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實習記者 黃淑婷
攤開中國的食昆蟲地區版圖,即使是被公認為敢吃的廣東人也不敢稱最。雲南和山東的昆蟲宴,詭譎妖豔;在遼寧省丹東市,一個個還在扭動著屁股的新鮮大蠶蛹們不會知道,它們再也等不到破蛹而出的那一天了。
土生土長的丹東鳳城人老薑,江湖人稱「蠶蛹終結者」。遇上他,等待著蠶寶寶的無非是水煮、油炸、爆炒、幹煸這幾種下場。
一
丹東人喜食蠶蛹,由來已久。據說,丹東放養柞蠶,發展柞蠶絲綢工業已有近三百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丹東的柞綢工業形成了全國最完整的體系,產品一度遠銷至日本、蘇聯、東歐等地,是當時世界矚目的柞絲綢中心。
柞葉養蠶,蠶自縛作繭,繭可繅絲,絲可制綢。至此,你們以為,一片痴心的蠶寶寶就能回歸自由身,羽化成那「撲稜蛾子」纏纏綿綿翩翩飛了嘛?
不然。蠶蛹也被人類盯上了。
「小時候,家裡大人們都在繅絲廠上班,每次去玩他們都從工位上裡抓一把蠶蛹偷偷塞給我們小孩子吃。大家趕緊藏到衣服荷包或者書包裡,免得車間主任看見了要罵人。」老薑回憶說,對於正在長身體的自己來說,蠶蛹蛋白質含量高,充飢又衛生,「特香!」
在東北,好吃這一口的人真不少,但是80後的老薑算是痴迷到極致了。2017年12月,他加入了發小的淘寶店「遼東特產店」幫助一起運營,店裡只賣一種特產——活蠶蛹。
「起初打算賣給離家在外的東北人,嘴饞又吃不到這一口家鄉味。」求而不得,老薑曾深受其苦。大學畢業後,他在南方待了十年。「到處去找,賣的地方不多。有些燒烤店裡有,一根木籤上豎著串三四個那種,一串要二三十塊。」對於做菜份量十足的東北人來說,這只能算小打牙祭,不如自己動手。
「我們東北人吃蠶蛹,講究買活的,吃個新鮮。買到家,用水煮一下,放點鹽,原汁原味,鮮美又營養。也可以油炸、幹煸,這樣口感好,吃起來香。」在吃這方面,他頗有發言權。
這點講究,也是買賣中最考驗人的地方。俗話說「春蠶秋繭」,九月中旬,從樹上被摘下後的蠶繭極難「伺候」。「過冷過熱都容易導致蠶繭壞死,常溫放置的話,蠶繭可能孵化。」因此,低溫的恆溫保存尤為重要,「一般散戶家裡都是用冰箱或冰櫃儲存,條件比較簡陋,損耗率高,所以現在街頭已經很少能看見有賣蠶蛹的了。」
老薑一行人收購的蠶繭量大,光是去年秋天就接近100噸。如何克服儲藏的困難?他早有打算——合伙人之一的朋友家中經營著剿絲廠。於是,他們「蹭」到了一座現成的恆溫冷庫。低溫儲藏中的蠶蛹們,仿佛躺在冰棺裡的睡美人,客人們什麼時候下單,老薑就什麼時候剪開繭,將它們喚醒。
若只是以量取勝的話,老薑和朋友們的淘寶店還做不到同品類第一。柞蠶蛹分兩種,個頭大而飽滿的黃蛹和個小皮薄的黑蛹。雖說營養價值相差無幾,但人們往往傾向於買品相光澤好看的「黃將軍」,同時,也因為黃蛹的孵化成功率低,價格自然比黑蛹高出許多。
「這黃黑之分跟品種、血統無關,只跟環境溫度有關。化蛹時的溫度越高,越接近麥秸黃色,越低則越接近黑色。」常和繅絲廠的老工人們一起抽菸閒聊的老薑,一次,無意中得知了提高黃色蛹率的加溫繭方法。「收繭以後先不急著放進冷庫,在20度到30度之間的加溫庫中先放四五天,等剝開幾個繭看著都變黃蛹了,再移到冷庫中。」
