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蠶寶寶變成絲綢,總共分幾步?

2021-01-09 騰訊網

紙上談兵想想就得了!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養過蠶寶寶。說實話,由於繁殖力太驚人,導致我至今不敢正面回憶。當時我和父母都看著一堆蠶繭憂心,一旦產卵孵化,那就是幾何倍數增加的蠶寶寶,而且我們當地覺得丟掉蠶寶寶是造孽,所以不養了都是丟蠶繭或蠶籽的。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果家裡有一些蠶,要如何把它變成絲綢呢?

我養蠶的時候還是小學,是真的沒想過有這種可能性,如今覺得是值得紙上談兵討論一下,把蠶寶寶變成絲綢,總共分幾步?

特別說明:本文討論是從蠶繭到織布之間的步驟,具體絲綢的品種不在本文討論之列。(絲綢品種的介紹見下框連結)

第一步 · 殺死它!

當蠶寶寶開始吐絲結繭,你離你的絲綢原料就近一步啦!

蠶繭 / 網絡

但是第一個面臨的問題是,蠶繭變成絲綢需要「很多」蠶繭,「一些」可能是不太夠(過會兒我們說到繅絲跟準備經緯線就會明白怎麼不夠了)。不過善意的我們先假設,你已經有「足夠」的蠶繭了,眼下你擔心的事兒就是搶在破繭而出之前把他們都變成蠶絲。

因為只要一周左右時間,這些蠶繭就會變成一群蛾子。我們都知道「破繭而出」這個成語,變成蛾子以後蠶繭就是破蠶繭了。

「破」繭 / 網絡

之所以古人「寵愛」蠶寶寶,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蠶絲是天然的長纖維,一個蠶繭基本就是一整根纖維,所以才有「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蠶寶寶幹活是半分不偷懶呀。

很顯然,一周的時間我們是來不及的,所以需要把這些蠶繭保存起來,也就說,不僅要保持蠶繭完整,而且要防止蠶繭黴變長蟲。當然,如果是真的要正式地來做這件事的話,還需要做到保存蠶繭的方式既利於後續的繅絲又能保證蠶絲的質量,好繭是很有可能因為保存方式不佳而出來質量差的蠶絲。

保存蠶繭的步驟一般稱「貯繭」,主要核心就是「殺蛹」,當然還有一些別的蟲卵,畢竟蠶繭並不無菌環境裡長大的。很多人以為蠶蛹是繅絲的時候被熱水燙死了,其實早在「貯繭」這一步就死了。

好多蠶繭 / 科大附中

「貯繭」三十六式

當然,如果你家的人手夠多,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那就是冷藏。這個方法可能撐不了很久,古人將蠶繭放在山洞等陰涼處,只能撐幾天,萬一在冰箱溫度不夠低導致破繭,想想這畫面跟恐怖片實在是沒差別了。我查了一些低溫貯繭的論文,實驗結果是零下20度可以保存較長時間,且基本不變質,家用冰箱感覺不夠冷啊。

後來古人就改成日曬法,但是紫外線會破壞蠶絲的質量。大家想想博物館裡絲織物保存環境都比較避光,光還是有損傷的,會變得脆弱。而且這個方法殺蛹的效率堪憂,還靠天吃飯。

我們在宋代《蠶織圖》裡看到的則是「鹽繭」「甕藏」,大致就是一層蠶繭一層鹽一層葉子放在甕裡,其實就是醃它!醃個一禮拜,蠶繭的水分會被吸收掉一點,而蠶蛹也會被醃死。這個法子重點就是要裝滿以後密封,家裡的泡菜罈子可以拿來兼職一下。

蠶織圖 / 黑龍江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常用的是「蒸繭」「烘繭」。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而且兩者工具都相對簡單,但是對火候時間等各方面經驗要求比較高。後者是現代工業裡常用的方法,新鮮蠶繭大部分是水,一般「烘繭」可以去掉60%左右的水分。

烘繭 / 雎寧新聞網

這些選一個方法搞完,還要找個乾燥的地方存起來。它是很容易吸溼發黴的,也是蟲子們喜歡的繁殖「溫床」。可以用一些殺蟲劑,儘量找一些用於糧倉之類的比較溫和的。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臺提供給公眾號創作者的變現方式,根據瀏覽和點擊會產生分成補貼給作者。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匹配,每個人都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擾,請多包容。

第二步 · 煮它!

