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龜年是誰?為什麼王維、杜甫都寫詩紀念他?網友:明星級人物

2020-11-27 騰訊網

《江南逢李龜年》是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杜甫的詩,它是被《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孫沫譽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的詩。清代的黃生也在其專門評價杜甫作品的《杜詩說》中評價道:「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裡,即使龍標、供奉操筆,亦無以過。」

那就讓我們再來重新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篇吧。《江南逢李龜年》的全文如下:「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首詩的譯文不是很複雜,大致意思是:我曾經和您在岐王府邸裡時常見面,在崔九堂前也多次聽到您的音樂表演,如今的江南正是風景大好的時候,我們在這落花時節又再度重相逢。

這首詩妙就妙在辭藻不算華麗,感情卻感人至深。這首詩不僅交代了作者與李龜年的交往和友誼,生逢亂世的不幸遭遇,還表現出老友相逢的喜悅,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二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李龜年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竟讓年近六十的杜甫回憶起這麼多的往事,感慨萬千?用現在人的說法,李龜年就是一個能夠創作,善於表演,才華橫溢 , 藝技超群的全能音樂人。

關於李龜年的生平的記錄大多出現一些野史異聞當中,在正史基本沒有記載。 根據《明皇雜錄 》和《唐語林》等書中所記錄的內容可以推測出李龜年的大致生平。他生活的年代大約在開元,天寶和安史之亂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他活動的範圍分布也很廣:東京洛陽,西京長安,江南的潭州和金陵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李龜年在史書中雖然鮮有出現,但許多作品經他之手,化腐朽為神奇,成為當時非常流行的作品,部分甚至成為傳世的佳作,最負盛名還屬詩仙李太的七言樂府詩《清平樂》。

李龜年的作品不僅流傳於酒肆無官,還深受朝廷達官貴人們的喜愛。杜甫在《江南逢李龜年》中提到的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範和唐玄宗的寵臣崔九崔滌都是他的粉絲,唐玄宗本人也對他的作品非常推崇,甚至讓專門演奏「雅樂」的教坊和梨園等國家級音樂部門來演奏他的「俗樂」。

李龜年在他最輝煌的時候就是一個全國性的大明星。在他的追星族中,不僅有杜甫,還有王維,李端等迷弟。王維的那首《相思》還有另一個名字《江上贈李龜年》,李端更直接,寫了一首《贈李龜年》來表達自己對李龜年的崇拜。

世事無常,一個人終究抵不過歷史的車輪。安史之亂後,昏君唐玄宗倉皇的逃亡蜀地,在宮廷紅極一時的李龜年不肯屈膝於逆賊,只好冒著生命危險,獨自流浪到了江南。來到江南後,李龜年已經身無分文,只好用自己的本事餬口,在街頭巷尾賣唱賺錢,好生悽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仕途不順的杜甫遇到人生境遇大變的李龜年,杜甫有感而發,寫下了《江南逢李龜年》。

