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吐絲價值比較高的十種蠶!
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北部,主食為桑葉,也可用鵝菜補充。那世界上吐絲比較有價值的10種蠶都有哪些呢?
桑蠶
以桑葉為食料的經濟昆蟲之一
桑蠶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蠶蛾幼蟲,吃桑葉,在化蛹前吐出作繭用的大量蠶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桑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
虎蠶
又稱虎斑蠶,斑馬蠶,老虎蠶
虎蠶是寡食性昆蟲,幼蟲期喜食桑科植物,尤其是桑樹葉。一般為一化性,即1年僅孵化一次。經過約23-28天的人工飼養後,幼蟲結繭化蛹,再經過9-15後成蟲羽化破繭而出,成蟲(蠶蛾)交尾產卵後死去。所產之卵經過夏,秋,冬三季,於次年春季孵化。一個世代從蠶卵孵化起到死亡約為40天。
柞蠶
古稱春蠶、槲蠶、櫟蠶
柞蠶是一種吐絲昆蟲 ,因喜食柞樹葉得名 。繭可繅絲 ,主要用於織造柞絲綢,蟲體可食用,可做藥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昆蟲資源。柞蠶起源於我國山東省魯中南地區,其繭絲的產量僅次於家蠶。可以說柞蠶是我國的特色產業,柞蠶繭年產量已達到7萬噸,其中遼寧省的柞蠶產量佔到全國份額的80%和世界份額的70%。
蓖麻蠶
又稱印度蠶、木薯蠶
蓖麻蠶原是野外生長的野蠶,食蓖麻葉,也食木薯葉,鶴木葉、臭椿葉、馬松葉和山烏柏葉,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多食性蠶蓖麻蠶所結的繭兩端尖細,形如棗核,中部膨大,腰幅兩側闊狹不相等,也有的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尾部封閉,頭部有一個出娥小孔。蓖麻蠶最適宜在氣候炎熱、潮溼多雨的夏季生長。
天蠶
一化性,完全變態
天蠶是一種吐絲昆蟲。絲為高級紡織原料。幼蟲4眠5齡,全齡50~60日。1齡幼蟲體黃綠色,2齡起呈綠色。絲長約600米左右,纖度5~6旦,強力和伸度分別為桑蠶絲的2.5倍和1.5倍,經繅制後能保持其固有的綠色天然色澤。織品柔軟,無褶皺。天蠶生長在靠近江河湖澤林子裡的柞樹上。這裡的林地潮溼,野草茂盛,很適宜天蠶的生活。
琥珀蠶
有光澤,強伸力好、吸溼性強
琥珀蠶一般生長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丘陵氣候條件下,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和與之相鄰的緬甸部分地區,在我國雲南也廣泛分布。琥珀蠶絲年產量120~150噸,主要用於織高品位的腰帶、沙麗等,琥珀蠶絲產量稀少,華麗高貴,享有盛譽,在古印度一直是皇家御用品,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是家蠶絲的3~5倍。
樟蠶
又稱漁絲蠶
鱗翅目大蠶蛾科昆蟲,一種野生吐絲昆蟲,又稱楓蠶。中國、印度、緬甸、越南等國均有分布;中國多見於廣東、臺灣、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一化性,完全變態,以蛹越冬。樟蠶食葉的植物種類很多,主要有樟樹、楓樹、柜柳、野薔薇、沙梨、番石榴、紫殼木及柯樹等,食樟樹葉者,絲質最優,食楓樹葉者絲質較差。
慄蠶
分布於中國、日本等地
慄蠶主要食核桃、板慄、杏樹、楓楊、桷、櫪、樟、榆等樹葉。食核桃葉的繭重,繭層厚,食棣及板慄葉者較差。有野生情況下,幼蟲在5月是下旬孵化,4眠或5眠,於6月下旬成熟,經50d左右老熟結繭,繭外觀呈燈籠狀,有大小不等的網眼。結成繭需時2d左右,經3-5d後化蛹,繭可繅絲,也可作絹紡原料,絲質優良。
烏桕蠶
又名大山蠶、大烏桕蠶
烏桕蠶分布於中國、印度、日本、緬甸、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2化或3化,蛹態越冬。翅頂呈鐮狀彎曲,頭、胸、腹均為赤褐色前、後翅的外緣為褐色並帶有波狀黑線,前翅翅面有一眼狀紋繭脫膠後可紡絲,絲質優良,強伸力均好,織成的絹綢,稱「水紬」,非常耐用。
柳蠶
又稱大青天蛾蠶、中桕蠶
為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分布在中國、日本、印度等國。中國各地都有。柳蠶1年2-3代(很少4代),以蛹越冬。主要食柳、楓楊、烏桕、樟、泡桐等樹葉。熟蠶在葉片間結繭,繭形大,暗褐色,能繅絲300m以上。
作者:一個樂觀的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