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1994年一份《誰來養活中國》的報告引起很大反響,他首度提出「中國糧食威脅論」,稱中國必將出現糧食短缺,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14年過去了,糧食短缺沒有在中國出現,世界性糧食危機卻在逼近,中國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漩渦。
一些西
方大國政要將「耗糧大戶」的帽子扣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一些西方媒體也紛紛列出中印龐大的糧食、肉類消耗數字,卻每每忽略了更加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中國一直以來自給自足的事實。相比之下,美國人和歐洲人的糧食消耗量更加驚人。
美國人每年吃掉200億根熱狗
英國首相布朗4月27日在一次應對糧食危機的會上,將「中國的崛起」列為糧價飆升的「罪魁禍首」,並稱財富的增加造就了「食肉大國」。此前幾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薩克森州福萊堡市舉行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精煉廠的落成典禮上,也把糧荒歸咎於中印兩國。她說:「現在有3億印度人每天多吃一頓飯,再加上十億中國人開始喝牛奶,這當然會改變我們的牛奶和其他(食品)的消費比例。」而美國總統布希5月2日一句「印度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是導致全球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更是在印度引發了輿論地震。
美國5月出版的《生物能源文摘》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更滑稽地稱,「如果中國人吃的肉與美國人一樣多,中國會在2010年使世界糧食庫存枯竭。」中國的人口佔世界20%,而美國僅佔5%。根據《生物能源文摘》的數據,美國現在人均消費81.5公斤肉,比中國高45%,而且也高於歐洲發達國家。雖然該文作者吉姆?藍在後來接受華文媒體採訪時說「中國人因為收入增加而享受更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這不是中國人的錯」,但「我吃肉是生活需要,別人吃肉就會造成糧荒」這種心態在美國不能說沒有代表性。
說起肉,連美國人自己都承認,他們已經到了揮霍和浪費的地步。炸雞、熱狗、漢堡,這些美國名吃樣樣離不開肉。有數據顯示,美國人每年要消費超過200億根熱狗,吃掉的熱狗鋪在赤道上,可繞地球26圈。記者認識一家美國人,每日不可食無肉,每頓無肉不成餐。丈夫羅森伯格下餐館,要吃兩份牛排才能填飽肚子;妻子則是烤雞、牛排一起上;兒子更是一頓能吃下三份牛排。有朋友甚至開玩笑說,「千萬別請羅森伯格一家吃飯,否則非把你吃窮不可」。如此暴食暴飲,羅森伯格一家個個超重,外出時不敢同乘一輛車。由於在吃的問題上毫無顧忌,美國多數家庭至少有一個胖子。
美國加州大學聯盟經濟管理培訓中心總裁彼德對本報記者說,美國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僅造成美國人肥胖,還造成了糧食的巨大浪費。可以說,美國才是真正的糧食浪費大國。如果每個美國人天天節省點糧食、少吃點肉,世界糧荒肯定能得到緩解。他說,基督教教義將貪吃、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列為永遭劫難的七宗大罪。儘管不少美國人也信教,但卻改變不了貪吃的習慣。
加拿大人牛奶喝的比水多
在美國的近鄰加拿大,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會在每天一早喝一杯加奶的「星巴克」咖啡,就一個吐司煎蛋或兩片夾肉麵包,午餐往往是夾肉三明治或匹薩,晚餐回家享用,牛肉、雞肉或火腿是少不了的,下班時他還可能捎帶一盒「哈根達斯」冰淇淋,臨睡時要喝一杯酸奶,至於牛奶,那更是比水喝得還多。要知道,生產一公斤雞肉需要兩公斤糧食,一公斤豬肉要3公斤,牛肉則要8公斤,而在加拿大,牛肉和豬肉的消費比例大體是5∶3,至於牛奶,雖然和飼料轉換率超過1∶1,但用來替代飲水,所消耗的糧食自然會大得多。
歐洲人吃掉的豬肉類產品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要多。上千種德國香腸、著名的義大利帕爾馬火腿等都是歐洲人的摯愛。《環球時報》記者從德國市場和物價總局了解到,去年德國每人每年的豬肉消費量達69公斤,居世界首位。德國人均麵包消費量也高居世界榜首,每人每年要吃掉80多公斤。作為當今世界上著名的啤酒王國,德國每年用以釀酒的各種麥子消耗量也很可觀。
記者在德國居住多年,喜歡「大吃大喝」的德國人甚至「一日6餐」。早餐是最豐盛的。有主食麵包、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品種非常豐富。麵包有精粉的、黑麥的、燕麥的、白面和雜糧混合的等等,要配上蜂蜜、果醬、奶油、奶酪、牛油等。午餐一般在飯店吃自助餐或到快餐店吃匹薩、麵條等。晚餐則分前菜、主菜和甜點。同時,德國的公司都設有上下午咖啡時間,吃一些糕點。到了晚上10點左右,德國人還會來頓夜宵。
