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因為魯迅心懷天下,棄醫從文去喚醒沉睡的中國國民,他不得不用各種各樣的寫法進行爭論和批判,儘管這些爭論被人們認為是他對社會的吶喊,爭論的實質不局限於具體事件事實與否,卻是藉此痛指出國民劣根性。"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或許是我們讀懂魯迅最好的體會。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巨人,是文化運動的裡程碑。可是面對如此完美的文學作家,他筆下的作品給人卻是苦澀和悲哀的色調,在作品中讀出成年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究其一生,我們卻不難發現.魯迅有魯迅的悲哀,從作品中也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
成年人生存的悲哀表現與分析
成年的悲哀往往需要自己體會與理解,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找到轉變的方法。成年人失去了少年時期的保護色,很多事情不是用童年的方式解決就好,而是我們學會懂得成年人肩上扛的責任需要有人支撐。就像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成年人為了生活與家人,需要在社會中學會應對未知的情況,學會努力生存著。
魯迅故裡
魯迅出生在封建社會的末期,那是處在封建統治階級極端腐敗封建的時代.社會上出現封建制度千瘡百孔現象,普通百姓各種矛盾和弊端顯然暴露在社會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志作用下,他不得不用手中的筆作為匕首,用文字深深刺痛麻木的國人,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喚醒沉睡的國人。可是,面對自己的標新立異,人們的不理解,在社會上各大報刊雜誌指出魯迅對國人的罵。
官方的《仲央日報》發表的《錄感》一文說:"魯迅先生對於這樣也看不上限.對於那樣也看不上眼.所以,對於這樣又有感想,對於那樣又有感想"。此時魯迅內心是孤獨的。
在整個社會中,同為靠文學生存在文人,他們只是為了迎合國人的品味而創作出的作品,這些作品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當時的民眾對迎合社會的文人文章大力支持。可是,魯迅作為社會上吶喊最響亮的的文學家,民眾對他的批判最多,人們把他視為異類,是社會上最為奇特的文人。此時,魯迅內心感到獨孤,他的吶喊無人理解的孤獨與無奈,對國人的冷嘲熱諷的現象感到悲哀與無奈。
魯迅筆下的阿Q:"在未莊,阿 Q 很能做,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在大家需要阿 Q的出苦力的時候,阿Q滿心歡喜。"
為了迎合別人開心,他不得不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別人的認可。筆下的啊Q通過自己賣力幹活取得滿意的心理,為了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己是可靠和能幹,需要自己改變原來的舊面孔,統統把自己的懶和不愛乾淨的習慣放在別人看不見的身後。
阿Q
魯迅筆下的阿Q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形象,卻是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縮影。很多人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在工作的時候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實面孔隱藏起來。原本是懶的阿Q在未莊幹活的時候卻是把自己裝飾得很好,他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一些,就會在別人面前精心偽裝,不露聲色,通過別人的認可獲得自己內心的滿意。
阿 Q 妄想站在趙太爺行列裡,結果被清理了出來,他又不願站在小D王胡行列,於是演發了捉蝨子事件。阿Q為了讓自己不站在小D王胡行列中,自己巧妙上演一場捉蝨子的事件,這樣可以讓趙太爺對自己刮目相看。
雖然最後別人認為阿Q純屬於玩樂的形象,僅供人們開心取笑的人物,可是,阿Q他自己也想通過自己額努力站在與趙太爺的隊列中。他此時知道雜工作中有時候需要迎合領導的要求,需要懂得察言觀色,善於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以此來保障自己的工作,並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趙太爺的提拔。
左右逢源的阿Q
人們所能記起的阿 Q,是在要人幫忙幹活時,或拿他開心取樂供人消遣時。阿Q選擇了自己擅長的一方面與工友交往,或許是自己的努力幹活得到領導的另眼相看,或許是在工作閒暇之時憑藉自身的才藝逗趣工友的開心,可看出阿Q在適當的時間裡表現自己,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自己對這份工作的滿意。
或許阿Q的左右逢源的形象雜成年人的生活工作中出現過,肩上背負壓力的成年人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養活家人,有時候不得不在工作中善於偽裝自己,在工作中表現很好表現的自己。
婚姻悲哀:沒有愛情的生活
魯迅筆下創作出有關婚姻的小說有《離婚》、《奔月》和《理水》等,在小說內容中貫穿著婚姻生活。魯迅認為渴望婚姻或拒絕婚姻,都不能與事實上的婚姻相比,對於寡婦獨居的生活不能算是婚姻。他身處在婚姻的生活中,寫作的小說也有婚姻主題,可見,魯迅很關注成年人的婚姻,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婚姻。
