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童年的家庭文化環境,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2021-01-17 熊貓歷史說

魯迅童年的家庭文化環境,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李新宇

寫著魯迅的家庭出身,就想到了周家的文化環境。

這個家庭的文化如何?魯迅受過怎樣的薰陶?這是一般的研究者不屑一顧的,我卻覺得很重要,理由很簡單:無論武功還是手藝,童子功都很重要。那麼,做人,處事,想問題,童子功就不重要嗎?童年形成的習慣,思想上打下的底色,常常影響人的一生。

一、家庭成員的文化構成

要了解周家的家庭文化,需要先看看魯迅童年家裡都有哪些人。所謂家庭文化,首先是人決定的。

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社會都是典型的男權社會。所以,家庭文化一般也是由男性家長主導。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周家的男性家長。

首先是祖父周福清(1838-1904)),魯迅出生時,他在北京做官。這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年輕時喜歡喝酒,多次喝得不省人事。卻因為父親臨終時對他的酗酒表示擔心,便從此不喝酒、不吸菸、不趕時髦抽鴉片,而是專心讀書。因此,他於父親去世後連登科第,1867年中舉,1871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館之後外放四川榮昌知縣,他以母親年老為由拒絕,被改派到江西金谿縣。

然而,他有極強的個性,雖然公正廉明,富有愛心,卻性情倔強,恃才傲物,遇事總有自己的見解,又喜歡臧否人物,所以為上司所忌恨,幾年後即被抓住把柄,失掉了職位。後來又重新謀職,雖然曾得到五品同知銜,實授卻是七品內閣中書。

長孫出世的喜訊傳來,正有一位姓張的官員來訪,於是周福清為自己的孫子取名「阿張」,然後根據諧音取名「阿樟」。因為這一輩是「壽」字輩,學名就叫「樟壽」。在12歲之前,因為祖父在北京,魯迅與祖父接觸極少,而且後來也不喜歡祖父。但是,無論接觸多少,也無論喜歡不喜歡,祖父作為一家之長,對兒孫的影響是巨大的。何況,翰林公是整個家族中讀書的兒孫們共同的偶像。

周建人曾經說過:

魯迅幼年時代的一般「家庭教育」粗分起來,可以分為二大派,方法上:一派是主張放縱,一派主張嚴厲。目的上:一派主張養成拍馬和鑽營的手段,一派主張養成正直、強硬的性格。魯迅的家庭教育系統上是屬於嚴厲的一派的,但到魯迅時代,周家(魯迅家)已經在衰落的過程中。魯迅的祖父和父親性情又本不嚴厲。只是魯迅的祖父以喜歡「罵人」出名,並非拍桌大罵,是喜歡指摘和批評別人。這很為人所忌,因此他常為當時的人所不喜歡,入獄之後,心境更加不快活了。見人常常從昏太后、呆皇帝罵起,以至於其他的人們,一一指摘他們的缺點和短處。魯迅也不贊成他的祖父,實際上他的祖父對家裡的人並不嚴厲。[]

根據周作人的回憶,周福清脾氣不好,尤其喜歡罵人。不過,他罵皇帝,罵太后,罵高官,卻不罵弱者。在這一點上,魯迅倒像他的祖父。祖父看上去很嚴厲,令人望而生畏,但對孫兒並不嚴厲。雖然魯迅終其一生對自己的祖父閉口不談,但無論是他還是周作人和周建人,都沒有被祖父責罰的記錄。在周建人的回憶中,祖父始終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好爺爺。家裡人包括周作人總說祖父脾氣不好、喜歡罵人,周建人曾經一再為祖父辯護。魯迅不喜歡爺爺,周建人也屢屢表示困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福清對兒孫的學業非常關心,而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周建人說:「他有他的一套思想,和當時的人們不很一致。比如對於教育,他主張先讀《鑑略》,他以為首先應有一些歷史基礎的知識(雖然那書並不好懂)。他不贊成一般通行的先讀《百家姓》或《千字文》。他以為只要稍微多認一些字,即可看《西遊記》。接著去讀《詩經》等等。」[]正因為這樣,魯迅的開蒙第一書,不是那個時代流行的《三字經》、《百字姓》或《千字文》,而是《鑑略》。與一般的大家族不同,他允許孩子讀小說,甚至向孩子們推薦小說。他雖然有很強的功名心,夢想大門上能懸一塊「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第」的匾額,但他並不要求孩子們死讀書,而是允許孩子們讀各種與科考無關的書,允許他們描圖、繪畫、做遊戲,不限制養花草、糊風箏等種種愛好。所以,魯迅小時候自己買的,多是花花草草和有插圖的書。

