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汪宏勝)要想長遠富,莫忘多栽樹。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微涼的初冬,作為四大賞楓勝地的蘇州吳中木瀆天平山景區依舊人來人往,這裡蔥鬱幽靜的林間秘境,讓無數遊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而這漫山遍野的綠色靠的不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有在這片「天然氧吧」背後默默付出的吳中林場人。
東吳國家森林公園美景
守林
做「綠色寶庫」的守護者
有這麼一位護林員,在14000多畝的東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吳中林場)內的一片深山——寒山嶺,一守就是十六年,他叫朱阿二,今年65歲。
護林員是山林的守護神,他們不僅守護著樹木,還保護著水源、山上的小動物,還有那創造一切的土地。只是「守護」這個詞,在我們懂得需要去守護一樣東西或者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件事情遠不如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護林點是一棟孤零零的建於水庫旁的小平房,屋裡一張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是全部的家具。做守林人是孤獨而勇敢的,每天清晨吃過早飯收拾收拾,穿上綠色的護林服,手拿割草刀,朱阿二便準備上山巡查了。巡山除了要提防著走山路,還要注視著山裡的犄角旮旯,看看有沒有地方冒煙或起明火,有沒有亂砍亂伐的痕跡,有沒有愛獵奇的驢友從哪裡鑽出來。
護林員日常巡山
林區內禁止各種明火,每逢過年過節,是林區防火任務最緊張、最嚴峻的時候,為防範森林火災發生,朱阿二總是時刻繃緊防範火患這根弦,增加巡山次數,以防有市民上山掃墓燒香引起火災,累了、餓了就找個陰涼的地方坐下,簡單的吃上幾口乾糧。下雨時森林防火的壓力會小點,這時他才能回趟家,雨快停了就帶好糧食和生活必需品趕緊回山上。曾經最長的一段時間一個多月都沒下雨,最後只能託人帶來了糧食。
十六年間,他把家安在山上、把心放在林區,每天巡山近十公裡,一個季度穿爛一雙解放鞋。面對高山叢林,想找個人說話都難,就只能對著自己養的小狗說會兒話。日日夜夜的堅守換來了寒山嶺地區數十年無森林火情的工作業績,滿眼青蔥的森林是他交給社會最美好的答卷。
「十幾年前,這裡的樹木很少,山上還有不少的雜草,現在山林已經逐漸被綠色覆蓋。這麼多年了,我早就對這裡產生了感情,我會一直守在這裡,哪兒都不想去。」朱阿二略帶微笑地說道。簡單而樸實的話語令人不由得對守林人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正是眾多像朱阿二這樣的忠誠守護者,為林區森林資源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保護屏障。
護林
做森林安全的保衛者
吳中區林場共有22個林區(塊),廣泛分布在木瀆、胥口、橫涇、光福、越溪等五個鄉鎮,廣泛而分散的分布特點給森林防滅火工作帶來了客觀的困難。如何將相對有限的防滅火資源合理布置於林區,最大限度提高防滅火能力,成為林場多年來始終堅持探索實踐的重大課題。
消防撲救隊訓練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裕的防滅火設施物資是應對突發森林火情的制勝關鍵。近年來,林場巧布防滅火設施物資網,在七子山、穹窿山一級重點防火區累計建成26公裡防火通道、30隻各類防火蓄水池、2.5公裡消防管道、29隻消防栓、5公裡生物防火隔離帶、1座防火瞭望塔等;19處護林值班室(哨)遍布各個防火重點區域的重要道口、路段;4個防火物資儲備倉庫配備了風力滅火機、滅火彈、消防水泵、消防水帶、風力滅火機、噴霧器、對講機等豐富的專業滅火物資,有效提升了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和防火物資對重點林區的覆蓋率,確保森林火災撲救關鍵時刻道路通、水源足、物資有。
