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北部的遼河衝積平原,秦漢長城的延伸一度出現缺口。考古專家通過邱臺遺址的考古研究,不僅確證遼北秦漢長城的存在,並為秦漢時期重要邊塞——漢代望平縣方位的確定提供眾多線索。
反映秦漢時期邱臺守邊將士生活場景的雕塑。
邱臺遺址出土的繩紋瓦。
位置最北的秦漢時期漢文化遺址
邱臺位於鐵嶺縣新臺子鎮。1982年,鐵嶺市文物部門對邱臺遺址進行發掘,發現遺址共有三層文化堆積:上層主要為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的墓葬;中間一層為主要的文化堆積層,為戰國至兩漢時期,是此處遺址在歷史上的興盛年代,曾經散布於地表的大量的繩紋陶片都來自這一堆積層;下層文化堆積較薄,主要是青銅時期的文化遺存。
然而,邱臺遺址破壞嚴重,1994年,鐵嶺市文管辦對遺址進行了最後一次搶救性發掘,共發現秦漢時期的房址5處,窖穴7座,墓葬4座,各種銘文的刀幣、布幣和圓錢千餘枚,還有銅製、鐵製生產工具及武器。
兩次發掘認定,邱臺遺址是古遼東地區位置最北、規模最大的戰國至秦漢時期漢文化遺址。
以木柵水為蠻夷界
鐵嶺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周向永告訴記者,鐵嶺對燕秦漢長城的專題調查起步很晚。他們研究發現,秦漢長城在鐵嶺境內沒有實體牆遺存。當時,鐵嶺以西的阜新境內已見秦漢長城遺蹟。於是,他們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經消失的邱臺遺址。考古記錄中有「邱臺為明墩臺址」,他們猜測秦漢長城遺蹟就在現存的明朝留下的墩臺附近。
在此後的研究中,他們的判斷得到證實,周向永看到很多明代烽火臺出土了秦漢時期的文物。
考古工作者將視野投向史籍,《史記》中記有「為置吏,築障塞」。又有「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沛水為界」。《漢書·匈奴傳》還記有:「建塞繳,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以少安。」
這裡面有個關鍵詞「繳」。三國時期古漢語訓詁學家張揖的解釋為「繳,塞也,以木柵水為蠻夷界」,也就是說,燕秦長城中的部分區段或因當地自然環境的原因,「以木柵水」代之。
《史記·匈奴列傳》則對此做了更清楚的記述:「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
周向永說:「遼北段秦漢長城正處於遼河衝積平原上,利用木頭做成柵欄確實是個很方便的設立關隘的辦法。」
遺址可能是望平縣城
秦漢長城走向的確定,立刻就將邱臺遺址在秦漢時期的地位擺上了前臺。
周向永說:「當初發現邱臺遺址時,我們就不認為這僅僅是一座普通的聚落。」
遺址區域內遍布繩紋瓦碎片,反映了當年這裡曾有大量房舍和住戶。弦紋半瓦當在當時並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在屋頂上使用的器物,必須是擁有一定地位的官員才可以使用,它的出土反映了這裡已經有行政官員在進行管理。
與弦紋半瓦當同樣,出土的直刃銅劍在漢代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不是普通士兵可以佩帶的武器。
此外,邱臺遺址出土了數量達1.58萬枚的刀幣、布幣和圓錢。值得注意的是,布幣的形制有20多種,包括安陽、平陽等布幣,錢幣上的銘文反映了當時的商品流通區域遍及戰國時期的韓、趙、魏及燕地。
邱臺遺址考古發掘時,最完整的是5號房址,屬於半地穴式建築。周向永說:「雖然同為半地穴式房屋,但從屋內設施可以看出其與青銅時代遼北的貊人居所有明顯區別。」
他們在屋內發現一個方形灶址,灶口鑲有一個方形陶片,這枚陶片來自一個陶甕的碎片,帶有鮮明的中原文化特徵。
根據周向永的描述,當時的人們雖然住在半地穴式的建築內,但是房頂已經有木製的簡易梁架,抹有草拌泥,上面還覆蓋有繩紋瓦。較青銅時期遼北地區發現的草泥屋,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位置在古遼東郡最北,具有一定的規模,這些特徵直接把人們的視線引向了漢代的望平縣。
現在考古人員確定漢代望平縣,主要文獻依據來自酈道元的《水經注》,其中有這樣的記述:「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至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
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漢望平縣應該在遼河東岸邊,在邱臺遺址引起關注前,人們根據新民市平安堡鎮大古城子發現的漢代城址,即將其認定為漢望平縣。
而邱臺遺址的考古發現為考古研究拉出了多條線索。
首先是邱臺是否有城址存在。周向永曾找到後來擔任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1973年處理刀幣出土事宜的辛佔山老先生,老人當年明確地回答,遺址現場當時沒有發現城址遺蹟。
隨後,周向永查找了《全遼志》,其中關於明遼東城址的記述中提到了帶有一個關廂的懿路城,懿路城的明代遺址現在還存在,在它的周圍只有兩處明代遺址,一處為明代演兵場,另一處即為邱臺上的明烽火臺,也就是《全遼志》中的懿路城關廂。在歷史上,所謂城池的關廂,一般指的是城門以外的街衝或附近居住地,有城牆設施,其規模可能較本城略小,但城牆結構卻與本城無異。
這則史料是不是可以從側面證明,在明代人們改築了先朝城牆基礎,建成了明代的關廂?
此外,在邱臺5號房址中發現一枚厚重的蚌殼,這種水產現在當地已經根本看不見,這既反映了當時遼河水勢很盛,水產豐富,也給周向永提了個醒,這裡是否在漢代距離遼河比現在更近?
調查鐵嶺當地多年的水文資料和考古資料,周向永發現遼河河道確實在2000年間呈現出向西北方向漂移的變遷過程,那麼復原遼河古道,可以發現它恰恰就在邱臺遺址西側,再轉而向西南流去。
那麼作為古遼東郡地理位置最北、規模最大的漢文化遺址,無論如何都應當納入到漢代望平縣城址的備考地點當中,而不是簡單將其地點敲定為西南方向百裡以外的大古城子。
周向永說:「我們的研究之所以繞了這麼遠的路,差的就是實物。我們非常渴望能夠發現帶有文字的文物,或者是個陶片,或者是個殘碑,從而讓邱臺給我們一個清晰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