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龍頭骨及其重建的3D模型和復原圖。
25年前,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奧卡馬韋埃沃,研究人員在一個巨大的恐龍巢址中發現了一個泰坦龍胚胎。在8月27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中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這個近乎完整的胚胎的頭骨。
蜥腳類恐龍有著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腦袋很小,最常見的就是雷龍。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蜥腳類恐龍的發育過程。
根據化石分析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在孵化出殼的時候有特殊的面部特徵,並隨著成長而逐漸改變。「我們建立了首個蜥腳類恐龍胚胎的3D頭骨模型。」Pavol Jozef Šafárik 大學史前生物成像實驗室的Martin Kundrat說,「我們認為,大型恐龍在它們生活史早期的活動地點,生活方式可能都有所不同。由於它在面部特徵和大小上跟奧卡馬韋埃沃的蜥腳類恐龍胚胎不一樣,我們不能排除它屬於泰坦龍新種的可能性。」
在這項研究中,Kundrat團隊使用同步微斷層成像新技術,研究了恐龍胚胎的骨骼、牙齒和軟組織的內部結構。他們找到了一些隱藏的細節,比如保存在小顎窩深處的小牙齒、部分鈣化的頭蓋骨和殘留的顳肌等。
通過掃描,研究人員復原出了泰坦龍較為可信的頭骨外觀,這些細節對相關恐龍的分類學和比較發育生物學研究很有意義。
放大後的泰坦龍胚胎頭骨及重構模型。
該研究還表明,小蜥腳類恐龍可能是藉助頭前端增厚的部分破殼,而不是用孵化時長出的乳牙破殼。此外,它在準備出殼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會吸收蛋殼中的鈣。
論文中還提到,小的泰坦龍有著一張「臨時」的獨角獸臉,回縮的鼻子以及雙目視覺。這樣特殊的頭部外觀,在其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發生變化。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對了解恐龍的生活方式很有意義。
Kundrat說:「這顆恐龍蛋就像個時空膠囊,告訴了我們巴塔哥尼亞大型恐龍出殼前的故事,揭示了地球上最大的食草恐龍在胚胎時期的特點。它面部的角和雙目視覺跟我們對泰坦龍的預期完全不同。」
原創編譯:攀汗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當代生物學》
期刊編號:0960-9822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3d-embryonic-sauropod-dinosaur-reveal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