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情況下,我都不推薦用益生菌——因為研究證據不足,以身試用的成本比較高。
圖片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不過在眾多益生菌適用症狀裡,一些的確比另外一些有更充分的科學證據。如果要用益生菌,針對某些症狀,選擇某些特定的菌種,會比另外一些症狀和菌種更值得一試(益生菌超多,用前諮詢靠譜的醫生,不要隨便吃,不要吃錯了!)
幾年過去了,是不是真的如益生菌商家宣傳的那樣,有最新證據支持使用益生菌呢?我在今天的這篇推送裡,更新了最新的科學證據,同時也包含了更多的可能和益生菌相關的健康問題。讓我們來看看「益生菌」究竟有啥用?如果有用,應該怎麼用。
聲明:科普文不接受任何商業贊助,本文不含任何利益相關。
什麼是益生菌?
益生菌完全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它們是一些活的微生物,當我們將它們應用於人體時,期望能夠獲得健康益處。在酸奶和其他發酵食物裡都能找到它們,現在市面上也有一些補充劑和美容產品包含有益生菌。
通常,我們在說細菌的時候,幾乎都默認它們是有害的,但其實有一些細菌還真的對我們人類有所幫助。比如一些細菌能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消滅一些致病細胞,或者可以產生維生素。很多存在於益生菌產品的微生物都和我們體內本身就存在的微生物一樣,或者近似。
益生菌包括哪些類型的細菌呢?
益生菌不是一種細菌,而是很多微生物族群的統稱。就比如我們常常說的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其實也是很多種微生物的統稱。
很多細菌都能被當做益生菌(只要對人類有益),不同的益生菌會有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說,假如一種乳酸菌能夠幫助預防一種疾病,並不意味著其他的乳酸菌, 或者任何一種雙歧桿菌能有同樣的效果。
你能想像嗎,科學家要發現某種菌對某種健康狀況有益,要驗證它的效果、安全劑量、和其他菌種的協同效果、副作用……得花多少工夫。
目前為止,能夠證實益生菌益處的證據是有限的,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不斷探索。
益生元(prebiotics)和益生菌(probiotics)一樣嗎?
不一樣。益生元是一些我們不能消化,但是能夠刺激益生菌生長和活性的食物成分。
合生元(synbiotics)又是什麼?
合生元是包含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產品。
益生菌有多火?
真的超級火。益生菌是這幾年的熱門研究課題,所有有很多很多相關研究,但目前為止,高質量的研究證據還非常有限。
在應用方面,由於它的安全性得到較多科學證實,雖然效果非常不明確,幾乎你得了任何病,都可能被建議用益生菌。沒病也可以吃,「增強免疫力」。
益生菌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後文我會針對不同的「症狀」來呈現與之相關的益生菌應用效果的科學證據。
假設益生菌有用,
益生菌將如何起作用的?
益生菌可能對身體有很多作用。不同的益生菌可能有不一樣的幫助。
益生菌可能:
幫助身體保持健康的菌群平衡,或者幫助機體恢復菌群平衡。
產生對我們有幫助的物質。
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
益生菌的應用
實際上益生菌的營養前景廣泛,但是目前的科學證據支持還是太少了。由於理論有效不等於實際有效;短期安全不等於長期安全,對益生菌的營養還是需要保持謹慎樂觀——前景是樂觀的,但廣泛應用還需謹慎。
目前市面上的益生菌主要是膳食補充劑,或者是用作食品添加劑,而不是藥物。如果要作為藥品上市,需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需要證明它的安全性,還需要論證對想要解決的健康問題確有療效。
但是作為食品添加劑和膳食補充劑上市,就沒有像藥品一樣嚴格的要求了。產品不需要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和大規模的人群雙盲實驗來論證其功效。至於很多銷售人員的口若懸河,更是不需要「獲批」,張口就來的。
什麼是微生物群系
生活在我們身體表面和體內的微生物群被稱為「微生物群系」,這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哦,現在有很多科學家在做這方面的研究。
通過對比健康人和生病的人的微生物群系,去找尋微生物和疾病的關係。科學家們也在研究新的療法,試圖通過調整人體的微生物群系去治療疾病。
服用益生菌究竟對……
有沒有效果呢?
