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想想就得了!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養過蠶寶寶。說實話,由於繁殖力太驚人,導致我至今不敢正面回憶。當時我和父母都看著一堆蠶繭憂心,一旦產卵孵化,那就是幾何倍數增加的蠶寶寶,而且我們當地覺得丟掉蠶寶寶是造孽,所以不養了都是丟蠶繭或蠶籽的。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果家裡有一些蠶,要如何把它變成絲綢呢?
我養蠶的時候還是小學,是真的沒想過有這種可能性,如今覺得是值得紙上談兵討論一下,把蠶寶寶變成絲綢,總共分幾步?
特別說明:本文討論是從蠶繭到織布之間的步驟,具體絲綢的品種不在本文討論之列。(絲綢品種的介紹見下框連結)
第一步 · 殺死它!
當蠶寶寶開始吐絲結繭,你離你的絲綢原料就近一步啦!
蠶繭 / 網絡
但是第一個面臨的問題是,蠶繭變成絲綢需要「很多」蠶繭,「一些」可能是不太夠(過會兒我們說到繅絲跟準備經緯線就會明白怎麼不夠了)。不過善意的我們先假設,你已經有「足夠」的蠶繭了,眼下你擔心的事兒就是搶在破繭而出之前把他們都變成蠶絲。
因為只要一周左右時間,這些蠶繭就會變成一群蛾子。我們都知道「破繭而出」這個成語,變成蛾子以後蠶繭就是破蠶繭了。
「破」繭 / 網絡
之所以古人「寵愛」蠶寶寶,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蠶絲是天然的長纖維,一個蠶繭基本就是一整根纖維,所以才有「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蠶寶寶幹活是半分不偷懶呀。
很顯然,一周的時間我們是來不及的,所以需要把這些蠶繭保存起來,也就說,不僅要保持蠶繭完整,而且要防止蠶繭黴變長蟲。當然,如果是真的要正式地來做這件事的話,還需要做到保存蠶繭的方式既利於後續的繅絲又能保證蠶絲的質量,好繭是很有可能因為保存方式不佳而出來質量差的蠶絲。
保存蠶繭的步驟一般稱「貯繭」,主要核心就是「殺蛹」,當然還有一些別的蟲卵,畢竟蠶繭並不無菌環境裡長大的。很多人以為蠶蛹是繅絲的時候被熱水燙死了,其實早在「貯繭」這一步就死了。
好多蠶繭 / 科大附中
「貯繭」三十六式
當然,如果你家的人手夠多,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那就是冷藏。這個方法可能撐不了很久,古人將蠶繭放在山洞等陰涼處,只能撐幾天,萬一在冰箱溫度不夠低導致破繭,想想這畫面跟恐怖片實在是沒差別了。我查了一些低溫貯繭的論文,實驗結果是零下20度可以保存較長時間,且基本不變質,家用冰箱感覺不夠冷啊。
後來古人就改成日曬法,但是紫外線會破壞蠶絲的質量。大家想想博物館裡絲織物保存環境都比較避光,光還是有損傷的,會變得脆弱。而且這個方法殺蛹的效率堪憂,還靠天吃飯。
我們在宋代《蠶織圖》裡看到的則是「鹽繭」「甕藏」,大致就是一層蠶繭一層鹽一層葉子放在甕裡,其實就是醃它!醃個一禮拜,蠶繭的水分會被吸收掉一點,而蠶蛹也會被醃死。這個法子重點就是要裝滿以後密封,家裡的泡菜罈子可以拿來兼職一下。
蠶織圖 / 黑龍江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常用的是「蒸繭」「烘繭」。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而且兩者工具都相對簡單,但是對火候時間等各方面經驗要求比較高。後者是現代工業裡常用的方法,新鮮蠶繭大部分是水,一般「烘繭」可以去掉60%左右的水分。
烘繭 / 雎寧新聞網
這些選一個方法搞完,還要找個乾燥的地方存起來。它是很容易吸溼發黴的,也是蟲子們喜歡的繁殖「溫床」。可以用一些殺蟲劑,儘量找一些用於糧倉之類的比較溫和的。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臺提供給公眾號創作者的變現方式,根據瀏覽和點擊會產生分成補貼給作者。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匹配,每個人都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擾,請多包容。
第二步 · 煮它!
