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邱臺遺址 明確秦漢長城走向

2021-01-07 東北新聞網

  我省北部的遼河衝積平原,秦漢長城的延伸一度出現缺口。考古專家通過邱臺遺址的考古研究,不僅確證遼北秦漢長城的存在,並為秦漢時期重要邊塞——漢代望平縣方位的確定提供眾多線索。

  反映秦漢時期邱臺守邊將士生活場景的雕塑。

  邱臺遺址出土的繩紋瓦。

  位置最北的秦漢時期漢文化遺址

  邱臺位於鐵嶺縣新臺子鎮。1982年,鐵嶺市文物部門對邱臺遺址進行發掘,發現遺址共有三層文化堆積:上層主要為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的墓葬;中間一層為主要的文化堆積層,為戰國至兩漢時期,是此處遺址在歷史上的興盛年代,曾經散布於地表的大量的繩紋陶片都來自這一堆積層;下層文化堆積較薄,主要是青銅時期的文化遺存。

  然而,邱臺遺址破壞嚴重,1994年,鐵嶺市文管辦對遺址進行了最後一次搶救性發掘,共發現秦漢時期的房址5處,窖穴7座,墓葬4座,各種銘文的刀幣、布幣和圓錢千餘枚,還有銅製、鐵製生產工具及武器。

  兩次發掘認定,邱臺遺址是古遼東地區位置最北、規模最大的戰國至秦漢時期漢文化遺址。

  以木柵水為蠻夷界

  鐵嶺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周向永告訴記者,鐵嶺對燕秦漢長城的專題調查起步很晚。他們研究發現,秦漢長城在鐵嶺境內沒有實體牆遺存。當時,鐵嶺以西的阜新境內已見秦漢長城遺蹟。於是,他們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經消失的邱臺遺址。考古記錄中有「邱臺為明墩臺址」,他們猜測秦漢長城遺蹟就在現存的明朝留下的墩臺附近。

  在此後的研究中,他們的判斷得到證實,周向永看到很多明代烽火臺出土了秦漢時期的文物。

  考古工作者將視野投向史籍,《史記》中記有「為置吏,築障塞」。又有「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沛水為界」。《漢書·匈奴傳》還記有:「建塞繳,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以少安。」

  這裡面有個關鍵詞「繳」。三國時期古漢語訓詁學家張揖的解釋為「繳,塞也,以木柵水為蠻夷界」,也就是說,燕秦長城中的部分區段或因當地自然環境的原因,「以木柵水」代之。

  《史記·匈奴列傳》則對此做了更清楚的記述:「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

  周向永說:「遼北段秦漢長城正處於遼河衝積平原上,利用木頭做成柵欄確實是個很方便的設立關隘的辦法。」

  遺址可能是望平縣城

  秦漢長城走向的確定,立刻就將邱臺遺址在秦漢時期的地位擺上了前臺。

  周向永說:「當初發現邱臺遺址時,我們就不認為這僅僅是一座普通的聚落。」

  遺址區域內遍布繩紋瓦碎片,反映了當年這裡曾有大量房舍和住戶。弦紋半瓦當在當時並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在屋頂上使用的器物,必須是擁有一定地位的官員才可以使用,它的出土反映了這裡已經有行政官員在進行管理。

  與弦紋半瓦當同樣,出土的直刃銅劍在漢代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不是普通士兵可以佩帶的武器。

  此外,邱臺遺址出土了數量達1.58萬枚的刀幣、布幣和圓錢。值得注意的是,布幣的形制有20多種,包括安陽、平陽等布幣,錢幣上的銘文反映了當時的商品流通區域遍及戰國時期的韓、趙、魏及燕地。

  邱臺遺址考古發掘時,最完整的是5號房址,屬於半地穴式建築。周向永說:「雖然同為半地穴式房屋,但從屋內設施可以看出其與青銅時代遼北的貊人居所有明顯區別。」

  他們在屋內發現一個方形灶址,灶口鑲有一個方形陶片,這枚陶片來自一個陶甕的碎片,帶有鮮明的中原文化特徵。

  根據周向永的描述,當時的人們雖然住在半地穴式的建築內,但是房頂已經有木製的簡易梁架,抹有草拌泥,上面還覆蓋有繩紋瓦。較青銅時期遼北地區發現的草泥屋,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位置在古遼東郡最北,具有一定的規模,這些特徵直接把人們的視線引向了漢代的望平縣。

  現在考古人員確定漢代望平縣,主要文獻依據來自酈道元的《水經注》,其中有這樣的記述:「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至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

  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漢望平縣應該在遼河東岸邊,在邱臺遺址引起關注前,人們根據新民市平安堡鎮大古城子發現的漢代城址,即將其認定為漢望平縣。

