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桑樹是神樹,蠶是神蟲,絲綢由此而來

2021-01-16 澎湃新聞

中國是發明絲綢的國度,西歐諸語言對「絲綢」的稱呼(如英語silk,古法語seie,德語Seide,中古拉丁語seta)基本可確信都源自經由絲綢之路上的草原民族輾轉借入的漢語詞「絲」,中國人也因此被古羅馬人稱為「絲國人」(Seres)。這在當時的確是中國文明一項極不尋常的特點,因為自從人類脫離野蠻狀態製作衣裳起,世上絕大多數部族穿的是動物皮毛(或使用毛紡織技術),東亞古代還長期利用植物纖維(麻、葛或芭蕉,棉紡織則相當後起),但利用蠶絲的,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裡就只有中國人。

雖然遠古時代的中國人穿衣也兼用皮毛和植物纖維(《韓非子·五蠹》稱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但對後來的中國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的無疑是絲綢。這不僅體現在「絲綢之路」上對外交流時,甚至在漢字本身上面就能看出來:以絲為偏旁的漢字至少有284個,不僅絲織品,連通用紡織技術的許多術語(如「紡」、「織」、「紗」、「繡」),以及許多抽象概念(紅、綠、純、繼、絕等)都是由此而來,可說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也確實不曾輕視絲織的重要性,長久以來將之歸為黃帝的貢獻,意在歸結為聖王使人免於「未有衣服」的野蠻狀態;唐代以降,世人大體一致明確將之歸於黃帝后妃嫘祖的功績,不過現在看來,這很難說是信史。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挖掘山西省夏縣西陰村遺址時,發現長約1.36釐米的半個蠶繭,經與昆蟲學家劉崇樂共同鑑定,確認是已知最早得到利用的蠶繭——距今約5600-6000年。雖然這切開的蠶繭不一定是用於絲織,但至少表明已進入當時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據傳記載夏代物候的《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攝桑委揚,妾子始蠶,執養宮事」的記載。一個隨之而來的棘手問題是:正由於蠶的馴養比甲骨文的誕生還早了至少兩千年,因此絲綢的起源一直是個謎團。朱新予主編的《中國絲綢史》(通論卷)根據唯物史觀,將之歸結為桑蠶資源的存在、發達的古文化和社會需求這三個背景條件。但這些相關觀點都忽略或低估了在絲綢起源這一問題上的宗教意味。

桑葚

作為神樹的桑樹

我們須理解:在上古人的心目中,桑樹乃是一種神樹。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卷三六木之三「桑」條引徐鍇對《說文解字》的註解:「桑,音若,東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桑乃蠶所食,異於東方自然之神木,故加木於下而別之。又引北宋蘇頌《本草圖經》語:「方書稱桑之功最神,在人資用尤多。」

正如Nell Parrot所說,「不存在什麼對樹本身的崇拜;在這表現形式的背後總是隱藏著某種精神的存在。」桑樹的這種神性,在於它是生命之木。桑樹生長數百年的並不少見,甚至可壽達千年;與此同時,它又極易成活,幾乎隨便剪一個枝條扦插都能活。這種易生之木(如楊柳、竹子,或苗族文化中的楓楊樹)都會因這一特質而受人崇拜,張哲俊在《楊柳的形象:物質的交流與中日古代文學》中指出,《詩經》所謂「南山之桑,北山之楊」不僅僅是比興,兩者也有關係,即它們都生命力極強。俗語所謂「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雖是比喻代人受過,但兩者並舉,恐怕也因古人注意到,它們都蘊藏著某種生命力。唐人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卷八八木部上「桑」條引《典述》:「桑木者,箕星之精,神木也。蟲食葉為文章。人食之,老翁為小童。」這裡說的「箕星」乃是風神,而風在古人心目中是宇宙之間流動的氣,正如人的呼吸一樣,象徵著生命。在此竟然認為蟲食桑葉可呈現神秘紋樣,而人食後可以返老還童。

