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禮記》
在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立命之本的封建古代,貓的地位是很高的,因為它有一個其他家養動物比不得的技能,那就是捉老鼠。古人用貓來保護受田鼠破壞的農作物,而且古代還流傳貓通靈性,有九條命,所以在古人的觀念人之中,貓還有著神聖的特點,再加上貓能保護農作物的作用以及本身的外表就討人喜愛,更加堅定了貓肉不能吃。
肉質酸柴,不宜人食
在糧食比較匱乏的古代,人們為何不吃貓肉,真的是因為迷信?其實名醫李時珍早已給出了答案,我國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也曾經吃過貓肉,他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過他自己吃貓肉的經歷。這位嘗盡無數中藥草的大醫聖用了多種方法都無法改變貓肉的口感,還說道:「然狸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古人吃過貓肉,但是吃過之後發現貓肉入口發酸,毫無鮮美可言,甚至說是極其難吃。李時珍也解釋了貓肉為何不適合人食用。所以我國聞名於世的美食眾多,都沒有一類有用貓肉為食材的。
貓通靈性,敬而畏之
古代人對社會發展對認知,最根本可能就是從國家對農業經發展上來判斷的,百姓豐衣足食,國家繁榮昌盛,如我們歷史上的大唐盛世,那時百姓的幸福指數應該也算高的。但是不論是在那個朝代,沒有什麼科技一詞的說法,我國古人都是有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很多發生的自然現象,比如洪災,旱澇等等,都會被當作是上天對人間的懲罰,古代帝王尚且都還要祭天求神,讓神明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的確在我國封建歷史上,對很多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認知度有限,無法用知識去解釋的事情,自然會用一些其他的說法去安撫人心。古人在對貓的敬畏之心表現的更是突出。在宋書《續墨客揮犀》中就曾記載了一個名為龔紀的人考進事,在發榜那天家裡突然發生了怪事,母雞不丁地打鳴,老鼠白天亂竄,家裡的東西還都莫名其貌地自己移動了位置,就連家中的夠都能自己戴帽子,唯獨家中養的貓沒有汾河異常。
龔紀一家嚇壞了,便找了通靈的女巫,貓在見到女巫後竟然說了人話,沒過兩天龔紀就榜上有名,中了進士。由此看來古人認為貓生來九命,而且能通靈,能帶來好運氣,對貓都是以敬畏之心,更不會去吃貓肉。
食肉之性,高冷傲嬌
古人不吃貓肉一是因為有人嘗過,貓肉不好吃,還有就是封建迷信的思想。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到了我們現代社會,因為科技知識面的不斷提高,更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不吃貓肉的原因。貓是食肉動物,無肉不歡,貓的食肉特性,讓貓的肉質具有熱性,但它跟同樣食肉性但狗卻完全不同。
多數人在小學課本裡學過貓吃魚的故事,看過貓和老鼠的動畫片,聽過十二生肖的故事,傳說貓本是同老鼠約好一起去參加報名十二生肖,可是第二天貓睡過頭了,老鼠卻早早地起了床,卻沒有叫醒貓,讓貓耽誤了爭奪十二生肖的時辰,沒能夠排進十二生肖。從此以後貓和老鼠成為了不共戴天的死敵。雖然說這是傳說中的說法,但是這正體現了貓具有的與生俱來的高傲個性還有惰性。
結語
清代黃漢在他的《貓苑》中曾寫到:「我獨愛吾貓,蓋愛其有神之靈也,有仙之清修也,有佛之覺慧也;蓋愛其有將之猛也,有官之德也,有王之威制也。」,他用極其誇張的言語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在古代,古人對貓的稱呼以「姑」、「兄」、「奴」為名,這些都是對貓喜愛的尊稱,古人稱貓為「貓奴」是對貓的稱呼。而現在我們用「貓奴」形容養寵物貓的人,也就是俗稱的「鏟屎官」。現在貓在我們現在人類社會上地位更高了,尤其是喜歡養貓咪的鏟屎官們,在它們的生活上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將貓咪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養,更有很多高貴的貓咪甚至性格高冷傲嬌,那些鏟屎官們更是將它們奉為皇帝一般,自己家的孩子又可愛,又蠢萌,哪一個家長會去吃它們的肉。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