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腳類恐龍圖解形象的改變史

2020-08-29 養寵那些事

蜥腳類恐龍的科學研究從始至終都圍繞著這個最大的陸棲動物的自我進化來進行研究的。鯨龍是第一個被命名的蜥腳類恐龍,但是在1841年,當理察・歐文第一次給它歸類時,他只掌握很少的資料,僅僅包括五根脊椎,一些零散的四肢碎片和一塊肋骨。他起初認為這是一隻巨大的鱷魚,直到後來發現更多的物種存在,他才嘗試去把這種生物當作恐龍去看待。


蜥腳類恐龍的圖解

科學家研究蜥腳類恐龍的歷史幾乎都圍繞著它的生活方式。科學家一直想搞清楚一些關於這種史前巨獸的細節,比如蜥腳類恐龍最初生活在水中嗎?它們可以把腦袋舉得很高或者可以靈活地彎曲它們的脖頸嗎?它們的生活方式粗魯嗎?行動遲緩還是相對比較迅速?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34;。


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首次發現了完整的蜥腳類恐龍的骸骨,第一次激發了研究者們科學地圖解恐龍的想法。科普是第一個有爭議的在紙上重建恐龍骨的古生物學家,當時他這樣做全是興趣所致。他在1877年創造的等身的圓頂龍圖例,描述了一種強健的、姿態垂直的、從頭到尾、脊與地面平行的恐龍形象。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種姿態非常現代化。一段時間後,科普對蜥腳類恐龍形象的描述開始發生改變。1878年,在一個棕色的紙袋上,他畫了一隻蜥腳類恐龍,身體基本全部潛在水裡,以底棲生物為食物。20年後的1897年,第一位偉大的恐龍藝術家查爾斯・奈特把科普潛在水中的蜥腳類恐龍的素描變成一幅畫,刊登在當時一本非常流行的雜誌—《世紀》上。雜誌刊登恐龍無疑是對這種史前生物進行了一次大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些已經消失的動物感興趣。


水棲還是陸棲?

1883年,奧塞內爾・馬什完成了一幅完整的、非常有影響力的雷龍骨骼圖像,這種恐龍現在被稱作迷惑龍。和科普一樣,馬什認為蜥腳類恐龍生活在沼澤中並且行動遲緩。他的圖示以恐龍無力的脖頸和拉著的尾巴為特點。

二十世紀伊始,關於蜥腳類恐龍的生活方式的爭議愈演愈烈。藝術家們和科學家們想知道這種生物到底是生活在水裡還是陸地上。和美國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一起工作的奈特開始避免回答他對迷惑龍的描述。他沒有把蜥腳類恐龍描述成都生活在水裡或是陸地上,他在一幅畫中展示了一群盤踞在水中的恐龍,而另一些恐龍則站在乾燥的陸地上,這樣算是一個&34;,人們依然不知道這種恐龍到底是水棲還是陸棲。直到今天,奈特也是最經常模擬恐龍形象的藝術家,他描繪的在水中和在陸地上的蜥腳類恐龍在這80年中成為最能被人們接受的圖示。


蜥腳類恐龍的圖示回到原點

逐漸地,蜥腳類恐龍的圖示經歷了一些很奇怪的改變。1906年,因為相信蜥腳類恐龍可能會爬行,模型製作人奧託・法爾肯巴赫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查爾斯・法爾肯巴赫創造了成比例的爬行雷龍模型。1908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利佛・海和德國人古斯塔夫・託尼爾對這個形象提出了質疑,他們批評法爾肯巴赫的恐龍模型,因為他們都更支持恐龍的另一種更加極端的爬行姿勢。他們相信蜥腳類恐龍爬行的時候拖拉著他們的腹部。儘管其他一些古生物學家並不贊同這種觀點,蜥腳類恐龍懶散的、部分水生的形象還是流行了很多年。


