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000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經開始辛勤地養蠶了。
當時的人們只是發現,這種蟲子吐出來的絲線,非常適合做衣料。
但古人並不知道,蠶為何會吐絲?
而且當筆者看到蠶繭時,心中也有一個老大的疑問:
蠶用堅韌的絲線把自己裹住,後面怎麼才能出來呢?
1.「為何偏愛桑葉?」
我們現在看到的蠶,叫做家蠶。
它是經過數千年的人工選育,培養出來的最適合產絲的蠶種。
由於人們的精心照顧,這些傢伙對環境特別挑剔。
而且極為偏愛吃桑葉!
家蠶其實是可以吃很多種樹葉的。
比如說榆樹葉、柞樹葉,甚至生菜、萵苣葉等等,它們也能吃。
但是吃桑葉的蠶,吐出來的絲線是最柔軟的!
所以,人們選擇性的給家蠶餵桑葉,久而久之,它們就養成「偏食」的習慣了。
吃桑葉可以幫助家蠶填飽肚子,可也會給它們帶來很大的問題。
而這,就是蠶為何能吐絲的原因!
2.「為何能吐絲?」
每隻成年雌蠶,一次大約能產400顆卵。
這些卵剛孵化出來的時候,又黑又小,外形有點像螞蟻,所以叫做蟻蠶。
蟻蠶孵化出來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吃特吃!
在蟻蠶吃桑葉的過程中,它們會慢慢變得白白胖胖的,並且開始蛻皮。
蛻皮四次後,它們的體重會達到剛孵化時的10000倍!
問題也由此產生了。
家蠶進食桑葉後,會在體內產生胺基酸,並吸收儲存。
可它如此大吃特吃,身體內過多的胺基酸,反而會使蠶中毒。
怎麼辦?
吐出來唄!
那些吃得太飽,長得太肥的蠶,就開始吐絲結繭。
也許它們也感覺,太肥不好看,所以準備進化自己的模樣了。
3.「怎麼出來?」
每個蠶繭都是由一根絲線繞成的,長度大約有300~900米。
蠶在吐絲的時候,會按照8字形的軌跡擺動頭部,慢慢地把自己包裹起來。
如此做出來的蠶繭肯定是很堅韌的,蠶要如何出來呢?
咬肯定是咬不斷的!
完成身體進化後的蠶,會釋放出一種蛋白水解酶,將蠶繭溶解出一個洞來。
這樣,成年的蛾,就可以從這個洞裡鑽出來了。
問題又來了:整個蠶繭是一根絲構成的,現在被溶個洞,那豈非就斷了!
蠶這麼做確實會破壞蠶繭,於是養蠶人開始變得「狠心」起來!
人們會在蠶吐出溶解酶之前,將蠶繭放在開水裡煮。
結果可想而知!蠶繭裡面的蠶,再也不能成為蛾了……
印度的聖雄甘地,對於養蠶人的這種做法,就非常的不認同!
他認為「不應傷害世上的任何生物」,對於養蠶業提出了嚴厲地批評。
但他又可曾知道,養蠶繅絲這個行業,千百年來,供養了多少貧苦大眾。
這中間,到底孰對孰錯呢?
信息紛擾,不如學點知識!關注帳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