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跟所謂的「技術」沾邊,就很少有什麼事能夠難住華為。
晶片很難吧?
結果麒麟都快把高通氣死了。
諾基亞很牛逼吧?
照樣在5G領域被華為打的找不到爹媽。
現在輪到汽車了。
因為汽車界又有了大麻煩,除了華為似乎中國所有的車企把吃奶的力氣使出來,估計都難搞定——比如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能網聯。
所以大家又把華為推上了技術盟主的位置,合力搞出了一個「5G汽車生態圈」,裡面聚集了汽車界的三大央企、三大地方車企集團,以及比亞迪、長城、奇瑞、宇通等實力派車企,有那麼一點巧合的是,這裡面幾乎沒有一家跨國車企。
所以意思明擺著,大家都想借著華為的5G,搞智能網聯,比肩特斯拉。
這一切都是因為,單從技術角度講,自動駕駛的難度、風險、投入的確太大。
比如特斯拉,已經建立了從底層晶片到功能應用層面的閉環核心智慧財產權,而在迭加了機器學習技術之後,Autopilot進化得將會越來越快,看上去已經不可阻擋。
而過去獨霸高端零部件領域的博世、大陸,包括英偉達等,轉型速度驚人,也分別在自動駕駛領域推出了或晶片或解決方案級別的產品,準備繼續在核心技術上賣高價、卡脖子。
這就不好弄了,不能再讓這些過去騎在脖子上拉屎拉尿的跨國巨頭繼續這麼作威作福,所以大家拉來了華為,因為到目前為止,只有華為敢在技術層面硬剛那一票對手。
這麼說吧,現在如果有人告訴我,華為在研發ASML的EUV極紫外光刻機,我也絕對敢信——也許我不知道華為需要耗時多久才能弄出來一個精度達到2微米的光刻機,但我知道只要想弄,華為一定能弄出來。
估計這些國產車企也是那麼想的——靠他們自己,別想搞出像樣的自動駕駛,所以只有抱團,而且要找個盟主,這個位子非華為莫屬。
另外一個原因在於,華為也通過一個行動打消了他們的顧慮——自己不造車,只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市場上不會出現一款「華為牌」汽車,但是可能會有類似於「HUAWEI INSIDE」這樣的廣告詞出現。
既能提供解決方案,又不搶我的飯碗,這種好事誰不幹?
即便是付出一些費用,也是心甘情願的。
而從華為的角度看,這事其他玩家,還真幹不了。
因為華為有5G,是這方面的全球第一,同時這也是提供高精地圖的利器,而且能從硬體和基礎設施層面,極大地縮小與特斯拉或者其他對手的技術差距,直至完成超越。
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想像空間——華為能夠帶動這一波隊友,以5G的名義彎道超車,實現後發制人, 從而把中國的汽車行業幹起來。
最後也別忘了,我們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也將是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市場。
這很有趣。
並且讓我們有了新發現——原來「市場換技術」做不到的,可以通過「技術VS技術」扳回一局,而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局。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感謝華為,以及這個到處都充滿了復興意味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