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河門村:搭上電商快車 村子活了產業旺了

2021-01-10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8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趙勇) 「姑娘,我這裡還有一點辣椒醬,看看有沒有人要。」「要得,嬢嬢,如果有人下了單我就來取貨。」

7月27日,重慶彭水自治縣新田鎮河門村電商服務站工作人員謝婭飛來到1組劉永先老人家收購土雞蛋。在賣土雞蛋的同時,劉永先老人還向謝婭飛推薦了自己家的其他產品。

今年70多歲的劉永先老人說,自從村裡有了電商平臺,農產品再也不用背到街上去賣了,足不出戶就能賣出好價錢。

村子活了 產業旺了

談到河門村的電商發展,第一書記豆興沛說,2018年以前,電商對於河門村來說還是一片空白。

「看到農戶那麼多好東西沒賣出去變成錢,著實可惜。」豆興沛說,以前河門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

近年來,藉助精準扶貧「東風」,河門村交通、信息等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是關鍵。基礎設施改善了,河門村村組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抓產業發展上。

如何讓農產品變商品、讓散落在各家各戶的「土貨」變成增收的「金寶貝」?駐村工作隊和村組幹部通過走訪調研、共同商議,決定以電商為突破口和抓手,打開農產品變商品的「癥結」,讓河門村真正與外面的大市場接軌。

說幹就幹,河門村駐村幹部和村組幹部圍繞電商發展,有條不紊地解決沒有人員、沒有場地及沒有優質商品的問題。

解決沒有人員的問題。村裡選派了2名年輕同志,參加縣商務委組織的電商運營培訓,讓村裡的年輕人有做電商的意識和能力。「除了集中培訓外,村上還通過組織外出交流學習等方式,增加電商人員的業務能力與水平。」豆興沛說,解決了有人做電商的問題,對於村上的電商發展來說就有了一個好的開頭。

解決沒有場地的問題。河門村在便民服務中心專門騰出一個地方,聯繫縣商務委,按照要求建設了一個標準的電商服務站。「有了好的地方,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門面,讓群眾對電商發展更有信心。」豆興沛說。

解決沒有優質商品的問題。河門村通過「企業+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發展產業,在保障產業發展同時,通過統一管理、科學引領提高產品質量。

河門村通過電商的發展,讓村子活力十足,產業更加興旺。今年,河門村在產業發展上,共集中統一發展了高山糯玉米33畝,香椿芽800畝,1325畝核桃,40畝辣椒。

足不出戶 帶動致富

謝婭飛一家一度因病致貧,「公公因病癱瘓在床,經過我們申請和村上集中評議,被評為建卡貧困戶。」

「當貧困戶不光榮,我們一直都在想方設法找增收門路。」謝婭飛說,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家連續3年規模種植了生薑、辣椒。但由於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等諸多原因,增收效率不好。後來,丈夫選擇外出務工,成為了家裡收入的頂梁柱。現在,謝婭飛每天都騎著摩託車在河門村走家串戶,查看、收購「土貨」。

「要脫貧致富,還得靠自己去創造。」謝婭飛說,以前,丈夫在外務工,她在家照看孩子和老人,沒有收入來源。「自從做了電商,不僅讓自己更充實,也增加了家庭收入。」謝婭飛說,做電商就是好,真正做到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同時,還能讓家鄉的好產品賣出去,為當地村民拓展了新的增收渠道。

原來,2018年7月,謝婭飛參加了縣商務委組織的電商培訓。從此,她與電商結緣。

「參加培訓,通過與有經驗的人員交流,感覺到很新奇。」謝婭飛說,通過培訓,她對電商有了新的認識,也對農村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當年8月,回到村裡的謝婭飛開始著手編制自己的 「電商夢」。10月,開設了微店「苗家謝妹」並銷售農產品。

萬事開頭難。謝婭飛說,回到村裡做電商,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電商服務站的建設、產品的上行、與農戶的合作連結機制等等。在村組幹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很快解決了電商服務站建設以及發動群眾做好電商產品的問題。

有了好的發展環境,謝婭飛就通過 「彭水趕場」宣傳河門的農產品,通過微店「苗家謝妹」銷售河門的農產品,通過朋友圈不斷轉發河門的農產品信息,到目前為止,累計銷售農產品800餘單。