  而邱臺遺址的考古發現為考古研究拉出了多條線索。

  首先是邱臺是否有城址存在。周向永曾找到後來擔任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1973年處理刀幣出土事宜的辛佔山老先生,老人當年明確地回答,遺址現場當時沒有發現城址遺蹟。

  隨後,周向永查找了《全遼志》,其中關於明遼東城址的記述中提到了帶有一個關廂的懿路城,懿路城的明代遺址現在還存在,在它的周圍只有兩處明代遺址,一處為明代演兵場,另一處即為邱臺上的明烽火臺,也就是《全遼志》中的懿路城關廂。在歷史上,所謂城池的關廂,一般指的是城門以外的街衝或附近居住地,有城牆設施,其規模可能較本城略小,但城牆結構卻與本城無異。

  這則史料是不是可以從側面證明,在明代人們改築了先朝城牆基礎,建成了明代的關廂?

  此外,在邱臺5號房址中發現一枚厚重的蚌殼,這種水產現在當地已經根本看不見,這既反映了當時遼河水勢很盛,水產豐富,也給周向永提了個醒,這裡是否在漢代距離遼河比現在更近?

  調查鐵嶺當地多年的水文資料和考古資料,周向永發現遼河河道確實在2000年間呈現出向西北方向漂移的變遷過程,那麼復原遼河古道,可以發現它恰恰就在邱臺遺址西側,再轉而向西南流去。

