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最大,時代較早,一組海蝕柱,遼寧省綏中縣姜女石遺址

2021-01-08 騰訊網

姜女石遺址位於遼寧省綏中縣,瀕臨渤海灣。民間傳說的「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聳立著的一組自然礁石,即一組海蝕柱。遺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絲屯等地。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4年開始勘探發掘。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應與秦始皇東巡碣石有關。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揭石門。」《漢書》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曆北邊九原,歸於甘泉。」文穎注曰:碣石「在遼西縣,此石著海旁」。今山海關附近地區,在西漢時期屬遼西郡,「姜女石」的地理環境、外觀形狀等都與史籍所記的碣石十分近似。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北徵三郡烏桓回師的途中,曾有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句,所以可以推測,「姜女石」應是秦皇漢武時期的碣石。

該遺址分布在以石碑地為中心,東至止錨灣,西至黑山頭,東西長3.5公裡,南北寬5公裡範圍內的沿海高崗或臺地上。石碑地遺址的中軸線,正對近海中的一組礁石——姜女石(俗稱姜女墳)。這組天然海礁由三塊巨大礁石組成,東邊為一完整的海蝕柱,高20餘米,西邊兩塊較小,而且其中一塊沒有根基。據考證,這組礁石原為東西分布呈門形的一對海蝕柱,後來西側礁石斷為兩截,遂形成了現在的狀態。

1982年以來,經相關專業工作隊伍的調查、發掘與論證,在該遺址有了突破性的發現。專家們參閱文獻,結合遺址群所在地區的地理風貌,尤其以各遺址出土的文物為佐證,認定該處遺址群當年絕非一般郡縣建築,應屬皇家級別的建築物,且位於海濱,具有行宮性質,從而認定姜女石就是秦始皇、漢武帝東巡所至的碣石,正對姜女石的石碑地遺址當是碣石宮的遺址,而其他遺址是與之相關的附屬建築的遺址。

姜女石遺址由6處遺址點組成,整體部局呈T字形。臨海的三處遺址分布在岬角和臨海高地上,它們以石碑地遺址為中心,以止錨灣、黑山頭為兩翼,形成宏大的一宮兩闕的格局。石碑地、瓦子地和周家南山遺址,分部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特別是三座突兀於碧海驚濤之上的礁石——姜女石、紅石礁、掉龍蛋礁,分別與一宮兩闕相對,構成了天然的門闕,將古代帝王君臨天下的追求與壯觀的自然景象完美結合起來,反映了古代創建者的非凡智慧與氣魄。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中國人民中廣為傳頌。所以在中國各地出現許多有關孟姜女的"遺蹟",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在被誤認為是秦長城實為明長城東段的山海關和遼寧省綏中縣一帶。

姜女廟就是依據這一故事為紀念孟姜女而修的"貞女廟"。它位於綏中縣西南前所西二十五裡。山海關東十三裡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上。此廟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清代重修。

傳說很久以前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裡。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準備分享。忽聽葫蘆裡傳出一陣陣小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說:"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裡的長者來斷。長者說:"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麼這葫蘆裡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鬥轉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完引針線,到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見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你是什麼人,怎麼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說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範喜良,本姑蘇人氏,自幼讀書,滿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築長城,到處抓壯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聲載道。範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饑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說邊連連告罪。

孟姜女見範喜良知書秉禮,忠厚老實,便芳心暗許。孟老漢對範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來,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漢非常贊成,便急忙來到前廳,對範喜良道:"你現在到處流落,也無定處,我想招你為婿,你意如何呀?"範喜良急忙離座辭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後連累小姐,婚姻之事萬不敢想。"無奈孟姜女心意已決,非喜良不嫁,最後範喜良終於答應。孟老漢樂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議挑選吉日,給他們完婚。

孟家莊有一無賴,平時喜歡拈花惹草,無所事事,多次上門求親,孟老漢堅辭不允,他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如今聽說了範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帶著官兵來抓人。

這時孟家還蒙在鼓裡呢,他們剛剛新婚三天,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忽然譁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衝進來,不由分說,把範喜良繩捆索綁就要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帶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飯不想,憂傷不已。轉眼冬天來了,大雪紛紛,姜女想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著縫製棉衣,邊做邊唱起了自編的小曲:"月兒彎彎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築長城,哪怕萬裡迢迢路,送禦寒衣是濃情。"

一夜之間,做好棉衣,孟姜女千裡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饑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地往前趕,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找呢?她逢人便打聽,好心的民夫告訴她,範喜良早就勞累致死,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來到了範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憤交加:想自己千裡尋夫送寒衣,盡歷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斷柔腸。愈想愈悲,便向著長城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云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是十天十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裡,這才露出範喜良的屍骨。

