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中國美術史
《中國美術史》是我校美術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中國美術史的目的,是讓我們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視覺文化史和美術遺產,了解我們悠久、獨特而又多彩的優秀民族文化。在掌握我們民族審美歷史的基礎上,體會我們民族自古以來所具有的開放胸懷、創造精神和文化自信。本課程團隊充分發揮《中國美術史》所具有的思政教育潛能,從美術史的學習中反思我們的審美文化和視覺經驗,從理論高度不斷推動我們的認識,激發我們美術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動地改造世界,並讓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獨特性和多元格局。
主講教師
劉秋蘭
劉秋蘭,藝術學博士,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偏好理論與史料並重,研究興趣集中在近代美術史與西方藝術理論。近年來主持項目三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新興百美圖與近代新女性形象建構研究》(20YJ760060)、江蘇省高校哲學社科《〈申報∙自由談〉時裝仕女刊頭畫及其對新女性的想像和建構研究》(2017SJB1811)、校級項目《清末民初新興百美圖畫家 群體研究》(YN1645) ;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兩項:《民國時裝人物粉彩瓷繪研究》(17AF004)、《圖像學與中國美術史研究》(12AF006)。主講課程包括:《中國美術史》、《展示設計》、《人文教育》、《女性主義藝術鑑賞》等,曾獲校級講課比賽一等獎(2018)。
案例一
多元文化的中國美術史
一、課程教學目標:
讓美術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對中國美術史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知道中華民族的視覺文化和美術遺產是獨特而多彩的;了解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對象、掌握中國美術史的總體脈絡、熟悉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標:
深刻認識中國美術史在時空上具有複雜性,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是中國美術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樣性和融合性的發展。
三、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及實施
1、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對象
以感性的方式切入,引導學生說出他們心中哪些作品屬於美術,通過問答引出美術史的研究對象,包括:美術作品、與美術作品相關的人物、與作品及人物相關的社會環境、階級關係、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以及美術制度、運行機制以及意識形態等;
2、中國美術史的總體脈絡
結合幻燈片講述中國美術史的分期:史前時期的原始美術,與當時的巫術、政治和日常生活直接相關;歷史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從夏朝到晚唐,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貴族美術;自宋朝到清末的文人美術;晚清到民國的平民視角成為新時代的主題。
為學生設定閱讀目標、內容和方法,通過網絡自主搜索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資料,形成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考美術的時代性與階級性,立足當代的美術創作應表現時代精神。
3、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
以個案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對圖像學方法、風格分析法等美術史研究方法有初步了解。其中外部研究關注作品的社會背景,功能和傳播途徑等社會因素;內部研究關注圖像的風格與樣式。美術是社會需要的產物,有明顯的政治、宗教和經濟屬性。
運用啟發式、講授式和參與式相結合的教學法,力求使中國美術的研究對象、總體脈絡和研究方法這些基礎性知識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理解和探討具體作品。在傳授中國美術史專業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識到中華民主的視覺文化史是獨特而多彩的,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操。
案例二
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一、課程教學目標:
讓學生對新石器時代的美術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在熟悉舊石器時代美術的基礎之上,進一步了解新石器時代美術在社會複雜化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解原始的空間觀念及其表現、掌握仰韶文化彩陶的兩個類型、熟悉原始禮儀建築、禮器與符號。
二、思政育人目標
通過對新時期時代美術作品的學習,以及配合彩陶紋樣的手繪練習,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史前審美觀念的前提下,進一步結合當下視覺文化特徵以及「匠人精神」,培養其對傳統紋樣的興趣及創新精神。
三、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及實施
1、定居農業社會的聚落空間
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新石器時代的建築、墓葬等去了解先民的空間觀念、生死觀念。從新石器時代玉器中可能隱含的原始信仰,引出中國人熟悉的天圓地方、四維八方等觀念;墓葬藝術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關係和結構,是古人生死觀的理解與表達,可以引導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及價值進行思考。
2、陶器藝術
以豐富的彩陶圖像建構起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脈絡,讓學生在了解彩陶基本類型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做深度調研。彩陶多彩的畫面有助於我們認識混沌朦朧的原始思維,從形式的角度可以觀察到人們對於紋樣構成規律的把握,圖案的意義可能大於器物本身。常見的魚紋、鳥紋、蛙紋可能與原始信仰、生殖崇拜有關,當時藝術語言的豐富可以啟發學生從歷史中探尋美術的源頭,增加民族自信心。
人面魚紋彩陶盆
3、原始禮儀建築、禮器與符號
在原始宗教活動中,美術可以營造一種神聖的空間,將形而上的觀念轉化為物質性的實體。玉器被賦予各種儒家的道德觀念,其起源也源自史前時期,透過這些器物可以讓學生了解某些傳統觀念的生成過程。以具體案例如:牛梁河遺址中的女神塑像、黑陶高柄杯、灰陶尊上的象形文字符號等,讓學生對原始禮儀建築、禮器、符號等產生較為感性的認識。