關於益生菌的研究雖然很多,但其對於健康的改善效果和安全性仍待需一步確定。
益生菌功效眾多,應用前景也十分廣泛,在健康促進方面,包括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敗血症,治療嬰兒腸絞痛(莫名的難以安撫的哭鬧)、牙周病及潰瘍性結腸炎等。
但目前大多數時候,我們依然不知道哪種益生菌是才是有效的,也不知道究竟需要服用多少、對哪些人群來說效果最好……針對這些問題,即使是對於那些研究較多的菌種和病症,科學家們都還在努力尋找答案。
以下是針對不同病症的一些最新研究結果——
嬰兒疾病
嬰兒腸絞痛:羅伊氏乳桿菌DSM 17938對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可能有效,未發現副作用
腸絞痛常常是導致嬰兒不停哭泣的主要原因。有腸絞痛的嬰兒一天可能會哭3個小時以上,但他們的飲食和生長狀況都很正常。腸絞痛的致病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表明,有腸絞痛的嬰兒和正常嬰兒消化道的微生物成分存在差異,這表明腸絞痛可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018年的一項針對7項腸絞痛益生菌研究(涉及471名嬰兒),其中5項涉及羅伊氏乳桿菌DSM 17938,綜述發現它有助於嬰兒腸絞痛治療,能夠使嬰兒每天哭泣的時間減少一半以上,但效果局限在純母乳餵養的嬰兒群體之中。
針對羅伊氏乳桿菌DSM 17938治療腸絞痛研究的綜述(包含345名嬰兒)及美國國家綜合健康中心贊助的小規模研究均未發現益生菌治療對寶寶健康有負面影響。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益生菌有可能降低早產兒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但仍不確定菌種和長期影響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一種嚴重、具有致命性的疾病,通常發生在早產兒身上,會引起腸道損傷或損壞並導致腸組織死亡。其發病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食物成分和早產嬰兒消化道微生物的異常反應有關。
2017年的一項針對23項研究(共7,325名實驗對象)的綜述顯示,益生菌有助於預防低出生體重嬰兒患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但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無法確定益生菌的效用。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的治療效果最佳,但無法確定其中最有效的菌株種類。
上述研究中的嬰兒均未出現益生菌引起的短期副作用,但依然不能肯定在如此年幼的階段接受益生菌治療的長期影響。除這些研究外,還有一些研究認為益生菌可能會對新生兒有害。某些情況下,攝入益生菌導致嬰兒出現血液感染;在一項實驗中還出現了早產兒因感染益生菌黴菌而死亡的案例。
與過敏相關的疾病
過敏性鼻炎:可能有效但還不知道該如何服用
一項針對23項相關研究(1919名實驗對象)的綜述總結了益生菌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認為其具有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但由於其包含益生菌的種類和研究的症狀不同,無法對益生菌的使用提出有效建議。這些研究中幾乎沒有出現與服用益生菌相關的副作用。
兒童哮喘:尚不認為有效
針對益生菌治療兒童哮喘的11項研究(包含910名兒童)的綜述未能得出定論。由於目前的相關研究還不足,研究設計很多方面都不同,用的菌種也不一樣,導致對比結果比較困難。儘管有初步的研究證據表明益生菌或許對有過敏家族史的孩子有預防過敏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證據等級還比較弱,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特應性皮炎/溼疹:可能有用,但證據等級不高,也還無法給出菌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的建議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引起皮膚瘙癢的慢性疾病,與過敏反應相關,但並非由過敏引起(目前原因不明,過敏可能加重溼疹,但不認為是溼疹的原因),常出現在嬰兒身上(最早出現在2至6個月大的嬰兒身上)。許多人隨著成長會自然痊癒。特應性皮炎屬於溼疹的一種。
在大多數這類研究裡用的是雙歧桿菌和乳酸菌,有幾個相關的meta分析都報告了中等程度的預防效果,對於給圍產期補充益生菌和有過敏家族史的高風險嬰兒服用這兩種益生菌,得到的結論相對一致。
在2015年的一個meta分析裡發現服用多菌種的益生菌對溼疹的預防效果最好。
但2017年的一項針對13項益生菌治療嬰兒和兒童特應性皮炎的研究(共1271名嬰幼兒)綜述未能找到一致性證據證明其作用效果。
一項針對成人的9項研究(269名實驗對象)綜述得出了初步證據表明,某些益生菌可能有益於治療特應性皮炎症狀。
究竟益生菌應該怎麼用,用那些菌種,什麼情況下服用,需要的服用劑量是多少等問題,還需要更多的設計更合理的隨機對照試驗和標準化的益生菌應用方式來給出答案。
預防過敏:可能預防特應性皮炎,但未能發現對其他過敏有幫助
「衛生假說」認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導致人們在生命早期接觸微生物的種類減少,從而導致過敏症增加。與衛生無關的因素,如家庭規模較小和使用抗生素,也可能會導致過敏。有關通過讓孕婦/幼兒服用益生菌來預防過敏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2015年的一項針對17項研究(共4755名實驗對象)的綜述總結了孕期或嬰兒期使用益生菌的情況,結果發現:益生菌的使用能降低嬰兒患特應性皮炎的風險,尤其是在使用複合益生菌的情況下。但益生菌對哮喘、喘息或花粉症(過敏性鼻炎)沒有明顯作用效果。
