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西方犬戎部落攻陷鎬京,幽王被殺,西周亡。次年,平王東遷,定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兩半,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長達500餘年的爭戰攻伐,秦國最終勝出。
秦人贏姓,始居東海之濱。與殷同源,共尊玄鳥之圖。
周初因反,被迫西遷,至襄公護平王東遷,受封岐山以西,正式立國。穆公躋身五霸,孝公任用商鞅,惠文王滅巴、蜀,王嬴政滅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權日益衰落,諸侯勢力此起彼伏,「僭越」成為常態,這就意味著很多本來只能是周王享用的禮樂制度和祭祀之禮,下移到了公、卿階層身上,禮器的形制、種類、用途、紋飾等均可能在商周以來嚴肅規整的禮制規範外另有發揮,從而催生了更加多元的、帶有地域色彩的藝術。
對禮制的突破帶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無形中促進了先秦思想、觀念與藝術的極大發展,從而迎來文化上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
《與天久長》展的第三單元就選取雍城秦公大墓和其他地區出土的秦國文物,以窺見秦人發展之路和秦國日益崛起的過程。同時,還通過陝北地區發現的先秦時期匈奴遺物,了解當時秦人所面臨的外部形勢。
鳳翔縣古稱雍城,自公元前677年秦都東遷至此,雍城作為秦都的時間長達294年,包括秦帝國的3個皇帝在內,秦國歷史上共有33位國君,其中19位就葬在這裡。公元前383年,秦都繼續東遷,雍城才結束了這段輝煌的歷史。
秦公一號大墓,在幾經盜挖後仍出土各類文物3500餘件,通過對出土的石磬銘文進行分析,推斷該墓主是秦景公。經發掘後的秦公一號大墓,佔據了中國考古學史上的5個最:迄今中國發掘規模最大的先秦墓葬;殉葬最多的單體墓葬;黃腸題湊槨具是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木碑實物;出土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
馬頭長方,稜角分明,口微張,雙耳殘斷,雙目為單陰線雕刻,頸部後端呈樺頭狀,其上鑽有小孔,以便嵌入固定,風格寫實。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所出陶馬頭相似。
一般留下這種痕跡的材料質地都不太好
秦式玉器的紋飾多以細陰刻線為主,難見浮雕。陰刻的圖案幾乎均是幾何形狀的龍紋。表現形式有繁有簡。
這件玉戈的材料和工藝還是非常好的
神木縣鈉林高兔匈奴墓出土了金屬文物及馬、牛、羊頭骨,其中「網紅」般的金怪獸,就出自此墓。
鹿形鳥喙怪獸形象,曾見於內蒙準格爾旗西溝畔匈奴墓出土的金飾片
該墓還出了同款的金虎,可惜沒來
該墓出了兩件這個銀環,一個好的,一個斷了
該墓出了5件這種鹿,這次展出來了4件
尤家莊M20出土各類隨葬器物39件,分為銅、銀、鐵、玉、料器等。於1996年發掘清理。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東亞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誕生。嬴秦雖短,不過十四載,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促進了中國大一統「天下」觀念形成。在本次展覽「皇帝臨位」單元,以秦始皇陵及秦鹹陽宮遺址等出土文物,當可窺秦帝國的恢弘與壯闊。
說秦朝文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秦始皇陵了,因為嬴秦政權很短暫,想必全部精力都在天下統一上,無論陶器、青銅器、玉器等實用器或陪葬器依然延續了春秋戰國風格。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鹹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可見作者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成就。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
兵馬俑1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具,劍珌、劍格、劍珌
陝西省鳳翔縣城西,距秦雍城大遺址15公裡處,是首次在雍城郊外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性質較為明確、持續時間最長的秦漢「皇家祭天台」。血池遺址入選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血池遺址最近公布的是總面積470萬平方米,確認相關遺蹟3200餘處,出土各類遺物2401件(組)。現在基本確認該遺址是由中心場地、各類建築、圍繞場地的祭祀坑、道路、烽燧等各類遺蹟組成的「畤」文化遺存。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各種反秦勢力中脫穎而出,建立漢朝,分東西兩漢歷時400餘載。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之一,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四夷賓服,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諸多領域均取得了很大發展。「與天久長」展覽的這個單元展品,大多是高等級墓葬中的藝術遺存。
看這個小鬼臉,漢景帝陵園的陪葬墓出的,漢代的帝陵都沒發掘(但很多都被盜擾過),都是陵園或陵園裡祭祀坑或陪葬墓出土的遺存。
一組錯金的車馬件,都是大大人物用的
張安世字子儒,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人,西漢大臣。酷吏張湯之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張安世在西漢的地位絕對舉足輕重,其墓葬的出土文物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出土的很多隨葬品都屬於西漢皇帝御賜的。張安世家族墓於2008年開始,歷經3年發掘,張安世和其子孫的墓葬已發現14座,僅有張安世一位後代的夫人墓未被盜過。
漏的計時,以壺孔不斷向外滴水,壺內蓄水減少情況為準,所以也稱為滴漏,壺蓋上有孔,孔中插一帶有刻度的浮箭。依據壺內浮箭的下降,讀出箭上的刻度便知當時的時間。但當壺中盛滿水時,因壓力大而滴漏快;水量減少水壓降低後,滴漏的速度又變慢,這對測時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何使漏壺中的水位和水壓保持均衡,在漢代尚未找到解決的辦法。所以這時的漏壺對其校準設備如圭表和日晷存在著相當大的依賴性。
「螺螄殼裡做道場」這件東西真的很袖珍,長2.9cm,寬1.6cm,如此狹小的空間做了很多繁瑣的紋飾。
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陪葬坑。通高58釐米,口徑9釐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爐系博山爐式,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於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
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三十五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爐口外側和圈足外側刻有銘文,記其原為未央宮物,後歸陽信家,應是漢武帝賜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
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三十二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這個爐子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這幾個銅鎮雖然表情惟妙惟肖,動作神態飄逸,足見匠人之功夫。昔年漢明帝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又創鴻都門以集奇藝,天下之藝雲集,當是如此才能促進漢代有如此雅趣之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