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農場成標杆,耕地多出4.5億畝,為何糧食產量卻不如中國?

2021-01-08 騰訊網

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發展農業生產都可以算作是重中之重,因為這不僅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飯碗,更能直接影響到到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在不斷探索農業發展道路,也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

提到農業生產,中國和美國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不過從農業發展水平來看,中國和美國之間還有很大一段差距,眾所周知,美國的大農場模式已經成了很多國家的標杆,因為規模化生產,加上機械化程度高,所以與全球範圍內的大多數國家比起來,美國的農業水平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美國也正是憑藉著這一點全世界成為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雖然美國的大農場農業被很多國家借鑑,但是這種模式到了中國之後反而屢屢碰壁,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兩國的土地情況有所不同,美國農業之所以能實現規模化生產,地廣人稀就是先天優勢之一,而中國則是出了名的人多地少。根據國際糧農組織發布的數據,美國的耕地面積大概是150萬平方公裡,中國卻只有120萬平方公裡左右,算下來美國的耕地面積要比中國多出4.5億畝。

不過有一個很矛盾的事實是,雖然都說美國的農業高產,就連耕地面積也比中國多出4.5億畝,可是在糧食總產量方面美國是比不過中國的,中國的的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多年在6億噸以上,而且幾乎連年都能實現增產,而美國這幾年的糧食產量基本維持在5億噸左右,算下來,美國每年要比中國少生產上億噸糧食,在耕地面積和農業水平都領先的情況下,為何美國的糧食產量卻反而不如中國呢?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很大程度上與土地的利用方式有關,雖然美國的耕地面積有150萬平方公裡,但這個數字並不等於每年實際種植的土地面積,因為美國會讓土地定期休耕,很多耕地採用的是一年種草,一年種糧食的輪休制度,以此來保護土壤和地力。這一點中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目前都無法做到。

中國人多地少的局面本來就比較明顯,種地又是大部分農村家庭的主要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土地基本沒有條件輪休,通常一年四季都不會空著,而且在中國,除了溫帶地區種植小麥是一年一熟或者兩年三熟之外,亞熱帶地區的入地基本都能實現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每年都能多收一到兩季糧食,糧食總產量也就上去了。

另一方面,中國和美國的糧食結構也有明顯的差別,因為地理條件的影響,美國的糧食種植以玉米和小麥為主,水稻種植只佔少數,而中國南方農村一直以種植水稻為主,就連東北也是大米的主產區,同樣作為主糧,水稻的單產量要比小麥更高,這樣一來,在種植面積相同的情況下,種植水稻收穫的的糧食產量也會高於小麥。

正是因為以上幾種原因,才會導致美國在耕地面積多出4.5億畝的情況下,每年還比中國少產上億噸糧食。不過這一點並不影響美國農業大國和農業強國的地位,而中國的農業距離先進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某些方面,中國農業也正在向美國看齊,例如為了更好的保護耕地,目前中國部分地區也在逐漸提倡土地休耕。關於中美兩國的農業發展,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分享。