工業繅絲的流程比較複雜,需要混繭、剝繭衣、選繭,還要處理水質,每個步驟加上前後一堆步驟加起來能寫一本書,這本書叫做「制絲學」或「制絲工藝學」。
我們就比較簡單了,支一口鍋,倒入自來水就行了。水不要煮沸,古人說「拍拍手探湯」「湯如蟹眼」,大約就是開始冒泡但又沒有翻滾。蠶繭會浮在水面,為了均勻傳導熱度就需要工具反覆將它按入水中。這樣不停翻煮,找到繭絲溶解漂浮的絲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出頭緒」便是出自於此,這個步驟叫做「索緒」。
手工煮繭 / 網絡
機器煮繭 / 網絡
找出「緒頭」後繞到直徑大一點的東西上。古人有專門的繅絲車,我覺得咱們在家是不會買這個了。一個蠶繭出一根繭絲,然後卻並非一根繭絲成一根絲,而是幾根繭絲並作一根絲。繭絲出水的時候身上自帶絲膠,所以不需要加捻就會自己「黏合」。由此獲得的便是「生絲」,而這個過程叫做「繅絲」。
多根繭絲並作一根絲 / 網絡
「煮繭」十八招
上面這種蠶繭浮在水面的是「浮繅煮繭」,其他還有「沉繅煮法」和「半沉繅煮法」。之所以分類不同,要從煮繭這件事說起。
先民發現昆蟲吐絲可以做衣服已經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兒,蠶繭怎麼變成蠶絲也不容易。最早先民可能使用冷水浸泡,但是這個法子太慢了,且不好找絲頭。後來就發明了沸水煮繭,而蠶繭的浮沉是根據蠶繭內進入的水分決定的。
沸水煮繭有兩個重要的條件,一個要給蠶繭水分,另一個要給它熱量。這樣蠶繭外層的繭絲才會因為絲膠附著力降低而便於「索緒」「理緒」。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繭絲配合繅絲的速度逐層「瓦解」。這個過程是非常影響生絲的纖度(大約可以理解為纖維粗細)以及質量。
一般來說,煮繭完同時就直接可以拉出繭絲進行繅絲,本質上是一個步驟。熱水鍋裡譁譁下繭,繭多水燙,繅絲的效率便可以很高,但是這種粗放的方式很難控制繅絲的質量,所以古人後來就發明了「冷盆」,而將前者稱作「熱釜」。開始的方法是一樣,用「熱釜」煮繭,然後撈出來丟入「冷盆」進行繅絲。這種方法就是將兩個步驟分開來了,而且繭絲可以吸收充分的水分,提高了生絲的質量。要注意,「冷盆」只是相對「熱釜」而言,事實上它可一點也不冷,一般也有60-80℃。
冷盆法 / 豳風廣義
第三步 · 準備經緯線
要變成絲綢,就是要織布,所以我們要把獲得的生絲分開來準備成經緯線。
從生絲到經緯線的過程,中間其實還隔著好幾個過程,這裡就簡單說說,反正自己家倒騰能省略就省略吧,否則從起念到放棄只要半篇文章。
首先要「翻絲」,這個類似小時候幫媽媽重新把毛線捲成線團的過程。不過絲線不能成糰子,我們沒有專業工具找個凳子之類的翻過來繞絲線。這個過程我們要檢查一下繅好的絲線並且重新舒張一下張力。
其次要「並絲」,儘管一根生絲是好幾根繭絲組成的,但為了成為經緯線它可能還需要幾根合併成一股。可以直接合併,也可以加捻,我們常見一些手工愛好者和早期用的是紡錘、紡輪(其實博物館裡很常見,但是很少人會留意),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用的是紡車。
紡輪和紡錘 / 網絡
是的,紡車是拿來加捻紡線的,所以它不是織布機,「紡織」這個詞說的也是「紡線」和「織布」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兒。
北宋 紡車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