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自信,我們通常都會想到一些成功人士淡定從容、意氣風發、鎮靜自如的模樣。同時,內心也充滿著無比的羨慕和渴望:我要是那麼自信,我的人生肯定會不一樣!
可是,當我們嘗試著去變得自信時,卻又總是不得章法、屢屢受挫。比如馬上要上臺發言了,儘管已經反覆練習了很久,但內心依然緊張到無以復加,不停地告訴自己「自信一些」「別想太多」,也被人安撫:「別緊張」「放開去說」,但各種擔憂照樣無法消除:「發揮不好怎麼辦?」「突然卡殼怎麼辦?」「會不會被人笑話」等等。
那麼,「沒自信」就沒救了嗎?怎麼才能變得更自信呢?很幸運,路斯·哈裡斯(Russ Harris)博士為我們解開了疑惑。
路斯·哈裡斯博士是享譽國際的接納承諾療法(ACT)培訓師,壓力管理專家。撰寫過多部基於ACT的心理自助書籍,其中《幸福的陷阱》全球銷量超過100萬冊,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
《自信的陷阱》是繼《幸福的陷阱》之後的又一力作。本書以ACT為內核,打破對自信、自尊、成功等觀念的認知謬誤,穿越恐懼、焦慮、消極想法等心理迷霧,給出了一系列如何通過有效行動來建立持久自信的技巧。
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來說,這些技巧猶如一把把鑰匙,開啟了一扇扇困惑的大門。本文就從「真正的自信是什麼、我們為什麼缺乏自信、如何建立持久的自信」三個方面來找出這些鑰匙。
一. 真正的自信是什麼?
1.自信的感覺,源於自信的行為。
很多人認為,我們得先有自信,才能有最佳表現,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但事實上,你會發現,我們往往是先去做某件事,並且堅持去做,直到我們很熟練地掌握了做好這件事的技能時,自信的感覺就開始產生了。
就像賣油翁。把油透過錢眼注入葫蘆裡,這一「高難」動作對於賣油翁來說就是手到擒來,做起來可謂「自信滿滿」,但對於旁人,恐怕就沒這個自信了。賣油翁的自信就源自於日積月累倒油的行為。
鋼琴家之於彈鋼琴、畫家之於繪畫、作家之於寫作,與賣油翁之於倒油都是同一個道理。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一種天賦,即便是世人眼中天才,他們所具備的自信,背後也都有海量的練習做支撐。所以,只有先主動做出自信的事情,然後才能逐漸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
2. 自信不是一個最終結果,而是一種需要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
如果有了自信,我們就一勞永逸了嗎?央視主持人朱迅,曾經在一檔採訪節目中坦言,即便自己經驗豐富、準備充足,但在主持時還是會不自信。當下引發在場眾多主持人的共鳴,康輝也感慨:是真的,因為重視,所以緊張。
有時候,當我們想要變得自信時,我們想要並不是自信本身,而是通過自信達到某種目的,實現某個夢想,或在某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工作、演講、運動、社交等等。
所以,自信並不是一個最終結果,也不是一旦擁有就不需要再為之付出努力。當我們面對新的挑戰、新的任務時,我們依然需要付諸行動、不斷挑戰自我,建立自信,以便更好地應對。
3. 真正的自信是一種能力,即無論感受如何,都能夠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
價值觀指的是一個人「想要的行事方式的特質」,就是作為一個人你想要怎樣生活:你想要的一般行為方式是什麼;你的生活主張是什麼;你的生活準則是什麼;你努力培養的個人品質和性格優勢是什麼。
李開復先生曾經是個工作狂,52歲時確診了淋巴癌。在與癌症鏖戰17個月之後,體檢結果良好。經歷此次病痛後,他的心理狀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那麼,是什麼支撐他熬過這17個月的呢?
他在自傳《世界因你不同》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不要只是『過一生』,而是要用你的夢想引領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誠、助人圓夢的心態引領你的一生,要用執著、無懼、樂觀的態度來引領你的一生。如果你做到了這些,人的一生就不會再有遺憾。」
感恩、真誠、助人圓夢、執著、無懼、樂觀,這些價值觀應該就是答案。面對癌症,沒有恐懼、沒有痛苦、沒有心酸,那肯定是假的。但是在面臨困境時,我們所信奉的價值觀,能夠指引我們、激勵我們,信賴自己、依靠自己,堅持去做需要做的事,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所以,真正的自信就是這樣一種能力:即使感到害怕,也信賴自己能夠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
了解了什麼是自信後,我們還是會困惑,即便我們已經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了,可為什麼有時候依然感覺缺乏自信?