因此,先秦兩漢魏晉的方術書,普遍將桑看作是神樹。託名漢東方朔所著《神異經》云:「東方有桑樹焉,高八十丈,敷張自輔。其葉長一丈,廣六七尺,其上自有蠶,作繭長三尺。繰一繭,得絲一斤。有椹焉,長三尺五寸,圍如長。」《太平廣記》卷四〇七幾乎照抄了這段話,只是在「廣六七尺」下加了「名曰桑」三字;而《太平御覽》卷九五五則又改成「曰扶桑」。這至少可見北宋時人心目中桑與傳說中的神木扶桑是一回事,而這神樹上的蠶也具神異,竟一個繭就能有一斤絲。不僅如此,兩漢魏晉的文獻還傳說吃了這種桑樹的果實後能成仙,乃是一種不死樹(見《海內十洲記》)。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念很可能發源於以齊魯為中心的東方。不僅這種神仙思想多在山東半島濱海地域,而且扶桑這種神木在古典文獻記載中也大多出現在東方;而《禹貢》九州中雖有六州(兗、青、徐、荊、豫、揚)提到養蠶和絲織物產,但大多是絲織品,只有兗州提到「桑土既蠶」。胡新生在《中國古代巫術》中認為:「古代神話以桑樹為『東方神木』,所以術士特別看重向東伸展的桑枝和桑根,這一點與迷信東引桃枝別具奇效的觀念極為相似。」

與這種原始道教觀念對應的是:桑樹還被視為生命起源之地,有類西南文化中的葫蘆。這也意味著人和樹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聯繫,特別是嬰兒從樹洞中誕生,體現了對樹木生殖能力的崇拜。《呂氏春秋·本味》講述了商代名臣伊尹身世的神秘傳說:「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春秋孔演圖》甚至說孔子也生於空桑之中。在這裡,「空桑」是一個像葫蘆一樣的容器,象徵著女性的子宮。在神話思想中,中空的樹幹象徵著包含所有生命的容器。在漢語中,「空」的本意就是「孔穴、洞」,聯繫到老子《道德經》中「空無勝實有」的哲學與道家「神仙洞府」、中國傳統婚房稱「洞房」,都證明在這種觀念中將中空的場所視為孕育生命力量之地。

這種中空之物不僅是生命的誕生地,也是其死後的歸宿。古代一些北方民族盛行風葬、樹葬,這固然是為了給死者「提供一個臨時的居所」,但也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風和樹原本是生命的本源,而人死後應回歸到這一本源去。桐木中空,在土中易於分解腐爛,但在古代卻被視為重要壽材之一,故《吳越春秋》卷五講到吳王夫差夢見梧桐,公孫聖解夢說:「前園橫生梧桐者,梧桐心空不為用器,但為盲僮,與死人俱葬也。」桑樹也是如此:空桑生人,但據郭靜雲《天神與天地之道》解釋,「桑」也通「喪」,同時代表著出生之口與死亡界的入口。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在其神話學研究第四卷《裸人》中討論了拉美神話中的一個現象:「木棉科的樹對於從蓋亞那直到查科的神話思維所以產生魅力,並不僅僅源於某些客觀的、值得注意的特徵:樹幹粗大,木質輕,常有內部空腔。……這種樹有著超自然的對應物:其中空樹幹包含原始水和魚的世界樹,或者天堂之樹。」他也注意到伊尹出生於中空桑樹的神話,「這種中空的樹也許首先是一種容器,用於製造最珍貴的樂器即用一根棒打一個槽那樣形式的鼓。中空的桑樹和泡桐(即一種桑科植物——就像美洲的無花果——和一種玄參科植物)是基本的樹種,分別同東方和北方相聯繫。」在此他提醒我們注意到天然中空的植物或人工的空腔具備多種功能,這些功能還被原始人認為彼此聯繫:例如葫蘆可以盛水和食物、可烹飪,還是一種可敲打作響的聖樂器。這也解釋了中國古代樂器多用桐木和竹子製成的原因,而「空桑」為何又相傳是產琴瑟之材的地方,因為音樂、風、生命在先秦的東方文化中是密切關聯的元素。