謝婭飛說,自從7月初糯玉米上市以來,電商平臺火了起來,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共發出了400多單,不僅讓自己有了可觀的收入,還讓群眾也有了很好的收入。

現在,為了讓群眾有更多的收入,謝婭飛成立了山裡紅農作物種植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集中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在增強農產品品質的同時,以減少村民的種植、養殖風險,真正讓電商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土貨」變成「搶手貨」

劉恩凡一家是建卡貧困戶。7月初,他家是謝婭飛第一批收購糯玉米的家庭。「我種那1畝多糯玉米,全部都是在家裡面稱秤,方便又不麻煩。」劉恩凡說,他種植的1畝多地,收入了1000多元。

「就是種少了。」談到種植糯玉米,劉恩凡有些後悔當時沒有多種植。原來,年初村上在動員他種植糯玉米的時候,因為害怕品種不好、銷售不出去等問題,在幫扶幹部和村組幹部苦口婆心的動員下,他嘗試種植了1畝多地。

「以前,這裡的臘肉、土雞、土雞蛋,因為地勢偏遠,根本不會有人來買。」劉恩凡說,當時他的擔心是有原因的。「說是通過電商來收購,我們從來就沒有見到過,心頭怎麼有底嘛。」以前,當地村民都有像劉恩凡一樣的顧慮。

「電商開始發展的時間,老百姓還是很顧慮。」豆興沛回憶起動員村民發展電商的情景時說,村民們都認為,河門有的就是日常種植洋芋、紅薯、辣椒、玉米,家裡面也就是日常的「土貨」,沒有什麼稀奇的。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駐村工作隊員和村組幹部每次走家串戶,都特意灌輸將家裡多餘的產品拿來變現的思想,增加家庭收入。「通過廣泛宣傳和實際帶動,村民對電商有了新的認識。」豆興沛說。

自從村裡電商服務站建好後,電商員每天都在村裡走家串戶收購「土特產」,讓很多村民足不出戶就將農產品賣出去,很多「土貨」都成了掙錢的「金寶貝」。

據了解,河門村通過電商服務站的建設,打通了河門村農特產品出山的通道,村民的臘肉、土雞、土雞蛋、土豆、糯玉米等農特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了大山外,「土貨」變成了「搶手貨」。

有了好產品,能賣好價錢。現在,河門村的土雞、土雞蛋、醃菜、辣椒、野生椿芽、野蔥……這些都成了電商上的「搶手貨」,村民也因為電商的發展多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門路。

