前已躋身全國種業綜合實力前兩位,2018年世界種業排名第18位,供應黑龍江省近3000萬畝耕地用種,可年產糧食200多億斤,為農民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全自動生產
用工量最大的車間,只要3名技術工人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墾豐種業賓西產業園,園區景致錯落,卻鮮見人煙,頗有些冷清。「人都在工廠吧?」懷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來到玉米種子加工廠。
車間內,唯有機器轟鳴聲。篩選、分級,種子被送入流水線。車間內,大型機器設備環環相扣,完成種子包衣處理、稱重包裝。接下來,一袋袋成品種子「坐」上傳送帶,自動碼垛、打捆、粘貼標籤,連同「底座託盤」被一併轉運至成品倉。
一位工作人員就站在傳送帶後的總控室內,監控著整個生產流程。
墾豐種業董事會秘書黃大龍告訴記者,這裡是玉米種子精選加工車間,要完成從烘乾、脫粒到種子包衣,最終完成成品包裝的流程,最高可日加工生產300噸種子,是用工量最大的一個車間。每個班次需要3名工人,分別負責設備監控、巡檢、開叉車運送成品。旺季滿負荷運轉時,得3班倒。黃大龍笑著說:「別小看我們這3名工人啊,都是大學生!機器運轉出現小故障他們都能處理。」
賓西玉米種子加工廠2014年正式投用,總投資1.5億元,成品種子年加工能力可達3.5萬噸,全部實現加工流程全程自動化、數位化控制。目前,加工廠只有這個加工車間和果穗扒皮車間,需要少量人工。
相比少量技術工人,墾豐種業卻有著數量龐大的科研隊伍。該公司目前共有1500多名員工,其中科研人員就達470餘人,除了總部科技大樓中的100餘名科研人員,其餘300餘人分布在黑龍江、海南、新疆、湖北等全國各地的企業分、子公司中。從一棵玉米果穗入倉到成品種子出庫,一粒合格的種子經過高度的自動化生產流程,這背後是強大的科技賦能。
科技賦能
選出好種子要分很多步,「體檢」是關鍵
墾豐種業的科研大樓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四層。一樓是種子的「全面體檢中心」。在種子健康實驗室裡,擺放著一系列小型生產加工設備,專門用於試驗。工作人員介紹說:「實驗室主要負責提供種子加工工藝和包衣方案,每個新品種在正式生產加工之前,至少要在這裡進行兩年以上的試驗。」
給種子包衣即是賦能的過程,將殺菌劑、殺蟲劑和輔助成分等包裹在種子表面,可以提高種子苗期抗病蟲害、抗低溫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也為企業的產品提高了附加值。
怎麼看一粒種子是不是好種子?要通過風篩清選、平面分級、比重清選,選出籽粒飽滿、個頭一致的種子。之後,再根據科研人員提供的包衣方案對種子進行分層包衣試驗。
包衣種子進入「體檢中心」,進行全面體檢——通過流動性測試儀,看包完衣的種子會不會黏在一起。在機械化、單粒播種普及的今天,種子流動性不好會發生卡子兒情況,造成缺苗斷壟,該檢測會淘汰那些流動性不好的包衣方案;通過種子脫落率檢測儀,檢測種子包衣的脫落率;通過脆碎度儀,測算在運輸、播種等環節種子之間發生碰撞可能造成的磨損度;通過根系掃描儀,對苗期根部進行取樣掃描,更好了解苗期根系生長狀況,進而改進包衣配方。
這一連串動作完成後,好種子方能「呱呱墜地」,而一粒種子的優質與否,最終還是要靠產量和收益來檢驗。
在黑龍江八五五農場,種植戶杜傳軍已經連續5年種植墾豐德美亞3號玉米種子,「畝產最高達2300斤,少的時候畝產也能達到1600斤。現在農場90%的農戶像我一樣使用墾豐的良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