除了日常消耗,西方國家的浪費也觸目驚心。德國國家電視二臺今年4月對德國各大垃圾處理廠、德國家庭進行的調查顯示,德國家庭每年丟棄780萬噸食物,相當於總購買量的1/3,而這些被丟棄的食物一半還可食用。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布魯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德國一直被稱為「勤儉的國家」,浪費現象讓德國人也很是震驚。這些食品浪費數量相當於非洲糧食進口量的一半。他認為,原因是德國的食品價格在西歐國家中最低。
中國各項消耗遠不及歐美
除了人吃,一些發達國家在寵物飼料上的耗費也不可小視。德國寵物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德國1/3的家庭,約1100萬戶中飼養著約2520萬隻動物,飼養寵物的糧食消費達23.25億歐元。而美國人2007年給自己的貓和狗買糧食的錢更高達152億美元。此外,越來越繁多的嬰兒添加食品、口味變化多端的巧克力、甚至琳琅滿目的護膚化妝用品,都是出了名的「牛奶殺手」,這些產品在發達國家的普及程度遠高於中印。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今年1月份的數據,在中國,2007年的人均肉類消耗量為54公斤,且轉化率較高的豬肉和雞肉比例大(豬肉佔64%,禽肉20%),耗糧多的牛肉僅佔總肉類消耗量10%;而印度由於宗教關係,肉類消耗量更低。加拿大年人均消費肉類約100公斤,在西方發達國家屬於中等偏上水平;在西歐,這一數字是89公斤;而在美國,卻是驚人的124公斤,且耗糧最多的牛肉消耗量最大,達42.6公斤。
在牛奶消耗方面,2005年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量為268公斤,而中國同期僅為21.7公斤,是美國人均數值(266公斤)的1/10還不到。印度則為90公斤,相當於美國的1/3。
在糧食消費量上,這個差距同樣明顯。2006年北美年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182公斤,2007年美國人均穀物消費量為1046公斤,而中國這一數值不到400公斤,印度更只有178公斤。
歐美生物能源搶走5億人口糧
然而,「被吃掉的糧食」還遠不是西方糧食消費的全部。近年來歐美大力發展生物能源,消耗了更多的糧食。瑞典農業科技大學的糧食問題專家約翰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世界銀行曾有一份統計,加工70升左右生物燃料所需要的糧食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口糧,而70升生物燃料只不過能讓一輛普通轎車跑700公裡而已,用一個人一年的口糧換轎車的700公裡路程,孰輕孰重,答案顯而易見。約翰松說,美國每年用於製造生物燃料所需要的糧食超過1億噸,歐洲大體上也與這個數字相當,而全球人均佔有糧食不過400公斤左右,歐美用於製造生物燃料用去了2億噸糧食,也就意味著有5億人沒有了飯吃。但美國和歐洲仍然對發展生物燃料樂此不疲。約翰松非常肯定地表示,目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歐美推行的生物燃料政策絕對是罪魁禍首之一。約翰松說,有人曾計算過,用玉米生產生物乙醇能節省全球2%的石油消耗,但卻也同時造成糧價上漲30%左右。
中國人吃糧自給自足
洛杉磯常年煙霧繚繞,那是因為中國的汙染物飄至美國所致;全球變暖,那是因為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加造成;油價暴漲,那是因為中國大力發展汽車的結果……在全球糧價在過去36個月裡暴漲了83%後,西方「有問題找中國」的慣性思維再次發作。實際上此番糧食危機成因十分複雜,國際輿論議論頗多。目前國際社會多將其歸結於4種原因,首先是美國和歐洲的錯誤政策,他們提供補貼,鼓勵把糧食作物轉化為生物燃料;二是長期以來最貧窮的國家農民的生產力低下;三是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等主要產糧區近年連續遭遇乾旱;四是隨著人口和收入不斷膨脹,全球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長。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徐滇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些西方政客對糧食問題根本沒有認真思考,不拿出有力的數據就亂指責中國。實際上,中國的糧食99%都是自給自足的,進口佔整個貿易量的比例非常小。並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均消耗糧食的數量是下降的,並非上升。徐教授告訴了記者一組數字,「根據中國海關2006年的統計年鑑,中國穀物的進口只佔國內總產量的0.81%。除了大豆的進口稍多,其他主要作物的進口量都未超過0.6%。
徐滇慶教授還表示,世界還有大量的土地沒有耕種,當前的糧食價格上漲不是短缺造成的。世界範圍內短期的糧食失調是有的,比如世界上兩個大米出口國???泰國和越南的出口出現困難時,會令市場上供求關係發生變化,由此出現的價格波動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不能因此就說整個世界出現糧荒。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尹伯成說,「所謂的"糧荒"其實是一部分投機商製造出來的。實際上,全球糧食生產是維持在一個自然狀態的。自然災害和非洲饑荒一直都存在,但並非出現世界性的"糧荒"。」(尤未遲青木陶短房 雷達 王亮亮)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