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前所未有的視角看中國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航拍中國》片中照片·黑龍江東北虎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航拍中國》片中照片·陝西華山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中國經濟網3月2日北京訊 雞年春節期間,沒有鋪天蓋地如潮水一般的宣傳,一部紀錄片以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悄悄地進駐無數觀眾的心房。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委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很多網友心裡,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3月3日至8日,《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將在央視紀錄頻道完整推出。

  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預計5年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純航拍鏡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展示各國形象的優秀航拍紀錄片,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而《航拍中國》的推出將是中央電視臺向國際展示中國巨大變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內首次對大型純航拍紀錄片的探索和嘗試。

  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

  雞年春節初一到初四,《航拍中國》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4集已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創開年新高,豆瓣評分高達9.4,追平甚至超越了《鳥瞰德國》、《俯瞰英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許多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如毒舌電影、電影扒客等,都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誠意推薦:「這是一部你不得不看的紀錄片,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你從沒見過的中國,每一幀都美到骨子裡」,「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提到紀錄片,各種推薦的噱頭都是『BBC經典……』,這次終於不是BBC了,是央視!」

  不僅如此,這部紮根中國的紀錄片,還在海外綻放開花。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國》宣傳片登上了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巨型屏幕,連續播放3天。許多海外遊子給予了這部紀錄片熱情反饋,「每一幀都美到想唱國歌」,他們盛讚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

  高科技護航「精準拍攝」

  《航拍中國》第一季共6集,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陝西、新疆,每集50分鐘。承制單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通過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的方式甄選出4家航拍執行機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目遠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視航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第一季採用國內頂級航拍設備,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素材全部達到超高清晰度(4K)標準,總條目數超過一萬條。

  拍攝中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多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能實現這麼大規模行動的統籌和調度,多虧高科技的相助,讓「精準拍攝」成為可能。航拍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結合衛星地圖及實地調研的形式完成多輪踩點。「比如拍廬山,就算到了實地,不飛起來,不會知道哪裡拍廬山最好看,但是這一切卻可以在衛星地圖上模擬完成。打開衛星地圖,很多起伏的地貌都是根據實際地貌三維還原的,山的高度、湖面的大小、建築的體量,都是真實的。因此可以在模擬三維的環境中方便地預覽不同機位的效果,完成一系列構圖,再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選定拍攝地點,設計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和角度,畫出分鏡頭腳本,從而形成一本完整詳細的拍攝目標書。」總導演餘樂介紹說,「每個省級行政區的拍攝目標書都是厚厚的一本,應該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麼時間拍、什麼天氣拍、在什麼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鏡頭運動軌跡等等,都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個鏡頭都畫出圖示。每個省約有40個拍攝點,每個拍攝點至少要拍10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用手繪圖畫的方式,標出了畫面最後呈現的形態。」

  鳥瞰「大、美、奇、變」

  這是一部純航拍紀錄片,每一個鏡頭均由航拍完成,相當於賦予了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跳出人類的狹窄視野,從空中領略中華大地的大、美、奇、變。從空中你會直觀的看到,新疆特克斯為什麼被叫做八卦城,三沙的永樂龍洞為什麼被稱為「大海瞳孔」,還有陝西兩河交匯「涇渭分明」的奇觀、江西廬山西海的心形島、陸家嘴雲端之上的摩天大廈、佔據黑龍江六分之一面積的「森林海洋」大興安嶺……《航拍中國》,讓你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最初選擇拍攝點時,導演組按照「大、美、奇、變」的創作原則,從每個省級行政區選出100多個適合航拍的拍攝點,然後從空間、季節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考慮,逐一進行討論調研,最後每個省篩選出40多個拍攝點。在50分鐘的片子裡,時長方面長點的可以出現一分半鐘,短的僅有三十四秒。

