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中的犬:剪紙、年畫、泥塑中的「汪星人」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民俗文化中的犬

  【編者按】狗,作為人類最親密的夥伴之一,自古就有忠誠的美名。現代人對狗的喜愛更是溢於言表,為此,它們還有了獨立的星球——「汪星」。人們把對這些忠誠夥伴的喜愛之情也表現在了古往今來的藝術創作中。戊戌狗年已至,本期我們就從藝術的角度好好聊聊人類的好朋友——狗。

  民俗文化中的犬

  犬成為民間工藝美術品中經久不衰的題材,有關的剪紙、年畫、泥塑以及布藝製品,都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清版楊柳青年畫《八百千秋》中,一肥腴兒童笑容可掬,左手撫按一隻叭狗,右手高舉柏樹枝,圖中以「叭」與「八」,「柏」與「百」諧音,再輔以象徵富貴的牡丹、珊瑚等,組成「八百千秋」之吉意,表達對幸福長壽的冀望。此圖為楊柳青年畫中的「娃娃樣」,畫面採用象徵手法,利用娃娃所持器物的諧音或寓意,湊成吉利短語。民間年畫裡「張仙射天狗」的故事流傳也很廣。畫裡的張仙五綹長髯,身穿黃馬褂,站在一群正在嬉戲的童子間,張弓開弦射向雲中飛來偷吃小孩的天狗。畫面以薑黃與靛藍為主要對比色調,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大紅、茄紫和黑色作襯色,套印與手繪相結合,色彩豔麗,古樸大方。這種紙馬神像常被貼在住宅房門的背後,用來保護家裡的幼童。

  【清】 八百千秋 楊柳青木版年畫 33cm × 59cm 楊柳青年畫館藏

  雲南地區流傳有《天狗毛煞》的紙馬神像,形象古樸而威猛,把狗當成兇神惡煞,不過那是在天上,而非人間,更多的是對狗多了一分敬畏罷了,源於民間流傳的天狗吃月亮的故事。古時候每當天空中出現月食現象,人們認為是不祥之兆,產生恐懼,擔心月亮被天狗吃掉,從此失去光明,於是百姓會自發地組織起來,敲打碗盆為月亮助威,嚇跑天狗。

  申沛農 福到狗年 剪紙 7.4cm×7cm 1994 年

  不論是鳳翔的彩繪泥塑,還是山東的彩繪陶狗,都保持著靚麗美好的風格,十分可愛。北京已故泥塑藝人韓增啟曾經塑造過一對彩繪泥塑叭狗,黃綠彩繪,黑眼白眶,神態憨拙質樸,確是寵物風範。蔚縣窗花中的狗無疑經過了美化處理,色澤已完全脫離了現實局限,儘可能用鮮豔靚麗的顏色把狗表現得美好而生動。

  河南淮陽泥泥狗玩具非常有地方特色。泥泥狗全部是烏黑底色,上面繪有各色裝飾性花紋。名為狗,實為不可名狀的各種奇禽異獸,其內容有人祖狗、人面猴、兩頭獸、獨角獸、神蛙、四腳蛇、九頭雁等,個個帶哨,一吹就響。

  王蘭田 生肖狗 河南濬縣彩繪泥塑 高 6.5cm 李寸松藏

  由高金愛、陳海莉所繪的陝西安塞農民畫《玉犬迎春》造型簡潔大氣,淳樸生動,犬的眼睛變成了飛舞的蝴蝶,軀幹用花草打扮,犬、蝴蝶、花草自然巧妙地融為一體,色彩和諧,賦予作品春天和富貴的文化內涵,給人一種親切的美感。而陳山橋的陝西農民畫《富貴狗》是裝飾華麗的狗,抬腳仰天,有如追逐天上的鳥兒。全圖的吉祥圖案十分多樣,色彩強烈而有力,筆筆刻劃分明,呈現狗毛絨絨的外形及靈活的動態。

  高金愛、陳海莉 玉犬迎春

  甘肅慶陽地區的傳世皮影《天狗》刻繪一隻身形矯健的天狗,跟隨二郎神楊戩左右,轉戰雲天。其造型修長勁秀,表現出敏捷機警的特質。嘴巴張開似在咆哮,四條腿下冒出火焰,凌駕於祥雲之上。作品採用陰刻法,以黑色鋪染天狗,使其造型突出而立體;雲團的線條錯綜穿插,以黑色層層暈染,層次感強烈;犬舌、火焰和祥雲內部線條勾染大紅色,跳脫而靈動,使整件作品既古樸又富有裝飾性。