這樣,在上古社會從洞穴生活逐漸轉向房屋定居的過程中,原本對洞穴的崇拜轉向有生命繁殖神力、帶有中空的神樹。神聖的樹林成了人們新的祭壇和廟宇。林惠祥在《文化人類學》中指出:「在未有人造廟宇之時,人類有用森林當作廟宇來祀神的,英文廟宇(temple)一字原意便是樹木。人類常在森林內尋訪神靈,並攜帶犧牲來供奉它們。」這在人類文明歷史上例子極多,詹姆斯·弗雷澤在其名著《金枝》中便談到各地將樹林作為神殿的諸多事例。在雲南滄源佤族居住地,每個寨子都有一片神林;路南彝族也會將居住地山上的一塊地方劃為神林;貴州荔波縣瑤山鄉的每個瑤族村寨進村小路邊的樹林裡都隱藏著神聖的寨神殿。這些被崇拜的樹神,便是人們心目中的村寨保護神,也成為村寨的中心。湘西苗族則喜歡在有高大楓樹(苗族的神樹)處建寨,並在樹下設置祭壇,由此形成公共活動中心。彭一剛在《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中說:「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湘黔一帶的苗族,他們分別崇拜不同的樹木,村落常選擇在有某種樹的地方,並在其周圍形成公共活動的場地,從而以廣場和樹作為村寨的標誌和中心。」

桑樹

上古時代的中原華夏族群其實也大體是同樣的生活。中國人對農耕生活慣常重視「農桑」,以「桑麻」為農事代稱,而稱故鄉為「桑梓」,這都不是偶然的。《詩經·小雅·小弁》所謂「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恐怕正是因為這兩種樹木在當時都是村寨邊的神樹。雖然目前難以斷定中國人何時開始人工栽培桑樹,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先秦時代的中原村寨普遍植桑。清朱彬《禮記·祭法訓纂》引《五經通義》:「社皆有垣無屋,樹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萬物,萬物莫善於木,故樹木也。」所謂「社會」,其原始含義就是人們在這些村寨神林之下的公共活動。

黔東南從江縣的苗寨岜沙迄今仍保留著這樣的景象:村寨裡的公共場所是神樹環繞的一小塊林間空地,這裡既是祭祀聖地,也是年輕人談戀愛的「守堖坡」(意為戀愛之地)。這完全符合先秦中原的生活景象。美國漢學家艾蘭在《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一書中說:「在早期文獻中『空桑』是一個很常見的詞(有時稱作『窮桑』),它是神靈居住的地方;它也是作為地心(axis mundi)的宇宙之樹(cosmic tree)。」當時還有「桑林」這一神聖之地,傳說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祈雨的地方,法國漢學家沙畹和葛蘭言認為這是土地的祭壇(autel du sol),艾蘭則認為應是太陽的祭壇,但更確切地說,這裡是祈禱生命繁殖力的聖地。商王在桑林祈雨,恐怕是因為人們觀念中這種神樹與雷電相關(雷電或許象徵著天地的交合),從而能保障作物在土地中的生長——日本人傳統上有一種特殊的觀念,相信桑林永遠不會遭雷擊,因此他們在雷雨時反覆念叨「桑原」(kuwabara)一詞,據信這樣就能哄騙雷神而免遭雷擊。這可能正是桑林與雷雨聯繫的信仰殘餘。

由此我們也能理解先秦的另一民俗現象:那就是將「桑間」視為談情說愛之地。因為每個村寨都有神聖的桑林,而此地原本就是祈禱生命繁殖的神殿,男女在此相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詩經·鄘風·桑中》所吟詠的,以及所謂「桑間濮上」、「桑間之音」所指的,都是年輕異性在此自由戀愛的情形。準此,《詩經》名篇《氓》所比興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不是偶然的,因為在那個時代,桑樹正象徵著兩性的情愛。甚至漢樂府詩《陌上桑》也未必只是因「羅敷喜蠶桑」才提到「採桑城南隅」,而有可能是桑樹這一象徵的遺意。但在漢代之後,隨著社會的世俗化,桑樹作為神樹的意味逐漸被人所遺忘,以致其宗教性內涵對後人而言變得不可索解。

