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就想幹好一件事,就是把五常大米種好、賣好。」47歲的喬文志說,「2020年東北地區遭受三場颱風侵襲,我們新品種的抗倒伏性得到了驗證,品種的改良為稻米豐收奠定了基礎。」
提起喬文志,糧油行業以外的人可能不熟悉,但提起五常大米,幾乎是家喻戶曉。在五常大米品牌發展中,喬文志功不可沒。如今,喬文志不僅是2020年「全國十佳農民」,還是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合作社是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企業則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
加工出最好的大米
「創業之初,我揣著2萬元到北京賣五常大米。當年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五常大米好,我要把它賣個好價錢。不過,當時的五常大米雜質多,也沒有自己的品牌。」喬文志回憶,為了加工出最好的大米,他跑遍全國,引進山東日照、杭州蕭山、湖南郴州等地稻米加工設備,併集成研發出一條國內領先的稻米加工生產線,建起了第一個現代化廠房。果然,用新設備加工出的五常大米很受客戶歡迎。
消費者覺得五常大米好吃,這與它的地域、土質、氣候、環境、品種分不開。因此,市場上出現大量仿冒品牌,還有一些東北產的相近品種也打著五常大米的旗號銷售,這令五常當地的很多大米生產企業陷入了尷尬。只做大米加工,很難從源頭上保證稻米的「真」與「好」,如何讓消費者確信他們買到的是真正的五常大米成為喬文志面對的一道難題。
一番調查走訪後,喬文志認識到,要做好的農產品,就要從全產業鏈上著眼謀劃,把各環節串珠成鏈。「我們從源頭抓起,從培育良種、建設基地開始,實現標準化種植,進行有機食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按照認證的標準統一生產、種植和管理。」喬文志說,他還引入溯源體系,實現一品一碼,即使遠在萬裡之遙,人們坐在家中也能利用手機,清楚地看到水稻生長全過程。
育種是好米的源頭。一個有競爭力的糧食企業,也要有自己最具競爭力的品種,這樣產業發展才能有不可替代性。2010年,喬文志發現五常普遍種植的「稻花香2號」品種逐漸退化,不僅倒伏嚴重,口感也有損失。他成立喬府大院種業公司,聘請「稻花香2號」研發人之一、「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項文秀為總經理,與中科院合作,開發和改良稻種,成功完成了「稻花香2號」的提純復壯和「中科」系列新型優質水稻品種的培育,為東北水稻品質提升打開了新窗口。
有了良種,還要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他帶領當地農民成立了五常市杜家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把附近8個村的5萬畝土地集中在一起,實行連片種植。合作社探索搭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鼓勵農民用資金和土地入股合作社。小農戶接入大產業,再藉助數字農業科技,基地實現了水稻種植管理現代化。
把品牌做強做優
一產起步,接二連三。近年來,農村產業融合成為趨勢,「農田變景區」深受市民歡迎。喬文志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他建設喬府大院稻花香生態體驗區,這裡不僅有稻田觀景臺、觀光長廊,還是五常市中小學生農業實踐教育基地。基地每年設計、種植不同內容的稻田畫,並根據水稻生長周期,舉辦插秧節、稻花節和開鐮節活動,創建稻米文化館,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和遊客來此體驗農耕文化。後來,五常市稻花香生態體驗區也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示範企業(園區)」。
有了產業的根基,喬文志又在謀劃企業更長遠的發展——把品牌做強做優。近兩年來,他不斷進行產品升級,用品牌的力量擴大稻米的價值。他帶領企業進行全國布局,進軍200多個城市,在多個省份建立營銷分公司,進駐永輝、大潤發等生鮮超市,成為海底撈、鹿港等餐飲品牌的供應商。
稻米加工是一項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產業。20餘年來,喬府大院採用流轉、入社、領辦農民持股公司等形式,建立了40萬畝水稻種植基地,每年以高出市場價格收購村民優質稻穀,帶動周邊11個鄉鎮35個村、8000多戶農民累計增收近億元。通過產業工人轉型模式,拉動1000多人就業。
「堅持全產業鏈發展理念,越做產業鏈條越長,難度越大,責任也越大。如今,我國農業已經有了現代化發展雛形,農民也成為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在發展的路上,我將用科技為五常大米的品牌發展插上翅膀。」展望未來,喬文志對農業信心滿滿。(經濟日報 記者 喬金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