二. 我們為什麼缺乏自信?
其實,人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非常自信的,比如一個健康的成年人,肯定對洗臉刷牙、上下樓梯之類的事相當自信,只是因為太過「理所當然」而察覺不到自信的感覺。
但當我們面對具體挑戰或某些特定場景時,往往會生出「缺乏自信」的感覺。這主要是由以下5個原因造成的。
1.過高的期望值。
有時候,我們總是想著「等我能做好這件事了」,再著手去做,比如想要寫作,總巴望著一開始就寫得極好、每個字自己都滿意。但這樣的期望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我們也會因為總感覺「達不到」,而遲遲不去動筆。
毫無疑問,這樣的期望很容易阻礙我們去採取真正有效的行動,反而陷入一種空想的「完美主義」。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思維方式。但自信,是靠行動做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
2.苛刻的自我批評。
人類的思維並不是天生積極的,相反,人腦所製造出的「想法」,有80%都是消極的。當人們面對挑戰或困境時,逃避、退縮、覺得自己沒能力做好、害怕被自己搞砸,這些都是正常的。
甚至一些人還會陷入「騙子症候群」:你的思想認為你的能力不足、做得不夠好,即便僥倖成功了,但隨時有可能被人拆穿。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大學演講時,就曾坦言自己「配不上」自己的成就;晚年的愛因斯坦也曾說自己是個「無意識的騙子」。實際上,這樣的自我批評過於苛刻了,以至於人們總是處於「不自信」的狀態。
3.過分關注恐懼。
「恐懼是面對某些真實或想像的威脅時,而產生的一種煩躁和焦慮的感覺」。當人們面對新的挑戰、新的環境時,害怕會出錯、害怕被拒絕、害怕失敗,這些恐懼都很常見。
恐懼本身並不影響自信,但如果你一直想著它、擔心它、過分關注它,就會陷入恐懼而無法脫身。通常情況下,我們越是努力擺脫恐懼,恐懼就會變得越強大,越會帶來消極影響。
4.缺乏經驗。
人們對某些不擅長的事,缺乏經驗,導致不自信,這很好理解。但有些時候,雖然在某些領域,已經做得很優秀了,但當面臨不同的環境時,還是會覺得不自信。
大作家沈從文,26歲時被胡適聘為公學講師,教授小說創作。當時已經在文壇頗有名氣的他,在第一次走上講臺時,整整10分鐘愣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種「怯場」的不自信,其實是由於缺乏應對這樣的環境所導致的。
5.缺乏技能。
如果你不擅長某項技能,很自然就不會期待在這項技能上會有自信。如果一個根本沒摸過吉他的人,很自信地告訴你「我吉他彈得可好了」,那這要麼只是他的「夢想」,要麼就是自欺欺人。
那麼,在我們明確了什麼是真正的自信,清楚了缺乏自信的原因之後,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建立持久的自信呢?
三. 如何建立持久的自信?
自信作為一種能力,可以通過有效的行動來培養或提升。下面我們分三步來操練。
第一步:澄清你的價值觀和目標,把目標分解成具體行動。
首先,區分價值觀和目標。價值觀之前講過,是我們「想要的行事方式的特質」,而目標則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價值觀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而目標一旦被實現,即可認定「完成」,我們再更換下一個目標。比如,「關心和愛護家人」是價值觀,「買一所大房子」是目標。
其次,根據以下常見價值觀列表(節選),選出自己最想遵從的3個,並牢記。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所信仰的價值觀,並且隨著年齡、閱歷、環境的變化而有所側重,只是平時我們很少去做梳理。這一步驟的目的,不是要我們時時事事刻板地遵守我們的價值觀,而是當我們的行為與價值觀有所偏離時,給自己一個提醒。畢竟,正如哈裡斯博士所說:「真正的成功是遵循自己的價值觀去生活」。
最後,利用價值觀窗格,選定一個任務執行。
其中,短期目標指未來幾天或幾周內達成的目標;中期指未來幾周至幾個月內達成的目標;長期指未來數月至數年內達成的目標。目標要具體,比如短期目標:本周內讀完兩本書,並做筆記。
先從某一個或兩個領域的短期目標入手,一次只執行一到兩個任務,不要貪多。等取得一定進展後,再選擇下一個目標。
第二步: 用正念去執行--全身心參與到所做的事當中,與無益的想法脫鉤。
首先,理解正念的含義。
正念,是一種開放的、專注的、自我覺知的精神狀態。當我們處在正念狀態下,我們能夠完全沉浸在當前的事務中,拋開無益的想法,不受情緒影響,高效率地做事情。
正念的核心是集中精力去注意,是以開放、好奇、靈活的方式去注意。如果我們心不在焉地去做事,不可能把事做好,也就不會有自信的感覺產生。
其次,掌握正念的兩個核心技巧。
①解離:是一種與自己的想法分離、讓其自由來去的能力。其目標是讓我們在不脫離當前環境的情況下,採取有效行動,專注於所做的事。