  航拍紀錄片的一大優勢,就是航拍器可以達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收穫到意外驚喜。攝製組拍攝到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包括金絲猴、棕色大熊貓、羚牛、朱䴉、野馬、野驢、東北虎等,它們中很多都生活在深林裡,平時難得一見。收穫驚喜的同時,航拍團隊在拍攝中更是經歷了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高溫、極寒等各種惡劣天氣,足跡踏遍了六個省市自治區的高山、雪山、河谷、沙漠、海洋、溼地、森林以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等各種複雜的地勢地貌,拍攝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在-30℃的黑龍江雪鄉,受到低溫的影響,飛行器的電池續航能力明顯下降,攝製人員的手腳冰冷麻木,很難精準控制航拍器鎖定拍攝目標,拍攝器械還經常需要除霜……美麗的風景背後有時也暗藏著許多風險,在新疆拍攝坎兒井期間,拍攝團隊還差點迷失在荒漠裡……在軍方、各級政府、航管部門、公安邊防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本次航拍任務。

  像一位老朋友帶你飛行

  《航拍中國》主創團隊創作伊始就希望作品能夠觸及到大眾內心最深處情感,得到普通受眾的喜愛。因此,在文案設計上,導演組摒棄宏大敘事,採取與觀眾平視交流的姿態,做到有細節、有趣味、有記憶點。

  《航拍中國》的配音李龍濱是一名電影配音演員,為紀錄片配音並不多。餘樂說,「《航拍中國》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它不是專題式的,不是敘事式的,也不是說明式的,而是散點,所以在解說詞文本上既平實又很注重細節描述,滲透著滿滿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個老朋友在空中帶你去飛、帶你去看,相應的聲音需要是平和的,講述性的,娓娓道來的,李龍濱的聲音很有特點,很有親和力,和《航拍中國》的氣質非常契合。」

  和《航拍中國》氣質高度契合的還有音樂。紀錄片創作中,音樂的作用舉足輕重。為了實現高水準的音樂效果,主創團隊邀請了國內一線的知名作曲家王備作曲。曾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的王備被這部片子的創意所吸引,與導演組深入溝通後,創作了優美的主題音樂。音樂與片子的高度契合,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美感和品質。

  在今天,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收視選擇,《航拍中國》卻真正做到了老少鹹宜。有觀眾在知乎留言:「公公喜歡新聞,婆婆喜歡看地方戲,老公喜歡體育,孩子愛看動畫片,我喜歡影視劇,所以,雖然電視機是家的中心,但很少一家人能聚齊在電視機前看同一個節目……但《航拍中國》讓我們一家人開始商量出遊計劃,而且都是國內線路。看這種紀錄片,有一種自己生於中國的幸運和自豪感,感謝《航拍中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航拍中國》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質樸的詞句之間,深藏著濃濃的情感。有觀眾評論:「全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愛祖國,但是看完之後,胸膛裡沸騰的是深深的愛國情。」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努力探索,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相關焦點