  天狗 甘肅慶陽皮影 25cm × 45cm 孫建君 / 攝

  2018年狗年郵票特邀藝術家周令釗擔綱設計,廣為人知的第一輪生肖郵票1982年狗票就是周令釗設計的,如今99歲高齡的周令釗老先生再次設計狗票,創世界郵票設計史上紀錄。此郵票有兩個圖案,「犬守平安」畫面中的公犬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注視前方,好像隨時能離地飛奔、抵禦外敵、守護家宅。「家和業興」中,棕色母犬深情凝視幼崽,黑色小狗昂頭挺立,活潑可愛,母子相依,舐犢情深。兩圖相連,預示著家的平安和睦與國的興旺富強。

  周令釗設計的1982年狗票

  周令釗設計的2018年狗票

(責編:王鶴瑾、潘佳佳)

相關焦點

  • 剪紙、年畫、麵塑…109秒視頻帶你享受文博會民俗盛宴
    齊魯網10月11日訊10月11日,第七屆山東文博會大幕正式拉開,5天時間裡,「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金融」、「文化+創意」、「文化+產業」……一場文化的饕餮盛宴將呈現在觀眾面前。來自濰坊的高密剪紙,細節十分精妙。高密剪紙是山東省高密市傳統民間藝術三絕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密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象徵性強,造型樸實誇張,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了解新春民俗文化,一起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前 言歡迎來到大渡口區博物館臨時展廳,下面,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豔,深受人們喜愛。
  • 手工剪紙的民俗文化
    剪紙藝術不僅能夠表現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群眾的審美情趣,也蘊涵民族的社會深層的心理。 中國地域遼闊,民俗文化地域深厚,風格迥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民俗風情,薰陶出不同的剪紙藝術風格,剪紙藝術在我國民間形成了中國流派。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②|老鼠嫁女的動畫、年畫、剪紙及其他
    老鼠雖體小貌醜,在十二生肖中卻排行第一。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無論剪紙、年畫還是皮影,都少不了鼠的形象。其中為人熟知的題材在北方被稱為「老鼠娶親」,南方則是「老鼠嫁女」。民間還有「鼠咬天開」的說法,老鼠成了開天闢地、生育萬物的子神。1983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動畫《老鼠嫁女》,就是根據傳統民間故事改編,融合剪紙特點,小老鼠的造型極富特色。
  • 鼠咬天開 民俗學家解讀年俗中的「鼠」符號
    小小老鼠何以能在十二生肖中排位居首,它在民俗藝術中的一系列形象又有何寓意?且聽民俗學家一一道來。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競說:「民間有『鼠咬天開』的傳說。天地之初,混沌未開,是老鼠把天地咬破,使氣體流動,產生陰陽。老鼠因此成為開天闢地、生育萬物的子神。
  • 平安喜樂賀新年,從剪紙和年畫中,看清朝古拙又新意的民間藝術
    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勤勞的人們一年四季中,惟有冬季才能偷來幾分閒適。進入冬月之後,清人們就開始為新年做準備了,早早地儲存好新年的蔬菜肉食,扯上幾尺新布給一家老小做幾套新衣服,忙忙碌碌,日子很快就到了臘月,喝了臘八粥,民間的清人們的日子就過得規律起來,臘月二十三過了小年,家家戶戶開始打掃庭院。
  • 畫年畫、剪紙、相聲……青島中小學生「花式忙年」
    小學生倡導文明過年 公交車窗上畫起「民俗年畫」為呼籲市民文明過年,1月15日,公交集團隧道巴士公司第三分公司的多名駕駛員聯合青島德縣路小學的小學生,以在公交車窗上畫民俗年畫的方式,倡導市民禁放煙花爆竹,同時為乘客營造新春的喜慶氛圍。
  • 山西霍州市耄耋老人傳統剪紙「老鼠娶親」
    農曆庚子年(2020年)是中華傳統民俗的「鼠」年。在我國民間,以「鼠」為題材的故事、年畫、剪紙、泥塑、蠟染等吉祥圖案大為流行。「老鼠娶親」的童話故事,不單單是在民俗故事方面的記載,就是流傳各地的曲藝、歌謠等方面也多有講述。
  • 民俗五福——圖說財文化
    中國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這其中「五福」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時代變化,這些文化也在以具象化的形式不停變化。這周咱們看看那些代表了「財」的動物,這些動物的典故,您都知道嗎?清人褚人獲《堅瓠集》說:沈萬三還沒有發達時,夢見百餘青衣人向他求救,等到天亮,看見漁翁持百餘青蛙剖殺,沈萬三忽有感悟,就買下了這些青蛙,放生到水池。這以後青蛙日夜鳴叫,吵得人夜不能寐。沈萬三去池邊驅趕,看見一個瓦盆,就把瓦盆帶回家作為洗手的用具。他的妻子不小心把一小塊銀子掉進瓦盆中,忽然變出了一盆銀子,又以金子去試,盆中金子盈滿,不可數計,就這樣沈萬三財雄天下。
  • 金魚的吉祥民俗-養魚不得不知的金魚文化!
    古時飼養金魚的目的,主要是金魚能起到養情貽性、美化環境的作用,然後是金魚在中國祥瑞文化中具有討口彩、圖吉利的心理作用。另外,藉助金魚來追求傳統風水學中的「水」,也是一個很重要原因。佛教文化對金魚的誕生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誠品、漢聲攜手舉辦「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探索傳統文化之...
    春節它不僅延續著一種文化習慣,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情懷與更新意識。1月12日至3月1日,誠品生活蘇州精心打造近三百平「新春庭院」,帶領觀眾身臨其境體驗新春民俗:張貼「新春祝福」、了解「新春習俗」、學習「鼠文化」,參與「新春遊戲」。以期在日漸淡薄的節慶氛圍中,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感受春節的藝術、情感和傳承之美。