神蟲的禮物

之所以要這樣說明桑樹的神性,我意在重建上古時代中國農業文明的圖景:在這樣的村寨生活中,「農桑」是密切相關的整體,因而絲綢在這樣的社會生活中不是一個突然出現的新技術發明,而是自然出現的一個生活用品。

毫無疑問,雨水與農業生產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但雷電不僅帶來水,還帶來天火。中國古籍一般都記載最初是燧人氏鑽木取火,與世界各地相比,中國的火起源神話明顯更強調人文因素(見弗雷澤《火起源的神話》),但有一點是一致的:中國人遠古時也相信火是「藏在」木頭裡,人類只是通過鑽木摩擦將之「取出來」。可以想見,夏季的雷雨季會發生雷電擊中樹木起火的現象,那麼對原始人來說,就會認為是神林的桑木內在地「包含」有火種,故據《路史》,桑柘為取火的「五木」之一。這種鑽木取火的技能很可能當時是男性所壟斷的,由此來看,古代文獻所謂「桑弧蓬矢」,很可能並不像《禮記》所說的那樣是象徵男兒的天地四方之志,而是鑽木取火時用的弓鑽和引火的蓬草——否則實難想像如何能用弓弦將輕飄飄的蓬草射出多遠。此外,由於桑木的這一特性,它就具備了另一重神性,即內含有陽氣,因而中醫相信桑木條可以「補接陽氣,解散鬱毒」。

在刀耕火種、以烈火開荒種地的年代,這有著重要意義。故「桑間濮上」的鄭衛之地,鄭國是在傳說中嵩山東麓的「祝融之虛」,而宋國為「大辰之虛」(孟諸澤畔的商丘),陳國為「大皡之虛」(潁水中遊的宛丘),它們都被列為「火房」(《左傳·昭公十七年》),對應天上的辰星(大火)。值得注意的是,「辰」本意是持鋤下地勞作(與「農」的繁體字「農」同源),由此也可見當時觀察星象、用火與農業勞動之間存在頗為密切的關係。燧人氏觀星的位置就對應於商丘,其活動區域有雷澤——皇甫謐《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另一位因善於以烈火開荒的英雄炎帝神農(號「烈山氏」),也定都於商丘(見《寰宇記》:「炎帝神農氏都於商丘」)。而商湯祈雨的桑林也正在這一帶——宋都商丘東門為桑林門,東有桑林,遺址即在今商丘市夏邑縣桑堌鄉。這些恐怕很難說僅僅是巧合,而意味著在上古時代的中原,桑林、雷電、刀耕火種、農業生產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鎏金銅蠶

在此情形下,我們不妨設想,對於當時過著這樣一種農業生活的社群來說,蠶必定是一種值得特別對待的神蟲。他們的生活以農業為主,很難像畜牧民族那樣獲得大量皮毛,而作為植物纖維的麻和葛只能作為普通衣料,蠶卻是以神樹桑樹的樹葉為生的小蟲,這意味著它本身也通過吞食桑葉獲得了神性。與其它昆蟲不同,蠶要眠四次,經歷多次蛻皮才能長大,仿佛不斷重生。晉張華《博物志》:「蠶三化,先孕而後交,不交者亦產子。」將它看作一種無須有性繁殖的神蟲。不僅如此,它還能吐絲成繭,這更是它神性的證明——在原始人的觀念中,宇宙和生命本源往往就是一個卵形的封閉空間,而蠶竟能吐絲後造出這樣一個雪白的卵形空間,最終羽毛飛出,簡直像是升仙成神一般。沒有其它昆蟲的繭能像它的看上去這麼完美。因此,在俗體楷書中的「蠶」字本義就是天賜的神蟲,另一個異體字更明白寫作上神下蟲。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人們先從蠶本身的蛻變重生中看到其神性,隨之認為它所「寄生」的桑樹也具有神性。趙豐《桑林與扶桑》一文便主張人們因對蠶蛾的崇敬而產生對桑樹的崇拜,進而將桑樹看作是天地間溝通的途徑,可以在此向天神求子、祈雨。但考慮到不同族群聚落附近都有功能相似的神林,樹種卻各有不同(如歐洲是橡樹,苗族是楓香樹),更有可能的恐怕還是蠶因桑林得到關注。不過,這兩者之間也有某種相互強化的關係,並因其蘊含的繁殖、生命力、重生、升天等意味而成為這樣一個早期文明社會所崇拜的對象。王永禮在《蠶與龍的淵源》一文中提出,甲骨文中的「龍」字下部很像蠶吐絲,「龍的最初形象,很可能是從蠶的形象演變而來」。他的推論主要是根據字形的相似,以及蠶本身作為可通天神物所受到的崇拜;如果考慮到蠶桑與當時農業生活的密切關聯,以及桑林與雷電、火和雨水之間的聯繫,其論據或可更為堅實,至少可備一說。