工業繅絲的流程比較複雜,需要混繭、剝繭衣、選繭,還要處理水質,每個步驟加上前後一堆步驟加起來能寫一本書,這本書叫做「制絲學」或「制絲工藝學」。

我們就比較簡單了,支一口鍋,倒入自來水就行了。水不要煮沸,古人說「拍拍手探湯」「湯如蟹眼」,大約就是開始冒泡但又沒有翻滾。蠶繭會浮在水面,為了均勻傳導熱度就需要工具反覆將它按入水中。這樣不停翻煮,找到繭絲溶解漂浮的絲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出頭緒」便是出自於此,這個步驟叫做「索緒」。

手工煮繭 / 網絡

機器煮繭 / 網絡

找出「緒頭」後繞到直徑大一點的東西上。古人有專門的繅絲車,我覺得咱們在家是不會買這個了。一個蠶繭出一根繭絲,然後卻並非一根繭絲成一根絲,而是幾根繭絲並作一根絲。繭絲出水的時候身上自帶絲膠,所以不需要加捻就會自己「黏合」。由此獲得的便是「生絲」,而這個過程叫做「繅絲」。

多根繭絲並作一根絲 / 網絡

「煮繭」十八招

上面這種蠶繭浮在水面的是「浮繅煮繭」,其他還有「沉繅煮法」和「半沉繅煮法」。之所以分類不同,要從煮繭這件事說起。

先民發現昆蟲吐絲可以做衣服已經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兒,蠶繭怎麼變成蠶絲也不容易。最早先民可能使用冷水浸泡,但是這個法子太慢了,且不好找絲頭。後來就發明了沸水煮繭,而蠶繭的浮沉是根據蠶繭內進入的水分決定的。

沸水煮繭有兩個重要的條件,一個要給蠶繭水分,另一個要給它熱量。這樣蠶繭外層的繭絲才會因為絲膠附著力降低而便於「索緒」「理緒」。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繭絲配合繅絲的速度逐層「瓦解」。這個過程是非常影響生絲的纖度(大約可以理解為纖維粗細)以及質量。

一般來說,煮繭完同時就直接可以拉出繭絲進行繅絲,本質上是一個步驟。熱水鍋裡譁譁下繭,繭多水燙,繅絲的效率便可以很高,但是這種粗放的方式很難控制繅絲的質量,所以古人後來就發明了「冷盆」,而將前者稱作「熱釜」。開始的方法是一樣,用「熱釜」煮繭,然後撈出來丟入「冷盆」進行繅絲。這種方法就是將兩個步驟分開來了,而且繭絲可以吸收充分的水分,提高了生絲的質量。要注意,「冷盆」只是相對「熱釜」而言,事實上它可一點也不冷,一般也有60-80℃。

冷盆法 / 豳風廣義

第三步 · 準備經緯線

要變成絲綢,就是要織布,所以我們要把獲得的生絲分開來準備成經緯線。

從生絲到經緯線的過程,中間其實還隔著好幾個過程,這裡就簡單說說,反正自己家倒騰能省略就省略吧,否則從起念到放棄只要半篇文章。

首先要「翻絲」,這個類似小時候幫媽媽重新把毛線捲成線團的過程。不過絲線不能成糰子,我們沒有專業工具找個凳子之類的翻過來繞絲線。這個過程我們要檢查一下繅好的絲線並且重新舒張一下張力。

其次要「並絲」,儘管一根生絲是好幾根繭絲組成的,但為了成為經緯線它可能還需要幾根合併成一股。可以直接合併,也可以加捻,我們常見一些手工愛好者和早期用的是紡錘、紡輪(其實博物館裡很常見,但是很少人會留意),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用的是紡車。

紡輪和紡錘 / 網絡

是的,紡車是拿來加捻紡線的,所以它不是織布機,「紡織」這個詞說的也是「紡線」和「織布」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兒。