即使在杭州獄中,他還為兒孫們寫了《恆訓》,結合自身的經驗教訓,教兒孫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智慧。儘管周作人說《恆訓》思想陳舊,兒孫沒人記住任何一條,但我們能夠看到的事實是:魯迅認真抄寫過。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看到的《恆訓》,正因為魯迅的抄寫——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就是魯迅抄本的複印件。周福清還寫過許多詩,現在還能看到的是《桐華閣詩鈔》,收詩105首,也是魯迅手抄本,後署「會稽周福清介甫著,長孫周樟壽錄」。

周福清還親自為兒孫們選擇讀物。他從監獄中給魯迅寄回一本《唐宋詩醇》,並在書中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遊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示樟壽諸孫。」他對魯迅期望甚高,關心甚多。即使在監獄裡,也要讓魯迅把所做的八股文和試帖詩寄給他,他則為之認真批改。

魯迅對祖父的感情很複雜,在後來的回憶中則竭力迴避,以致《朝花夕拾》那樣的著作,竟然沒有祖父的影子。然而,有這樣一位祖父,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無論感情多麼複雜,都必然受其深刻影響。

魯迅的父親周鳳儀,生於1861年。魯迅出生時,他是秀才,正在科舉之路上拼搏,卻在後來的幾次鄉試中名落孫山。根據周作人的說法:「他看去似乎很嚴正,實際卻並不厲害,他沒有打過小孩。」可是,因為他平日裡寡言笑,板著臉的時候多,孩子們自然不去親近他。在這一點上,周鳳儀很像他的父親周福清。不過,他對孩子們非常關心,到省城趕考,還忘不了給孩子們買玩具。喝酒高興了,還給孩子們講聊齋故事。他也關心國家大事,比如甲午戰敗,他曾滿面憂色與人談論。那時候他已有四個兒子,他說將來要派一個去西洋,派一個去東洋,研究外國的學問。由此可見,他並不保守。周建人曾經寫道:

因為家庭的情況不好,他的父親的心境也不快。他常飲酒,有時亦發脾氣。如遇生氣時,會把筷子丟掉,或把碗摔碎。但對待小孩卻和善,從不打罵小孩,魯迅沒有受過父親的責罰。只是有時候,小孩子把受人欺侮的話去告訴父親時,他會這樣問:「你先去欺侮他們嗎?」如果說:「沒有。」他會又這樣說:「那麼他們為什麼不來欺侮我呢?」魯迅的父親恐怕他的小孩先去搗亂別人。他認為人如受欺,應該強硬對付,但如果無端去欺侮別人,卻是不應該的。後來魯迅很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這裡透露的是周家幾代人的做人原則:如果先去欺負別人,是不行的;如果無故受欺負,就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作為父親,他對孩子們不能沒有約束。從魯迅的《五猖會》可以看到:要到東關看五猖會了,那是魯迅遇到的一件盛事,因為東關的五猖狂會是盛大的,東關又離魯迅家很遠,出城還要走60多裡水路。一大早起床,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也已泊在門外的河埠頭,傭人們把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到船上。7歲的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快快搬。

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

這所謂「書」,是指我開蒙時候所讀的《鑑略》。因為我再沒有第二本了。我們那裡上學的歲數是多揀單數的,所以這使我記住我其時是七歲。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母親、工人、長媽媽,都救不了他,他只有老老實實地去背書,好在終於背出,才可以上船與家人一起去看廟會。

如果單從這個情節看,父親是嚴厲而有度的。他不能放任孩子去看廟會而耽誤讀書,但並不絕對禁止孩子看廟會。即使這樣的細節,也曾受到周作人和周建人的質疑,他們懷疑父親是否真的這樣嚴厲,不能接受魯迅所透露的對父親的不滿。因為在他的經驗中,父親並不嚴厲。作為證據,就是兄弟三人偷偷買回一本《花經》,被父親發現了,於是大家很害怕,因為那是課外的閒書,一般人家是不許看的。但是,他們的父親卻只是把書拿過去翻了幾頁,然後就還給了他們。這使他們喜出望外,開始大膽買閒書。