王永禮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昆蟲的馴養過程是一個十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遠古的中華先民,為什麼花費難以想像的精力去馴化這種昆蟲呢?」以往有兩種點,一是如《中國絲綢史(通論卷)》所引述的「很多人認為絲綢起源的契機在於吃蛹」,是後來才發現絲纖維的利用價值的。這一點也有民族學的佐證:四川大涼山有一支自稱「布郎米」的藏族,意為「吃蠶蟲的人」,他們最初採集蠶蛹為食,後來才養蠶抽絲。但將蠶蛹作為食物來源既不經濟也不合適,並且也不能解釋為何在這麼多昆蟲中唯獨選中蠶蛹。另一種觀點認為養蠶是為了取絲,但王永禮也否認了這種觀點,因為初期「取絲量很有限,為此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也是不可能的」,他由此主張:「遠古先民馴化桑蠶的主要目的,可能是為了崇拜與祭祀。」

不過,在接下去的推論中,他和趙豐一樣認為,最初馴化餵養蠶的客觀原因是為了「保護」它,因為自然環境下它是「一種非常嬌弱的動物」。這顯然是一種祛魅之後的現代觀念,試想一個人怎會覺得神物是「脆弱」的呢?何況現在脆弱的「蠶寶寶」是家蠶,但野蠶可未必——就像家豬看上去不強壯,但遠古受人崇拜的野豬可是剛健有力的象徵。既然崇拜蠶,那麼養蠶本身最初很可能也是一種宗教性儀式。據《禮記·祭義》:「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築宮仭有三尺,棘牆而外閉之。」此處的「公桑」即村寨公共的神林——桑林,並明言另築蠶室,而這極可能是祭祀蠶神的宗教場所。

蠶繭

在後世的儀式中,蠶室也是祭拜蠶神之地,與此同時,這裡又是對男性實施宮刑的殘酷刑場——眾所周知,司馬遷就是被漢武帝下蠶室處以宮刑的。《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詔死罪繫囚,皆一切募下蠶室。」唐李賢註:「蠶室,宮刑獄名。有刑者畏風,作窨室蓄火如蠶室,因以名焉。」據此,這個密室只是照顧到受刑者畏風而特別設置的溫暖暗室,這可能表明唐人已不大清楚蠶室的原初含義。在我看來,更合理的解釋是:蠶室寓意著人的象徵性死亡與重生,就像蠶在破繭後已變成完全不同的樣子;與此同時,人們為了避免與接受這樣極刑的人接觸而沾染汙穢,將之隔絕在這樣的密室中。日本《古事記》中記載:「修葺無窗戶之大殿,產婦進入大殿,用土堵塞入口。」產婦在這個封閉的房子裡獨自分娩,「這也就是把產房看成和鳥巢一樣,產婦在封閉的產房裡像鳥生蛋一樣安全分娩」。古代普遍將分娩看作是危險而汙穢的時刻,因而要讓她們在隔絕的密室內生產,蠶室的原理蓋在於此,它集神聖與戰慄於一體。

