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2021-01-10 網易

  

   魯迅

  因為魯迅心懷天下,棄醫從文去喚醒沉睡的中國國民,他不得不用各種各樣的寫法進行爭論和批判,儘管這些爭論被人們認為是他對社會的吶喊,爭論的實質不局限於具體事件事實與否,卻是藉此痛指出國民劣根性。"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或許是我們讀懂魯迅最好的體會。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巨人,是文化運動的裡程碑。可是面對如此完美的文學作家,他筆下的作品給人卻是苦澀和悲哀的色調,在作品中讀出成年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究其一生,我們卻不難發現.魯迅有魯迅的悲哀,從作品中也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

  成年人生存的悲哀表現與分析

  成年的悲哀往往需要自己體會與理解,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找到轉變的方法。成年人失去了少年時期的保護色,很多事情不是用童年的方式解決就好,而是我們學會懂得成年人肩上扛的責任需要有人支撐。就像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成年人為了生活與家人,需要在社會中學會應對未知的情況,學會努力生存著。

  

  魯迅故裡

  

  魯迅出生在封建社會的末期,那是處在封建統治階級極端腐敗封建的時代.社會上出現封建制度千瘡百孔現象,普通百姓各種矛盾和弊端顯然暴露在社會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志作用下,他不得不用手中的筆作為匕首,用文字深深刺痛麻木的國人,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喚醒沉睡的國人。可是,面對自己的標新立異,人們的不理解,在社會上各大報刊雜誌指出魯迅對國人的罵。

  

官方的《仲央日報》發表的《錄感》一文說:"魯迅先生對於這樣也看不上限.對於那樣也看不上眼.所以,對於這樣又有感想,對於那樣又有感想"。此時魯迅內心是孤獨的。

  在整個社會中,同為靠文學生存在文人,他們只是為了迎合國人的品味而創作出的作品,這些作品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當時的民眾對迎合社會的文人文章大力支持。可是,魯迅作為社會上吶喊最響亮的的文學家,民眾對他的批判最多,人們把他視為異類,是社會上最為奇特的文人。此時,魯迅內心感到獨孤,他的吶喊無人理解的孤獨與無奈,對國人的冷嘲熱諷的現象感到悲哀與無奈。

  

魯迅筆下的阿Q:"在未莊,阿 Q 很能做,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在大家需要阿 Q的出苦力的時候,阿Q滿心歡喜。"

  為了迎合別人開心,他不得不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別人的認可。筆下的啊Q通過自己賣力幹活取得滿意的心理,為了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己是可靠和能幹,需要自己改變原來的舊面孔,統統把自己的懶和不愛乾淨的習慣放在別人看不見的身後。

  

  阿Q

  魯迅筆下的阿Q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形象,卻是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縮影。很多人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在工作的時候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實面孔隱藏起來。原本是懶的阿Q在未莊幹活的時候卻是把自己裝飾得很好,他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一些,就會在別人面前精心偽裝,不露聲色,通過別人的認可獲得自己內心的滿意。

  

  阿 Q 妄想站在趙太爺行列裡,結果被清理了出來,他又不願站在小D王胡行列,於是演發了捉蝨子事件。阿Q為了讓自己不站在小D王胡行列中,自己巧妙上演一場捉蝨子的事件,這樣可以讓趙太爺對自己刮目相看。

  雖然最後別人認為阿Q純屬於玩樂的形象,僅供人們開心取笑的人物,可是,阿Q他自己也想通過自己額努力站在與趙太爺的隊列中。他此時知道雜工作中有時候需要迎合領導的要求,需要懂得察言觀色,善於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以此來保障自己的工作,並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趙太爺的提拔。

  

  左右逢源的阿Q

  人們所能記起的阿 Q,是在要人幫忙幹活時,或拿他開心取樂供人消遣時。阿Q選擇了自己擅長的一方面與工友交往,或許是自己的努力幹活得到領導的另眼相看,或許是在工作閒暇之時憑藉自身的才藝逗趣工友的開心,可看出阿Q在適當的時間裡表現自己,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自己對這份工作的滿意。

  或許阿Q的左右逢源的形象雜成年人的生活工作中出現過,肩上背負壓力的成年人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養活家人,有時候不得不在工作中善於偽裝自己,在工作中表現很好表現的自己。

