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8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趙勇) 「姑娘,我這裡還有一點辣椒醬,看看有沒有人要。」「要得,嬢嬢,如果有人下了單我就來取貨。」
7月27日,重慶彭水自治縣新田鎮河門村電商服務站工作人員謝婭飛來到1組劉永先老人家收購土雞蛋。在賣土雞蛋的同時,劉永先老人還向謝婭飛推薦了自己家的其他產品。
今年70多歲的劉永先老人說,自從村裡有了電商平臺,農產品再也不用背到街上去賣了,足不出戶就能賣出好價錢。
村子活了 產業旺了
談到河門村的電商發展,第一書記豆興沛說,2018年以前,電商對於河門村來說還是一片空白。
「看到農戶那麼多好東西沒賣出去變成錢,著實可惜。」豆興沛說,以前河門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
近年來,藉助精準扶貧「東風」,河門村交通、信息等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是關鍵。基礎設施改善了,河門村村組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抓產業發展上。
如何讓農產品變商品、讓散落在各家各戶的「土貨」變成增收的「金寶貝」?駐村工作隊和村組幹部通過走訪調研、共同商議,決定以電商為突破口和抓手,打開農產品變商品的「癥結」,讓河門村真正與外面的大市場接軌。
說幹就幹,河門村駐村幹部和村組幹部圍繞電商發展,有條不紊地解決沒有人員、沒有場地及沒有優質商品的問題。
解決沒有人員的問題。村裡選派了2名年輕同志,參加縣商務委組織的電商運營培訓,讓村裡的年輕人有做電商的意識和能力。「除了集中培訓外,村上還通過組織外出交流學習等方式,增加電商人員的業務能力與水平。」豆興沛說,解決了有人做電商的問題,對於村上的電商發展來說就有了一個好的開頭。
解決沒有場地的問題。河門村在便民服務中心專門騰出一個地方,聯繫縣商務委,按照要求建設了一個標準的電商服務站。「有了好的地方,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門面,讓群眾對電商發展更有信心。」豆興沛說。
解決沒有優質商品的問題。河門村通過「企業+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發展產業,在保障產業發展同時,通過統一管理、科學引領提高產品質量。
河門村通過電商的發展,讓村子活力十足,產業更加興旺。今年,河門村在產業發展上,共集中統一發展了高山糯玉米33畝,香椿芽800畝,1325畝核桃,40畝辣椒。
足不出戶 帶動致富
謝婭飛一家一度因病致貧,「公公因病癱瘓在床,經過我們申請和村上集中評議,被評為建卡貧困戶。」
「當貧困戶不光榮,我們一直都在想方設法找增收門路。」謝婭飛說,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家連續3年規模種植了生薑、辣椒。但由於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等諸多原因,增收效率不好。後來,丈夫選擇外出務工,成為了家裡收入的頂梁柱。現在,謝婭飛每天都騎著摩託車在河門村走家串戶,查看、收購「土貨」。
「要脫貧致富,還得靠自己去創造。」謝婭飛說,以前,丈夫在外務工,她在家照看孩子和老人,沒有收入來源。「自從做了電商,不僅讓自己更充實,也增加了家庭收入。」謝婭飛說,做電商就是好,真正做到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同時,還能讓家鄉的好產品賣出去,為當地村民拓展了新的增收渠道。
原來,2018年7月,謝婭飛參加了縣商務委組織的電商培訓。從此,她與電商結緣。
「參加培訓,通過與有經驗的人員交流,感覺到很新奇。」謝婭飛說,通過培訓,她對電商有了新的認識,也對農村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當年8月,回到村裡的謝婭飛開始著手編制自己的 「電商夢」。10月,開設了微店「苗家謝妹」並銷售農產品。
萬事開頭難。謝婭飛說,回到村裡做電商,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電商服務站的建設、產品的上行、與農戶的合作連結機制等等。在村組幹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很快解決了電商服務站建設以及發動群眾做好電商產品的問題。
有了好的發展環境,謝婭飛就通過 「彭水趕場」宣傳河門的農產品,通過微店「苗家謝妹」銷售河門的農產品,通過朋友圈不斷轉發河門的農產品信息,到目前為止,累計銷售農產品800餘單。
謝婭飛說,自從7月初糯玉米上市以來,電商平臺火了起來,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共發出了400多單,不僅讓自己有了可觀的收入,還讓群眾也有了很好的收入。
現在,為了讓群眾有更多的收入,謝婭飛成立了山裡紅農作物種植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集中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在增強農產品品質的同時,以減少村民的種植、養殖風險,真正讓電商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土貨」變成「搶手貨」
劉恩凡一家是建卡貧困戶。7月初,他家是謝婭飛第一批收購糯玉米的家庭。「我種那1畝多糯玉米,全部都是在家裡面稱秤,方便又不麻煩。」劉恩凡說,他種植的1畝多地,收入了1000多元。
「就是種少了。」談到種植糯玉米,劉恩凡有些後悔當時沒有多種植。原來,年初村上在動員他種植糯玉米的時候,因為害怕品種不好、銷售不出去等問題,在幫扶幹部和村組幹部苦口婆心的動員下,他嘗試種植了1畝多地。
「以前,這裡的臘肉、土雞、土雞蛋,因為地勢偏遠,根本不會有人來買。」劉恩凡說,當時他的擔心是有原因的。「說是通過電商來收購,我們從來就沒有見到過,心頭怎麼有底嘛。」以前,當地村民都有像劉恩凡一樣的顧慮。
「電商開始發展的時間,老百姓還是很顧慮。」豆興沛回憶起動員村民發展電商的情景時說,村民們都認為,河門有的就是日常種植洋芋、紅薯、辣椒、玉米,家裡面也就是日常的「土貨」,沒有什麼稀奇的。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駐村工作隊員和村組幹部每次走家串戶,都特意灌輸將家裡多餘的產品拿來變現的思想,增加家庭收入。「通過廣泛宣傳和實際帶動,村民對電商有了新的認識。」豆興沛說。
自從村裡電商服務站建好後,電商員每天都在村裡走家串戶收購「土特產」,讓很多村民足不出戶就將農產品賣出去,很多「土貨」都成了掙錢的「金寶貝」。
據了解,河門村通過電商服務站的建設,打通了河門村農特產品出山的通道,村民的臘肉、土雞、土雞蛋、土豆、糯玉米等農特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了大山外,「土貨」變成了「搶手貨」。
有了好產品,能賣好價錢。現在,河門村的土雞、土雞蛋、醃菜、辣椒、野生椿芽、野蔥……這些都成了電商上的「搶手貨」,村民也因為電商的發展多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