考察周家的文化形態,還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它不是單一的文化構成,而是由多種文化複合而成,是一種儒、道、釋和民間文化的混合結構。

從周家一代代男性家長來看,從周福清到周鳳儀,以及伯祖父、叔祖父、伯伯、叔叔們,幾乎都熟讀經書,應是儒家之徒。而在明清之際,凡有意科舉的讀書人都差不多有理學氣。可以設想,如果周家的文化只是受男性家長們的影響,那就很容易形成一種理學氣息很濃的儒家文化氛圍。在那樣的氛圍中,孩子們也許能被培養得具有「不窺園」的自制力,成為典型的正人君子,或者被管死,成為頭腦僵化的迂夫子,卻也可能走向另一面:滿嘴仁義道德而滿肚子什麼就不一定了。

然而,一方面是周家的男性家長本來就不死板,對孩子的要求相對寬鬆,另一方面,周家的文化並不只是由男性家長所承載的文化構成,而是有它的另一面:周家的女性從魯迅的曾祖母、祖母到母親,包括保姆和女傭人,承載的卻是儒、釋、道、巫混合的民間文化。周家的幾代老太太都信佛,但又算不上佛教徒,對佛教的教義未必深知,這就使得這種信仰並不具有排它性,因而很容易與道家文化以及民間的種種禮儀、禁忌、妖精、鬼怪等結合在一起,共存並行而不悖。

而且,周家的女性個個資質甚高,個性很強,沒有一個平庸的。

魯迅出生時,他的曾祖母(1814—1893)67歲,是這個四世同堂之家的老祖母。她活到魯迅13歲那一年,享年80歲。根據周作人的回憶:「曾祖號苓年公,大排行第九,曾祖母在本家裡的通稱是『九太太』;她的母家姓戴,父親是個監生,所以大概也是本城的富翁……曾祖母的相貌很是嚴正,看去有點可怕,……終日筆挺的坐一把紫檀的一字椅上邊,在她房門外的東首,我記得她總是這個姿勢,實在威嚴的很。」由此我們知道魯迅的祖父和父親為什麼外表都那麼威嚴了。

曾祖母晚年很慈祥,孫子們摔倒了,或者在他面前裝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子的樣子,故意跌倒了逗她開心,她就非常關心地說:「啊呀!阿寶,快起來,這地下髒呢。」但是,她卻是一個有個性的人,而且在年輕時表現有點怪。

比如,他對兒子周福清極為嚴厲。結婚不久的一個晚上,小兩口正在燈下聊天,她拿著一把長柄芭蕉扇上樓,告訴他們天已晚了,不看書就不要點燈耗油,說完就把油燈扇滅,下樓去了。早晨天剛亮她就起床,如果兒子和兒媳還不起床,他就會在樓下喊:「天亮了,還不起來!落在討飯船,就是討飯的命,學什麼大戶人家的樣子!」[]明明自己就是大戶人家,卻偏不允許兒孫學大戶人家的懶惰和驕奢。

再比如,她的兒子中進士、點翰林之後,京報送到家中,她按規矩用頭上金簪拆開喜報,懸掛堂上。這時合族聚集,滿院子的人歡天喜地向她祝賀,她卻突然放聲大哭,說「拆家者!拆家者!」意思是這個家要敗了!後來的事實是被她不幸言中,這個家果然敗在這位翰林手裡。按照傳統的說法,她是一個有福的人,不僅因為她的兒子點了翰林,給家族帶來榮耀,還因為「一人有福,託帶滿屋」,在她活著的時候,必然家庭興旺,滿院祥瑞之氣,而在她去世之後,這個家就敗了。她陪同魯迅走過了最初的12年,也是魯迅無憂無慮做闊少爺的12年。

曾祖母下面是祖母,她與魯迅更親近。但這位祖母卻不是親祖母,而是繼祖母。親祖母姓孫,生下周鳳儀不久就去世了,距魯迅出生還有十幾年,自然與魯迅無緣。魯迅生活中的祖母是續弦,姓蔣,生於1842年,魯迅出生時39歲。

