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油耗的問題,大概是每一位車主都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因為油耗的多寡直接影響到我們錢包的厚度。
那買車的時候要不要優先考慮一下工信部油耗?或者平時開車的時候,怎麼樣才能更好的降低油耗數據?下面作者就結合直接的實際體驗,來聊聊油耗這件事,一起來看看吧!
油耗實測記錄:
內酷目前主要駕駛的車輛是2015款德原朗1.6L自動舒適款,裝備大眾EA211發動機,配置6AT自動變速箱,相比當時1.4T+DSG雙離合的版本,動力上稍弱,官方油耗數據也稍高一些,但是對於主要行駛在魔都地界的買菜車來說,動力夠用的前提下,價格更便宜才是王道!
一開始並沒有記錄油耗的習慣,直到2019年2月份,才開始進行記錄,截止到現在,總共的統計裡程也才一萬六千公裡不到而已,記錄顯示的平均油耗為7.95L/100KM,但通過曲線圖可以看到,其實記錄波動還是挺大的,唯一一次5.96L/100KM的記錄,是在一次上海-湖州的自駕遊產生的,主要為高速路段,車速相對高得多。
而最近的一次最高的9.08L/KM,主要是經歷了兩次耗時40分鐘以上排隊進停車場的情況,怠速+空調下,油耗想不高都難啊……
通過記錄的詳細油耗記錄來看,單次加油間隔的油耗基本都是8L/KM上下,特別幾次6L/KM左右的情況,基本都是跑了高速的情況,可見車速對油耗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
按月份的角度來看,空調使用率更好的的幾個月比春秋兩季也確有一定的上浮,畢竟所有的車輛所有的動力根源,歸根到底都會回到發動機上的。
不談平均車速下的油耗數據,都是耍流氓!這輛德原朗目前7.95L/KM的平均油耗數據,是基於22KM/H的平均車速下得來的。
所以說,不是1.6L的EA211的機頭油耗高,而是在魔都的路況,實在跑不起速度,上下班才10KM+的路程,往往需要開50分鐘甚至一個多小時,大量的然後浪費在低速以及怠速工況下……
節油理論知識:
雖然自己的油耗水平並不名列前茅,甚至有點慘不忍睹的感覺,但這並不妨礙內酷有著一堆「純理論」的節油小知識!輔以良好的駕駛習慣,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改善一些油耗表現的,一起來看看,怎麼才能做可以讓馬兒少吃草吧!
一、避免激烈駕駛
車輛在起步、急加速等工況下,燃油噴射量會急劇上升。為了滿足提速的需求,行車電腦會加大燃油噴射量,相比於正常行駛時,這個時候燃油在發動機內是得不到充分燃燒的,會有更多的燃油未經充分燃燒就被釋放出去,無法有效的進行能量轉化,最終行車浪費以及油耗上升。
所以,日常節油第一步,即是調整駕駛習慣,儘可能避免起步急加速。再結合路況判斷,遇到前方紅燈以及擁堵等情況,做到提前釋放油門,避免急剎。
(說句題外話,很早以前,那時還是拉線油門加手動擋車輛為主的時候,很多老司機都有空檔滑行的節油習慣,這點對目前電子油門以及自動擋為主的情況下,並沒有什麼意義,老黃曆該翻過去了……)
二、正確選擇開窗OR開空調
當車輛空調進行工作時,必然會影響油耗的上升,而炎炎夏日不開空調基本不現實,但在春夏或者夏秋交替時,天氣並沒有非常炎熱的情況下,開車窗降溫是不是就比開空調降溫更節油呢?
其實,汽車的動力輸出很大一部分是在克服空氣阻力,風阻係數更低的車輛,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油耗表現。當車輛在形式的時候打開車輛,會加劇風阻對車輛的影響,汽車需要更多的動力輸出來抵消開窗帶來的額外空氣阻力,所以,在高速行駛時,開窗帶來的油耗影響甚至會比打開空調壓縮機帶來的油耗增加要來得更多。
故,當車速未超過80KM/H時,可以選擇打開汽車車窗的方式來進行降溫;但是當車速超過80KM/H時候,這個操作反而並沒有節油的意義,還不如直接開空調來得更經濟。
另外,冬天開啟暖風時,其實並不會增加太多的油耗(AC未工作狀態),因為暖風模式主要是把車輛工作時多餘的熱量進行了再利用。但是,當車輛剛剛啟動,防凍液水溫未上升之前就開啟熱空調,就會給發動機帶來額外的負擔。所以在冬天的時候,可以選擇車輛啟動幾分鐘之後,當水箱防凍液水溫上升之後再打開空調,以起到節油的效果。
三、正確選擇輪胎以及胎壓
車輛行進之時,除了需要克服空氣阻力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大的阻力來自輪胎與地面之間。輪胎往往有個「滾阻係數」的參數。而其他條件不變時,滾阻係數越低,汽車油耗也會更低。
除了路面材質等外部條件之外,影響滾阻還有輪胎,不同的構造、花紋、材料、胎壓,都會影響輪胎的滾阻,不知道是否還有很多車主記得這麼一句廣告詞——想節能,輪胎能。
除了當年優科豪馬的這則節能輪胎廣告,其實很多輪胎品牌也有主打節能環保的輪胎系列。
比如普利司通的綠歌伴系列,就是主打節能環保以及持久耐磨,花紋類型現在官網數據有兩個型號:EP150、EP300。其中EP150可選輪轂尺寸覆蓋14-17英寸,EP300可選輪轂尺寸為16、17英寸。
再比如鄧祿普,也有專門的綠色節能輪胎分類,其中最常見的應該是ENASAVE EC300+,很多主機廠出廠配套選用的也是這一款輪胎。
另外,除了輪胎本身的選擇之外,輪胎胎壓的高低也會最終影響到燃油經濟性,類似騎自行車,當輪胎沒氣的時候,明顯蹬起來更費力,而汽車輪胎自然是同理的。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一味的提高胎壓就可以降低油耗?其實也不盡然,過高的胎壓會造成輪胎中間部位更多的磨損,而且對轉向、加速、制動,都有負面影響,所以合適的胎壓才是安全以及經濟的。基本所有的車輛的建議胎壓都可以在B柱或者油箱蓋內側查詢到,建議參考官方意見以及實際用車情況進行選擇。(現在大部門路邊汽修,都會默認打2.5Bar……)
很多老車並沒有胎壓監測功能,現在後裝市場非常成熟,無聊是為了行車安全還是為了確保準備的胎壓數據以降低油耗,都建議安裝一個。
總結:
最後回到用車,汽車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件工具,既然要馬兒跑,就必然要餵馬兒吃草,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想要降低車輛油耗,從而過多的影響到駕乘體驗,其實並不可取。怎麼平衡燃油經濟性以及駕乘體驗,還需要每一位車主從自身考量出發,合理取捨。
本次分享就到這裡,我們下次見!
另,祝每一位車主出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