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3月2日上午,2019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公益宣傳活動在北京動物園科普館舉辦。記者在活動中了解到,今年,北京將啟動覆蓋城市建成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初步計劃在全市建設6處生物多樣性示範區,並對貓頭鷹、鴛鴦等北京「明星」物種啟動了種群調查。
3月2日上午,2019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公益宣傳活動在北京動物園科普館舉辦。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供圖
據了解,北京是東亞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每年春天都有大量候鳥由南向北遷徙過境。目前北京進入候鳥遷徙期,已有部分候鳥落腳北京。根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提供的數據,2019年2月1日至26日,全市9個國家級和34個市級監測站共監測到野生鳥類26.5萬隻,其中包括大天鵝、小天鵝、白尾海雕、獵隼、白琵鷺、蒼鷺、赤麻鴨、綠頭鴨、普通秋沙鴨、針尾鴨等珍稀瀕危鳥類。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首都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動植物種類也在增加。以野鴨湖市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為例,截至2018年10月,觀測到的鳥類已達343種,與2015年同期相比新增48種,其中不乏短嘴金絲燕、林柳鶯、東方中杜鵑、花田雞、雲南柳鶯、北椋鳥等北京罕見品種。此外在松山、霧靈山等自然保護區中,豹貓、野豬、狍子、草兔等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監控鏡頭中。
高保護價值棲息地將設「保育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有針對性地保護好野生動植物,2019年北京將啟動覆蓋城市建成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志明告訴記者,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內容包括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重要物種的生存狀況,林地、水系的自然環境保護狀況等。根據調查情況,北京市將建立城區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名錄,並按照保護價值劃分為高、中、低三類保護地。對於高保護價值棲息地,將設立保育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給野生動植物留一片自由生活和成長的樂土。
生物多樣性恢復示範項目也將在今年啟動,在平原、山區和城區三類區域,分別開展生物多樣性恢復試點。今年初步計劃在全市範圍內建設6處生物多樣性示範區,為下一步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修復提供經驗。
對鴛鴦、貓頭鷹等野生動物啟動種群調查
據悉,為了摸清底數,今年起,北京市啟動了鴛鴦和長耳鴞等野生動物的種群調查,分析它們在北京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狀況以及受威脅因子。
鴛鴦是北京市民的老朋友,尤其是最近幾年,在城區越來越常見。在剛剛結束的冬季調查中,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組織志願者對玉淵潭、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農展館後湖、頤和園團城湖等9個北京五環以內重點鴛鴦棲息地進行了調查,共發現鴛鴦547隻,其中農展館後湖、北京動物園和玉淵潭數量較多。隨後的春季調查也將在3月中下旬開始。
長耳鴞即人們熟知的貓頭鷹,天壇公園、大興南海子等地都是長耳鴞在京越冬的主要棲息地。據張志明介紹,長耳鴞屬於猛禽,在食物鏈條處於較高的位置。通常一個地區的猛禽分布越多,生物多樣性也越豐富。由於人類活動和食物數量等原因,現在大部分長耳鴞把家安在了郊外,城市公園分布數量相對較少。參與調查的北京師範大學鄧文洪教授告訴記者,據他統計,入冬以來,北京地區有確切觀測記錄的長耳鴞個體是62隻。綜合各類因素推算,目前北京地區的長耳鴞種群數量在300隻到700隻。
活動現場,市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和野生動植物愛好者設立了宣傳展位,為現場市民發放了宣傳海報等材料,採用多種互動科普形式宣傳保護野生動植物。同時,由於春天已至,市民遊園和候鳥遷徙高峰疊加,市園林綠化局呼籲市民文明觀鳥,自覺遠離誘拍,騷擾動物休憩等不文明行為,通過觀察野生動物的自然行為了解動物,欣賞動物。同時提醒大家不要購買非法來源的野生動物,更不能購買野生動物放生。如發現受傷候鳥可與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聯繫(電話:89496118)。發現亂捕濫獵候鳥等不法行為,可與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聯繫或撥打電話:84236301。
新京報記者 周依 編輯 賈文程
校對 陸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