  那麼作為古遼東郡地理位置最北、規模最大的漢文化遺址,無論如何都應當納入到漢代望平縣城址的備考地點當中,而不是簡單將其地點敲定為西南方向百裡以外的大古城子。

  周向永說:「我們的研究之所以繞了這麼遠的路,差的就是實物。我們非常渴望能夠發現帶有文字的文物,或者是個陶片,或者是個殘碑,從而讓邱臺給我們一個清晰的提示。」

相關焦點

  • 豐寧境內的秦漢要陽縣故城遺址
    要陽縣域內有長城、鮑丘水、桃花山。  鳳山土城子遺址  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  鳳山土城子遺址位於鳳山鎮城內東北角處,今存有城子裡、城子後兩條東西向胡同。1977年後,數次對鳳山土城子遺址進行文物調查。初步查明土城子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長超過500米。
  • 陝北長城的「鹽馬古道」在這裡!
    百集大型系列報導《行走長城》第九十九篇《陝北長城的「鹽馬古道」在這裡!左圖:鹽場堡全景 右圖:鹽場堡東北角定邊境內有270多公裡長的長城遺址。明代為防禦韃靼、瓦剌諸部侵擾,在隋長城的基礎上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共計6道,南北東西呈「人」字形走向,以修築時代分為隋長城和明長城,明長城又按不同時期皇帝的年號分為成化牆、嘉靖牆、弘治牆等,途經15個鄉鎮,50多個村,現有墩堠遺址390餘座。
  • 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發布,八達嶺、居庸關等上榜
    從名單上看,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構成以秦漢長城、明長城主線,與抗日戰爭、長徵等重大歷史事件存在直接關聯,以及具有文化景觀典型特徵的代表性段落、重要關堡、重要烽燧為主,共計83段(處),其中秦漢長城重要點段12段(處),明長城重要點段54段(處);其他時代長城重要點段17段(處),包括戰國秦長城5段,唐代戍堡及烽燧
  • 女子在圓明園遺址長城拍人體寫真
    此前在故宮裸拍的青年攝影師王動近日在個人社交網站上貼出新作,這些寫真拍攝的地點分別位於圓明園、央視新樓下、九龍壁以及長城等。    此前在故宮裸拍的青年攝影師王動近日在個人社交網站上貼出新作,這些寫真拍攝的地點分別位於圓明園、央視新樓下、九龍壁以及長城等。
  • 羅城遺址:楚文化入湘最早的切入點之一
    華聲在線1月9日訊(文/圖記者 吳岱霞)9日羅子國遺址(羅城遺址)考古發掘及專家現場會在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舉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來自武漢大學、鄭州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的專家認為:羅城遺址是目前所知典型楚文化進入湖南最早的地點之一。(羅城遺址。)
  • 居庸關八達嶺等北京段長城組團入圍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構成以秦漢長城、明長城為主線,與抗日戰爭、長徵等重大歷史事件存在直接關聯,以及具有文化景觀典型特徵的代表性段落、重要關堡、重要烽燧為主,共計83段/處。其中秦漢長城重要點段12段/處,明長城重要點段54段/處。大部分入圍段都已經是「明星」。比如明長城古北口—金山嶺段、明長城慕田峪段、明長城箭扣段、明長城居庸關段和明長城八達嶺段等。
  • 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進展如何?(二)
    山東:突出項目建設 打造品牌   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中,山東實施普查工程,全面梳理了齊長城沿線260處遺址遺產、186處關聯遺產以及261處革命文物資源狀況,建設齊長城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為規劃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提供了一手資料。
  •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面向社會徵集卡通形象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面向社會徵集卡通形象發布時間: 2019-11-01 15:52:30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袁慧晶 | 責任編輯: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近日發布公告,從27日起,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遺址公園卡通形象。
  • 從漢代揚州「尋狗案」可以看出秦漢人愛狗嗎
    通過對這幾份奏疏的釋讀,結合同期秦漢考古發現和文字記載,張朝陽和閆璘兩人發現,秦漢時代狗與民眾生活乃至政治、軍事都有很大的干係,因此非常受到重視,「這有功利性、迷信的一面,但更有對動物生命本身的某種關注,因此可以認為揚州尋狗案例折射出一絲動物權萌芽的意味。」4月15日,「新出土漢代簡牘與古代史研究工作坊」在上海舉辦。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一個遺址,指向未曾涉足的萬年文明史漫步於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園內的一草一木、一器一坑,都像是跳動著的生命體,七嘴八舌地講述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1996年春,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公路沿線進行了文物勘查,並在諸暨次塢樓家橋發現了全程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和城邦制的較量
    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幾乎同時出現過兩個帝國,這兩個統一的帝國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文明,佔據著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兩個帝國就是東方的秦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這兩個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是中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事件。
  • 從遠古的陶盆瓶罐,到夏商周青銅、秦漢陶俑,石窟與瓷器到達頂峰
    大一統的秦漢,兼具理性與浪漫主義。魏晉風骨,佛學東來,文的自覺、人的主題,石窟開鑿山水間。等到隋唐,青春磅礴與雄渾敦厚並存。至宋遼金元明清之際,理學深思,瓷器盛行,深深影響中國雕刻的走勢。先民的快樂,走向國家意旨從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到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農業;從母系社會的日趨穩定,到父系社會的貧富分化,先民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生活的記錄。
  • 濟南明年開啟「三環時代」,大北環、大南環確定走向
    而就在近日,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也已對「大北環」「大南環」工程社會穩定風險分析進行首次公示,同時也公示了線路走向。大北環:從章丘到禹城,雙向六車道根據該公示,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北環段又稱「大北環」。該項目全長67.658公裡,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20公裡/小時,路基寬度34.5米,建設工期48個月。
  • 李雪琴:宇宙的盡頭在鐵嶺
    李雪琴那麼媽媽為什麼會對女兒說出「宇宙的盡頭就是鐵嶺」這句話呢?李玉琴的家在鐵嶺,那裡是她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她的夢想是從那裡起航。其實媽媽想表達的是:如果疲了倦了,回家吧!這裡是你的家,是你溫馨的港灣,無論你混得好還是不好,都可以有家可回。在家裡,休養生息,整裝待發。
  • 規模最大,時代較早,一組海蝕柱,遼寧省綏中縣姜女石遺址
    姜女石遺址位於遼寧省綏中縣,瀕臨渤海灣。民間傳說的「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聳立著的一組自然礁石,即一組海蝕柱。遺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絲屯等地。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4年開始勘探發掘。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應與秦始皇東巡碣石有關。
  • 廣州「中心城區」層層掘出秦漢至明清時期瓦當
    「我們這裡出土的歷代建築構件非常多,尤其是有一定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瓦當數量非常可觀,初步統計,僅品相好的就有數百件」,李灶新說,「放在全國來看,也只有這個遺址,通過這些年的大規模科學發掘,能把我們嶺南地區從秦漢到明清的瓦當序列,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
  • 陝西出土秦漢文物掠影
    在本次展覽「皇帝臨位」單元,以秦始皇陵及秦鹹陽宮遺址等出土文物,當可窺秦帝國的恢弘與壯闊。說秦朝文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秦始皇陵了,因為嬴秦政權很短暫,想必全部精力都在天下統一上,無論陶器、青銅器、玉器等實用器或陪葬器依然延續了春秋戰國風格。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 秦漢瓦當,看古人屋簷上的美,海寧博物館有這樣一場展覽……
    3月15日,由市博物館和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秦風漢韻——秦漢瓦當及拓片題跋精品展」在市博物館一樓展廳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秦漢瓦當及拓片題跋作品共91件,其中瓦當50件。瓦當,印刻著千年前的吉語祝福語,也是社會歷史的「見證者」,這裡面蘊含著的美好含義,你讀懂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大型環保材料項目 鐵嶺投產
    ↑點擊上方"網信遼寧"關注我們12月27日,遼寧尼爾科達環保材料有限公司的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全力奮戰,忙著進行備料、篩選、合成、拋光……「快速落戶鐵嶺,為公司贏得了寶貴的生產時間。如今,這裡每天能生產1000立方米刨花板。」公司行政副總經理孫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