  婚姻悲哀:沒有愛情的生活

  魯迅筆下創作出有關婚姻的小說有《離婚》、《奔月》和《理水》等,在小說內容中貫穿著婚姻生活。魯迅認為渴望婚姻或拒絕婚姻,都不能與事實上的婚姻相比,對於寡婦獨居的生活不能算是婚姻。他身處在婚姻的生活中,寫作的小說也有婚姻主題,可見,魯迅很關注成年人的婚姻,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婚姻。

  

  魯迅的《端午節》中方先生的妻子是以金錢維繫婚姻,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談及到金錢,認為金錢是自己婚姻生活最大的保障。在生存的逼迫下,這對小夫妻不得不面對柴米煙油的煩瑣事,每當方先生在工作中受到委屈的時候,他的妻子卻是漠不關心,只是關心丈夫能否每天給自己帶錢回來。

  婚姻中男性充滿了壓力且不被理解,婚姻中女性只關注金錢和生活。可見,小說中以金錢維繫的婚姻卻是很累,特別是方先生,他在婚姻中充當一個賺錢的工具,每天忙碌生活只是為了拿錢回家給妻子和兒子,卻是缺失了妻子日常的關心與愛護。

  

  魯迅

  方先生的婚姻是用金錢維繫的,這樣的婚姻給不了方先生想要的生活,每天只是知道認真、努力工作賺錢,回家之後把錢交給妻子,卻是體會不到來自妻子的關心與愛護。出現這樣的婚姻是人生中的悲哀,在婚姻中沒有愛情的美好,也沒有來自家人的關心與愛護,換來卻是自己身心疲憊的下場。

  

《離婚》曾出現:"公公對她愛打愛罵,而丈夫一家也 '專和她作對',個個都沒有好臉色給她,稍不如意就打一嘴巴。並且用各種難聽的話辱罵愛姑。"

  愛姑嫁給他的丈夫得到了什麼,家人的暴打和冷漠,丈夫的出軌和辱罵,這是一個女人婚姻最難受的地方。每個人女人嫁給自己的丈夫的時候,心裡美好的願望就是嫁給一個忠誠於婚姻一輩子的男人,讓她在婚姻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可是,魯迅筆下的《離婚》中愛姑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她本該在婚姻中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情,讓她在丈夫的家裡過得開心與幸福。可是,事與願違,婚姻帶給她無限的悲痛和傷心,遇到婚姻中更為為痛心的事情。雖然愛姑在名義上是一個有夫之婦,現實生活中卻是過著單身的生活,她的丈夫沒有忠誠於婚姻,也沒有尊重愛姑。

  如此看來,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在婚姻過程中需要彼此忠誠與尊重,才能帶給彼此美好的生活。或許在婚姻過程中,彼此給予相等的地位,尊重彼此,更是在婚姻生活中需要忠誠守護對方,這樣的婚姻生活才是成年想要的生活。

  

  魯迅與原配夫人

  

魯迅在雜文《寡婦主義》中說得很明白:"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上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

  在婚姻中,魯迅面對著母親的包辦婚姻和自己尋找的愛情婚姻矛盾,讓他不得不為婚姻思考。母親早期給自己找了一個包辦婚姻的妻子朱安,可是這個妻子有著傳統的婦女形象,並不是魯迅想要的類型。一個青春少女、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婦女的婚姻生活卻體驗是"較一般人冷淡"、 "相當淡薄",魯迅很少關心朱安妻子,卻是對自己尋找的愛情妻子疼愛有加。

  即使是這樣生活,魯迅心中帶有矛盾的心理,一邊是家人的生活,另一邊卻是自己心愛的妻子,而魯迅卻是處在她們之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家人和妻子思考,想用他的力量維持一家和平相處,現實卻是母親和他兩地分居這樣的生活讓他做選擇,內心無疑是矛盾的。

  雖然說魯迅和許廣平生活在一起,過著兩人世界的生活。婚姻的本質是柴米煙油的生活,一代文豪的魯迅也是避免不了這樣的生活。為了給許廣平更好地生活,魯迅經常是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工作,為了讓自己安心工作,許廣平在平時生活中很少打擾到魯迅。

  

  魯迅與許廣平及孩子周海嬰

  魯迅還下過命令,在吃飯的時候不得打擾正在工作的魯迅。這樣的生活,即使是兩個人住在一起,魯迅也是過著單身的生活,他忙於的寫作很少與自己的妻子交流,缺少給予妻子應用的關心與疼愛。

  自己呼籲社會上的婦女解放,讓婦女出去工作賺錢養家,卻是把自己的妻子圈在家中為自己服務,把妻子圈在家裡幫助自己打理日常事務,卻是很少真正了解妻子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對於魯迅和許廣平來說是孤獨的生活。

