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世上本沒有神獸
它們都是曾經存在過的動物
因為進化的演變和生態環境的變化
每天都有一些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幸而我們在這裡重新發現了他們的足跡
因為這些可愛的小動物
三明的這座「仙山」到底上了多少次央視
我們也不敢數,怕驕傲
各位同學注意啦,請帶好自己的小皮箱
和紐特 青青一同去發現三明「神獸」吧!
HERE WE GO!
鬣羚:我頭上有犄角
聽說了麼?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發現有「神獸」出沒!多處紅外相機拍到了「神獸」真面目。
視頻中鬣羚全身被毛以黑褐色為主,稀疏而粗硬,雜以灰褐色,毛幹基部黑,末端色淺,頸部有白色長毛,四肢由赤褐色向下轉為黃褐色。四肢粗壯,強健有力,蹄短而堅實,適於在山崖亂石間奔跑跳躍!被人或是家犬激怒時會主動發起攻擊,一般見人較淡定!
因其最早是在印尼的蘇門答臘被發現的,因此又叫蘇門羚。而浙江省個別地區稱之為牧羊。在中國,目前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雲南、西藏、福建、廣東、廣西以及陝南等地,是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金斑喙鳳蝶:我這該死的魅力
拍攝者:黃芷涵
廈門大學綠野協會在將樂龍棲山保護區舉辦第一屆廈門大學生自然創作體驗營,在活動過程中有營員拍攝到世界八大名蝶之首——金斑喙鳳蝶!
金斑喙鳳蝶,屬鳳蝶科喙鳳屬,體長30毫米左右,兩翅展約110毫米左右,前翅上各有一條弧形金綠色的斑帶,後翅中央有幾塊金黃色的斑塊,後緣有月牙形的金黃色的斑,後翅的尾狀突出細長,末端一小截金黃色,它常飛行在林間的高空,也時而停在花叢間。其姿態優美,猶如華麗高貴、光彩照人的「貴婦人」,因此被稱為「蝶中皇后」,為世界珍貴蝶種。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廣西、海南等地,僅有5個亞種,作為中國的特有珍品,被譽為「國蝶」、「蝶之驕子」。它珍貴而稀少,是中國唯一的蝶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排世界八大名貴蝴蝶之首,又有「夢幻蝴蝶」和「世界動物活化石」之美譽。
黑眉擬啄木鳥:是心動麼
龍棲山保護區科技人員與福建省觀鳥會專家在今年7月開展的龍棲山鳥類調查時,首次用相機記錄到了黑眉擬啄木鳥,該鳥為龍棲山保護區鳥類新記錄。
黑眉擬啄木鳥,為須鴷科、擬啄木鳥屬的小型鳥類,體長20-25cm,外形和金喉擬啄木鳥非常相似,但具粗著的黑色眉紋,頭側和耳覆羽以及下喉藍色而不為銀灰色,前頸兩側各有一塊鮮紅色斑。
黑眉擬啄木鳥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少量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黑眉擬啄木鳥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白頸長尾雉:請你們珍稀我
近日,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在開展日常野外監測時,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一雌一雄均亮相。
白頸長尾雉又叫「橫紋背雞」、「地花雞」,是體型較大的雉類,雄鳥頭頂顏色較淺,臉頰裸皮猩紅色,棕褐色尖長尾羽上具銀灰色橫斑,頸側白色,翼上帶橫斑。黑色的頦、喉及白色的腹部是其主要特徵。雌鳥頭頂褐色,體羽大都棕褐色,上體密布黑色斑,腹部白色。
白頸長尾雉分布於長江以南、北緯24-31°的華東和華南地區,常出沒於低山丘陵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竹林和林緣灌叢地帶。但是由於森林砍伐、毀林開荒等行為使白頸長尾雉的棲息地萎縮並呈現片段化,加上過度捕獵,造成數量減少。如今,白頸長尾雉已經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等級、《華盛頓公約》CITES Ⅰ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物種。
華南湍蛙:呱,別說話吻我
華南湍蛙(學名:Amolops ricketti)為蛙科湍蛙屬的兩棲動物,原以為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但是已經在越南北部多個國家公園發現。在中國南部,分布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一般生活於山溪急流中及瀑布下的水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400至1500米。
山溪後稜蛇:我才不是大蚯蚓