名義上,她在周家很有地位,因為她是翰林夫人,但事實上卻是一個被遺棄者。因為丈夫不喜歡她,一再納妾帶在身邊,而把她晾在家裡。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她曾落入太平軍之手,卻沒有殉節,因而遭到嫌棄。後來魯迅在《我之節烈觀》等文章中所發的許多感慨,都帶著對祖母的同情淚。原因之二是她做了一件讓周福清受傷的事。周福清在金溪任知縣時,曾將母親和妻妾都帶在身邊,但不幸蔣夫人鬧出了「聽窗事件」,周福清在房內大罵,卻不知道蔣夫人此時是扶了母親站在窗外。於是鬧得滿城風雨,被上司抓了個「大不孝」的罪名,加上此前發生的對皇上的「大不敬」,使周福清被參革職。所以,周福清把她送回家,從此不再理她。

寂寞,是那個時代那種家庭中女人的共同命運,而蔣氏的遭遇尤甚。兒子不是親生的,再好也似乎隔了一層;生過一個女兒,出嫁不久就去世了。這使她更加依戀和疼愛孫子。儘管孫子有專職的保姆帶著,但她還是喜歡陪在身邊。

她所承載的文化是複雜的。她「篤信神佛」[],每當菩薩生日之類的日子,要點起一對蠟燭,在香爐裡燒上三柱香,跪在方凳上向天跪拜。她平時不誦經,也不上廟,但遇到什麼事情,卻會忍不住說一聲「阿彌陀佛」。她的信仰,是徹底民間化了的。但正因為這樣,她很有文化,滿肚子來源不同的神話與傳說。

在魯迅的記憶裡,有許多祖母為他講的故事:從牛郎織女、月中嫦娥,到「美女蛇」、法海與白娘子……幾十年之後,魯迅在《狗·鼠·貓》中寫道:「那是一個我的幼時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祖母搖著芭蕉扇坐在桌旁,給我猜謎,講古事。忽然,桂樹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聲,一對閃閃的眼睛在暗中隨聲而下,使我吃驚,也將祖母講著的話打斷,另講貓的故事了——『你知道麼?貓是老虎的先生。』她說。『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呢,貓是老虎的師父。老虎本來是什麼也不會的,就投到貓的門下來……」祖母的故事力量很大,許多愛恨就這樣植根於魯迅心中。因為祖母的故事,魯迅對貓從無好感;因為祖母的故事,魯迅同情白娘子而恨法海,多年後在大舅父家看帶插圖的《白蛇傳》,仍然一次次用指甲摳法海的眼,直到最後把它摳爛。

事實證明,蔣夫人是一個能幹的女人。周福清科考行賄案發之後,衙役到周家「捉拿犯官」,鬧得人心惶惶。這時候,蔣夫人讓家人備轎,自己穿戴整齊,在儀門上轎,到縣衙找知縣去了。

似乎過了很長時間,祖母坐著轎回來了。

潘庶祖母、母親、長媽媽、升叔和我都到了祖母的房裡,只聽得祖母說她見了俞知縣了。

「俞知縣怎麼說?」我母親關切地問。

「我對他說,周介孚是讀書人,是知書達禮的,他做的事,他一定自己會來了結的,決不會連累別人。現在家裡只剩下女人和孩子,全不知情。請差役以後不要再來了。」[]

從此之後,差役果然沒到家裡來過。

據周作人的《魯迅的故家》和觀魚的《三臺門的遺聞佚事》記述,蔣夫人還很幽默,善詼諧。大家在一起談笑,她靜靜地坐在一邊,會突然畫龍點睛地插上一句,讓人哄堂大笑。回頭看她,卻泰然地坐著,自己並不笑,還問別人為什麼發笑。在眾多的回憶中,後來的魯迅也是這樣,說話把別人逗得哄堂大笑,自己是不笑的。

而且,她做事的風格也是地道的周家做派:一次周建人從外面回來,族叔周伯文雙手插腰站在白板門的門檻上,周建人輕輕地從他腋下過去,他就掄起菸袋敲到了周建人的頭上,並且說:「見長輩為什麼不叫。」論說,長輩這樣教訓晚輩,是讓人無話可說的,因為作為孩子的周建人的確沒禮貌。但周建人把這事告訴祖母,祖母卻二話不說,拿起菸袋就到神堂前坐了下來,正好周作文從面前走過,她掄起菸袋就在他頭上狠敲了一下,而且說:「看見長輩為什麼不叫!你會教訓阿侄,我也會教訓阿侄!」嚇得周伯文趕緊認錯。

