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裡面記錄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一些生活以及所思所想,這本集子總共有10篇文章,其中回憶童年的文章有一半的篇幅。例如我們中學課本裡都學過的《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不乏童真的樂趣和對以前家人、親友的懷念。但這10篇散文裡,有一篇寫得最為傷感,文章的名字叫《五猖會》。
很多人都認為《五猖會》這篇文章寫的是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但我們如果細細品讀,會發現魯迅在字裡行間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尤其是文章最後一句話「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這一句尤為耐人尋味。作為成年人的魯迅,他真的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要在那個時候叫他背書嗎?肯定不是。那這句話是表達對父親的不滿,對以前接受教育的方式的控訴嗎?也完全看不出這個意思。要讀懂這句話,還要看一看全篇文章的思路。
《五猖會》這篇文章乍看起來零散的很,整片文章的結構顯得很亂,但實際上,這麼亂的結構是跟當時魯迅內心的煩亂緊密相連的。首先整篇文章一會兒用兒童的視角去敘述,一會兒又跳脫出來用成人的觀點去評論,就是一種很不尋常的表達。
在這篇散文的前兩段,魯迅用兒童天真的視角寫了自己小時候對迎神賽會的憧憬與渴望,表現出來的是回憶童年的純真與失落。緊接著三、四段,他突然回到當下成人的視角,寫到讀《陶庵夢憶》時看到以前的賽會場景,以及表達了自己對這些場景的體會與看法,從而引出一句「我到現在終於沒有和賽會發生關係過」。
文章前半段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但細細體會就知道魯迅當時寫這篇文章的心境並不太平。他一提筆是完全沉浸在童年的回憶中的,但寫了兩段之後,內心的煩悶不禁湧起,所以不自覺地從童年的情感中脫離了出來,開始用理性的話語來敘述和點評歷史上的賽會場景。整個前半段都是為下文的五猖會做的鋪墊,他的信筆由來完全是順著自己煩亂心境的自然流露。
《五猖會》的後半部分才開始切入主題,寫自己終於有機會去東關看五猖會了,這是童年罕逢的機會,也是整個家裡男女老少的盛事。寫這一段的時候魯迅依然是用成人的視角寫的,是理性地敘事和議論筆法。但後面寫到自己和家人即將乘船出發的時候,父親突然出現了,命令自己背完《鑑略》才能跟著去看五猖會。
魯迅一寫到父親,可以很明顯地發覺一下子他又陷入了童年的回憶中,整個筆調都瞬間飽含著深情。他又變成了一個孩童的視角來敘述整件事情,用七歲的小孩感官,寫到自己的父親和他同坐在一張桌子前,一句一句地教他讀書的場景,然後寫到父親留下自己背書時的心境,「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並且還寫到母親、保姆和工人在等他背書時的焦急,與他背完書之後所有人的皆大歡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所有人都為他背完書而高興的時候,魯迅寫到:「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鑑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這種失落和傷感真的是魯迅當時去看五猖會的心境嗎?並不見得,這一點從他敘述的語言中可以感覺出來。他之所以這樣寫,表達出來的完全是魯迅在寫這篇文章時候的真實心情,是他在受到打壓和排擠,並對中國革命前途表示擔憂時候的真實寫照。
由此再來看本文的最後一句話,也是突然而來的點睛之筆:「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魯迅並不是不知道為什麼父親會讓他在那個時候背書,他寫這句話的真實意思也並不是要追究這個問題。整句話只是他當時傷感心情的自然流露,裡面沒有對父親的抱怨,也沒有對小時候所受的教育的控訴,反而是有些懷念的情緒在裡面的,懷念父親的嚴格,懷念童年的境遇。魯迅也正是用這種懷念,來排解當時心中的煩悶。其實,這也是當時魯迅寫《朝花夕拾》幾篇文章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