胃腸道疾病
圖片購買自:shutterstock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對兒童和青中年,將益生菌和抗生素同時服用,可能減小抗生素引起腹瀉的可能性。
中等水平的證據表明益生菌對由抗生素引起的腹瀉可能對兒童和青中年有所幫助。廣譜殺菌的抗生素不但能夠殺死引起感染(讓人生病的)壞細菌,也可能殺死我們身體內的好細菌。服用抗生素破壞了腸道菌群平衡也可能引起腹瀉。大約10%-30%服用抗生素的人可能引起腹瀉。
2017年的一項總結了17項針對未住院患者(共3,631名實驗對象)調查的研究綜述顯示,將益生菌與抗生素一同給患者服用能夠降低約一半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病的可能性,且並未出現更多副作用。但由於研究質量的問題,結論存在不足。
益生菌可能有利於兒童和中青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治療,但據一項2016年針對30項研究成果(7,260名實驗對象,其中5項針對65歲或以上人群)的綜述,益生菌對老年人的治療效果並不明顯。由於針對該年齡階段的研究較少,不能確定益生菌對老年人群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治療是否有效。
一項針對預防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23項益生菌研究(共3938名實驗對象)綜述顯示,中等質量證據表明,益生菌對兒童抗生素引起的腹瀉具有一定保護作用,並且未觀測到明顯副作用。
針對兒童和成人的研究都有發現在服用抗生素前和同期服用,可以降低腹瀉的風險。對於抗生素引起的腹瀉,有5個meta分析都報導了益生菌有不同程度的預防腹瀉的效果。最有效的也是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鮑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布拉氏酵母菌)。
艱難梭菌感染:益生菌能降低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兒童和成人的艱難梭菌感染風險,且益生菌和抗生素同服是安全的。
艱難梭菌是一種能夠感染患者結腸(大腸),導致不同程度腹瀉的細菌,這種疾病的治療很困難,治癒後復發的機率也很大。艱難梭菌感染在長期服用抗生素的老年人群中更多見。
2017年的一份針對31項研究(共8672名實驗對象)的分析報告指出,中等程度的證據顯示,益生菌能夠降低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成人和兒童感染艱難梭菌的風險。這些研究多數涉及住院患者。報告還得出結論,除身體及其虛弱或免疫系統功能不佳的患者外,益生菌和抗生素一起使用可以認為是安全的。
但是,哪種類型的益生菌在降低艱難梭菌腹瀉風險方面最有效、最佳服用時長及劑量等問題尚且缺乏定論。
便秘:對成人和老年人便秘或許有效,尚未發現對兒童功能性便秘有效。
2014年的一項總結了14項益生菌治療成人便秘的研究(共1,182名實驗對象)綜述提出了一些證實益生菌功效的有利證據,尤其是針對乳酸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的研究。
圖片來源:pixabay
2017年的一項針對9項關於老年人便秘的益生菌的研究(共778名實驗對象)綜述表明,益生菌的作用雖然有限,但具有一定意義。最經常接受測試的細菌種類是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研究人員建議將益生菌作為老年慢性便秘的補充治療手段。
2017年的一項研究總結了7種益生菌對兒童便秘的實驗成果(共515名實驗對象),但由於兒童群體、益生菌的類型及其他因素的差異,這些實驗結果難以進行比較,並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益生菌有利於治療兒童便秘。
2017年的另一篇綜述,總結了同樣的4篇益生菌研究和2個其他益生菌實驗(共498名實驗對象),提出了較為樂觀的結論,認為在亞洲兒童中發現益生菌能夠增加總體大便次數。但是由於樣本太少,研究間差異化太大,需要謹慎推廣這個結論。
此外,2018年也發表了兩篇關於兒童功能性便秘和益生菌的研究綜述,都一致認為,益生菌對兒童便秘沒有效果:沒有證據支持用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酸桿菌,乳酸雙歧桿菌,嬰兒雙歧桿菌,短雙岐桿菌,或者這些益生菌治療兒童便秘。
於此同時,歐洲小兒胃腸營養學會(ESPGHAN)和北美小兒胃腸病、肝臟病和營養學會(NASPGHAN)把過往的相關研究做了一個系統綜述,認為現研究證據不支持,益生菌、益生元能預防或緩解兒童便秘。
炎症性腸病:對潰瘍性結腸炎可能有所幫助,但是對克羅恩氏病未發現療效。
2014年的一項針對21項潰瘍性結腸炎研究(共1700名實驗對象)的綜述顯示,在常規治療中添加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可能有助於病情緩解。
文章還總結了14種針對克羅恩氏病的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研究(共746名實驗對象),但並未發現它們具有任何療效。
腸易激綜合症:可能緩解腹痛,但尚不清楚哪種益生菌有效(或許是鼠李糖乳桿菌)
圖片來源:pixabay
2018年的一項關於53項腸易激綜合症(IBS)的益生菌研究綜述(共5545名實驗對象)得出結論認為,益生菌可能對腸易激綜合症症狀和腹痛有一定緩解作用,但並未就其有效性及哪種益生菌種類組合最有幫助等問題得出明確結論。
2018年的另外一篇包含了11個針對益生菌應用於兒童腸易激症候群和6個應用於便秘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綜述認為,沒有任證據推薦使用羅伊氏乳酸桿菌,嬰兒雙歧桿菌,短雙岐桿菌,長雙岐桿菌,乳酸雙歧桿菌治療兒童腸易激症候群。但鼠李糖乳桿菌可能降有腸易激症候群的兒童出現腹痛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同時也指出證據不足。