祖母下面是母親魯瑞(1858—1943)。據周建人回憶,魯瑞的爺爺魯世卿小時候很窮,父親早亡,與母親相依為命。但他酷愛讀書,而且寫得一手好字。有一天,他到城隍廟去求夢,夢到菩薩給他一個算盤一支筆。圓夢的人解釋說:這是皇帝叫你去管帳。於是,他就湊上盤纏進京去了,結果真的做了專管皇家木料倉庫的官。後來他在家鄉買了700畝田,在城裡買了房子,並且拿出10畝田酬謝那個圓夢的人。在這個基礎上,魯瑞的父親有了讀書的條件,中了舉人,做過戶部主事。魯瑞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都是秀才。

魯瑞嫁到周家,過門不久周鳳儀就中了秀才,所以魯瑞被周家人認定是「旺夫」的好媳婦。過了不久,她又生下了魯迅,然後是連續生下了周作人、周建人……所以成了周家的功臣。至於她本人情況,據周作人說,「她沒有正式讀過書,卻能識字看書」,早年只看彈詞和小說,後來也看報紙。她讀過很多小說。從魯迅的日記和書信中可以看到,魯迅到上海之後還給她寄過張恨水的小說。

她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傳統女人,更不膽小怕事,性格中有剛強和灑脫的一面。有一點周家人不願多說,那就是魯瑞在公婆面前大概算不上恭順。因為後來她曾對她的兒媳婦們說:「你們每逢生氣時就不吃飯了,這怎麼行呢?這時候正需要多吃飯才好呢,我從前和你們爺爺吵架,便要多吃兩碗,這樣才有氣力說話呀。」[]看來,她是跟公公吵過架的。另一件事是清末天足運動剛剛興起,她就放了腳。這在周家引起議論紛紛,思想保守的堂弟「金魚」說:「某人放了大腳,要去嫁給外國鬼子了。」那時周鳳儀已經去世,她是寡婦,卻不怕這樣的流言,冷冷地說:「可不是嗎?那倒真是很難說……」周作人晚年曾說:「這一件就很足以說明她的戰鬥性。」[]

除了親人之外,還有女傭阿長。她雖不是周家人,卻是魯迅的保姆,朝夕相伴,日夜相守,自然對魯迅影響很大。她教魯迅的一切,既有周家的種種規矩,又有紹興的民間文化。比如,大年初一睜開眼,第一句話要說「恭喜恭喜」,說過之後要吃福橘。她教給魯迅許多規矩:人死掉了,不能說死掉了,而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或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能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萬不可鑽過去……還有她的那些知識:長毛來的時候,要擄小孩子,要擄漂亮姑娘,當魯迅由此斷定她很安全時,她說:「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這些知識其實並非阿長的創造,而是中國民間長期以來的文化積累,就連大學士徐桐也相信。它很荒誕,卻體現著某種文化。

阿長在周家的地位很特殊,雖是傭人,卻什麼事都管,包括魯迅的婚事,她也幹涉,一段可能很美好的婚姻,就是被她攔了下來,造成魯迅和那個女孩子終生的痛。而且,她什麼話都敢說,周家上下也都能夠容忍。周鳳儀生病期間,有一天在朦朧中看到一個女人進了自己房間,走到床前,撩開帳子,往周鳳儀床頭的碗裡倒了點兒什麼。周鳳儀以為是妻子魯瑞,所以沒有在意。但她剛剛出去,魯瑞就進屋來了,去往碗裡倒藕汁。周鳳儀有點奇怪:怎麼剛剛倒過又來倒,妻子卻說未來過。這事讓人很困惑,阿長說:「看來,宜少爺的病是不會好的了!」她認定宜少爺剛才看見的那個女人,是章介千家的小姐,是曾許配給周鳳儀的,卻突然病故而沒有成婚。阿長說他們兩個姻緣未了,現在章小姐來找他,就是要約他走。她的一席話,把魯瑞說得心神不寧。[]