案例三
秦漢時期的墓葬美術
一、課程教學目標:
讓學生對秦漢時期的墓葬美術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通過對帝陵、貴族墓葬、墓室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的學習,了解當時物質文化和視覺文化的面貌與成就,並由此理解帝王、貴族、官僚以及普通民眾超越大限、追求永生的理想和信念。
二、思政育人目標:
通過墓葬美術認識漢代生死觀,引導學生思考「家國情懷」以及「孝文化」在當代的意義。
三、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及實施:
1、帝陵及貴族墓葬的視覺性
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秦始皇帝陵雕塑到霍去病墓雕塑風格的變化,透過視覺藝術的表面深入到時代精神。從秦始皇帝陵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藝術是以強烈的觀念來震撼觀眾,政治的創新和藝術的創新是一回事,都是視覺性的,他打造了新的時間和空間系統。陵墓是微縮的宇宙,藝術的寫實風格也顯示出對仿真的追求,藝術與皇權合二為一。
2、墓室壁畫、畫像石與畫像磚
墓室壁畫是和死亡有關的藝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死觀,主要是魂魄的觀念,從墓葬壁畫中可以發現,它不是想讓死人復活,而是讓魂魄去到最合適的地方。漢代人對靈魂的旅行和它週遊的世界,滿懷著敬畏,飽含著憧憬。
漢代墓葬藝術可以讓學生了解,在漢代,「孝」從一種個人品格發展為一種社會文化,甚至是國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以武梁祠為例,其豐富而系統的圖像讓我們看到了漢代人所理解的宇宙是什麼樣子,對漢代人而言,給逝去的親人營造出無邊無際的良田美宅就是最大的「孝」,「孝文化」的優良傳統在當代仍有其重要價值。
樂舞百戲畫像磚
案例四
佛教石窟藝術
一、課程教學目的:
通過佛教石窟藝術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佛教的興起對美術的影響。
二、思政育人目標:
通過佛教石窟藝術燦爛輝煌的藝術成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文明的情操,並樹立起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藝術創作中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的理想。
三、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及實施
1、佛教基礎知識背景
佛教文化的本源是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東傳到中國各地有兩大傾向,南方重義理,北方重功德。文化的融合影響到了石窟藝術的風格樣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國美術史的過程中應參照西方美術史進行比較,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也要能夠融合多種元素進行創新。
2、石窟藝術的建築形制、雕塑樣式和壁畫內容
在對佛教美術「樣式」問題,如「涼州模式」、「雲岡模式」等進行探討時,將社會政治經濟關係、文化訴求、傳播路線等問題帶入,增加石窟美術史研究的深度,從宏觀上把握北魏到隋唐之際中國石窟美術文化傳播發展的脈絡與規律。
3、中國主要石窟
石窟藝術豐富多彩的視覺形象吸引了南北各個社會階層的信眾,從皇家贊助、地方官員提倡到普通百姓全身心投入,我們可以注意到各個石窟的異同,外來建築、雕塑、繪畫等一系列因素都出現在中國本土,對繁榮漢代流傳下來的視覺藝術,產生了全面影響,它們的融合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鋪墊。
莫高窟156窟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通過學生在課堂分享的石窟藝術調研報告,可以發現他們通過調研不僅熟悉了石窟藝術不同時間、地域所體現出的不同風格和題材;也對石窟藝術所反映的宗教活動及社會風尚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他們分別對龍門石窟、克孜爾石窟、炳靈寺石窟、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等進行了調研。從調研成果來看,學生能夠通過相關文獻、圖像和視頻資料對石窟藝術的主要內容、風格及其與當時政治、經濟生活的關聯作出相應的解讀。
案例五
仕女畫
一、課程教學目的:
中國仕女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戰國帛畫到仕女畫的黃金時代是在唐朝,這個題材承載了許多內容,既有「助人倫、成教化」的功能,也有反映時代審美風尚的功能。
二、思政育人目標:
通過具體作品的解讀透視時代精神對仕女畫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美」所承載的道德指向以及「美」所具有的時代意義。
三、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及實施:
1、仕女畫的源頭
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出從戰國到西漢時期仕女畫的發展。以戰國帛畫《蘷鳳仕女圖》和西漢帛畫《利蒼夫人行止圖》為例,讓學生認識中國畫技法、了解線條的魅力、提升審美能力。通過圖像的具體分析,讓學生學會用圖像學方法將圖像的內容、涵義及其時代文化氛圍結合起來進行解讀。
2、仕女畫的發展
通過對顧愷之《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圖像的來源和功能。《女史箴圖》本意有涉於政治,為配合張華《女史箴》所作插圖;而《洛神賦圖》則是文字與藝術的結合,將曹子建《洛神賦》中的浪漫史在絹素上顯現出來。兩畫顯示了顧愷之仕女畫的功力造詣,其構圖與筆法不僅很好地闡釋了中國思想儒釋道三大體系,也可見東晉人的瀟灑風採。引導學生從繪畫的功能性上升到繪畫的精神性和創造性。
3、仕女畫的成熟
通過對張萱《搗練圖》、周昉《簪花仕女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的賞析,引導學生去了解圖像的象徵意義。唐代是仕女畫的黃金時代,反映了唐朝的氣象宏闊、富麗堂皇。仕女畫中仕女色彩豔麗、體態碩彥,其華麗豐滿之美投映著大唐帝國的燦爛景色。通過賞析這一時期仕女畫可以讓學生領略大唐氣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心中升騰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的豪情。
周昉 簪花仕女圖
美具有超越功利的價值,仕女畫本身的美感以及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就足夠吸引和打動大家,學生中有熱愛手工藝術的,能夠結合唐代仕女畫的裝飾來設計髮簪等手工藝品,也是將古代風尚進行現代轉化的一個成功案例,恰好說明了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本課程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的一個例證。
常州工學院黨委宣傳部
北鬥新媒體工作室
編輯 | 王鯤鵬
統籌 | 王超
審核 | 鄒一琴、曹鳴謙
愛常工,請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