不妨設想,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目睹神蟲蛻變、羽化飛升,乃是一種激動人心的宗教性體驗。對於這樣的神蟲,它所吐的絲自然不是凡物,值得認真對待,因此,絲綢的出現應是在長期過程中自然的發現,而不是為了取絲才養蠶。雖然現代人對蠶多關注幼蟲,不像對蝴蝶、蟬等昆蟲那樣普遍關注其羽化後的成蟲,從甲骨文看,「蠶」字字形也像蜷曲的蟲子,但篆文蠶字(蠶)已表示「大量蟲絲如蓬鬆捲曲的髮髻」之意,許慎《說文解字》:「蠶,任絲也。」由此來看,人們的注意力已放到了它所吐出的絲線上。這種絲線本身也帶有神性,《淮南子》卷六覽冥訓:「夫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知不能論,辯不能解,故東風至而酒湛溢,蠶咡絲而商弦絕,或感之也。」在此將蠶絲與宇宙間玄妙的音樂之弦絲聯繫到一起。在晉人王嘉所著《拾遺記》卷十提到的神山員嶠山上,蠶絲是一種神物:「有木名猗桑,煎椹以為蜜。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麟,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唐堯之世,海人獻之,堯以為黼黻。」

對當時人們的生活而言,農桑因而共同構成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食物供應與作為文明基礎的衣物,不僅如此,桑林和蠶神還護佑著聚落的繁殖力與生命力。《淮南子》卷十一齊俗訓載:「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西漢時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到當時的大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採,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已可見「男耕女織」在當時便已是社會的普遍分工。到後世,這已演變為對農業文明對蠶神和農事的高度複雜的國家祭祀儀式,北魏太和九年(485)還以國家法定形式規定:十五歲以上成年男子給定露田(只種穀物)四十畝,初受田者每男丁給田二十畝,規定至少種桑樹五十株,棗五株,榆三株,桑田為世業,而每個農戶以穀物和絲物作為向國家納稅的物品。

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由此可以得到解釋:遠古中原從事農業生活的人群,將自己的村落視為一塊由神樹所護佑的聖地,在這樣的聖域中,社群的繁衍生息與農業生產的基本保障,均由桑林神樹得以保障。與此同時,他們注意到神蟲蠶的重生、羽化升天能力,在崇拜祭祀的過程中,他們在有意無意中發現了被自己賦予神性的蠶絲本身的功用,將之織造成了光燦奪目的絲綢。