說到這裡,涉及一個內容:周家的文化中不乏「迷信」因素。事實上,不僅是阿長,不僅是女人們,周家的男人也少有無神論者。像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周鳳儀也有種種講究和忌諱。比如,科場案發那一年,他報考時用的名字是「周用吉」。科場案發之後,他想到的是:「『用吉』這名字多不好,把『周』拆散了!奇怪!怎麼會起這樣一個名字?」[]他為此非常愧悔。他的父親周福清也一樣,從杭州監獄中往家寫信,地址中的「覆盆橋」總是寫作「福盆橋」。家裡人都明白,他忌諱這個「覆」字,害怕這個家族覆滅,把「覆」寫作「福」,是為兒孫祈福。[]

生活中的種種細節也是如此,比如,魯迅、周作人、周建人,都是7歲開蒙,絕不會在6歲或8歲。開蒙那天,雖是大白天也要打著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裡的蠟燭一定是「狀元紅」。

這就是周家的文化,魯迅小時候,就在這種文化中成長。

二、複合文化中的神秘色彩

除人物之外,還可以通過一些事件來考察這種複合文化在周家的表現。

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舊曆八月初三,據說是「灶司菩薩」的生日;而他出生時又是「蓑衣胞」,據說這樣的孩子很少,將來可能有出息,但卻難養活。

所謂「蓑衣胞」,就是出生時披著撕破的胞衣,那胞衣就像蓑衣。一般孩子出生時是胞衣先破,嬰兒出來,剪斷臍帶,然後胞衣才從母體脫落。但是,嬰兒出生時有種種特殊情況,比如臍帶纏在嬰兒脖子上,出生時就像被捆綁著,而且很危險。在許多地方,包括我的故鄉青州,都把那樣出生的孩子稱作「帶鎖的」,「鎖」也許是「索」,因為那臍帶更像繩索。在山東河南一帶的習俗中,這樣的孩子在結婚成人時需要增加一個儀式:新人的脖子上預先用紅絲線掛一把鎖,這時由專人在香案前祝禱,然後用剪刀把鎖剪掉,從此就枷鎖解除,可以放心生活了。只是被臍帶纏住脖子,就這樣麻煩,像魯迅那樣把胞衣當蓑衣披在身上,當然問題更嚴重。周家的文化禁忌,使他們閉口不說這種孩子有危險,而是只說有出息,而有些鬼神專與有出息的孩子作對。解除的辦法當然有,那就是讓鬼神找不到他,或者不屑於理他:比如,明明是男孩子,偏給他取個女孩兒名,甚至紮上耳朵眼。此外就是叫「豬」叫「狗」叫「狗剩」。進一步的辦法,就是到寺廟裡記名,也就是讓他在名義上出家。周家為魯迅的安排,就是讓他出家做和尚。

周家的長房長孫,當然不能真出家,但一切都必需做得像真事:找一個寺廟,拜一個師父,把名字寫進和尚名單,這樣就算出家了。所以,魯迅成了小和尚「長庚」,有了一個和尚師父。魯迅逝世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我的第一個師父》,其中寫道:「中國有許多妖魔鬼怪,專喜歡殺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賤,他們才放手,安心。和尚這一種人,從和尚的立場看來,會成佛——但也不一定,——固然高超得很,而從讀書人的立場一看,他們無家無室,不會做官,卻是下賤之流……我生在周氏是長男,『物以希為貴』,父親怕我有出息,因此養不大,不到一歲,便領到長慶寺裡去,拜了一個和尚為師了。拜師是否要贄見禮,或者布施什麼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卻由此得到一個法名叫作『長庚』……還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論理,是應該用各種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卻是橄欖形的各色小綢片所縫就,非喜慶大事不給穿;還有一條稱為「牛繩」的東西,上掛零星小件,如曆本,鏡子,銀篩之類,據說是可以避邪的。」[]

除此之外,大家族禮節與規矩特別多。保姆阿長教的那些禁忌之外,還有許多禮節:過年要敬天地,敬祖宗;過節要敬神靈、敬先人;如何擺供,用什麼供品,一切都馬虎不得;人死了如何入斂,怎樣為死者穿壽衣,怎樣跪拜,怎樣磕頭,也自有章程;尤其是隔三差五的祭祖,一代又一代死去的先人,今天是致公祭,明天是佩公祭,後天又是什麼祭,加上四時八節各種節日,不同的儀式體現著複雜的傳統,呈現著古老的文化。這些文化,今日中國人已經很陌生,甚至許多人對它一無所知,但魯迅和他的兄弟們卻是泡在其中長大的。對此,周作人筆下寫過一些:

堂前平時只當作通路走,其用處乃是在於祭祀的時候。頂重要的當然是除夕與新年,懸掛祖像達十八天之多,其次是先人的忌日,中元及冬夏至,春秋分則在祠堂設祭。堂中原有八仙桌分置兩旁,至時放到中間來,須看好桌板的木紋,有「橫神直祖」的規定,依了人數安置坐位和碗筷酒飯,採用十碗,名十碗頭,有五葷五素至八葷二素不等。儀式是年長者上香,男女以次跪拜,焚化銀錠,男子再拜,先為四跪四拜,次則一跪四拜,俟紙錢焚訖乃奠酒,一揖滅燭,再一揖而禮成。中元冬夏至於祭祖後別祭地主,即是過去住過這屋的鬼魂,由小孩同傭人們行禮,多在廊下舉行……[]

一年中幾次上墳,也都有講究,下面是周作人記述的清明上墳:

清明上墳,規模就大得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所以於男女座船、火食船、廚司船之外,還有一隻吹手船,多的時候一總可以有十隻船以上……

祀后土神祭品,肉一方,刀鹽一盤,腐一盤,大錠一副,燒紙一塊,上香,門宵燭一對,酒一壺,祝文。

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葷兩素,內用特雞。三牲一副,鵝、魚、肉。水果本色,百子小首一盤,墳餅一盤,湯飯杯筷均六副。上香,門宵燭一對,橫溪紙一塊,大庫錠六百足,祝文。[]

今日中國人大多有不少所謂科學知識,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知識。怎麼辦喜事,怎麼辦喪事,怎麼過年,怎麼過節,怎麼上墳,怎麼祭祖,祭器怎麼擺,祭品怎麼用,大多已經不知道。什麼是「三牲」和「小三牲」,什麼是「五事」,也沒有多少人能夠清楚。尤其是城市人,如果用傳統的眼光看,真是連過年也不會。他們的所謂年節,就像過三八節、五一節和那些官方節日一樣,只是放假休息吃東西,卻不知道過節的本意,更不知道節日的儀式。魯迅卻不同,從小就熟知那些禮儀,懂得所有的禁忌,他身上的那些教養和文化,是今日唯物的青年難以理解的。當年增田涉寫魯迅,苦於對他的一些做法無法理解,當下中國人與魯迅之間,文化差異已經不亞於增田涉與魯迅。

魯迅不僅參加那些儀式,而且率領弟弟們舉行自己的儀式。比如,大年夜隨全家舉行完敬天祭祖的儀式之後,魯迅還要祭書神。因為他是讀書人,書是重要的,當然要祭書神。據1900年除夕周作人日記:「下午接神,夜拜像,又向諸尊長辭歲,及畢疲甚。飯後祭書神長恩,豫長兄作文祝之。」[]

用現在的話說,魯迅和他的家庭都頗為迷信。從道理上講,儒家信徒多像孔子一樣,「子不語怪力亂神」。然而,孔子是聰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因而不否認鬼神的存在,只是不去討論罷了。周家的男性家長遵守孔子的教誨,不宣揚鬼神,心中卻有趕不走的鬼神,因而不禁止傭人和女人們信鬼神。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一些怪異現象,人們自然會做出種種「迷信」的解釋。