相關焦點

  • 美國一個農民種3千畝地,產150噸糧,中國為啥沒有這種大農場
    農業生產不僅關係到老百姓的飯碗,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放眼全球,很多國家在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各自積累了經驗教訓,農業發展的道路和模式也更有不同,其中美國的大農場更是成了很多國家的標杆。
  • 印度耕地比中國多,人口還比中國少,為什麼總是吃不飽飯?
    文/山峰印度耕地面積有1.85億公頃比中國的1.35億公頃多,印度人口13.5億比中國的13.95億人多,算下來印度的糧食負擔要比我國輕許多,但為何印度人會吃不飽飯呢?印度糧食產量不足餵飽全國人印度是農業大國以糧食為主,但印度的農業非常落後,印度地處亞熱帶全年溫度高,沒有霜凍期,作物可以一年三熟,這又使他們的糧食總產量大為提高,按道理是不會出現糧食產量不足的現象的。但是因為單位畝產很低,所以印度的糧食總產量不到中國的一半。印度糧食產量歷史最高值是3.1361億噸,而2016年中國糧食產量是6.1624億噸。
  • 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 多舉措增強糧食供應鏈韌性
    同時,50歲以下糧農已不多見,未來誰種糧已成為一個亟待認真解決的問題。  國內糧食安全不會出問題  中國證券報:新冠疫情暴發後,迄今對全球糧食安全產生了哪些影響?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什麼?  王宏廣:這次疫情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糧食安全的擔憂。有的專家預計會新增加1億多挨餓人口。目前,全世界大約有6.9億人吃不飽飯,其中1.35億人處於嚴重飢餓狀態。
  • 糧食危機下,重新定義中國農業
    世界銀行於4月9日發布的報告《上漲的食品價格:政策選擇與世界銀行的反應》顯示:在2008年2月前的36個月,全球小麥價格上漲幅度高達181%,全球糧價總體上漲了83%,全球仍然有8.54億的人口,正在忍受飢餓或者缺乏營養。媒體報導說,中國這個時候走到最前沿,成為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國之一員。比如繼續出口大米,這一點做的比較好。
  • 十四五糧食安全任務:糧食產量穩定;轉基因育種政策或加速放開
    導讀:今天是2021年1月5日(星期二),糧食安全是十四五重要任務;券商:轉基因育種政策或加速放開;鮮豐水果1.5億幫扶水果門店;新希望六和:千萬元收購2家飼料公司;醬油市場觸頂,海天味業戰略轉型...
  • 苜蓿草中國大量從美國進口,價格比糧食還貴?養殖戶:我無奈啊
    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已被行業首肯,但是國內苜蓿產量和品質不能完全達到養殖戶的要求,於是無奈之下只能大量進口。  我國進口苜蓿草主要來源:美國、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其中從美國進口了絕大多數,近期進口苜蓿草價格快速上漲,平均到岸價約360美元/噸,而今年9月份中國小麥進口均價為269美元/噸。
  • 三江平原,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人均糧食產量是全國平均的四倍!
    黑龍江全年平均氣溫分布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長期泥沙堆積形成的平原,三大江交匯於此,水資源充足,區內水資源達到187億立方米。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農墾耕作,先後建立4個國營農場管理局、50多個大型國營農場,開墾耕地4600多萬畝,「北大荒」已一躍而成「北大倉」,成為我國最大的農墾區。三江平原地區人口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多,正是因為三江平原地廣人稀,適宜農業發展,國家在這裡建立了重要的商品糧保障基地!
  • 農業農村部: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在重點工作中,就包括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資料圖:航拍廣西柳州市柳北區沙塘鎮耕地,五彩繽紛。 黃威銘 攝「這些年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增加了,更呈現一種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適應這一新變化,農業生產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更要保質量。」
  • 展現實力就是打破謠言最好的方法,中國「糧食危機」的正確解讀方式
    中國"糧食危機"的幾次出現和正確解讀方式 1、 越南斷供,停止出口大米 在三月二十四日越南宣布停止出口大米,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糧食危機"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一直呼喊到四月一日越南方緊急發布恢復出口訊息,這條"糧食危機"才不攻自破。
  • 全球6.9億人遭受飢餓,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就要來了?
    對於耕地面積,中央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不動搖。 而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最新指示, 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 這兩項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90年代初,美國通過先打壓糧價後囤積,然後再抬價的方式狠宰了中國一筆。
  • 袁隆平:願做轉基因糧食「小白鼠」
    200多叢種植在白色橢圓花盆的蔥翠水稻,正在白熾燈光的照耀下,不停進行著光合作用。如今,這片稻田已是禾葉青青、穗子初成、高及膝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在試驗階段的新作——第三代超級雜交水稻,讓中國館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據悉,這批將在9月收割的水稻,畝產將達到800公斤,把目前平均畝產不過450公斤的雜交水稻遠遠甩在了後面。
  • 全國4000萬公頃玉米,一畝少收1斤是多少?足夠一個縣的產量
    農民從地裡撿回來的玉米,在東北一天能撿4、500斤我也向東北的朋友求證過,這個現象多不多?朋友說,在東北隨便撿,沒人管,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我們知道,東西土壤好,地塊大,人均耕地6畝多,超過全國人均耕地好幾倍。現在東北土地流轉得也比較多,一家種幾百畝、上千畝的有的是。
  • 從「金龍魚」上市看中國糧食安全
    豐益國際的二股東:ADM公司,全稱是美國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mpany)。傳統國際四大糧商之一,是ABCD裡面的「A」。國際四大糧商的影響力相當大,它們壟斷了全球糧食貿易的八成以上。
  • 土耳其境內多是山區,為何耕地面積多,農業也發達,怎麼做到的
    當地三面環海,沿著曲折的海岸線,土耳其擁有了複雜多變的氣候類型,衍生出物種多樣的生物資源。所以,看似山區多的土耳其,卻擁有高達三成以上的耕地佔比,甚至超越世界上多數農業大國。在2018年,該國向全球高達190多個國家,出口了約1800種農產品,出口額高達177億美元。 眼看著農業能持續獲利,土耳其政府也在積極突破,尋求將自己定位為:農業領域全球頂尖地區總部。所以耕地面積也就越來越廣。
  • 耕地挖池養蝦蟹必須堅決制止
    前幾天父親打來電話,告訴我承包組裡耕地的人,打算這季稻子收割後,把組裡靠路邊的80多畝耕地,挖成養蟹養蝦的池塘,以後這些耕地不種水稻、小麥,專門用來養蟹養蝦。如果挖成養蟹養蝦池,耕地以後就難以再復耕成能種稻麥的良田了,所以筆者堅決反對。農村土地流轉是全國各地普遍做法,也是目前解決農村「無人種地」的有效之法。
  • 農業農村部答海報新聞: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守住18億畝耕地...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1月13日,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回答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這些年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增加了,更呈現一種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適應這一新變化,農業生產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更要保質量。」
  • 世界人口未來將達100億 過度開發資源難以為繼
    地球能支撐三個美國嗎《泰晤士報》的文章指出,富裕國家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是發展中國家的五倍,西方消費者的消耗依靠的是世界貧窮地區資源。飲食結構是決定一國生態足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國人均每年消費113公斤肉類食品,中國和印度人均每年消費肉類食品分別為45公斤和不到4.5公斤。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因為洋種子在中國即將要進入種子壟斷階段了。以辣椒為例,一粒進口辣椒種子就要2毛錢,一畝地光種子的成本就要1000元以上。而且,農民高價買回來的種子包裝袋上面,還寫著醒目的警告語:不得留種,後果自負!一、中國農民的困惑——俺種出來的糧食為啥不能留種?
  • 2020年全國冬小麥播種3.32億畝
    摘要: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示下,2020年全國冬春蔬菜播種面積8400餘萬畝,較往年增長了2%左右,冬小麥播種面積達3.32億畝,預計今年雜交玉米可供種16.4億公斤,雜交水稻可供種4億公斤。
  • 相比「舌尖浪費」,糧食生產加工環節一年損失四川全省糧產量
    黑龍江省蘭西縣種糧大戶劉國明種了5000多畝玉米,他說,玉米粒比較幹、脆,收割玉米棒時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如果玉米倒伏,還會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損失進一步增加。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認為,目前,我國農業收割機主要存在作物損失和損傷兩大通用技術難題,部分玉米機收總損失率和總損傷率均高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