水土不服腹瀉:作用十分有限,研究存在缺陷
2018年的一項針對11項益生菌或益生元預防水土不服腹瀉的研究綜述(5143名實驗對象)認為它們可能會有所幫助。但該綜述未評估研究質量,也不未含副作用的相關實驗數據。
國際旅行醫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ravel Medicine)在2017年的臨床實踐指南中指出,目前尚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益生菌或益生元有助於預防水土不服型腹瀉。該指南認為,益生菌的作用存在但十分有限,並指出相關研究在益生菌種類、腹瀉原因和地理因素方面差異較大;另外,有些研究存在實驗方法設計上的缺點。
牙齒疾病
齲齒(蛀牙):研究質量低,無法得出結論
少量針對嬰兒和幼兒的研究已經驗證,益生菌可能有助於預防齲齒(蛀牙)。針對相關研究(總共1715名嬰幼兒)的分析報告發現,7項研究中有4項證實益生菌使用與蛀牙減少之間存在相關性,但由於研究質量的原因,無法得出關於益生菌有效性的明確結論。
牙周疾病:未發現有效
2016年的一項針對12項相關研究(452名實驗對象)的分析報告評估了益生菌對牙周疾病的影響,並發現益生菌能夠通過減少口腔內的致病菌改善牙周病的臨床症狀,但不同種類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其他疾病
痤瘡/粉刺:證據不足,無法證實效果
研究發現口服或局部使用(用於皮膚)益生菌可能有利於痤瘡/粉刺的治療,但有關此類研究數量很少。美國皮膚科學會在2016年的痤瘡治療指南中指出,現有證據不足以證實益生菌對痤瘡/粉刺的治療效果。
肝性腦病:證據質量低,不確定是否優於現有常規治療
2017年的一項針對21項肝性腦病的益生菌研究(1420名實驗對象)綜述認為相關研究質量較低。
有證據表明與安慰劑(無活性物質)或不進行治療相比,益生菌可能對治療肝性腦病產生療效,但不能確定益生菌是否優於常規治療肝臟疾病的乳果糖。
上呼吸道感染:研究質量差,結論不可靠
目前服用益生菌對上呼吸道感染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包括普通感冒、中耳感染、鼻竇炎及各種咽喉炎。2015年的一項針對12項相關研究(共3720名實驗對象)綜述表明,服用益生菌可能會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但由於某些研究開展不力,相關證據質量較為低下。
尿路感染:未發現有益
2015年的一項針對9項益生菌預防尿路感染的研究(共735名實驗對象)綜述未發現任何支持益生菌有益性的證據。
益生菌的安全性
益生菌在健康人群中安全使用的歷史悠久,但很少有研究詳細探討過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因此缺乏關於副作用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的可靠信息。
總的來說,健康的孩子和成人服用益生菌還是安全的。儘管目前益生菌的益處還未能被證實,應用的細節也還需要進一步探討,但研究也表明,益生菌對於正常健康的孩子和成人是安全和耐受的。
患有嚴重疾病或免疫系統受損的人使用益生菌的副作用風險更大。在考慮將益生菌用於早產兒或重病住院患者等高危人群時,應仔細權衡益生菌的潛在風險和益處。
使用益生菌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包括感染、益生菌微生物產生有害物質,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消化道微生物之間進行轉移。
據報導,某些益生菌產品含有標籤所列微生物以外的其他微生物,這些汙染物可能會造成健康風險。
在使用益生菌前應該考慮……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含有益生菌的食品、飲料和補充劑,比如酸奶或一些乳類飲料,也有各種膠囊劑,粉劑,液體狀的益生菌補充劑。
食品如酸奶、奶酪、發酵麵食等,因為有長期的安全食用的歷史,基本可以放心吃。另外,吃豐富多彩的健康的食物,有助於我們體內的益生菌健康地紮根和繁殖,形成健康和諧的菌群生態,濫用抗生素不利於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系保持穩定和諧。
但對於益生菌補充劑,最好在使用前諮詢靠譜的醫生!確認孩子的症狀是不是可以考慮服用某些菌種。千萬不要因為依賴益生菌而推遲就醫諮詢。
吃豐富多彩的健康的食物,有助於我們體內的益生菌健康地紮根和繁殖,形成健康和諧的菌群生態,濫用抗生素不利於「和諧」(注意,這裡是說濫用,不是叫你該用也不用)。
更新的主要參考文獻:
1. Bafeta A, Koh M, Riveros C, et al. Harms reporting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modifying microbiota: a systematic review.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8;169(4):240-247.
2. Blaabjerg S, Artzi DM, Aabenhus R.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out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Antibiotics. 2017;6(4).pii:E21.
3. Butel M-J. Probiotics, gut microbiota and health. Médecine et Maladies Infectieuses. 2014;44(1):1-8.
Cohen PA. Probiotic safety—no guarantee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8;178(12):1577-1578.