魯迅的《端午節》中方先生的妻子是以金錢維繫婚姻,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談及到金錢,認為金錢是自己婚姻生活最大的保障。在生存的逼迫下,這對小夫妻不得不面對柴米煙油的煩瑣事,每當方先生在工作中受到委屈的時候,他的妻子卻是漠不關心,只是關心丈夫能否每天給自己帶錢回來。
婚姻中男性充滿了壓力且不被理解,婚姻中女性只關注金錢和生活。可見,小說中以金錢維繫的婚姻卻是很累,特別是方先生,他在婚姻中充當一個賺錢的工具,每天忙碌生活只是為了拿錢回家給妻子和兒子,卻是缺失了妻子日常的關心與愛護。
魯迅
方先生的婚姻是用金錢維繫的,這樣的婚姻給不了方先生想要的生活,每天只是知道認真、努力工作賺錢,回家之後把錢交給妻子,卻是體會不到來自妻子的關心與愛護。出現這樣的婚姻是人生中的悲哀,在婚姻中沒有愛情的美好,也沒有來自家人的關心與愛護,換來卻是自己身心疲憊的下場。
《離婚》曾出現:"公公對她愛打愛罵,而丈夫一家也 '專和她作對',個個都沒有好臉色給她,稍不如意就打一嘴巴。並且用各種難聽的話辱罵愛姑。"
愛姑嫁給他的丈夫得到了什麼,家人的暴打和冷漠,丈夫的出軌和辱罵,這是一個女人婚姻最難受的地方。每個人女人嫁給自己的丈夫的時候,心裡美好的願望就是嫁給一個忠誠於婚姻一輩子的男人,讓她在婚姻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可是,魯迅筆下的《離婚》中愛姑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她本該在婚姻中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情,讓她在丈夫的家裡過得開心與幸福。可是,事與願違,婚姻帶給她無限的悲痛和傷心,遇到婚姻中更為為痛心的事情。雖然愛姑在名義上是一個有夫之婦,現實生活中卻是過著單身的生活,她的丈夫沒有忠誠於婚姻,也沒有尊重愛姑。
如此看來,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在婚姻過程中需要彼此忠誠與尊重,才能帶給彼此美好的生活。或許在婚姻過程中,彼此給予相等的地位,尊重彼此,更是在婚姻生活中需要忠誠守護對方,這樣的婚姻生活才是成年想要的生活。
魯迅與原配夫人
魯迅在雜文《寡婦主義》中說得很明白:"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上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
在婚姻中,魯迅面對著母親的包辦婚姻和自己尋找的愛情婚姻矛盾,讓他不得不為婚姻思考。母親早期給自己找了一個包辦婚姻的妻子朱安,可是這個妻子有著傳統的婦女形象,並不是魯迅想要的類型。一個青春少女、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婦女的婚姻生活卻體驗是"較一般人冷淡"、 "相當淡薄",魯迅很少關心朱安妻子,卻是對自己尋找的愛情妻子疼愛有加。
即使是這樣生活,魯迅心中帶有矛盾的心理,一邊是家人的生活,另一邊卻是自己心愛的妻子,而魯迅卻是處在她們之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家人和妻子思考,想用他的力量維持一家和平相處,現實卻是母親和他兩地分居這樣的生活讓他做選擇,內心無疑是矛盾的。
雖然說魯迅和許廣平生活在一起,過著兩人世界的生活。婚姻的本質是柴米煙油的生活,一代文豪的魯迅也是避免不了這樣的生活。為了給許廣平更好地生活,魯迅經常是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工作,為了讓自己安心工作,許廣平在平時生活中很少打擾到魯迅。
魯迅與許廣平及孩子周海嬰
魯迅還下過命令,在吃飯的時候不得打擾正在工作的魯迅。這樣的生活,即使是兩個人住在一起,魯迅也是過著單身的生活,他忙於的寫作很少與自己的妻子交流,缺少給予妻子應用的關心與疼愛。
自己呼籲社會上的婦女解放,讓婦女出去工作賺錢養家,卻是把自己的妻子圈在家中為自己服務,把妻子圈在家裡幫助自己打理日常事務,卻是很少真正了解妻子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對於魯迅和許廣平來說是孤獨的生活。
結語
成年的生活沒有容易的說法,踏入成年人的生活意味著自己肩上的責任會更加沉重。生活中需要面對工作壓力和婚姻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從魯迅的作品和生活中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成年人生活總是小心翼翼地控制著自己的情緒,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總是學會察言觀色,在恰當的時候表現自己。
魯迅筆下的作品是以成年人的角色生活在小說情節中,他把成年人生活涉及到的問題融入到小說中。他以手中的筆當做一把匕首,無情無盡解剖著成年人的悲哀,把成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哀巧妙通過小說人物塑造出來。
對成年人面臨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問題,他用城裡人的角度觀看社會底層人物的艱辛與無奈。在婚姻生活中,以小說和自己生活經歷表現出成年人面臨的問題:以金錢維繫的婚姻帶來的無情與冷漠、僅靠夫妻名義的婚姻缺少忠誠與尊重、家人與自己意願違背時帶來的孤獨與矛盾等。當我們從生活中真正領會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讀懂了魯迅筆下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魯迅小說中的悲哀與偉大》
2、《邊緣人生的悲哀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 阿Q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