  結語

  成年的生活沒有容易的說法,踏入成年人的生活意味著自己肩上的責任會更加沉重。生活中需要面對工作壓力和婚姻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從魯迅的作品和生活中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成年人生活總是小心翼翼地控制著自己的情緒,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總是學會察言觀色,在恰當的時候表現自己。

  魯迅筆下的作品是以成年人的角色生活在小說情節中,他把成年人生活涉及到的問題融入到小說中。他以手中的筆當做一把匕首,無情無盡解剖著成年人的悲哀,把成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哀巧妙通過小說人物塑造出來。

  對成年人面臨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問題,他用城裡人的角度觀看社會底層人物的艱辛與無奈。在婚姻生活中,以小說和自己生活經歷表現出成年人面臨的問題:以金錢維繫的婚姻帶來的無情與冷漠、僅靠夫妻名義的婚姻缺少忠誠與尊重、家人與自己意願違背時帶來的孤獨與矛盾等。當我們從生活中真正領會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讀懂了魯迅筆下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魯迅小說中的悲哀與偉大》

  2、《邊緣人生的悲哀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 阿Q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重讀平凡的世界:年少不懂孫少安,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孫少安年少不懂孫少安,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書中說:孫少安是個好後生。這麼堅韌,樂觀,敢於擔當的孫少安,卻在和潤葉的愛戀面前做了逃兵。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在愛情面前做過逃兵他跟潤葉是青梅竹馬,在他心裡對潤葉是無限的愛。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在時光沉澱中,這些句子早就成為了精神意志的傳遞,讀來讓人充滿力量,又何來影響不良的說法呢?如果品讀魯迅的作品,僅僅看到他筆下人物調戲尼姑、長毛讓婦女們脫褲子、鋼叉傷害了小動物……這倒是閱讀者的悲哀了。時代在變,學生們的教材應該得到更新,以把最符合當代時局的價值觀傳遞給莘莘學子,但曾幾何時,移除經典的理由漸漸變得無比荒謬了?
  • 魯迅回憶童年時最傷感的一句話,可惜很多人都沒有讀懂
    魯迅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裡面記錄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一些生活以及所思所想,這本集子總共有10篇文章,其中回憶童年的文章有一半的篇幅。例如我們中學課本裡都學過的《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不乏童真的樂趣和對以前家人、親友的懷念。
  • 7首歲月詩詞:年少不知詩意,讀懂已是白頭
    恨只恨指縫太寬,時間太瘦,還來不及細細品味,就走過了半生;怨只怨光陰荏苒,流年似水,才讀懂生活真意,就雪染了白頭。今天,為大家分享7首歲月詩詞,初讀不以為意,再讀才懂人生,它們在風月的長河中,愈發閃亮,使人每次品讀都回味無窮,生發無限感慨!我們的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絡,卻可以玩得很開心。
  • 少年時讀不懂《平凡的世界》裡的王滿銀,讀懂時,已不再年少
    初讀《平凡的世界》,那時年少,尚且不知何為經典?  粗讀一遍,只知孫少平的勵志向上,又或孫少安命運曲折,感慨田潤葉愛情的辛酸,心疼田曉霞的結局。  後來發現讀《平凡的世界》的無非兩種人,一種出身農村,書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會讓人對號入座,總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另一種,慕名而來,不願意錯過這份世人讚譽的經典之作。  人人都說這是經典之作,沒有華麗的語言,平凡的文字書寫出每一個平凡的人,刻畫出的每一人物都是那般形象,包括那個令人討厭的王滿銀。
  • 魯迅先生:鋒利的筆下是一顆柔軟的心
    如果說現代文壇中偉大的文學家們是天上一顆顆璀璨的星星,那麼魯迅先生就是那顆「啟明星」。所謂「啟明」,是因為先生本身是徹底清醒的,是引領思潮的。他在雜文和散文中痛斥了各種各樣失去靈魂,埋沒良心的人。紳士階層的「中庸之人」在先生的眼裡是可惡的「叭兒狗」,就連原本應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部分青年也在腐朽思想的浸染下變成「小綿羊」,成為先生筆下「失去了野性的狗」有學者評價魯迅先生說:先生雖棄醫從文,但是他的筆就如同手術刀一樣,刺向時代的痛點,剖析人們的心靈。確實,先生的作品是鋒利的,鋒利的諷刺,鋒利地直刺本質。