山溪後稜蛇(Opisthotropis latouchii)為遊蛇科後稜蛇屬的爬行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生活習性為半水生。其一般生活於山溪中以及喜潛伏巖石、砂礫及腐爛植物下。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灰腹綠錦蛇:確認過眼神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近日在開展日常監測時,在餘家坪附近發現一條通身背面翠綠色的蛇,當時一隻針毛鼠跟它不小心邂逅了,嚇得趕緊逃命了。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相關文獻資料沒有灰腹綠錦蛇記載,這一發現填補了龍棲山灰腹綠錦蛇記載空白的歷史,並留下難得的影像資料。
灰腹綠錦蛇為遊蛇科錦蛇屬的爬行動物。無毒蛇,全長約1米,體尾均較細長,尾長佔全長的五分之二。通身背面翠綠色,腹面淡黃色,眼後有一條黑色縱紋。分布於印度、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生活習性為樹棲。其一般生活於丘陵山地森林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00至1600米。
由於棲息環境大為縮減,加以亂捕濫殺蛇類,數量本來就很少的灰腹綠錦蛇的種群數量受到嚴重影響,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黃腹鼬:不好意思萌到你們了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近日在日常監測中,通過照相機拍攝到了珍稀野生動物黃腹鼬的活動影像,這是該區域首次捕捉到相關畫面的記錄。
在鼬科的18種動物裡,黃腹鼬是比較神秘的一種,有關報導和影像都比較少。郊野見到的黃腹鼬,經常被大家誤認為是黃鼬。這是一種分布在中國南方和周邊鄰國的鼬,體型比黃鼬(黃鼠狼學名)瘦小,而且它們背部顏色較深、腹面黃色,有明顯色差,可以憑這點和黃鼬區別開來。
黃腹鼬不像黃鼬那麼喜歡「潛伏」在城鎮裡,更願意棲息在荒郊野地。因此除了知道它們是滅鼠能手,目前對黃腹鼬的習性還不很了解。比如它們在民間有「香菇狼」的別名,但還沒證實它們到底愛不愛吃蘑菇。
如今棲息地環境的不斷變化和適合生存的環境不斷減少,黃腹鼬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陽彩臂金龜:你們的長腿歐巴
7月4日,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龍棲山餘家坪街道上發現一隻碩大的甲蟲,身體橢圓形、背面強度弧拱,頭面、前胸背板小盾片呈光亮金綠色,前足、鞘翅大部為暗銅綠色,鞘翅肩部與緣折內側有慄色斑點,側緣鋸齒形,前足特別長大超過體軀長度,外觀十分威武,工作人員初步估計是陽彩臂金龜。經福建農林大學植保學院專家彭凌飛老師鑑定,確定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陽彩臂金龜,其體長63毫米,體寬31毫米。
據悉,陽彩臂金龜隸屬於鞘翅目金龜總科臂金龜科。分布於中國福建、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我國曾在1982年宣布它滅絕,但近幾年又相繼有發現該蟲的報導。陽彩臂金龜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高,林下腐殖質是陽彩臂金龜幼蟲的食物,只有森林保存完好,水源和空氣都無汙染的地方才會有陽彩臂金龜。
磯鷸:我點頭允許你們欣賞一下
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於2019年4月23日在保護區內記錄到鷸屬鳥類,經福建省觀鳥協會專家鑑定,確定為磯鷸,為龍棲山鳥類新紀錄。
磯鷸(Actitis hypoleucos),腹體長16-22釐米。嘴、腳均較短,嘴暗褐色,腳淡黃褐色具白色眉紋和黑色過眼紋。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並沿胸側向背部延伸,翅摺疊時在翼角前方形成顯著的白斑,飛翔時明顯可見尾兩邊的白色橫斑和翼上寬闊的白色翼帶,飛翔姿勢兩翅朝下扇動,身體呈弓狀,站立時不住地點頭、擺尾。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一帶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庫、水塘岸邊,也出現於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澤溼地。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螻蛄、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螺、蠕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魚。
磯鷸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食蟹獴:大家好我就是萌物本獴
在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居住著一群食蟹獴,前不久它們走進CCTV《秘境之眼》節目,為觀眾呈現了森林中愜意的「萌生活」。
雖然《秘境之眼》節目只有短短的100秒,卻以最鮮活的鏡頭呈現它們的面孔,展現生態文明,讓觀眾們看到蒼茫森林中,「食蟹獴家族」的溫馨日常。
白鷳:我這超凡脫俗的氣質