  • 《航拍中國》:用「俯視」的角度看中國,卻是一片繁榮姿態
    新疆地處中國最西端,地勢險峻多高山沙漠,海拔較高,用航拍的方式展現恰到好處,更加客觀真實地再現了新疆的生活環境。與《天地玄黃》的上帝視角不同,《航拍中國》的角度、景別角度較多,但沒有很多的特寫鏡頭。中國地大物博的特點,在《航拍中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航拍中國·海南》走紅背後的拍攝故事——像飛翔的鳥兒一樣看海南
    航拍七連嶼    今年春節期間,央視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以海南開篇,高空全景的全新視角和令人震撼的精美畫面讓這個寶島再次驚豔全國,觀眾和網友點讚不斷。《航拍中國》是我國首部全航拍紀錄片,它以全新的視角為世人勾勒出了另一個美麗中國。有人說,這是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甚至有評論寫道:看完這部紀錄片,會有點想哭,終於能理解艾青的那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海南緣何成為這部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的開篇之作?這裡的旖旎風光、壯美山海又是如何以高空視角得以完美呈現的?
  • 「名家名人看貴州」聚焦《航拍中國》|張超:貴州的人文山水就是...
    5月23日晚,貴州省流行音樂學會會長、音樂人張超和全家人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航拍中國·貴州篇》的播出。音樂與影像,永遠是密切相關的藝術載體,張超也期待從這部紀錄片中聽到不一樣的樂音。「紀錄片播完,給我的感覺非常震撼。」張超說,第一次在這樣的電視作品中來欣賞家鄉貴州的美,覺得視角新鮮而靈動。貴州的民族風情也好,自然山水也好,都如詩如畫。
  • 《航拍中國》第三季再現山河壯美,華夏文明
    帶著觀眾熟悉的味道與配方,大型航拍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闊別一年後再次回歸螢屏。開播便拿下豆瓣9.1的評分,72%的網友給出了五星的滿分好評,可謂延續了之前的口碑與熱度。《航拍中國》第三季參與人員超過300人,動用直升機18架,飛行近400架次,使用無人機118架,飛行總裡程超過25萬公裡。
  • 137秒航拍中國!每一幀都讓人熱血沸騰
    NO.1 航拍:狄春《瞰中國|「進博時間」 相聚上海》NO.4 航拍:丁春雨《瞰中國|湖南東江湖:一類好水出東江》編導:張越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1161809東江湖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東北部的資興市境內,是南嶺和羅霄山脈南部合圍的一個湖。
  • 獨立攝影師航拍中國,他鏡頭下的祖國山河美哭無數網友
    中國是什麼顏色的?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中國紅,也有人可能說天青色——中國瓷器的顏色。其實在攝影師的眼裡,祖國的山河是七彩的。小東江的藍,清澈透亮,使人平靜。遼寧的粉紅海灘,美得有些俏皮。江南的青山綠水,含情脈脈又富有詩意。
  • 走遍全中國,蘇州女子用60張航拍照片,告訴你祖國有多美!
    雖然很麻煩,但是無人機給了我另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大多數時候,我還是會背上它。但是很多地方、很多國家都禁飛無人機,比如我去過的摩洛哥,肯亞,南極洲之類。關於攝影器材,其實沒有麻不麻煩,只有你夠不夠喜歡。先上幾張工作照,手裡拿的是無人機的遙控器。
  • 聶靖生:航拍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2001年加入江西省攝影家協會,2008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現任江西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進入攝影行業十幾年來,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自然風光、人文民俗等,其中有60餘幅作品在國際國內影展(賽)中入選或獲獎。《白雲深處》02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無人機航拍的?
  • 為什麼075航拍看起來那麼「醜」?其實這真不是拍攝水平的問題!
    然而隨後網絡上就出現了一張「毫無違和感」的075航拍圖,有人說要把拍照片的「先拉出去打五分鐘」、也有人說「拍得跟水泥船一樣」,畫風驟變。075航拍圖小布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也確實被「雷到」了,不過細思之下其實也沒什麼。
  • 全程航拍視角!臺北貓空纜車360度帶你穿梭叢林
    乘客全程可享受"航拍"視角,遠眺101大樓。纜車分為普通車廂和透明底車廂兩種,乘客可選水晶透明底車廂,全程俯瞰林蔭棧道,仿佛穿梭在叢林中。貓空纜車成為臺北網紅打卡點,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合影留念。    收起>
  • 航拍視角下的山東青島,滿城紅瓦綠樹讓人感覺像是到了歐洲