相關焦點

  • 四川:殘疾青年創業者搭上電商快車「放飛創業夢想」
    央廣網成都12月3日消息(記者賈宜超)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四川很多殘疾青年創業者搭上電商快車實現了「創業夢想」;通過殘疾人就業創業基地,藉助電商平臺,無數殘疾人用鍵盤「敲」出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成都市蒲江縣90後青年楊添財,6歲時患上神經性肌肉萎縮,曾窩在家中封閉自己達7年之久。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一臺印表機,利用這些極簡設備,楊添財和同伴在新電商拼多多銷售蒲江紅心和黃心獼猴桃,開啟了自己的電商創業道路。
  • 白沙電商把小地瓜做成大產業
    除了主推福才地瓜外,還將向民地瓜、毛薯等白沙特色農產品一併搭上電商快車,打造福才地瓜品牌及縣域電商品牌,為農戶脫貧增收,實現鄉村振興。摘要:2017年藉助「福才地瓜」的成功,福才村已凜然成為遠近聞名的微店村,實現「五個不出村」。購物不出村。
  • 開門一件事|花橋鎮上旺村:破柑桔銷售困境,讓小柑桔變群眾增收致富...
    「三門組工」將推出「開門一件事」專欄,不定期關注各鄉鎮(街道)新一屆黨組織班子帶來的新氣象、新作為、新發展,展示實打實的換屆成效。 問題困難 上旺村近七成的村民從事柑桔種植,受今年氣候不佳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村柑桔產業陷入「價格下滑、外銷受阻、積壓滯銷」局面。 幹事情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布爾津縣: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搭上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布爾津縣: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搭上致富「快車」 2020-11-27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獨山電商農產品加工中心:餈粑土貨搭電商快車出大山
    晾曬 2019年8月,獨山縣供銷社從強化電商孵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農產品網貨轉化率三個方面精準發力,著力打造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農產品加工中心、電商快遞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三個中心
  • 【致富經】小壩子村:搭上「致富車」 走上「幸福路」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滄市雙江縣忙糯鄉小壩子村通過組織化發展農業產業,變農產品為商品,2014年至2019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832元增加至12682元,增加了3.3倍,實現1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全村群眾搭上「致富車」走上「幸福路」。
  • 文昌潭牛鎮古城村:果蔗第一村 「甜蜜」產業富民興村
    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鎮古城村出產的果蔗因口感清甜可口而遠近聞名,素有「果蔗第一村」的美稱。近年來,古城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多措並舉推動發展甘蔗產業,為當地群眾帶來了更加甜蜜的小康生活。
  • 湖南殭屍村是真的嗎,在哪裡?揭秘村子裡是否真有殭屍
    按照他的路線規劃,小編來到了湖南湘西某地(在地圖上已經找不到具體位置了),看到了傳說中的殭屍村。不過它的村名現在卻不叫殭屍村,而是叫茅村,不過周圍幾個村子還是喜歡叫它殭屍村,小編問周圍幾個村的人,為什麼不叫茅村,有人回答說祖祖輩輩叫了很多年了,現在突然改口,還是不習慣。問及怕不怕這個殭屍村時,他們的回答令小編我大吃一驚,說沒什麼可怕的啊,殭屍村的人跟正常人一樣的。
  • 「解鎖」電商新玩法,京東智聯雲「京英店長特訓營」收官
    京東智聯雲「京英店長實戰特訓營第三期」授課現場  在此次特訓營上,講師針對傳統商家的營銷推廣效果差、無法觸及精準人群的痛點進行了實戰分析,通過京準通推廣盈利模式與快車數據深度優化案例「京東快車」作為按點擊付費的實時競價類廣告營銷產品,通過展示類廣告和直投的設置技巧,可提高店鋪的綜合權重,實現「低價高投產」的流量獲取。特訓營更是揭秘了「京東快車」面向不同地域的活動推廣與秒殺玩法,助力商家全方位掌握店鋪優化方案與付費推廣思路。
  • 寧鄉花豬等長沙農特產品搭上「互聯...
    那些網購的衣服、食品甚至小件農用工具再也不用跑到鎮上去拿,村民們足不出村,便可享受快遞到村的服務。石筍村是貧困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兒童。70多歲的林桃生爹爹家住在兩三裡外的山坡上,由於年齡較大、行動不便,他很少進城購物。自從村裡超市有了電商快遞服務,林爹爹下山來超市買米買菜的同時,就可以順道拿上親人晚輩寄來的快遞。「在外工作的孫子前幾天給我網購的奶粉、營養品,今天就收到了。
  • 窮山溝變「桃花源」小江流域群眾產業脫貧路子寬