相關焦點

  • 你穿的絲綢衣服,原料大多來自這幾種蠶!
    你穿的絲綢衣服,原料大多來自這幾種蠶!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家蠶的蟲及蛹可以食用,並有食療功效。那世界上吐絲最有價值的10種蠶都有哪些呢?桑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家蠶,簡稱蠶,是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蠶蛾幼蟲,吃桑葉,在化蛹前吐出作繭用的大量蠶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
  • 絲綢 剝繭抽絲的華麗發明
    吳學軍絲綢是人類最美麗的霓裳,華夏民族這個重要的發明不僅為世界造就了一種華麗的織物,而且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五千年前「嫘祖始蠶」對於國人來說,蠶並不陌生,巴金在《春蠶》中寫道:「我們家門口有幾株桑樹。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每張蠶種不過一尺見方,上面布滿了比芝麻還小的褐色的蠶卵。
  • 【科普知識】從蠶到絲綢,會經歷些什麼?
    【科普知識】從蠶到絲綢,會經歷些什麼?咱們再熟悉不過了比如真絲衣服、蠶絲被、絲綢繡品絲綢製品用起來柔軟舒適深受大眾喜愛那你知不知道從蠶到絲綢的歷程呢?
  • 桑樹才吐芽蠶兒已作繭 「反季節養蠶」打破傳統
    桑樹才吐芽蠶兒已作繭 「反季節養蠶」打破傳統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13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蠶寶寶吐絲石羊人吸金
    桑園滿坡幸福來,蠶寶寶吐絲結繭織出致富路。大姚縣蠶桑產業統計面積86000畝,投產面積68772畝。帶動千家萬戶養蠶增收的同時,也給力鄉村振興加快步伐。4月9日,記者來到石羊鎮大中村,驚喜地發現:山坡上、平壩裡,綠油油的桑樹在雨水滋潤後的陽光下特別養眼,甚是喜人。養蠶給大中村村民帶來了機遇,也給村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實惠。
  • 曾是餵蠶的主料,如今卻成名貴蔬菜,一斤20元,作用類似於人參
    導讀:曾是餵蠶的主料,如今卻成名貴蔬菜,一斤20元,作用類似於人參說到蠶,很多農村長大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在以前的時候,養蠶可是大部分農民種植農作物以外的主要副業,特別是在南方的一些山區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樣一些蠶。
  • 蠶寶寶生長全過程
    早早的就採了桑樹上最好、最嫩的桑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剛剛出生的蠶寶寶,放在了剛剛採回來的桑葉上,黑黑小小的!一片葉子夠很多個蠶寶寶吃的。剛出生的蠶寶寶只能吃,剛發出來的嫩葉,吃不了較老的葉子。
  • 中世紀的歐洲人盜去了蠶種,為何還離不開中國造的絲綢
    羅馬帝國徵服了地中海世界,而中國的絲綢卻徵服了羅馬帝國。公元前1世紀,中國的絲綢傳入羅馬後,便立刻受到羅馬人的青睞,就連克拉蘇軍團所使用的軍旗都是絲綢織物。愷撒在舉行凱旋式時,向羅馬人民首次展示了中國絲綢,引發了羅馬的絲綢熱潮,貴族男女爭穿綢衣。
  • 蠶寶寶的美食竟也是人類健康的得力助手!
    蠶寶寶是鱗翅目的一類昆蟲它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為蠶寶寶吃的是桑葉吐的卻是蠶絲,蠶絲便是絲綢原料和蠶絲被的主要來源,我們都知道蠶寶寶喜愛的食物是桑樹上的葉子又叫桑葉,但你們知道桑葉對人體健康也有諸多好處嗎?
  • 世界上吐絲價值比較高的十種蠶!
    世界上吐絲價值比較高的十種蠶!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北部,主食為桑葉,也可用鵝菜補充。那世界上吐絲比較有價值的10種蠶都有哪些呢?桑蠶以桑葉為食料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蠶蛾幼蟲,吃桑葉,在化蛹前吐出作繭用的大量蠶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桑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