長城傾倒八百裡,驚動了官兵,官兵上報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來。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見她生的貌美如花,便欲納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裡長,十裡闊;二要十裡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墳前親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

不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奠。祭畢,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害盡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說完便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像在為孟姜女悲嘆。

相關焦點

  • 中山黃圃海蝕遺址
    黃圃海蝕遺址位於中山市黃圃鎮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嶺山東面山腳(東坑大岡山腳)一帶,佔地範圍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而且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巖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黃圃海蝕遺址揭開了黃圃作為廣東四大古海鎮之一,幾千年滄海桑田的神秘面紗。
  • 千古海蝕浪淘沙 一灣碧波泛天涯
    黃圃海蝕遺址尋古:
  • 泉州調查海蝕地貌景觀 發掘「跨越萬年的美」
    泉州網(微博)-泉州晚報訊 (記者張沼婢) 電影《史前一萬年》是否引起了你對遠古時代的無限幻想?海蝕侵襲的海岸一般會形成一種特殊的海岸線地形,常見的如:海崖、海蝕凹璧、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等,如遇地形抬升,還會形成海階等海岸地形。凡是基巖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蝕地貌,只存在發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區別。海蝕具有較高的觀賞和旅遊價值,但是,有些地方的海蝕地貌景觀正在或已經遭到了破壞。
  • 國寶級遺址!廣州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免費開放
    資料顯示,這一起點時間約在6000年前。1937年,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吳尚時發現了七星崗古海岸遺址。這一發現突破了當時世界古海岸線與今天海岸線寬度最大值為50千米的說法。當時,地理學家們普遍將義大利距今海岸50千米的內陸古海遺址視為海面從大陸退出的最大距離。位於海珠區的七星崗古海岸遺址距今海岸100千米以上。
  • 世界最高海蝕柱,是640萬年前火山殘餘物,曾被譽為「絕島」
    我們地球上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組成的,並且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之上,會有非常多大小不同的島嶼,有的島嶼荒無人煙一片死寂,有的卻風景秀麗,吸引著很多遊客前往探險。但是咱們今天講的這個島嶼是海水侵蝕而成,這樣的島嶼大多數都在大陸的邊緣,今天要講這個主角就是:海蝕柱。海蝕柱是受海浪侵蝕崩塌而形成的與海岸分離的島嶼,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高達562米的海蝕柱呢?,其實它就坐落在豪勳爵島東邊南20公裡處,與澳大利亞的東海岸相距六百公裡左右的一個海蝕柱。如果我們稱它為海蝕柱的話,其實很多人是不願意的,因為大家更願意用「絕島」來形容它。
  • 【全域旅遊•發現沙溪之美】觀獅山海蝕遺址,看滄海桑田變換
    在沙溪有一個地方,以千百年來一點一滴的變化見證著沙溪的滄海桑田巨變,這個地方就是聖獅獅山海蝕遺址。《發現沙溪之美》第20站沙溪妹帶你一起遊獅山海蝕遺址,看時間印記,嘆桑海變滄田。洞穴形狀大小各不相同,其高度和深度由數十釐米到數米不等,其中以觀音廟觀音坐落處,為最大的海蝕穴,穴高二米多,洞壁內寬約5米,洞穴口外為寬達10多米的平臺,並與洞穴底部緊密連成一片,其特徵與周圍的三角洲衝積平原稻田有著顯著的區別,是中山市目前保存最好的、也是我省罕見的、在地貌特徵上具有完整配套組成(包含海蝕崖、海蝕穴和海蝕平臺)的海蝕遺蹟。
  • 罕見的地貌奇觀;喀斯特石針林、海蝕柱及冰塔林
    一,馬達加斯加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形狀獨特的喀斯特石針林。如針尖狀聳立刺向天空的石林是保護區內的獨特景觀,時間的傑作,滄海桑田的見證。這些石林是幾百萬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積物,經過地殼運動,海底成陸地,成了現今的奇觀。
  • 海蝕平臺是海蝕崖不斷後退而在崖腳下被保存下來的天然平臺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海蝕平臺是海蝕崖不斷後退而在崖腳下被保存下來的天然平臺。南灣東側豬仔嶺腳下的海蝕臺不但平坦,而且在其檯面上經常可以發現很多火山彈及共形成的衝擊坑。每當檯面上的火山彈被衝走後,海浪還會挾帶巖屑繼續磨蝕那些坑坑窩窩,使之形成大大小小的圓桶狀甌穴。
  • 世界上最高的海蝕柱,稱為太平洋之盾,由於太危險曾被禁止攀爬!
    地球是由四大洋和七大洲所構成的,而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上,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海島,有的海島死寂沉沉、一片荒蕪;有的海島卻是景色秀美,仿佛大洋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來到這樣島嶼上旅遊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 粵東一處未經開發的海灘,擁有最大規模的石筍,遊客絡繹不絕
    其實在粵東就有這麼一處海灘,放眼望去,沒有潔白柔軟的沙灘,滿目都是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巖石,不過這裡卻是一處極具觀賞價值的海濱勝地,因為這些千姿百態的巖石,構成了美輪美奐、神奇脫俗的獨特景觀,讓看見它的人都被它的曼妙新奇所讚嘆、所傾倒,所以每天都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只為記錄下這在大自然鬼斧神工下創造出的奇觀異景。這處海灘就是位於廣東惠來縣的客鳥尾。
