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理人雜誌
2019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同比增長10.6%,為58990件,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專利侵權案件量也大幅飆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事先保護」特點的專利保險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來源| 經理人傳媒旗下《中國保險家》
文/馬雅婷
近年來,中國專利侵權案件量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收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2504件,審結1976件,比2018年分別上升174.26%和260.07%。2019年,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新收智慧財產權民事一審案件399031件,審結394521件,分別比2018年上升40.79%和44.02%。
智慧財產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與中國知識經濟井噴式的發展以及專利權授權數量的增加、專利權人權利保護意識的增強均存在一定聯繫。切實保護智慧財產權,尋求保險途徑為智慧財產權訴訟提供保障,不僅成為個體經濟的迫切需求,更被中國政府提高到國家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的宏觀高度。
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外乎事先保護和事後保護。事後保護更體現在司法保護,主要是在侵害智慧財產權的行為發生後,通過法律手段對侵害智慧財產權的行為人進行懲罰,為智慧財產權人挽回損失。但事後保護對智慧財產權人而言,較為被動。所以許多國家及智慧財產權人都在探尋智慧財產權事先保護的方法。
作為智慧財產權事先保護的重要方法之一,專利保險有助於防範智慧財產權運營風險,提升智慧財產權使用效益,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中國亦由相關部門牽頭,聯合國內大保險機構,大力推進智慧財產權保險市場化。
專利產權案十大特點諮詢服務商Best Lawyers的研究顯示,2019年的智慧財產權案件總體呈現以下特點:涉及技術領域廣,社會影響大,程序交織案件多,審理周期短,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加大司法保護力度的導向明顯。
一是涉及技術領域越來越廣。當事人訴請保護的智慧財產權類型涵蓋了醫藥、基因、通信、機械、農林業等諸多與國計民生、前沿科技、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領域。
二是案件金額越來越大。一是案件涉及的智慧財產權市場價值較高,權利人一審主張侵權賠償額超過1000萬人民幣的案件有17件,過億元的有3件;二是案件涉及標準必要專利、醫藥專利等前沿科技和國計民生,社會關注度高。
三是程序交織案件越來越多。法庭受理不少競爭性互訴案件,當事人相互提起多個民事或提起相關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涉及不同審級、不同程序的關聯案件多。
四是案件審理周期越來越短。由於民事與行政程序交織、技術事實查明難度大等多方面因素,技術類智慧財產權案件的審理周期一般比較長。2019年審結的二審實體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縮短,技術類智慧財產權維權周期長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五是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涉外案件中,有部分案件屬於當事人之間跨國訴訟的一部分,與國外專利侵權訴訟相互影響。中國法院堅持對中外各類市場主體的智慧財產權依法一視同仁、平等保護。
六是加大司法保護力度的導向明顯。運用誠信訴訟機制,在審結案件中,權利人勝訴案件佔比不斷提高。
七是以權利要求解釋與等同侵權判定為主要爭議的案件較多。權利要求解釋關係到專利權保護範圍的確定與侵權比對的結果。
八是合法來源抗辯、現有技術抗辯、先用權抗辯為最常見的抗辯事由。提出合法來源抗辯的案件佔比最大,爭點多集中在舉證責任的分配、免除賠償責任的範圍等方面。
九是具有商業維權色彩的關聯案件佔有一定比例。此類案件表現為權利人以同一專利在全國各地進行批量商業維權,所涉專利多為未經實質審查的實用新型專利,被訴侵權人多為居於商品流通環節下遊的小型銷售商。
十是涉發明專利、涉高新技術領域的案件多。三種專利類型中,最具技術含量的發明專利的案件數量,在無效宣告和駁回覆審案件中均居於首位,體現了創新主體和相關公眾對專利價值的重視。在技術領域方面,機械領域的案件總數最多,但在無效宣告案件中,電學領域與機械領域的案件數並列最多,其中不乏通信技術、計算機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糾紛。化學領域的無效宣告案件雖總體數量不多,但普遍集中於醫藥、生物技術等重要產業領域。