北宋 紡車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蠶寶寶生長全過程
    蠶寶寶沒從殼裡出來前,殼是黑色的,隨著溫度的升高,蠶寶寶從殼裡敷出來。     早早的就採了桑樹上最好、最嫩的桑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剛剛出生的蠶寶寶,放在了剛剛採回來的桑葉上,黑黑小小的!一片葉子夠很多個蠶寶寶吃的。剛出生的蠶寶寶只能吃,剛發出來的嫩葉,吃不了較老的葉子。
  • 濰坊昌樂:呵護一月 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原標題:呵護一月,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中國有著悠久的絲綢文化,絲由蠶吐,說起蠶,大家都不陌生。幾千年的歷史,蠶從古代繁衍到了當下,它們吐絲結繭,用短暫的一生支撐著百姓的生活,那織成的一緞緞精緻的絲綢便是對它們生命最完美的詮釋。5月6日至6月10日,記者走進蠶農生活,和他們一起見證了蠶寶寶的成長。
  • 蠶寶寶為什麼會吐出五顏六色的絲
    而蠶的經濟價值在於蠶絲,中國也是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古史上有伏犧「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而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指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絲綢之路」連通了中國與外界的貿易之路,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誌。
  • 【科普知識】從蠶到絲綢,會經歷些什麼?
    【科普知識】從蠶到絲綢,會經歷些什麼?咱們再熟悉不過了比如真絲衣服、蠶絲被、絲綢繡品絲綢製品用起來柔軟舒適深受大眾喜愛那你知不知道從蠶到絲綢的歷程呢?
  • 圖解蠶寶寶變成飛蛾的過程,蠶的一生​歷程是怎樣的?
    蠶蛹蠶蛾(成蟲)圖解蠶寶寶變成飛蛾的生長過程蠶寶寶也叫桑蠶、家蠶,是完全變態昆蟲,桑葉為食,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和生理機能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圖示詳解蠶寶寶變成飛蛾的生長過程。
  • 你穿的絲綢衣服,原料大多來自這幾種蠶!
    你穿的絲綢衣服,原料大多來自這幾種蠶!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家蠶的蟲及蛹可以食用,並有食療功效。那世界上吐絲最有價值的10種蠶都有哪些呢?桑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家蠶,簡稱蠶,是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蠶蛾幼蟲,吃桑葉,在化蛹前吐出作繭用的大量蠶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
  • 蠶寶寶一年「吐」4萬元
    蠶寶寶,脫衣裳,脫一件,變個樣,脫了四件舊衣裳,變成一個繭姑娘……這首大家熟悉的兒歌,唱出了蠶繭整個生長過程。老王說,要讓蠶寶寶吃上最新鮮的桑葉,這樣才能保證蠶寶寶按時吐絲結繭。    在老王的養蠶大棚裡,掛著一個溫度計,上面的溫度顯示25℃。老王介紹說,蠶寶寶最適合在這樣的溫度下生長,一旦溫度過高或過低,就會影響蠶寶寶的生長速度。如果到了天熱的時候,他就會把大棚的所有透風窗全部打開;而到了溫度較低時,就要在大棚裡生起爐子,為蠶寶寶取暖。
  • 蘇州絲綢博物館喊你領養蠶寶寶
    昨天(4月24日)上午,2018年「美麗蛻變·蠶寶寶領養計劃」啟動儀式在蘇州絲綢博物館舉行。    本次活動由蘇州絲綢博物館主辦,旨在為未成年人提供科學、豐富的蠶桑科普知識,同時也讓他們在領養過程中,通過親身實踐積累知識,感悟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辛勞。
  • 蠶寶寶吐絲石羊人吸金
    在大姚縣石羊鎮大中村,46歲的蠶農許正宇一大早就到自家的桑園裡採摘鮮嫩的桑葉。回到蠶室,將處理乾淨的桑葉撒在布滿蠶寶寶的帘子上,頓時響起「沙沙」的蠶食桑葉的聲音。許正宇說,他家春季養的是種蠶,主要用來制種。從5月上旬開始,全村蠶農家家都開始養用於結繭的蠶。到6月上旬,白花花的蠶繭,就能換來大把大把的鈔票。
  • 杭州人爭睹一條蠶 這家工廠飼養的蠶寶寶成了網紅
    「看,這種蠶寶寶,它不吃桑葉,吃的是飼料。」  「瞧它爬上去了,已經開始吐絲了,哇,它慢慢把自己圍起來了。」  昨天上午,在杭州夢想小鎮的2019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天天新物種」發布現場,巴貝工廠化飼養的蠶寶寶甫一亮相,就引來了眾人的圍觀。父母帶著孩子,丈夫帶著妻子,媒體記者拍個不停……大家都想一睹這種不用吃桑葉的蠶寶寶的風採。一位年輕的爸爸抱著兒子,從最小的蠶寶寶一直到滿滿一盆繭子,把整個流程都看了一遍。