  • 附海蝕地貌是如何...
    海蝕平臺往往會形成各種礁石洞穴、海蝕溝槽以及海蝕柱、海蝕拱橋等。    3.海蝕柱  海蝕柱的產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海灘受蝕後退後,較堅硬的蝕餘巖體殘留在海蝕平臺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另一種是海蝕拱橋受蝕,拱頂下塌而形成海蝕柱。海蝕柱在中國沿海常可見到。
  • 中國城市|遼寧省—葫蘆島市
    南北垂直最大跨度約133千米,東西垂直最大跨度約150千米。葫蘆島市依山傍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由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區,經丘陵區到海拔20米以下的濱海平原,在渤海海岸形成狹長的濱海平原,素有「遼西走廊」之稱。
  •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之一: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高村鄉棗樹溝行政村西,遺址長約400米,寬約50米,遺址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是我國最早發現的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遺址之一,以其文化內涵命名的 仰韶文化 秦王寨類型,代表了 中原地區 仰韶文化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國內外考古研究中曾產生過一定影響,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年代距今8500-5200年,初步建立起壩上高原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考古學文化序列,是我國北方地區較早的定居性聚落,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是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炭化黍實例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
  • 遼寧營口: 看特有海蝕地貌 感受魅力團山
    中國網7月31日訊 遼寧團山國家海洋公園位於遼寧省營口北海新區西部海濱旅遊帶,是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娛樂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濱海旅遊度假目的地。如果說她與別的海洋公園有什麼區別,那最值得驕傲的便是這海蝕地貌——特有的海蝕地貌形成於18億年前的早元古界變質巖系,其脈巖、析離體、捕虜體以及縱橫交錯的節理造就了獨特的海蝕風光近百個,地質遺蹟真實記錄了集中分布在高
  •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所形成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我國的海蝕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灣以南地區以及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大連小平島一帶是我國基巖海岸侵蝕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蝕崖懸垂陡峭,最高達40米~50米。海蝕柱似桅檣般地聳立於岸邊,而海蝕洞穴晶瑩地點綴其間,如同一幅綺麗的畫卷。凡是基巖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蝕地貌,只有發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區別。
  • 這座海島,被稱為「太平洋之盾」,是世界上最高的海蝕柱!
    它是一座海島,而因為形狀的特殊被成為「太平洋之盾」,而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海蝕柱!這座海島就做柏爾金字塔島,在大約640萬年前,它還是一座盾狀火山,高562米。然而經過時間的推移,它被海水侵蝕,現在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高的海蝕柱。在1788年的時候,皇家海軍中尉Henry·Ball在經過這裡的時候,發現了這座島的存在,並以自己的名字給它命名。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一個遺址,指向未曾涉足的萬年文明史漫步於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園內的一草一木、一器一坑,都像是跳動著的生命體,七嘴八舌地講述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1996年春,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公路沿線進行了文物勘查,並在諸暨次塢樓家橋發現了全程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 不到石牌洋,惘來平潭島,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巖海蝕石,你看過沒?
    石牌洋,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巖球狀風化海蝕柱,屹立不倒的大自然奇蹟,又稱為"半洋石帆"和"雙帆石"。從平潭縣城到石牌洋景區有25公裡,往景區售票點走,聽著導遊講解的時候,還不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奇觀,下車時遠遠的看過去,瞬間被海面上的一艘「帆船」吸引了眼球。
  • 圖文:罕見的海蝕海岸(1)
    圖文:罕見的海蝕海岸(1)   這是10月26日拍攝的臺灣島最南端海蝕裙礁海岸帶的海蝕花。這處海蝕海岸位於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西海岸。在這裡,隨著潮漲潮落,陸地與大海之間呈現出寬20至50米、長約15公裡的蜂窩狀海蝕裙礁海岸帶景觀。 大自然造化的海蝕柱、海蝕溝、海蝕洞、海蝕平臺、海蝕花在這裡數不勝數,千姿百態,極為罕見。新華社記者 吳增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