    寬闊的中國土地上,有著各式各樣風格迥異的城市,有些高樓林立,有些布滿了歷史遺蹟,而在北邊,卻有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在航拍的角度,滿眼都是紅瓦綠樹,讓人覺得仿佛來到了歐洲。儘管這個城市非常具有歐洲風,但是最著名的地標建築仍然充滿了中國特色。棧橋是青島旅遊的象徵,是遊客到青島的首選目的地。青島是全國北方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它不僅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而且是重要的海運樞紐,同時也是著名的海產品產地。儘管中國城市有很長的海岸線,但是主要城市中臨海的城市並不多,因此許多遊客會選擇去青島看海景。
  • 揭秘歐洲最大航拍公司的「法寶」
    上面這些設備都是屬於一家叫ACS法國的航拍特種拍攝公司,它是1996年在巴黎成立,目前是歐洲最大最專業的航拍及特種設備拍攝服務公司。公司研發的設備還在2015年獲得法國凱撒電影節(相當於中國的金鷹獎)的最高技術獎。
  • 5G看金雞,中國移動咪咕360度全景多視角直播帶你玩轉金雞百花
    中國移動咪咕作為全程戰略合作夥伴、官方唯一指定5G全場景技術平臺,將帶來金雞百花電影節史上首次5G+4K+VR/AR直播,通過2+N 全景多視角、72小時不間斷直播,為觀眾帶來一場科技感十足的全景娛樂盛宴。屆時,用戶可以通過咪咕視頻、咪咕圈圈等手機客戶端及中國移動「魔百和」進行觀看,感受5G時代電影節新看法。
  • 融入世界主義視角的「中國思維」
    西方思想傳入中國,譯著不斷,可這些思想除了停留在高級知識人的頭腦中,它們始終未能在普通中國人的思維深處真正紮根。為什麼?《中國思維的根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思想史論著,而是從整體的認知論域出發探尋中國思維的基本特徵和呈現形態的研究筆記,在與西方漢學的對話中,在新的視角下重新透視先人們的歷史境況和思想邏輯,以此喚醒、重現中國思維的「語法」。
  • 小型無人機航拍攝影需要了解和解決哪些問題?
    航拍是攝影的一個重要分支,過去需要攝影師乘坐飛機、熱氣球、滑翔傘等設施在高空親自拍攝,不僅門檻高,還具有相當高的危險性。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小型無人機航拍設備迅猛發展,無人機航拍的熱度陡然升高。 無人機航拍其實是由獨立的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無人機,另一個是帶自穩防抖功能的雲臺相機。
  • 猝不及防的美 軍事記者航拍特克斯河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王寧特克斯河無意間「流」入了我的無人機鏡頭。我想用無人機航拍伊犁的大美,什麼抓眼球我就拍什麼,當我滿腦子都是萬畝金燦燦的油菜花時,特克斯河卻在無意間「流」入了我的無人機鏡頭。有人說:你若是去昭蘇,最好用無人機拍攝特克斯河,看河水的血液如何流經浩瀚的大地。待我真的用上帝視角看特克斯河的時候,我的呼吸有些急促,那種久違的自然偉力,讓我瞠目。此時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的,我只能貪婪地連續按動快門,定格心目中精彩的畫面。
  • 「上帝視角」是什麼意思? 這梗形容人看東西的角度比較刁鑽
    「上帝視角」是什麼意思? 這梗形容人看東西的角度比較刁鑽時間:2019-06-18 12:04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帝視角是什麼意思? 這梗形容人看東西的角度比較刁鑽 當我們開始抱怨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你說我是不是站在上帝的眼角?
  • 《中國醫生》將拍,鍾南山提出意見,像《中國機長》的視角就不錯
    近日,劉偉強導演打算拍攝一部抗疫主題電影《中國醫生》,此次拍攝,將會把電影的鏡頭聚焦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這一批醫生群像上,主要彰顯中國抗疫精神。,就抗疫主題電影《中國醫生》(暫定名)的拍攝製作,進行了座談交流。
  • 羊年春晚主打溫情牌 平凡視角講述中國夢
    諷刺意味濃的反腐相聲,通過高科技來將中國傳統文化如刺繡、活字印刷術等展現給觀眾,是羊年春晚引發熱議的新看點。  今年春晚以「家和萬事興」為主題,晚會中有不少展示親情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晚除有多首「中國夢」為主題的原創歌曲之外,還格外注重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透過平凡人的故事來闡釋中國夢。
  • 航拍湖北江漢平原:它是中國海拔最低平原之一,田園風光美輪美奐
    江漢平原地處長江中遊,漢江中下遊,湖北省中南部,面積約4.6萬平方公裡,因其地跨長江和漢江而得名,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的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沔陽古城,就坐落在這江漢平原之上,是今仙桃市的「母親城」,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