  • 把蠶寶寶變成絲綢,總共分幾步?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養過蠶寶寶。說實話,由於繁殖力太驚人,導致我至今不敢正面回憶。當時我和父母都看著一堆蠶繭憂心,一旦產卵孵化,那就是幾何倍數增加的蠶寶寶,而且我們當地覺得丟掉蠶寶寶是造孽,所以不養了都是丟蠶繭或蠶籽的。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果家裡有一些蠶,要如何把它變成絲綢呢?
  • 大班主題教案:認識蠶寶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主題教案:認識蠶寶寶   設計思想   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一直為古今中外人們所讚頌。
  • 10元買的蠶寶寶結繭又下籽,50元買的桑樹卻不見結果,太尷尬了
    有的家長為了方便採摘,乾脆在小區綠化帶裡偷偷種上了一棵桑樹。那可是在幾十公裡外的農村大集花了50元才買到的,當初賣樹苗的大叔說這是一棵3年樹齡的苗,長葉子以後又大又多,最適合用來養蠶。開春之後確實如賣樹苗的大叔所言,這棵桑樹的葉子長的又大又密,出葉量很大,摘來養蠶最合適不過,就是不知道為啥,開過花之後卻沒有長桑葚。
  • 記者繪製「桑樹地圖」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顏梅麗、沈淑婷)春夏之際是養蠶的好時節,近期,我市小學生又興起了養蠶的熱潮,孩子們通過觀察蠶短暫一生的蛻變,感悟生命的神奇。不過,養蠶雖有趣,但去哪兒給蠶寶寶尋找桑葉成了不少家長的煩心事。近日,記者走訪我市6個區部分桑樹分布點,為市民繪製「桑樹地圖」。同時,記者也呼籲市民要文明採摘桑葉,莫要對桑樹造成傷害。
  • 桑葉與蠶寶寶(新時代之光)
    桑樹不高,卻枝葉蔥蘢,每一片葉子都肥美而多汁,綠得精神。底部的枝條已被採摘得光溜溜的,頂部仍在不停地抽出鮮嫩的新芽。這樣的長勢和桑葉產量,是我幼時所見枝葉稀落的野桑所無法比擬的。這些桑葉的使命是餵養蠶寶寶。而後是繭,是絲,是琳琅滿目的絲製品,是村民們走出貧窮、奔向富裕的希望。「三斤毛鐵半斤鋼,打把鋤頭去栽桑,一條田塍栽三轉,三條田塍栽九行。」
  • 科學匯|蠶為啥能榮登「科寵」第二寶座?一起來解鎖它的小秘密吧
    這些科研成果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動家蠶的遺傳育種工作,最終有助於家蠶遺傳育種的精準化、規模化、工程化和多元化,推動蠶桑絲綢產業創新升級。1說到蠶桑產業創新升級,浙江省農科院蠶桑所的主要工作便是這樣的應用科學。在杭州石德立交橋下,有一大片桑樹林,那是省農科院蠶桑所的桑樹實驗田。
  • 陝西這個縣,被譽為「金蠶之鄉」,曾經是絲綢之路的源頭
    鎏金蠶出土地據考證,石泉這個地方在先秦時期,漫山遍野都是用來養蠶織絲的桑樹和柘樹。1984年秋,石泉境內出土了一枚鎏金蠶,當時轟動了整個中國考古界。據專家判斷,這枚鎏金蠶是宮廷之物,之所以出現在石泉這裡,恐怕是朝廷賞賜給石泉,表彰石泉人民對於養蠶織絲的貢獻。正因為這裡出土了鎏金蠶,所以石泉又被稱為「金蠶之鄉」。唐朝時期,一條運輸絲織品的道路——子午道與漢水航道在石泉這裡交匯。雖說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京城長安,但長安並不產絲。由長安銷往歐亞各地的絲綢主要來自巴蜀之地。而子午道正是連接巴蜀之地的一條交通要道。
  • 《山海經》扶桑樹:三星堆遺址青銅神樹的原型?
    在三星堆遺址的青銅神樹出土之前,扶桑神樹即使有各種典籍記載支撐,也只是被今人當做一種古人的想像,然而,這神話中的扶桑神樹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完美契合了,這究竟是神話還是歷史?是真實還是巧合?青銅神樹表達的是古蜀人對太陽的膜拜,也許當時扶桑樹的記載太過真實,讓古蜀人按此製作,以作朝拜,又或許曾經真正存在過建木,而它與太陽真有些聯繫,被誇大為神木的形象,真正的歷史如何,我們依然難以判斷。是巧合也好,是真實也罷,我們知道今天這些不曾存在,唯有文字記載曾經或虛幻或真實的神奇與瑰麗。
  • 蠶寶寶一年「吐」4萬元
    前昨兩天,記者在萊西多個鄉鎮採訪發現,忙碌了近一個月的養蠶人到了收穫季,看著蠶寶寶從吐絲到結繭,是蠶農最高興的時候。據介紹,萊西養蠶人主要分布在200多個村莊,產量和品質在整個山東省排在前列。餵養:一日三餐伺候蠶寶寶    「從早上就開始忙活了,因為這些蠶寶寶需要精細的照顧。」前天上午,萊西市河頭店鎮大嵐村蠶農王仁波和妻子一大早就趕到自家的桑樹園,開始採摘桑葉。
  • 小學教材要求記錄「蠶的一生」 家長發愁:哪裡有桑葉啊
    前兩天,杭州城南某公辦小學學生家長王女士急急忙忙發朋友圈——「萬能的圈,誰有桑葉能支援一下,蠶寶寶快餓死了」。王女士說,半個月前,兒子從學校的童貿節上買回來四五條蠶寶寶。一條蠶寶寶隨贈了一包桑葉,大概二十來片。兒子很上心,每天到家清理蠶寶寶的窩。過了一個多星期,蠶寶寶個頭大了不少,長到三四釐米,眼看桑葉快吃完,王女士開始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