4. Degnan FH.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probiotics: regulatory categorization.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8;46(Suppl 2):S133–S136.
5. Didari T, Solki S, Mozaffari S,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afety of probiotics.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2014;13(2):227–239.
6. Dryl R, Szajewska H. Probiotics for management of infantile colic: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 2018;14(5):1137-1143.
7. Fijan S. Microorganisms with claimed probiotic properties: an over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4;11(5):4745-4767.
8. Ford AC, Harris LA, Lacy BE,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the efficacy of prebiotics, probiotics, synbiotics and antibiotic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8;48(10):1044-1060.
10. Guarner F, Khan AG, Garisch J, et al.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October 2011.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12;46(6):468–481.
11. Hempel S, Newberry SJ, Maher AR,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A. 2012;307(18):1959–1969.
12. Hempel S, Newberry S, Ruelaz A, et al. Safety of Probiotics to Reduce Risk and Prevent or Treat Disease. Evidence Report/Technology Assessment no. 200.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2011. AHRQ publication no. 11-E007.
13. Rao SC, Athalye-Jape GK, Deshpande GC, et al.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and late-onset sepsis in preterm infants: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2016;137(3):e20153684.
14. Sanders ME, Akkermans LM, Haller D, et al. Safety assessment of probiotics for human use.Gut Microbes. 2010;1(3):164-185.
15. Thomas JP, Raine T, Reddy S,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birth-weight infants: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Acta Paediatrica. 2017;106(11):1729-1741.
16. Zuccotti G, Meneghin F, Aceti A, et al. Probiotics for prevention of atopic diseases in infa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lergy. 2015;70(11):1356-1371.
17. Jin, L., L. Deng, W. Wu, Z. Wang, W. Shao and J. Liu (2018).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Medicine (Baltimore) 97(39): e12174.
18. Wegh, C. A. M., M. A. Benninga and M. M. Tabbers (2018). "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s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Gastroenterol 52 Suppl 1, Proceedings from the 9th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New Foods, Nutraceuticals and Botanicals for Nutrition & Human and Microbiota Health Meeting, held in Rome, Italy from September 10 to 12, 2017: S10-S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