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她是大學裡三尺講臺上的教授,是博學宏才的博士後,也是紅河縣垤瑪鄉河瑪小學同學們心中十分喜愛的楊老師。
2017年3月,楊雪主動報名去到了300多公裡外的紅河縣垤瑪鄉駐村扶貧,2年多的扶貧工作中,與丈夫一起在村子裡開辦英語興趣班、建立愛心文體屋、捐贈淨水器改善學生的飲水安全。
楊雪:「離開算是一年多一點。因為我是去年(2019年)7月16號回來的,到今年7月16號算1年嘛,現在1年多一點點。
挺想他們的,因為一開始到我們那去的時候才那麼高,後來到五六年級到升初中就那麼高了,我們教她們唱歌,教她們跳舞,教她們英文……」
雲南 紅河縣 垤瑪鄉
2017年,3月初的垤瑪鄉很冷,楊雪帶著兩個大大的行李箱,從昆明來到了垤瑪鄉河瑪村委會,開始履行扶貧使命。陪她前來的,還有已退休的丈夫白波。一個房間,幾張桌椅,簡易堆疊起來的供學生們下課後前來借閱的書籍和貼牆而掛的衣物,這就是楊雪和他先生在垤瑪鄉的宿舍。
扶貧先扶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楊雪深諳教育對於一個偏遠鄉村的重要性。知識匱乏是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因素,她想為當地開展的教育扶貧盡一點微薄之力。
駐村一個月後,楊雪決定,除了定時參加學校裡舉辦的英語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外,每晚在自己的住處辦起一個以六年級學生為主的英語提高小組。學習小組組建之後,她開始糾正孩子們的英語發音,教簡單的英文歌曲、單詞的記法,還用英文歌曲排舞蹈節目。
紅河縣垤瑪鄉河瑪小學六年級學生 段志英:「楊老師上課的時候講得非常仔細,平時對我們也非常照顧,很喜歡楊老師。」
為了豐富孩子們課外生活,楊雪夫婦還在住處建了「愛心文體屋」,屋內放置著愛心人士捐贈的書籍、各種體育用品等供孩子們課外借用。孩子們常來借書、玩拼圖、踢球、畫畫。楊雪總是教導孩子們要愛惜公物,有借有還,教他們知識也教他們做人做事的規矩和道理。
她說,脫貧致富之路會改善這裡的生活,讓孩子們走出大山,但是她更希望孩子們可以自信,陽光,明志懂禮,去迎接新的生活。
能夠把一些美好的種子種在他們心裏面,讓他們也知道外面的美好的世界,繁華的世界不是說等來的,靠來的,要來的。你必須要通過勤奮地勞動、工作,你才會有收穫。當然就把這些教給他們,放在他們心裡,希望他們將來有更好的發展。
2年多的扶貧工作結束後,楊雪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雖然不能常常回去,但是她和孩子們依舊保持聯繫。年幼的孩子們或不能全然讀懂楊雪給予的這份深情,但是他們很想念楊老師。
「孩子給我發微信,老師,我們又來看你住的地方啦,那個你給我們上課的會議室,太髒了,我們又找了抹布去打掃乾淨了……」
我們種下一粒種子,它未必能開出最美的花。和楊雪一樣千千萬萬的扶貧工作者,他們種下的種子,卻真實照亮過某一個孩子的內心,他們臉上的笑容,也溫暖了某一個下午的時光。他們點亮的星星之火,終將燎原成最燦爛的山河!
編導:鄭冰
攝像:王傑
編輯:楊舒涵(實習)
【來源:雲南臺都市條形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