  • 大班主題教案:認識蠶寶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主題教案:認識蠶寶寶   設計思想   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一直為古今中外人們所讚頌。
  • 蠶寶寶變成脫貧致富的「金寶寶」
    邢集鎮程莊村村民張亞洲到該公司學習種桑養蠶技術,在該公司的幫助下,投資40萬元,種植了148畝桑樹林,建起了1000平方米育蠶棚,帶動2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短短4年時間,該公司已經帶動周邊6個鄉鎮的24個經營主體發展種桑養蠶,建養蠶車間21座,總面積2萬平米。建小蠶基地3000平米。桑樹種植總面積發展到3900畝。帶貧農戶617戶。
  • 時代變了,蠶寶寶都不吃桑葉了,吃飼料的蠶,會吐什麼絲?
    蠶能吐出來的絲能夠製作成光滑的絲綢,一直以來我國都是絲綢製造的大國,產量佔據了全世界70%,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千萬養蠶人的辛苦勞作。養蠶是一種繁瑣的工作,眾所周知蠶吃桑葉, 因此養殖戶們常要採集新鮮桑葉,還要保證桑葉既新鮮又乾淨,每天分批投喂。只有這樣不分日夜的照顧, 才能使蠶寶寶吐出好絲。雖說這個行業的利潤比較客觀,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人們賺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辛苦錢。
  • 蠶寶寶這麼可愛,怎麼可以吃蠶寶寶呢?
    遇上他,等待著蠶寶寶的無非是水煮、油炸、爆炒、幹煸這幾種下場。一丹東人喜食蠶蛹,由來已久。據說,丹東放養柞蠶,發展柞蠶絲綢工業已有近三百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丹東的柞綢工業形成了全國最完整的體系,產品一度遠銷至日本、蘇聯、東歐等地,是當時世界矚目的柞絲綢中心。柞葉養蠶,蠶自縛作繭,繭可繅絲,絲可制綢。
  • 絲綢 剝繭抽絲的華麗發明
    吳學軍絲綢是人類最美麗的霓裳,華夏民族這個重要的發明不僅為世界造就了一種華麗的織物,而且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五千年前「嫘祖始蠶」對於國人來說,蠶並不陌生,巴金在《春蠶》中寫道:「我們家門口有幾株桑樹。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每張蠶種不過一尺見方,上面布滿了比芝麻還小的褐色的蠶卵。
  • 蠶吐出的絲一定是白色的嗎?實圖說明蠶絲也有五顏六色
    蠶吐出的絲一定是白色的嗎?實圖說明蠶絲也有五顏六色蠶,可能很多九十後的同學沒真正見過,只知道蠶絲是蠶吐出來的,其實蠶是一種昆蟲,肉乎乎的,很多隻腳,有點嚇人,有些女生還不敢摸呢,但習慣了,就覺得蠶寶寶十分可愛。蠶在成蟲期是有翅膀的,叫做蠶蛾。
  • 五年級作文:蠶的一生
    同學們,你們知道蠶嗎?你們知道蠶是一種「變態」的動物嗎?蠶祖輩的一生都要經過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當母蠶蛾下出卵後不幾天便會死去,也許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長大是母蛾一生的遺憾吧!那卵是透明的,像一個個透明的小水球。每一個交尾後的母蛾能下500多顆卵。
  • 維舟:桑樹是神樹,蠶是神蟲,絲綢由此而來
    一個隨之而來的棘手問題是:正由於蠶的馴養比甲骨文的誕生還早了至少兩千年,因此絲綢的起源一直是個謎團。朱新予主編的《中國絲綢史》(通論卷)根據唯物史觀,將之歸結為桑蠶資源的存在、發達的古文化和社會需求這三個背景條件。但這些相關觀點都忽略或低估了在絲綢起源這一問題上的宗教意味。桑葚作為神樹的桑樹我們須理解:在上古人的心目中,桑樹乃是一種神樹。
  • 課程|《可愛的蠶寶寶》
    把蠶放在紙盒子,或是篩米的小篩子裡,用篩子的話要放一些紙墊在篩底。小蠶剛從卵裡孵出來時,要特別小心對它,用比較嫩的桑葉餵它,換桑葉的時候用很軟的毛筆來移動它,要注意力量;有時桑葉太乾燥,不細心就會在換桑葉時的過程中把小蠶留在要丟棄的桑葉上。
  • 蠶寶寶吃了石墨烯之後吐出了「超強」絲
    給蠶寶寶餵食石墨烯或者單壁碳納米管後,其吐出的蠶絲韌性增加了一倍,碳化蠶絲的電導率高出10倍。這種「超強」蠶絲可應用在耐久防護織物、可生物降解的醫學植入物及環保型可穿戴電子設備中。每個愛自然的孩子,可能都有過養蠶的經歷。嫩綠的桑葉,白胖的蠶寶寶,結在掃把上花生大小的蠶繭,成為了兒時記憶裡快樂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