二
用紅底白色大字寫著「到貨保活,死了我賠」字樣的店鋪首頁裡,透露著和這個東北大老爺們身上同樣耿直、實誠的味道。評論區裡也熱鬧,買家們將蠶蛹們排成一列或是摞成一摞,挨個戳著扭屁股的蠶蛹們,並曬出照片和視頻,讓人看了頭皮發麻。有時,也有新顧客來反映說有蠶蛹不動。客服陳雷雷每天坐在電腦前,仔細盯著電腦屏幕裡客戶反饋的照片分辨,教他們如何辨別蠶蛹的死活。
還鬧過不少笑話。「最近有個買家反映說,自己買了兩斤蠶蛹回家後還沒吃就出差去了,又忘記放在冰箱裡低溫保存。結果天氣一熱,回來發現一箱蠶蛹全變蛾子了……」
陳雷雷哭笑不得,「這屬於客人自己沒有適當保存,我們也沒有辦法呀。我只好安慰他『您這還賺了呢,在我們這,蠶蛾也是能吃的,算上無法順利化蛾的蠶蛹損耗率,再加上孵化還有季節限制,一斤蠶蛾價格幾乎是蠶蛹的兩倍呢……』」
的確如此,在東北,蠶寶寶就算變身成為飛蛾,也仍然「插翅難逃」被吃的命運。在老薑這樣的老饕看來,蠶蛾,尤其是個頭小的雄蠶蛾,是升級的美味,「只有懂行的人,才能欣賞。」
與東北蠶寶寶波瀾壯闊的一生相比,老薑的人生也談不上平坦。他在長沙念完大學,畢業後,做過房地產行銷、中介,也在大學城附近做過外賣,賠了。跳槽到項目代理公司,靠著拼命的幹勁,幾年下來,他成為項目經理,也攢下不少積蓄。「當時已經計劃在長沙買房,定居下來了。」
本以為生活終於駛入正軌,可以安定下來,但是意外終究比明天先來。下班途中的一次交通事故,讓他在醫院躺了三年,大小手術動了十七次,雙腿仍然沒有完全痊癒。身體狀況不足以支撐他回到原來的崗位,但生活還得繼續。
老薑腦子活,躺在病床上的他又開始「折騰」,研究起在淘寶上賣水果,在發小喊他回鳳城一起做東北農特產之前,他正在海南幫老朋友賣芒果。
回東北去。在此前的無數個瞬間裡,這個念頭曾不斷在他腦海裡冒出來,發小的邀請只不過是順水推舟。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味覺本能一旦生根、發芽,不論走得多遠,熟悉的味道都將提醒遊子家的方向。從童年時的舌尖記憶,到在外漂泊打拼時的「一味難求」,再到如今的謀生之計,他認定,「味兒對了,才像是回到家了。」
如今,這道看上去生猛的美食也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下單的顧客裡,非東北人的顧客也越來越多。「有些沒吃過蠶蛹的客人,想要買回去嘗鮮。還有想要補充蛋白質健身增肌的客人,俗話說一個『三個蠶蛹頂一個雞蛋』嘛。」老薑說,「還有一段時間,突然有好多新客戶來諮詢,想吃又不敢試。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來自一個醫院的病友群,醫生建議他們在手術和化療期間,吃點蠶蛹幫助升白細胞。」
生意好了,老薑和朋友們慢慢上架了更多他們從小吃到大的好玩特產。比如一種叫做「洋辣子罐」的山楂樹上的蟲子,入口細膩甘甜;還有一種長在山野裡的叫做「酸漿」的野菜,根莖可食用,味如水果般酸甜生津。等生意走上正軌了,他們還打算在鳳城當地辦一個農村合作社,讓更多的農戶們可以放心地將一年到頭的辛勞,換個穩定的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