  • 《貓和老鼠》中最喪的一集,年少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貓和老鼠》中最喪的一集,年少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哇,童年時期看過的動畫不知其數,能夠被記到現在的肯定是少數,也絕對是精品或者是經典,那《貓和老鼠》肯定是在這個行列的吧!一直以來我們印象中的湯姆和傑瑞都是活力滿滿的,一個忙著追,一個忙著跑,你追我趕的過程中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不是兄弟勝似兄弟。那小編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一集劇情或許就不那麼嗨皮了,很喪,超級喪,劇情是某種社會現實的映射,氣氛也相對黑暗壓抑一些,當年看的時候也只是覺得好玩,如今再想就明白其中真意啦!
  • 魯迅造了一個「猹」,先生筆下的「猹」是什麼動物,現狀如何?
    小學課本中有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叫《少年閏土》,該文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記得最早讀魯迅的《彷徨》還是在初二,當時買了一本印刷極其劣質的盜版書《魯迅選集》,是《彷徨》《吶喊》《故事新編》的合集。那是2006年,我一個月生活費是100元,買這本書花了5元。之後,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翻看這本書。
  • 《彷徨》中魯迅的影子\魯人
    這近一年的時間裡,魯迅做的事基本是看房,看病,借錢,買房,修房。那段時間怕是魯迅生活中最陰鬱的日子。  在那段日子裡,夜深人靜時,不知魯迅會想些什麼,但通過《彷徨》中的作品,我們是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內心的痛楚的。  周氏兄弟失和後,周作人寫了《破腳骨》,以紹興街頭的流氓無賴比喻他的大哥;魯迅則寫了《兄弟》紀念曾經的親情。
  • 以前怎麼看魯迅的文章都看不懂,現在根本不用看,就全懂了
    很多中國人對魯迅其實誤解頗深。  大部分國人對於魯迅的印象還停留在課本上那幾篇言語晦澀、靠老師解讀才能理解其中內涵的文章。  似乎魯迅的文風就天然與艱深晦澀掛鈎,讓絕大多數年輕氣盛的少年青年是讀不下去的。
  • 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中的楊蔭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魯迅筆下,她是推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兇獸樣的羊,羊樣的兇獸」。多少年來,楊蔭榆一直背負罵名。那麼,楊蔭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是否真的如魯迅所說的那樣面目可憎呢?曾兩次出國留學楊蔭榆1884年出生於江蘇無錫,小名申官。
  • 魯迅充滿江湖氣的兩首詩,少年讀時只覺炫酷,中年再讀已溼了眼眶
    魯迅先生的文章以白話為主,而且用詞大膽真實,同行讀了驚嘆,敢這麼寫的也就是他魯迅了,老百姓讀了讚嘆過癮,能寫出這麼真實東西的也就是魯迅了。魯迅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學課本,書中的名言警句也被口口相傳,一時間網上鋪天蓋地都是魯迅的名言警句和表情圖。樹大招風,隨之而火的還有是一種對魯迅的質疑聲,對他的作品和為人。
  • 「閏土」是魯迅筆下的人物,他的原型是誰?後人如今又怎樣了呢?
    說到「潤土」,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筆下的人物,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我們都是從書中認識他的,這個脖頸上戴著項圈的淳樸少年,身上充滿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曾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孩子。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
  • 很多人未讀過的《貓與兔》,是魯迅先生筆下蒙塵的明珠
    一提到魯迅先生的作品,很多人第一個反應,便是《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文章,可是魯迅先生在對待自己的寫作上,從來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篇文章,所傾注的心血,也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讀者的關注點罷了。
  • 貓和老鼠:初看不知劇中意,再看已是劇中人!
    貓和老鼠:初看不知劇中意,再看已是劇中人!「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相信這句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在當今社會中,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事情發生,小的時候吵吵鬧鬧,一些歌曲,一些電視劇或者電影,都是一閃而過,但是當咱們長大後,發現一切都已經變了模樣了,就好比《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吧!
  • 鄧曉芒:孤獨的魯迅
    這種孤獨不僅表現在沒有多少人理解魯迅方面,而且還表現在不論什麼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大談一通魯迅方面。平心而論,魯迅在現代文學的作家中,至今還是最受關注的一位。1981年版的《魯迅全集》16卷在15年內已印行9次,最後一次在中共中央黨校圖書訂貨會上以580元一套(漲價100%)的價格一次就訂出60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