物資不能少,人員更重要。為此,吳中區林場實行森林防火網格化管理,廣布森林資源管護人員網。2015年5月,一支由16名專業撲救隊員組成的森林消防專業撲救中隊應運而生,負責森林火災專業撲救、日常林區動態巡邏、撲救技能訓練等專業業務,80後的鬱鈺鑫就是其中的一員。鬱鈺鑫的父母都是護林員,正是帶著這份對森林的情感,他毫不猶豫地加入到了這支新組建的隊伍中來。在隊伍成立初期,人員較少,排班比較密集,每天還要操練、熟悉各類消防器械,再加上林場林地分布較為分散,在短時間內熟悉林地成為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鬱鈺鑫與其餘四個隊員負責靈巖山區域的巡防及滅火工作,一旦發現火情,他們永遠衝在最前端。除了滅火工作外,平常時間他們還需要不斷地加強訓練,負重30斤爬山對鬱鈺鑫和隊員們來說,早已如同家常便飯一般輕鬆。鬱鈺鑫告訴記者:「由於靈巖山寺常年香火旺盛,每年春節、清明等節假日都是森林防火的重點期,隊員們需要放棄節假日與親人團聚的時間,連續待命。做消防員四年,從來沒有在家裡過過年,無法陪伴家人我很遺憾,但是看到零火情,老百姓們平安過節,這一切都感覺很值得。」一份簡單的初心,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為吳中區的山林披上新綠。
防火演練比賽
與此同時,林場不斷強化全員參與防滅火網,將黨建工作與森林防滅火工作深度融合,以「護林先鋒」黨建品牌為引領,通過「淨山我先行」、「靚山我參與」、「巡山我當先」等志願服務活動,組織黨員、發動群眾參與到森林防火宣傳工作中,不斷加強人們的森林防火意識。「隨著機關團體、企業和家庭自發參與的淨山活動越來越多,林區亂扔垃圾的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帶動了遊客森林保護意識的提高。」吳中區林場黨委書記周曉春欣慰地說道。
育林
做美麗吳中的建設者
從1952年到2020年,吳中區林場走過了68年荒山造林、守土護林的奮鬥歷程,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靠的就是不斷運用新思路、新方法,以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過硬的專業技能提升森林質量。
本著「以林為本,打造生態建設的綠色長城」宗旨,林場林業技術骨幹積極開展森林資源現狀的調查和鄉土彩葉樹種的研究、中幼林撫育以及紫楠(別名「金絲楠」)珍稀樹種培育等工作,積極推進「彩色化、珍貴化、效益化」工程,優化了七子山、天平山、靈巖山、穹窿山等林區共計7000畝的森林群落結構,增植彩葉樹2萬餘棵,持續改善森林景觀效果,形成了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生態林體系。
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撫育監測
在對森林資源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林場又引進高校院所提供專業技術支撐,科教引領,增強後勁。與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高校加強合作,先後開展了吳中區紫楠母樹林良種基地發展規劃編制、利用智能無損技術對古樹名木檢測評估、紫楠擴繁與栽培技術研究等項目,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助推林業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技術人員定期、定點對多種林業有害生物進行跟蹤測報,並利用以蟲治蟲等生物防治新技術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在省級自然保護區茅蓬塢、兔子塢、七子山等地試點投放赤眼蜂、管氏腫腿蜂、花絨寄甲等共計3000多管,可防治松毛蟲、天牛等在內的400多種農林害蟲,且對生態零汙染零威脅,用生物防治手段進行綠色可持續防控,打造了「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林示範樣板。
在吳中林場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吳中區山林已呈現出一片新的天地,不僅實現了森林景觀的「綠化」,還實現了「彩化」和「美化」,帶給遊客豐富多彩的視覺享受。
「打造森林的旖旎風光,留住自然資源的文化命脈,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周曉春說。他表示:「我們將進一步打造好守林、護林、育林這三支隊伍,全力為吳中區國有森林資源的永續增值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築起一把堅固的『保護傘』。」(完)
【來源:消費日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