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回憶小時候,過端午,大有情趣。
我們家兄妹多,我之下,尚有4個小妹。4個小妹,挨肩生長,終日的蹦蹦跳跳,嘰嘰喳喳,像4隻花喜鵲,又像4隻翩然而飛的花蝴蝶。
那幾年,每年的端午節,早晨一起床,孩子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淨目」:艾草泡水,以之洗眼,據說,可以明目。洗眼的同時,也就把臉洗了。
梳洗罷,4位小妹就被祖母叫到庭院中,站立在堂屋門前的石榴樹下。
端午時節,榴花開得紅、開得豔、開得熱烈,一朵朵的石榴花,霍霍燃燒著。站立庭院中,那個早晨,你會感覺到,滿庭院都紅光豔豔。
接下來,就要展開一項莊重而又有趣的工作:簪榴花。
4位小妹,繞樹而行,指指點點。指點的是石榴樹上的榴花——哪朵花,花更大;哪朵花,色彩更鮮豔。祖母遵照她們的指點,一一採下,然後,鄭重地將各人選定的榴花,插到她們的鬢角上。頭髮稀疏的,祖母就乾脆用一個髮夾,將那朵榴花夾在鬢髮上。花太紅,太豔,一朵榴花,就足足把少女的臉染紅了。紅豔豔的花朵,紅彤彤的臉蛋,兩相輝映,愈加明豔。
簪花的4位小妹,高興極了。在院子裡,又跳又唱,一邊跳唱,一邊還拍掌呼應,繞圈環行。頭上的榴花,則在晨光的照耀下,紅豔灼灼,散溢出五月裡特有的明媚和燦爛。
到了最後,祖母自己,也會採一朵榴花,插到自己的鬢角上。那個時候,祖母雖然還不是很老,但頭髮卻也大多白了。紅花映白髮,站立在一旁的我,覺得很是好笑。另一邊的母親,對著插花的祖母,臉上也是笑盈盈的,或許,她也是笑祖母那份「返老還童」的童心吧。
好多年來,我一直認為:端午簪榴花,只是因為端午時節,榴花最美。卻從來沒有想過其他什麼。直到長大後,讀書多了,才知道,端午簪榴花,其實是大有講究的,而且,古已有之。
《吳志》上說:「端午,簮(同簪)榴花、艾葉以闢邪。」
顧祿·《清嘉錄·端午》:「五日,俗稱端午。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簮(同簪)艾葉、榴花,號為『端午景』。」
可見,端午簪榴花,首先是有其實用意義的,即「闢邪」。但何以「簪榴花」會闢邪?古書上卻沒有說。我推想,應該是藉助了五月榴花特有的「明豔」。明豔似火,似霍霍燃燒的火,而「火」,是能摧毀一切的。
不過,我更讚賞顧祿「端午景」的說法,即端午「簪榴花」,首先是「一景」,是人們愛好美、追求美的「一景」。
試想一下:端午這天,天光朗朗,大街上行走的大人、小孩,人人頭上都簪一朵榴花。一路走來,一路風光,一路花香,人搖搖,花搖搖,風情亦搖搖。這是何等美的一道風景啊!
簪朵榴花過端午,尋找一份懷舊的情懷,同時,也裝扮一下這個美好的時代——錦上添花,風景更美。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