紅頂鳳尾雪白衣,林中翩翩舞展翅。白鷳鳥屬於亞熱帶大型鳥類,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在福建龍棲山的種群密度較高。白鷳體態優雅,外形華麗,機敏靈活,被稱作「林中仙子」,也被人稱作「閒客」、「白衣王子」。
明清兩代,五品文官的補服,上面的圖案都是白鷳,這主要源於:白鷳性耿介,是正直的象徵;羽毛潔白,是清廉的象徵;神貌清閒,代表處事從容不迫;雌雄不相戲狎,代表守節有禮;不與眾鳥雜,代表潔身自愛,不與人同流合汙。
白鷳比較偏向於群居。比較大的白鷳群成員可能多達十五隻以上,小的群體可能有三五隻。它們非常的機警,覓食的時候會時常左右張望以防止獵食者的伏擊。其食性也十分複雜,各種植物的嫩芽、果實、種子、花朵等都是它們非常喜歡吃的食物。另外不同地區的白鷳也會獵食當地的各類昆蟲,就人類目前已知的,大約有三十多種蟲子都可能淪為白鷳的食物。
豬獾:喂,說誰像豬呢?
豬獾(學名:Arctonyx collaris),別稱沙獾,山獾,是鼬科、豬獾屬的哺乳動物,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豬獾體型粗壯,吻鼻部裸露突出似豬拱嘴,四肢粗短,頭大頸粗,耳小眼也小,尾短,其整個身體呈現黑白兩色混雜,背毛黑褐色,胸、腹部兩側顏色同背色,中間為黑褐色。四肢色同腹色。尾毛長,白色。豬獾是雜食性動物,喜歡穴居,在夜間活動,有冬眠習性,發情、交配於4~9月,每胎產2~4仔。豬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一帶。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獼猴:沒錯,我們就是在開車
一段龍棲山獼猴的生活錦集,獼猴的愛就是簡單、粗暴,另加猴急!不過那刻的深情一吻,真的好感人啊!!!
溫馨提示:以上畫面請未成年猴不要在父母陪同下觀看,我們建議你單身狗也不用看了。
亞洲黑熊:崽啊,跟緊點別丟了
近日,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取回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中發現一對黑熊母子在野外散步的珍貴視頻。從視頻上看,這對黑熊母子在大中午悄然出現在紅外相機鏡頭前,母親護著熊崽在前面帶路,母愛滿滿。年幼的小黑熊緊跟著母親的步伐,神態嬌憨。
亞洲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共有7個亞種。體長150~170釐米,體重150千克左右。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頭圓,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墊厚實,前後足具5趾,爪尖銳不能伸縮,身體粗壯。
黃腹角雉:我怎麼這麼好看
黃腹角雉(學名:Tragopan caboti),別名角雞、吐綬鳥,全長約50(雌)~65(雄)釐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雄鳥上體慄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慄紅色羽冠。飛羽黑褐帶棕黃斑。下體幾純棕黃,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有翠藍色及朱紅色組成的豔麗肉裙及翠藍色肉角,於發情時向雌鳥展示。雌鳥通體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下體多有白斑。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鳥,主要分布於浙江,在福建、廣東、湖南、江西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類植物的果實。已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龍棲山,北回歸線上的明珠,
位於福建三明。
這麼多種珍稀保護動物在三明現身,
說明了三明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增加。
三明的清新、綠色、宜居,大家有目共睹,
三明森林覆蓋率達78.14%
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
作為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
三明是林深之城、水美之城、
宜居之城、宜養之城。
這裡0霧霾,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全是負離子;
這裡山清水秀,連睜開眼睛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歡迎來到三明
青青和可愛的神奇動物
隨時恭候你的光臨
一起發現三明更多的寶藏和秘密
┃信息來源:美麗龍棲山、微將樂、三明文旅
┃圖文編輯:微城三明
*影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獎凡是通過加小編微信號,爆料三明身邊事,一經微城三明微信公眾號採用即可獲得微信紅包10—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