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判詞圖畫,畫了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弓主軍事和殺伐。香櫞隱喻沒有福壽不得恩寵。賈元春的結局會「虎兕相逢大夢歸」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金陵十二釵薄命冊,每個人都由圖畫和判詞兩部分組成。圖畫當然最重要,可判詞作為圖畫解釋,能更直接的表現出圖畫的意思,也是重要線索。賈元春的判詞前後矛盾不免令人好奇。
元春判詞既有「榴花開處照宮闈」被脂硯齋評為[顯極]的「好話」。也有「虎兕相逢大夢歸」,指元春黃泉路近的「壞話」。那麼,這裡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本文將專門就「榴花開處照宮闈」做一下解釋。聊聊這句「好話」背後不那麼好的事實。
元春判詞圖畫畫了兩樣「物事」弓和香櫞,還有四句判詞。拆來看「弓」代表軍事,對應的是「虎兕相逢大夢歸」。暗示賈家和賈元春捲入皇權爭奪,兩方勢力對立對抗。賈元春因此而死。
「香櫞」與恩寵有關,對應的是「榴花開處照宮闈」。關乎賈元春一生榮寵故事。
問題在於「香櫞」本身沒有福壽的意思,真正具備福壽隱喻的是香櫞的變種佛手。曹雪芹故意不給賈元春佛手,而是給她香櫞,就是暗示賈元春沒有福壽,[恨無常]韶華早夭。
香櫞沒有福壽卻對應「榴花開處照宮闈」,古人作文作詩善於用典。探尋「榴花」典故背後,就會發現「顯極」背後的不一樣故事。
首先,先闢謠。
榴花,就是石榴花。不過並不代表多子多福。「榴花開處照宮闈」常被指賈元春懷孕之兆,並不正確。
石榴在東漢傳入中原後分了兩種。一種是結果的石榴,花為單不怎麼好看,以結果為主。一種是觀賞的榴花,花為重疊,極美卻不怎麼結果。古今吟詠「榴花」的詩文,都是指「榴花」而非石榴。
「榴花開處照宮闈」,不是賈元春懷孕的代指。而是曹雪芹藉以隱喻賈元春命運的兩個典。一個是首詞,一個是個人。
先說「詞」。
《慶清朝·榴花》·王沂孫·宋玉局歌殘,金陵句絕,年年負卻薰風。西鄰窈窕,獨憐入戶飛紅。前度綠陰載酒,枝頭色比舞裙同。何須擬,蠟珠作蒂,緗彩成叢。誰在舊家殿閣?自太真仙去,掃地春空。朱幡護取,如今應誤花工。顛倒絳英滿徑,想無車馬到山中。西風後,尚餘數點,猶勝春濃。
王沂孫的《慶清朝·榴花》,上闕是王安石「(金陵)代表的變法新黨,與蘇軾(玉局)司馬光代表的反變法的舊黨,因變法形成的北宋新舊兩黨權力對立的政治格局。王安石變法失敗歸隱金陵。蘇軾被陷害「烏臺詩案」差點掉腦袋。還是王安石替他求情才保命被發配。
曹雪芹借《慶清朝·榴花》影射了《紅樓夢》背後的朝政格局,指名賈家之敗源於兩派權力鬥爭「虎兕相逢」。
下闋借楊貴妃身死馬嵬驛之變後,唐明皇的心路歷程,隱喻失去皇位的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不和諧」。
賈家是太上皇老臣,對太上帝言聽計從,從賈元春省親可知。對新皇帝卻像焦大一樣驕狂自大,不臣服。
曹雪芹借詞表達「虎兕相逢」的結果,是賈家捲入了一場馬嵬驛之變,賈元春像楊貴妃死,賈家像楊家灰飛煙滅。
再說「人」。
「榴花」事關「金陵」的另一位故人,就是三國東吳孫權皇后潘淑。孫權當年寵愛潘淑,曾為她修建榴環臺,並立潘淑兒子為太子。後世將榴花命為五月花,潘淑就是五月榴花神。
潘淑貌美,備受孫權寵愛。但孫權病入膏肓時,潘淑因捲入兒子繼位之事,莫名被幾名宮人勒死在榴環臺。幾個兇手被孫權處死,潘淑之死真相成了歷史懸案。後世推測潘淑是被孫權下令縊死,避免子幼母壯的「呂后故事」。
賈元春判詞圖畫中,「弓」本就涉及楊貴妃馬嵬驛故事。香櫞涉及五月榴花神潘淑故事。二人生前雖是萬千寵愛的皇后和貴妃,卻雙雙都被縊死結局,無疑昭示出賈元春的結局也是被縊死。
潘淑、楊貴妃和賈元春三人之所以沒有好下場,都因為捲入皇權鬥爭。
「榴花」結合「弓和香櫞」的背後隱喻,證明賈元春晉升絕非皇帝恩寵,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因素。
皇帝忌憚賈家與北靜王等四王八公老臣結黨,對自己不臣服(看焦大表現),不得已晉升賈元春以作安撫,也是向賈家拋出招攬橄欖枝。
可惜賈家昏聵沒接住,「驕狂自大」與皇帝對抗,妄想黃袍加身扶持新君,再現寧榮二公輝煌。最終賈元春與賈家就像楊貴妃和潘淑一樣,因權力鬥爭灰飛煙滅。
文|君箋雅侃紅樓,歡迎點擊關注,文章持續更新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
《紅樓夢》程乙本·啟功校訂;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