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絲綢 剝繭抽絲的華麗發明
萬曆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龍袍)
《絲路花雨》是中國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劇,編創者們從敦煌莫高窟的2000多尊彩塑、4萬多平方米壁畫中尋找靈感,將一個個孤立靜止的畫面,編織成一個動人心弦的人間故事,一幅氣象萬千的歷史畫卷。
吳學軍
絲綢是人類最美麗的霓裳,華夏民族這個重要的發明不僅為世界造就了一種華麗的織物,而且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五千年前「嫘祖始蠶」
對於國人來說,蠶並不陌生,巴金在《春蠶》中寫道:「我們家門口有幾株桑樹。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每張蠶種不過一尺見方,上面布滿了比芝麻還小的褐色的蠶卵。等桑葉長到榆錢大小的時候,蠶種上便有許多極小極小的蠶在蠕動。蠶的生命就是這樣開始的。」蠶寶寶剛從卵中孵化出來時,像螞蟻那麼小,隨著不斷進食,蠶的身體變成白色,一段時間後便開始脫皮,不吃不動,脫一次皮增加一歲,3天脫皮一次,經過4次脫皮之後,蠶寶寶就開始吐絲結繭,化蛹成蝶。不過由於人類的參與,大部分蠶蛹沒有機會破繭而出。這些雪白的蠶繭,就是生產絲綢最基礎的原料。
如何從雪白的蠶繭中抽出一條條長絲,又如何織作衣物,歷史上有很多傳說。相傳5000年前,一個蠶繭掉進了黃帝的妻子嫘祖的茶杯裡,嫘祖從茶杯中取出蠶繭時,意外抽出了蠶繭中的絲線。之後,她有了編織蠶絲的想法。在黃帝的建議下,她觀察桑蠶的生活並教授大家飼養桑蠶的技術,史稱「嫘祖始蠶」。
《通鑑綱目·前編》中也寫道:「西陵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始治絲以供衣服。」慢慢地,養蠶織絲從黃河流域傳到長江流域,然後再傳遍全國各地。考古學家在河南、浙江、福建等地都發掘到距今幾千年的絲織物,這無疑證明了中國是蠶絲起源最早的國家。
其實,在中國許多地區,都流傳著與蠶有關的美麗傳說。在湖南苗族傳說幾千年前有人在深山開荒,發現樹上掛著一個個白黃色的蠶繭,摘下來帶到家中,不小心落到沸水鍋裡,用竹竿去挑,繭沒有撈上來,卻引出一縷絲來,又細又長,後來大家摸索出來讓繭發蛾,產卵留種,以種養蠶,繅絲織物,從此便有了桑蠶業。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中也記載著:「冬天孵幼蟲,春天養家蠶,夏天浸繭抽出絲,秋天用絲織錦緞。」
蠶不僅生活在雲南和海南這些溼熱地方,就連乾旱炎熱的新疆也盛產蠶絲,「艾提萊斯絲綢」一直在新疆和中亞地區流行,在全世界也是聞名遐邇。
蠶之所以能走遍全國,要感謝它的忠實夥伴——桑樹。桑樹原產我國中部,至少有4000年的栽培歷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桑、蠶、絲、帛等字形。到了周代,採桑養蠶已是常見農活。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如今,桑樹的栽培範圍更加廣泛,東北自黑龍江哈爾濱以南,西北從內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南至廣東、廣西,東至臺灣,西至四川、雲南。我們在絲綢製品上看到的B、C、D、E等英文編號,就是不同絲綢產地的標記。
「一寸緙絲一寸金」
古人究竟是如何從雪白的蠶繭中抽出一條條長絲,又是如何織作衣物的呢?這就要說到繅絲和練絲這兩個絲綢生產中最重要的工序了。
繅絲是抽引蠶絲的過程。最初大概是在某種偶然的情況下,發現蠶繭可以在水中舒解,並試探出分離的絲縷是可以織作的,於是古人逐漸摸索出用水煮蠶繭以抽引出蠶絲。繅絲技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具有一定水平,浙江錢山漾出土了4000年前的絹片,絲條粗細比較一致,這說明當時已能初步控制水溫和沸煮的時間,而且抽絲的手法也較為熟練。
練絲,是指進一步去除絲膠和雜質,使生絲或坯綢更加白淨,以利於染色,並充分體現絲纖維特有的光澤、柔軟及懸垂感。明代的《多能鄙事》和《天工開物》記載了練絲技術,即先以豬的胰臟摻和碎絲線搗爛作團,然後懸於不受陽光直接暴曬的陰涼處陰乾、發酵,用時切片溶於含草木灰的沸水中,將待練的絲投於其中,沸煮。
絲綢服飾還是「分尊卑、別貴賤」的禮儀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現。絲織物種類很多,各個種類織造工藝不同,有紗、綺、絹、錦、羅、綢、緞等10多類,每一大類中又有許多品種。而緙絲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歷來多為皇家寶藏。 歷來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那麼緙絲是什麼呢?緙絲是絲織工藝的一種,以「通經斷緯」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絲作經,各色彩絲作緯,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