  • 《師說春秋藝》尋找 第八十一集 旬邑彩貼剪紙 魏伊平
    魏伊平陝西省旬邑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旬邑彩貼剪紙傳承人,鹹陽市工藝美術大師。旬邑彩貼剪紙魏伊平從小受到民間文化藝術的薰陶,在外婆和母親的影響下開始學習剪紙,多次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剪紙學習班,曾拜到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庫淑蘭門下,學習彩帖技巧 , 成為大師親傳的女弟子。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
  • 「福犬迎春」主題文物展亮相重慶
    新華社重慶1月24日電(記者劉恩黎)「東漢彩繪陶狗」「唐代青瓷犬」,主題為「福犬迎春」的主題文物展24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亮相。  據了解,為迎接新春佳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推出「福犬迎春」展,展覽展出與生肖狗和春節民俗相關的文物200件套,包括三峽博物館收藏的185件文物珍品,其中包括陶瓷、玉器、年畫、剪紙等多個類別,部分展品時間跨度長達上千年且首次對外展出。
  • 狗年話狗:中國文化中的「汪星人」
    狗在中國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非一言兩語所能道盡。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相應的狗文化亦不相同。  前些時候,為了迎接中國新年,法國的時尚品牌迪奧(Dior)推出帶有「狗」字的紅包和帆布鞋,但在中國人看來總感覺哪裡不對。
  • 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 外媒記者楊家埠邂逅風箏、年畫與民俗
    6月30日至7月6日,中國外文局與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舉辦「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歐亞國家新聞官員與記者山東行」集中採訪活動,邀請來自阿富汗、巴勒斯坦、菲律賓、黎巴嫩、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官員和記者走進濟南、淄博、濰坊、青島參觀訪問,近距離感受山東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人文風情和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取得的新成就。
  • ...傳統戲曲|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澄湖大閘蟹|風箏|揚州
    蔬菜中的一隻淮陽菜系成為宮廷菜,目前國宴中的大多數菜餚仍屬於淮陽菜。崑曲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作為人類口述意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崑曲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區。代表作有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水滸記等。
  • 文化遺產守護:由養蠶形成的民俗文化
    由養蠶形成的民俗文化陳能雄/文五一期間,我去嘉興南湖遊玩,在攬秀園中有一座「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走進展覽館,見庭院花木茂盛,曲廊縱橫,幾叢芭蕉翠綠如玉,亭臺樓榭古色古香,洋溢著江南園林的濃鬱氣息。
  • 來自天津的非遺文化
    ,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柳青年畫產品行銷北方及東北、內蒙、新疆各地。對河北武強年畫、東豐臺年畫、及山東濰縣、高密及陝西鳳翔等地年畫都有一定影響。 代表作品:《五子奪蓮》、《蓮年有餘 》等。
  • 開發區金城小學打造剪紙藝術實踐工作坊 在特色美育中落實立德樹人
    近年來,學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不斷提升師生剪紙技藝,持續強化傳承使命,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一是剪紙技藝與漁燈文化深度融合,激發文化傳承新活力。煙臺開發區漁燈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學校師生依託區域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漁燈節民俗元素,在傳承的基礎上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剪紙工藝作品,既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藝術素養,又極大激發了他們傳承優秀文化的積極性,讓傳統剪紙藝術充滿新活力。學校剪紙藝術實踐工作坊自2011年成立以來,形成了科學完善、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目前已培養300多名剪紙小能手。
  • 青園人文燕趙|民藝珍品 蔚縣剪紙
    歷史上的興廢離合,幾番變換,古城的文化傳承從未中斷。在這裡,草原遊牧民族與平原漢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蔚縣獨有的地方文化。蔚縣剪紙在這樣濃鬱的地方文化土壤中薰陶,最終被催化成傳世久遠的民藝精品。剪紙自古是國人喜歡的民間工藝,唐代詩人崔道融著詩:「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詩裡講的宜春帖子,就是當時的剪紙藝術作品。細論蔚縣剪紙的源頭,還要從當地春節貼窗花的習俗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