相關焦點

  • 西川:杜甫形象的當代認知
    進入杜甫西南漂泊的時期,就進入了杜甫晚年的形象。杜甫晚年的形象,可以分為精神形象、肉體形象兩方面。 首先是精神形象。杜甫晚年很潦倒,儘管他得到了高適、嚴武等人的幫助。他會毫不猶豫地請求高適的幫助。杜甫48歲時寫有一首詩,《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管高適要吃的:「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中的董大是個什麼樣的人
    例如被後世譽為「唐代樂聖」的李龜年他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樂師,有很高的藝術天分,不僅擅長歌唱,還精通篳篥、羯鼓等樂器,甚至還能作曲,因此深受唐玄宗恩寵,時常出入權貴之門,與當時很多詩人都有往來。王維很著名的一首五言絕句,「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便是為懷念他而寫的。還有杜甫人生中的最後一首七絕,「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也是寫給他的。
  • 尋找王維:遇水則涼,日照則暖,不失本心
    祖六問王維喜歡什麼季節,王維說喜歡秋天,因為天氣還暖和,還有果子吃。祖六笑著說:「秋天!我嫌夏天都老了。我厭惡活那麼長。」王維寫詩圖。王維《少年行》中所記錄的意氣昂揚,未必是他的少年。他的少年時代留在了哭祖六的詩裡。詩中,他寫祖六帶著他結交朋友,領他入隱逸之門,前往終南山遊歷。他那時就已有了虛靜之心。殷遙去世的年代雖然未明,但想來應是中年失友。
  • 千古情詩、紅豆相思,王維寫下的這首詩,流傳千古
    意思是以前有一名男子徵戰邊疆不幸犧牲,他的妻子無比思念他,整日在樹下眺望哭泣。後來她的眼淚流幹了,眼裡流出來的都是紅色的鮮血,最終死於樹下。鮮血滲入樹根,這棵樹後來結出的豆子都變成了紅色的心形豆,當地的人便將這種豆子稱為「相思子」。後人漸漸將此相思子作為出行攜帶或臨別贈送之物,用以寄託思念之情。
  • 那些被選入教材杜甫的詩,看看你還會幾首,回味一下童年!
    提到唐詩,就不能略過「李杜」即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杜甫詩歌創造內容極其豐富,深刻地反應了時代現實生活。他的詩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襟懷博大,至情至性,詩詞藝術達到了唐詩最高成就。他善於運用古體詩許多體制,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藝術水平最高的是七言律詩。杜甫有35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可見,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很多詩,通俗易懂,被選入小學課本。
  • 古代人的寵物|為什麼喵星人這麼高冷?都是讓古人給慣的
    想一想在莊重嚴肅的祭天儀式中,在眾目睽睽之下,喵星人被抬著出場,那個畫面想想都有喜感。到了宋朝文人愛養貓,陸遊的詩中就稱貓為狸奴。現在的文人似乎也更偏愛貓,也許因為貓比狗安靜的緣故,宋朝的貓還登上過政治舞臺,上演了狸貓換太子事件!明朝的嘉靖皇帝是個有名的貓奴,其養的愛貓死了,就讓大臣寫詞紀念並厚葬在景山的北面,立碑祭祀。
  • 公元701年,他和李白都出生了,他的人生可以複製
    ,問大家:王維為什麼缺席這次活動? 都是唐詩細分類別的扛把子之作,幾乎難分伯仲。 現在,李白的詩名比王維盛,但他們的同時代人殷璠則認為,王維與王昌齡、儲光羲才是開元、天寶詩壇的代表人物。 即便到了後世,說唐詩,李、杜以下,一定要說到王維,而且很多人私底下更喜歡文人味十足的王維。
  • 憑什麼奠定了杜甫詩聖的地位?
    他一生都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不像李白迷信道教,也不像王維迷信佛教。雖然在他的詩中出現過道教和佛教的典故,但也只是那個時代佛教和道教都很流行的社會影響,而且,杜甫寫詩本來就很喜歡引經據典掉書袋。他臨終前還在感慨「葛洪屍定解,許靖力還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 半睡半醒之間,不適合思考,我居然理解成李龜年是女人
    我半夢之中,回想詩詞,於是想起一「首」著名唐詩,大詩人杜甫寫的《江南逢李龜年》。我背誦如下:「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讀起來很流暢,押韻。內容前後照應,非常完整,沒毛病。
  •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因為古詩都是採用最為精煉的文字敘事抒情,所以放開來看的話,即使是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在孩子們的眼中,在解讀古詩時更是為其賦予了別樣的趣味,畢竟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真的很不一樣。比如在讀到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 杜甫都飢腸轆轆了,還在寫詩替李白擔憂,關係竟然那麼好
    在秦州期間,杜甫寫了一首《佳人》,大概根據當時實有其人來寫的: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待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鬢,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翠竹。
  • 杜甫的詩為什麼沒入選《河嶽英靈集》
    當時的丹陽進士殷璠就是一個有卓越見識的人,他在天寶末年遴選了開元、天寶年間著名詩人的詩作,編成了著名的盛唐詩集《河嶽英靈集》(1),以記錄當時詩歌的繁榮。由於《河嶽英靈集》有比較正確的觀點作為遴選詩歌的標準,這個時期的主要詩人如李白、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李頎、崔顥、崔國輔、祖詠、儲光羲、常建等人的優秀詩篇都得以入選,基本反映了盛唐詩歌的面貌。
  • 唐朝王維描寫春天的唯美詩句有哪些?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佛教自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南北朝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王維的母親篤信佛教。維摩詰,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到底是王維的母親給起的名字,還是王維後來自己改的名字,說法不一,無從考證。
  • 解讀王維《鹿柴》:王維的世外桃源,今已不復存在,只能詩中感受
    每當提起王維來,總有一種感慨。論才華,自幼聰穎,吟詩作畫、寫字音律,可謂無所不通,李白 、杜甫那也是佩服的不行;論外表,能被任命為宮廷太樂丞,在宮廷裡走動,外表肯定是沒得說的,如果長得歪瓜裂棗,音律再好,也很難在宮廷任職,皇帝看著不舒服呀!論人品,妻子去世後再無續弦,這種致情男人,太難得了。
  • 走進杜甫文化的發源聖地
    大家好,我姓杜,專看大戶,大家都叫我杜大戶!在中國文化史上,杜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傑出代表。他不但繼承了儒、道、佛的傳統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發展。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都對杜甫的思想起過影響,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 李白成「網紅負心漢」背後真相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很重視的友情對方卻不看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大概就是杜甫對李白的感覺吧……」近來,李白和杜甫因為這樣一個問題在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  有網友指,杜甫有多首贈李白的詩,但李白卻只有一首《贈汪倫》。李白成了「網紅負心漢」,事實真是這樣嗎?
  • 他被認為是古今律詩第一,卻有絕句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但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唐詩三百首裡,杜甫的詩都是入選最多的,有入選35首的,也有入選38首和39首的,在百度百科裡查閱到陳婉俊補註是38首杜詩,其實是不對的,六甲番人仔細查閱了陳注影印本,其實應該是39首,這或許大家是將陳注的《夢李白》二首當成一首了。
  • 謁王維墓,誰人不想居輞川?
    每次來都行色匆匆,這次待得久了些,有稍充足的時間,可以四處逛逛。住在鹹陽的作家朋友許海濤說,兵馬俑、華清池這樣的地方,起碼看過三遍以上了吧?這次帶你看看一般人尋不見的。他說了幾個地點,說到王維墓的時候,我心裡一動,說:「就去這。」王維在我心目中,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個清冷的形象,比起李白的狂放與杜甫的悲愴,他並未給青少年時代的我留下太大影響。
  • 詩詞別論:杜甫,你這個可愛的老傢伙!
    李白是天上的仙,汪洋恣肆著大唐的榮耀,眼裡閃爍著「飛流直下三千尺」「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與光華;王維是世間的佛,風自八方來他如如不動,一心嚮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從容與淡然;陶淵明是世外的士,若為自由故,名利皆可拋,他愛著的是「田裡鋤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