    穿行在小江流域的傍山公路上,青山環抱著秀麗的村莊,藍天倒映在清澈的水面。鬱鬱蔥蔥之中,隱藏著「桃花源」,盛放著甜蜜果,還有水往高處流的小驚喜。當一產和三產親密接觸,產業扶貧在東川綠色發展的轉型路上見到了成效。
  • 阿瓦提縣「葡萄村」:好生態 好產業 好生活
    葡萄架升級改造,葡萄品種優化提質,村級文化體育休閒廣場、旅遊廁所、遊客服務接待中心、刀郎古民居建設等,讓整個村子改頭換面。村子環境好了,來收購葡萄、旅遊觀光的人逐漸多了,村民嘗到了生態環境改善的甜頭。   生態美讓「葡萄村」有了更高的知名度,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來這裡考察學習、旅遊觀光的客人仍有5萬餘人次。
  • 四川眉山:搭上旅遊「快車」攜手奔向小康
    村情名片兩河村位於洪雅縣柳江鎮東北部,距縣城35公裡,全村總面積5.8平方公裡。村級建制調整後,該村有13個村民小組、1378戶4409人。近年來,兩河村著力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速推進農旅融合步伐,奮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群眾富裕的新鄉村。薄霧中的光明新村小區。
  • 江西撫州有個村子,被譽為「千古第一村」,一村一姓延續千年
    江西撫州有一個村莊,從現在開始有一千年的歷史,村子的名字持續了千年,被稱為「千古第一村」。這個村子近幾千年來,出過文民、武狀元各一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科舉盛、官吏眾,不只是江西,全國也很少見到。
  • 肅寧「淘寶村」村支書的小目標:2020年全村電商先賣一個億
    8月27日,在河北省肅寧縣留善寺鎮西乾泊村的一家漁具淘寶店裡,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線上直播,產品吸引了大批粉絲的關注。 據了解,在西乾泊村有2/3的村民開淘寶店賣漁具,像這樣的直播帶貨,幾乎店店都有,天天上演。作為專產漁具的淘寶村,西乾泊村一天就能向全國賣出數萬根魚竿。 然而,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全國漁具之鄉」卻是一個四季少雨、河流乾涸的普通北方農村。
  • 湘潭伢子16年烘焙歷練 借幸福西餅搭上"網際網路+"快車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烘焙達人趙鐵軍經過十六年的沉澱積累,搭上「網際網路+」這趟快車,在長沙開設了首家採用線上定製、線下配送的幸福西餅店,成功將蛋糕變成浪漫、甜蜜甚至是財富的代名詞。 2000年,趙鐵軍成功應聘上一家甜品企業,被分配到吉首做倉庫管理員。「雖然沒有被安排在一線的烘焙崗位上,但是我一直想證明自己。」趙鐵軍告訴記者,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他都去廚房幫忙打下手,偷學手藝期間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李四海。「四哥當時已經是經理了,但對我一個倉管員一直很照顧,他會將自己的烘焙技巧跟理念都告訴我,並鼓勵我幹一行愛一行。」
  • 快手上的海鮮村:一年165億次播放與2.3億元電商收入
    在這上百億次的海鮮相關短視頻背後,還有一個年產值幾十億的海鮮電商市場。 直播電商火起來海頭鎮是傳統的漁業大村,東臨黃海,擁有捕撈船隻1000餘艘,佔全省1/5,盛產各種海鮮,尤以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海鮮珍品為最。當地有著名的蘇魯海鮮市場,多年來通過貨車把海鮮運往全國各地。但現在,海頭鎮更以電商聞名,大量海鮮通過快手等電商渠道直接銷往全國。
  • 「黃花姐」和她的「黃花」產業經
    於是她下定決心,放棄曾經安穩的日子,「觸電」成為一個新農人,把黃花菜搬到「線上」。最近正是陝西大荔黃花菜上市的黃金期,李玉婷和團隊一天至少播2場,一場最少2個小時,經常是一場直播下來,嗓子都說啞了,有時候為了直播效果,頂著烈日在田裡開播也是常事。
  • 駐村幫扶三年 撬動近億元產業
    如今,她被村裡招入蔬菜基地做工,每月能夠掙上3000多元。2019年,他們和1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樣,全都脫了貧。  崗東村地多人少,基礎弱,缺產業,一度是當地有名的經濟薄弱村。  擴大土地流轉、高效農業種植、農產品深度加工、公司集團化運作、電商品牌化推進,一系列以鄉情鄉愁為主題的項目陸續推出。3年過去了,村民們從 150畝紅薯、110畝花生、400畝油菜等基地裡真的刨出了「黃金」,得到了實惠,也讓南崗鎮22個村集體收入未達到18萬元的村得到了助力,全部實現了脫貧。  崗東村試水成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返鄉創業、客商投資源源不斷。
  • 他山之石|「小柚子」做成大產業——看廣安市百年龍安柚的現代產業...
    而當地自種柚子的村民們也能從中獲益,曾經價值幾毛錢一個的龍安柚,如今搭上區域品牌的快車賣出了十元一個的好價錢。  目前,整個龍安鄉龍安柚種植面積已達1.6萬畝,掛果面積達5000餘畝,年產果7500餘噸,年產值3700餘萬元,在園區基地的引領之下,整個廣安區已經發展龍安柚種植25.5萬畝,暢銷全國的龍安柚成為了代表廣安的一張閃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