緙絲工藝的出現不晚於7世紀,但緙絲真正在藝術領域登堂入室始於北宋末年。受宮廷院畫的影響,緙絲開始以摹緙名人書畫為能事,「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甚至達到「勝於原作」的境界。
自宋代以來的緙絲品技藝精湛,尤以大幅的緙絲畫為特色,其品格高雅,且富貴氣象十足,身價驕人,貴比金玉。元、明兩代亦皆有精品傳世,至清代乾隆朝,隨著天下的富庶繁盛,緙絲藝術的發展又登上了新高峰。
緙絲之所以高貴,首先因為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工巧;其次,緙技易學難精,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照葫蘆畫瓢,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
德國人最先提出「絲綢之路」
說到絲綢不能不提到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絲綢之路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
此後,漢朝頻繁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到了犁軒(今埃及亞歷山大港),羅馬人徵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託勒密王朝後,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中國絲綢。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班超重新打通隔絕58年的西域,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洛陽。
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這條長約7000公裡的漫漫長路是經過三百多年幾代人的努力而形成,歷代多有維護及沿用。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從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絲綢之路」等等。
桑蠶技術是怎樣傳到歐亞的?
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後,大量絲綢西運,中亞、西亞及地中海沿岸各國才有了絲綢。中國的絲綢傳到歐洲以後,如何從東方獲得織造絲綢的技術就成為許多人朝思暮想的事情。
在當時的中國,養蠶繅絲是國家機密,甚至有法令規定,判處任何企圖出口桑蠶或桑蠶卵之人死刑。相傳大約公元300年,一個日本考察隊成功地擄走了一些桑蠶卵和四名掌握這項技術的中國女子。這些女子被迫教授俘獲她們之人養殖桑蠶的技術。到了公元八世紀和九世紀,養蠶技術通過頻繁外交的交換而更大規模地被引進到了日本。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開始生產絲綢。
據考證,春秋戰國之際,也就是在公元前6世紀到5世紀,中國人織造的精美絲綢就通過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逐漸西傳到了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對於養蠶技術的西傳,至今有多種說法和故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了一段養蠶技術西傳的故事。新疆和田一帶有一個國家叫瞿薩旦那國,那裡的人們不會種桑養蠶,聽說東國善於種桑養蠶就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求蠶、桑種。東國國王堅決不給,而且還下令邊關嚴禁蠶、桑種出口。瞿薩旦那國王於是派人帶著重禮向東國公主求婚,這時東國國王也在考慮向西邊擴張勢力就答應了求婚一事。迎娶公主時瞿薩旦那讓迎娶的使節告訴公主「我們這裡可沒有絲綢,如果公主要做衣服的話可以把桑蠶種帶來」。
於是公主按照專使教的辦法秘密弄了一些桑蠶种放在帽子裡面,這樣東國的桑蠶就到了西域一帶。專家們認為故事中的東國可能是鄯善。
桑蠶傳入西域後,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繼續西傳,最後傳到了歐洲。桑蠶傳入歐洲也是通過秘密渠道進行的,生活在公元6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柏洛科匹斯曾經記錄了桑蠶傳入歐洲是通過僧侶完成的。另外一個版本認為東羅馬的養蠶技術是直接從中國傳入的,是一個波斯人費盡周折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