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
清朝作家蒲松齡老先生以編寫眾多離奇古怪的故事而出名,其筆下的「寵兒」就有黃鼠狼,黃鼠狼看似可可愛愛的外表下,隱藏著什麼不平凡的技能?被古人稱為「黃大仙」,當作地方「神靈」一般供養,不敢惹,也惹不起,更別說吃黃鼠狼了。「黃鼠狼」為什麼不能吃,並非迷信,李時珍早已告知我們答案。
「黃大仙」的傳說
中國東北農村地區流傳著黃鼠狼能夠「操縱」人的傳說,惹到它就會遭遇報復,人會開始變得精神失常,從而為了一方安寧,百姓會供奉黃鼠狼的牌位,稱之為「黃大仙」。黃大仙的來歷也不小,不光在東北,連西藏都有流傳著關於它的故事。如果它向人類尋求幫助,人類沒有幫助它反而趕走它,那它就會「附身」在人類身上,好端端的人也就越來越像「黃鼠狼」,如果幫助了它,它還會記著日後回來報恩。
在河南的馬寨村就發生了一件關於黃鼠狼的離奇故事,一對屠夫父子因為自家圈養雞遭到黃鼠狼的攻擊,於是就買了捕鼠夾子捕獵黃鼠狼,先是捕到了幾隻,將它們的皮毛拔下來賣掉,十年前,三張皮子賣了幾百塊,兒子就乾脆多買了幾副架子捕獵黃鼠狼,半月下來抓了三十幾隻。兒子開始做噩夢了,夢裡有個老頭披著件黃衣服說他會報仇。做屠夫的怎麼會被一兩個夢嚇著,但一天兒子開著摩託車去賣皮毛,卻出了車禍當場斃命。他媽媽聽聞後趕到現場去直接就昏了,之後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而父親之後則是每日渾渾噩噩,夢裡一直出現黃大仙,不久也瘋了。周遭鄰居都說這就是黃大仙附身,一家人沒有趕緊道歉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地捕獵黃鼠狼,結果遭到滅門的報復。
不能吃的原因
黃鼠狼其實是雜食性動物,主要是捕獵田間的老鼠和昆蟲,偶爾會捕獵野兔,在冬天的時候在找不到食物的情況下才可能到農民的家裡偷食雞鴨等充飢,雖然有「黃鼠狼給雞拜年」這類歇後語,來表達黃鼠狼對雞的「惦記」,但雞確實不是它的主要食物來源。至於黃大仙,黃鼠狼這類鼬類,會從肛腺釋放強烈氣味來攻擊敵人,如果被人大量吸入,就會導致幻覺,結合自身認知開始「藉此發揮」,所以才有了「黃大仙附身」之說,事實只是中毒加心理暗示的作用,在古斯塔夫的心理學書裡就有對此現象的描述。
排除了迷信,那人們怎麼為什麼不食用黃鼠狼?李時珍早就幫我們試驗過了,他給出的答案是黃鼠狼有騷氣且很臭,而且肉有微量毒素,皮和心肝可以入藥。所以人們就不食用黃鼠狼了,肉有毒不說,又難抓到,有去捕獵黃鼠狼來吃的心思,還不如去吃其他的。
保護生態的平衡
有了「神話」光環和李時珍的「食用差評」也並不能保護黃鼠狼一族,前面提到過黃鼠狼的主食是田間的老鼠,隨著村民濫用老鼠藥,導致黃鼠狼吃了服用了老鼠藥的田鼠,也隨之中毒死亡,老鼠越來越少,黃鼠狼的食物來源也越來越少,然而這並不是害它們成為瀕危物種的源頭。由於「黃大仙」的傳說越來越壓不住人,膽大的人就開始捕殺黃鼠狼,李時珍都說過黃鼠狼的皮可入藥,而且皮毛在東北的冬天是相當吃香,於是無數黃鼠狼遭到獵人的毒手。黃鼠狼變成了瀕危物種,由於野生動物保護法出臺,打擊非法捕獵後它們的數量才得以回升。
為什麼不提倡捕殺黃鼠狼?因為黃鼠狼的對農業的幫助非常大,老鼠,野兔,甚至蛇都能對莊稼或者農民形成危險,但捕食這類的黃鼠狼對人類並沒有什麼威脅,除了冬季可能會偷食農民家中圈養的雞。古代農民看重農業,在這種情況下,黃鼠狼偷食他們家中的雞,他們都不會對黃鼠狼採取大規模捕殺,想必也是有原因。如果黃鼠狼少了,田裡的老鼠就多了,遭殃的反倒是老百姓,而「黃大仙」更像是他們對自然,對生態鏈的敬畏的「具象化」。
結語
雖然神話傳說會有些迷信和離譜,缺乏科學,但我們應該看到它們積極的一面。神話不光讓我們能夠剖析解讀古代人的精神思想,其中帶動的連鎖反應也值得我們研究。因為懼怕「黃大仙」,導致不敢大規模侵犯黃鼠狼,黃鼠狼沒有遭到人類行為的破壞,捕食老鼠替農民除害。生物鏈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關係,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其中一個物種的消失都可能帶來一大堆問題,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所以我們在看古人留下的傳說時,也應該 深度剖析古人的用意,甚至其中還藏有「大智慧」讓我們去領悟。
參考文獻:
《史記·屈賈列傳》《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