解離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三步命名法」:注意到它→給它命名→使它失效。
比如,我們想開始寫作,此時大腦裡就會有一些消極想法產生:我寫不好、我沒時間找素材、我遣詞造句能力不行等等。這些想法只是大腦習慣性在「找理由」,就像是釣魚時的魚餌,在引誘我們的大腦上鉤。如果我們陷入這些想法,那多半就無法開始行動。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旦察覺這種想法產生,就告訴自己「哦,謝謝大腦分享這些想法」或者「又騙我上鉤」,然後任其自由來去,不去給予關注,這樣它就不會對我們的行動產生任何影響。我們繼續專注手頭應該做的事。
另一種是「聚光燈法」:讓大腦像一個舞臺,所有的想法都在舞臺上表演,但讓注意力的「聚光燈」聚焦在「有用」的、積極的想法上,暗化「沒用」的、消極的想法。不要被消極想法「迷惑」,那樣只會更容易陷入其中,而無法關注真正要做的事。
②參與:是一種能夠「心理在線」的能力,即完全沉浸在正在發生的事當中,對當下的體驗持開放、好奇、積極的態度。
這個能力的關鍵,在於全身心投入。如果只是機械地、心不在焉地做事,是無法真正提高做事技能、達到自信的狀態的。比如你正在閱讀,雖然人坐在那裡,書也在眼前,但你一會兒想到有個信息還沒有回覆,跑去看手機;一會兒又想起張三還欠你幾百塊錢……如此這般,是無法真正參與到閱讀當中去的。
最後,以任務為導向,與無益的想法脫鉤。
人們做事,總是執著於追求「成功」,總是不自覺地「以目標為中心生活」。一旦目標沒有實現,就會很容易陷入「挫敗」之中。同時,目標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實現了一個目標,下一個目標就會緊接著出現,在不停地追逐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註定會承受壓力和痛苦,從而打擊我們的自信心。
不如讓我們換一種思維,不再執著於目標這一結果,而是對過程充滿熱情,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以任務為導向,全心全意參與其中。即便過程中會有無益的想法產生,我們也可以用解離的技巧,使其與我們正在做的事脫鉤,進而專注當下的事。
這樣,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會給予我們很大的鼓舞,我們也會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自信。
第三步: 刻意練習你想具備的技能,重複自信循環。
自信本身,如同其他技能一樣,需要刻意練習,才能逐漸應用自如。而想要擅長某一技能,我們可以遵循「四步自信循環」,來加以練習。
①.技能練習:通過前兩步闡述的方法,選擇你想要練習的技能,通過正念的方法,全身心投入練習。過程中,如果缺乏動力、感覺焦慮、進展緩慢想放棄等,可以使用解離的技巧,使這些無益的想法自由來去。
②.有效應用:想要真正掌握某個技巧,離不開有效地使用這些技巧。比如我們練習銷售的技巧,那麼就需要我們實際地去運用。通過不斷地運用,我們的能力才可以逐漸提升,自信也會隨之增強。
③.結果評估: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成績」進行反思。這時可以通過自問「有效性問題」來衡量。所謂「有效性問題」,是指:你所做的事情對於幫助你創造更豐富、充實、有意義的人生有用嗎?是否有助於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沒有,那就是「無效的」「不可行的」。
④.按需調整:根據上一步的反思評估,有效的技巧則多加練習,無效的就改進或調整,這樣才可以得到提升。如果總是用同樣的方法做事,是不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的。
寫在最後
可以說,自信是很多人都想具備的品質。《論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建立自信,也自有其章法:
首先,要有正確認識: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有了自信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自信是一種能力、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是無論感受如何,都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
其次,要清楚我們缺乏自信的原因:過高的期望值、苛刻的自我評價、過分關注恐懼、缺乏經驗和技能。最後,要使用正確的方法:澄清價值觀、分解目標,用正念和自信循環去不斷練習。
納爾遜·曼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事情完成之前看起來總像是不可能的。究竟是否可能,需要我們著手去試。在此借用作者的一句話,與君共勉:要麼大膽嘗試,要麼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