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已登世界榜首WIPO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同比增長5.2%,達到265800件。中國同比增長10.6%,為58990件,排名降至第二位的美國同比增長2.8%,為57840件。位居第三的日本為52660件(同比增長5.9%),第四位的德國為19353件(同比減少2%),第五位的韓國為19085件(同比增長12.8%)。第六位以後依次為法國、英國、瑞士、瑞典、荷蘭和其他西歐國家。在申請件數方面,第六位的法國為7934件,與前五位的國家差了很多(見圖表1)。
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在1999年僅276件,20年來增加了200倍。
從排名前五位的國家的申請領域來看,中國和韓國在數字通信、美國在計算機技術、日本在電氣機械、德國在運輸領域申請的專利比較多。
從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較多的企業來看,排名第一的是中國華為技術,為4411件;第二位是日本三菱電機,為2661件;第三位是韓國三星電子,為2334件;第四位是美國高通,為2127件;第五位是中國歐珀(OPPO),為1927件,亞洲企業在前五位裡實力耀眼。此外,入圍前十的還有排名第六的中國京東方科技集團(1864件),排名第七的中國平安科技(深圳,1691件)和排名第十的韓國LG電子(1646件),前十位的企業中亞洲企業佔了7家。
專利保險日益重要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的飆升及專利侵權案的上升,都凸顯了專利保險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美國,為了有效保障專利所有人的權益,避免其在被侵權時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保險公司推出了智慧財產權保險,主要是包括智慧財產權聲明保險、智慧財產權侵權辯護費用補償保險、多風險因素智慧財產權保險附加、非授權洩密保險、法律責任管理和早期幹預五大險種。
智慧財產權聲明保險與智慧財產權侵權辯護費用補償保險相對,前者保單持有人為侵權訴訟案的原告,後者為侵權訴訟案的被告。兩者統稱為「智慧財產權法律費用保險」,在對被保險人支付相關法律費用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來自第三者的索賠金額。
「多風險因素智慧財產權保險附加」類似營業中斷險,保險公司為甲方提供營業中斷、商業優勢消失、重新設計、補救和維修的費用與損失。上述不利事件的形式一般為智慧財產權所有者與第三者要求的法律執行。每單索賠最高可達5萬美元或保險金額的10%,如果保費增加,理賠金額可高達100萬美元。該險種的理賠從直接相關的民事訴訟程序的最後判決生效時開始,智慧財產權保險投保人、第三者利益主體(如產業鏈中可能被控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製造商和法人)都可以購買該項保險產品。
「非授權洩密保險」將返還被保險人產生的法律費用或第三者主張的損失賠償,訴訟起因是被保險人在未得到第三者的授權下,有意或無意地洩露其機密。其中,被保險人的僱員、實際管理者的洩密行為也應視為被保險人的侵權行為,代表被保險人的前僱員在保險期間的侵權行為也應追溯並一視同仁,保險人應在索賠發生後及時賠付。該保單附有90天的免責期,期間發生的侵權事故不受保障,保險期限將往後延長90天。
「法律責任管理」包含在「智慧財產權聲明保險」和「智慧財產權侵權辯護費用補償保險」中,投保人也可付費獲得相應的法律諮詢和費用支出建議的服務。
「早期幹預」是保險公司為投保人提供的保險服務之一,投保人可向保險公司的法律管理部門提出申請,而保險公司將向其發送可疑的侵權者名單及投保人定為保險標的的智慧財產權,提醒被保險人保障自己的權利。早期幹預並不等同於保險理賠,但可以引發一起保險索賠事件。被保險人能夠及時發現第三者的侵權行為,儘早減少損失。
在中國,專利保險目前主要分為專利侵權責任險和專利執行保險。其中,專利執行保險屬於「攻擊性」的保險,適用於專利訴訟案件中專利權人為除去其執行專利權所受到的阻礙及可能的損失所投保的險種。這一險種是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面向輕資產企業,對智慧財產權進行價值轉化,幫助其以智慧財產權作為抵押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資金,引導企業對智慧財產權的運用與創造。
專利侵權責任險則是圍繞智慧財產權遭受侵害行為進行保護的保險產品,以責任險為主,也是目前智慧財產權保險的主要類別。
從市場情況看,目前專利保險整體面臨參與主體稀缺、產品相對有限、承保範圍不夠廣以及自身風控難等問題。以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一直在推廣的專利質押融資保險為例,這類產品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礙是保險價值的確定問題,也就是要評估智慧財產權的價值。而智慧財產權價值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這給該種保險產品的深入開發造成困難。
總體而言,中國專利保險在相應的市場需求下,已經孕育出雛形,但顯然還不夠成熟,政策上的鼓勵有望把此類險種推向最好的發展時機。經歷了六十多年發展的中國保險業,2019年保費收入達42645億元,同比增長12.17%,位居全球第二。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處於萌芽階段的專利保險無疑是一片誘人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