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這句大部分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其實適用於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農業生產不僅關係到老百姓的飯碗,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放眼全球,很多國家在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各自積累了經驗教訓,農業發展的道路和模式也更有不同,其中美國的大農場更是成了很多國家的標杆。
美國的大農場農業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出了名的,採用的農場主經營模式,有數據記錄,在美國的所有人口中,務農人員只佔到了其中的2%左右,而在2017年美國卻有204萬個農場和牧場,這讓美國農業成了高效率和高收益的典範,還有「美國農民一人種地3000畝」,「一個美國農民產量150噸,能夠養活200個人口」等層出不窮的說法。都說美國的大農場模式好,那麼中國為啥沒有這種大農場呢?
其實因為美國大農場的這些突出之處,也有很多國家和企業紛紛效仿起這種模式來。不過,這種模式到了其它國家卻少有成功案例,在中國更是多次碰壁,不少選擇這種模式的企業最後也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上去光鮮亮麗又高效率的大農場農業,為何在中國就行不通呢?
其實從美國農業發展現狀中可以看出,大農場農業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好幾個必要的條件,除了農場主對土地擁有絕對的私有權之外,大農場的高效率也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應用,同時農民也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術,這幾點與美國的農業發展並不衝突。一方面美國農業的突出特點就是地廣人稀,這給大規模農業和大農場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美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如今已經向自動化和智能農業的方向發展,再加上農場主和農民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這些都有利於大農場的管理和發展。
而中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佔多數的國家,人多地少的局面十分明顯,在人均耕地面積本來就不多的情況,還有66%的耕地分布在高原和山地丘陵地區,受地形影響,農業很難實現規模化生產和集中管理;除此之外,我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也遠遠不夠,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業機械化的成本比較高,普通的農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購買大量的農業機械,另一方面,目前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受教育水平也不算高,在操作農業機械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既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生產,大農場這條路很難走得通,那麼到底什麼農業模式才適合中國呢?
事實上,相比美國的大農場模式,很多人認為反而是小型的家庭農場更適合中國,這是一種以家庭為主體,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共同從事規模化、集約化農業,農業商品化的農業經營模式。這樣的模式更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這幾年,國家一直在扶持家庭農場,其中就包括引導農村的土地流轉,鼓勵和支持農民承包土地,發展家庭農場之類的適度規模經營。在一些專家看來,家庭農場的出現不僅能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中國適合哪種農業模式呢?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