世界聞名的畫家魯道夫・澤林格在1953年畫了一幅蜥腳類恐龍的圖畫刊登在雜誌《生活》的封面,這加強了大家對蜥腳類恐龍親水的印象。當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爾出版了蜥腳類恐龍完全陸生的言論,關於蜥腳類恐龍進化的圖示在1986年又回到了原點。巴克爾極端的言論啟發了當代藝術家。然而,現在對迷惑龍的描述,例如長長的脖頸和在半空中平行於地面的尾巴,都和1877年科普第一次繪製的圖示極其相似,整個圖示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隨後,大量的化石出土,科學家越來越傾向於認為這些龐大的恐龍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它們的四肢強壯有力,而且一些恐龍腹內還發現了蕨類植物的化石,並非是水藻,這些證據都可以證明這些巨獸並不是水棲生物。

相關焦點

  • 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蜥腳類恐龍
    所以這隻長頸的巨獸成為第一個廣為人知的恐龍形象。&34;並沒有我們見到的蜥腳類恐龍那麼大,最大的也不超過10.5米。大部分的&34;在侏羅紀中期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滅絕了,而同一時間適逢蜥腳類恐龍大範圍繁衍,物種變得多樣化。我們曾經假定蜥腳類恐龍的成功繁衍是影響&34;滅絕的因素,這些新生的恐龍將古老的原蜥物種最終排擠出棲息地。雖然最早的蜥腳類恐龍的化石證據十分零散,但直到侏羅紀早期結束時,最有名的早期蜥腳類恐龍已經分布得十分廣泛。
  • 蜥腳類恐龍—最容易上頭的恐龍
    恐龍的演化給人的總體感覺就是兩個字:變大。但要說在變大路線上最喪心病狂的恐龍還要屬蜥腳類恐龍。 早期的恐龍個頭基本較小,並且技能點基本都是向靈敏度、嗅覺、聽覺這些方面點的。而蜥腳類恐龍就點了一個當時恐龍裡幾乎沒人點的體型上點的。別看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恐龍很大,三疊紀時期的恐龍大多還沒有人大。而當時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如板龍就有十噸重,和非洲象差不多大。
  •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蜥腳類恐龍,是侏羅紀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 蜥腳類恐龍,會長成什麼樣子?
    蜥腳類恐龍有著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腦袋很小,最常見的就是雷龍。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蜥腳類恐龍的發育過程。根據化石分析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在孵化出殼的時候有特殊的面部特徵,並隨著成長而逐漸改變。「我們建立了首個蜥腳類恐龍胚胎的3D頭骨模型。」
  • 身高不矮,脖子更長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從古地質和古氣候,以及在全球相繼發現的一塊塊頸椎化石,古生物學家們開啟了一場探秘之旅。只有長脖子才能躲過滅絕?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改變,更有利於它們覓食。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最終篇)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最終篇)誰是最大的恐龍?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化石保存程度較好的巨型蜥腳類恐龍的出土,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於這些巨人們的體型了解也逐漸的深入了。
  • 錫盟發現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
    近日,錫盟東烏珠穆沁旗完成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野外發掘工作,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保護研究室相關專家圓滿完成野外調查及搶救性發掘工作。經過發掘初步判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發現的體形最大蜥腳類恐龍化石。日前,起運呼和浩特進行修復和研究。
  • 貴州茅臺鎮發現大規模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光明日報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美德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10日宣布,他們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下侏羅統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並確認這是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的,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
  • 首個蜥腳類恐龍胚胎的3D頭骨模型重建成功
    蜥腳類恐龍有著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腦袋很小,最常見的就是雷龍。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蜥腳類恐龍的發育過程。根據化石分析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在孵化出殼的時候有特殊的面部特徵,並隨著成長而逐漸改變。「我們建立了首個蜥腳類恐龍胚胎的3D頭骨模型。」
  • 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發掘確定系蜥腳類恐龍股骨
    化石整體形狀逐漸顯露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12月22日,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15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
  • 為覓得長在樹梢的食物 蜥腳類恐龍進化出長脖子
    巴塔哥尼亞新出土的恐龍「巴瓜爾黎明」Bagualia alba藝術復原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華社(袁原):新出土的恐龍化石及附近植物化石顯示,為覓得長在樹梢的食物,蜥腳類恐龍進化出長脖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古生物學家分析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及其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出上述結論。
  • 蜥腳類食草恐龍頭骨化石現身恐龍溝(組圖)
    核心提示  近日,奇臺縣恐龍溝發掘現場取得重大進展,技術人員在一號坑西北角發現一件較完整的蜥腳類食草恐龍頭骨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昨日介紹,之前,在新疆發掘出4塊較完整的恐龍頭骨化石,不過都是食肉類恐龍化石。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蜥腳類恐龍。圖片來源網絡華龍網10月20日16時5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重慶不愧為一座建立在恐龍脊背上的城市。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其成果也表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這是華龍網記者今(20)日從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獲得的獨家消息。  成果:發現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
  • 日本德島出土國內最古老蜥腳類恐龍牙齒化石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8月9日報導,日本德島縣立博物館9日發布消息稱,今年7月從該縣勝浦町約1.3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地層中發現了食草恐龍的牙齒化石。據分析,該化石來自以較長頸部與尾部為特徵的「蜥腳類」恐龍,屬於日本最古老級別。這是日本國內出土的第11例蜥腳類恐龍化石,而四國地區尚屬首例。
  •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蜥腳類四足長頸食草恐龍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蜥腳類四足長頸食草恐龍 原標題:   近日,義大利古生物學家克裡斯蒂亞諾·達爾索薩在距羅馬40公裡的普萊內斯蒂尼山的一處石牆中挖掘出3塊恐龍化石,這一發現驚動了拉齊奧和南埃特魯裡亞文物保護局。
  • 未孵化的恐龍蛋揭示了小蜥腳類恐龍的驚人面孔
    蜥腳類恐龍並不是我們都熟知和喜愛的四足長頸龐然大物的小型化版本,具有獨特的物理特徵,其中包括類似犀牛的角。根據《今日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今天發表的最新研究,嬰兒巨蜥(sauropods)是最大的蜥腳類恐龍群,具有突出的面部角和一對正面的眼睛,可實現立體視覺。
  • 鳥類與獸腳類之間共享25個特徵——赫胥黎的學說,保持行走
    託馬斯·赫胥黎(1868b)是第一個提出鳥類與獸腳類之間共享25個特徵的人,他認為侏羅紀時期的獸腳類恐龍,如美頜龍,就與始祖鳥有非常明顯的親緣關係,它們的後肢和腰部很像。最終,在得到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廣泛認可的詳細分支分析基礎上,嘉克斯·高斯特(1986)正式得出了「鳥類是手盜龍類獸腳類」的結論,即BMT假說。要了解鳥類在恐龍族譜中的位置,我們必須了解恐龍各類目之間關係。晚三疊世,恐龍作為小型食肉動物開始了它們的進化史。它們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變得多樣化,然後統治地球大約1.6億年。在此期間,它們適應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考古專家發現有些恐龍長的脖子的秘密
    在蜥腳類動物進化史的最初5000萬年裡,它們的多樣性要多得多。雖然有些動物相當大,大約10米長,但這個家族也包括體型較輕的動物,它們的體型不比山羊大。此外,有些蜥腳類動物用兩條腿行走,而另一些蜥腳類動物則用四條腿。那麼這些長脖子恐龍是怎麼變得這麼大的呢?在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發現的化石為這個謎團提供了新的線索。
  • 中生代的食草恐龍巨怪:侏羅紀時代的霸主統治者
    在恐龍世界裡,蜥腳類恐龍絕對算是恐龍的「形象代言人」,我們熟悉的恐龍還有雷龍都屬於蜥腳類恐龍,它們擁有巨大的身體以及長長的尾巴還有小的可憐的腦袋。這種恐龍是目前人類已知最大的陸生動物。大部分蜥腳類恐龍的骨的診斷特徵表明了它們的成長、捕食和新陳代謝大量植物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所有蜥腳類恐龍有一個相似的身體結構。頭部很小,頸部細長,四肢站立和一條長尾巴。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有的蜥腳類恐龍都是一模一樣的。不同蜥腳類恐龍之間有著很大程度上的變異,從而導致了可以從頭骨、脊椎和四肢上辨認的解剖特點。
  • 每日科普|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改變,更有利於它們覓食。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個類群。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