這種情況從周作人出生時的傳說可以看出。

據傳說,周作人出生時有點怪:一個老和尚長驅直入,一直走到少奶奶房前,然後轉眼不見了。接著,周作人就出生了。晚年的周作人曾經糾正那些傳說,他的說法是: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沒有什麼事先的奇瑞,也沒見惡的朕兆。但是有一種傳說,後來便以訛傳訛,說是一個老和尚轉生的,自然這都是迷信罷了。事實是有一個我的堂房阿叔,和我是共高祖的,那一天出去夜遊,到半夜裡回來,走進內堂的門時,仿佛看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裡,但轉瞬卻是不見了。這可能是他的眼花,所以有此錯覺,可是他卻信為實有,傳揚出去,而我恰於這後半夜出生;因為那時大家都相信有投胎轉世這一回事,也就聽信了他,後來並且以訛傳訛地說成是老和尚了。當時,我對這種浪漫的傳說,頗有點喜歡……[]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話是周作人在經歷了種種「破除迷信」的運動之後寫的,他在表明自己並不迷信,並且試圖用唯物主義來克服那些傳說,所以說阿叔是「眼花」,是「錯覺」。可是,在他們小時候,周家並不這樣認為,周作人自己也不這樣認為,而是「有點喜歡」。因為這至少證明他有來路,不是尋常之輩。所以,1921年1月30日他還夢中得詩:「偃息禪堂中,淋浴禪堂外,動止雖有殊,心閒故無礙。」並把此詩寫成條幅送人。再後來寫《五十自壽詩》,開頭仍是:「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

後來的周作人口口聲聲不迷信,說自己相信神滅論,但即使在晚年寫的回憶錄中,筆下也常常出現怪現象。比如,寫到他生天花,傳染了妹妹端姑,導致可愛的妹妹死亡,就寫下了這樣的話:「我的症狀十分險惡,妹子的卻很順當,大家正很放心,把兩個孩子放在一間房裡睡,有一天兩人都在睡覺,忽然聽見呀地叫了一聲。不知道是誰在叫,據推測這是天花鬼的叫聲,它從我這裡出來,鑽到妹妹那裡去了。大人驚起看時,妹子的痘便都已陷入,我卻顯是好轉了。」[]

無論是老和尚的身影,還是天花鬼的叫聲,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時周家人相信。這反映著周家的文化。

魯迅,還有周作人,這些文學大師就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長大。

這種文化好不好呢?不能簡單回答,但我想到一個問題:對於兒童來說,是給他一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切都清清楚楚的世界好,還是讓他面對一個神秘的世界好?這同樣不能簡單回答,但我想,後者大概更易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一切都有標準答案的世界,會使人徹底失掉思考能力。

相關焦點

  • 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童年創傷有多種形式,包括情感忽視、身體受到虐待、親人突然死亡、目睹家庭暴力、經歷自然災害、在嚴重車禍中倖存以及其他強烈的情感經歷等。 2019年11月,美國疾控中心發布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童年創傷在人的一生中造成了嚴重的健康影響。該報告使用了來自美國25個州超過14.4萬名成年人的調查數據,發現約60%的美國人在童年時期至少經歷過一次童年創傷。
  • 魯迅玩伴閏土,本人晚年生活悽慘,子女後代卻完美逆襲,幸福一生
    此後的魯迅,十分渴望閏土來到家裡的日子,能夠有一個玩伴同他一起玩耍,其實閏土能夠來到魯迅的家裡,是因為他的母親在魯迅家做工,他他的母親就是魯迅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阿長,不,應該說是阿長的一個優點組成,魯迅口中的阿長,就像亮劍中的李雲龍一樣,將幾個人的優點,人生,組合到了李雲龍的身上,他們是一個又一個阿長,阿長,其實是這些人的一個代表,一個統稱。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在所有感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個最無奈的痛點,一開始以為可以改變父母,後來以為至少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久以後才發現,既沒有改變父母也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在與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為何你始終沒有贏!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這一年:魯迅也慘遭「毒手」2016毀童年遊戲盤點
    【本文由作者供17173獨家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年年毀童年,今年特別多。某些廠商毀IP的能力實在太強,各種童年情懷IP就沒有被放過的!於是,又一大波毀童年辣眼睛的遊戲出現了!
  • 雕塑家為魯迅印雕像,意外粘下魯迅22根毛髮,如今成了一級文物
    這無疑是魯迅的一生最真實的寫照,為了國家與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毫無疑問,魯迅的一生必然是轟轟烈烈的,無論是之於中華人民亦或是之於國家民族的命運,魯迅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從當時為魯迅抬棺的十六個社會名人我們就不難看出魯迅之於時代發展的重要性,然而魯迅去世後僅留下22根毛髮,都粘在了石膏遺容上,現在甚至成為了一級文物。
  • 原生家庭的「愛恨情仇」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提起原生家庭,總有人會不屑一顧,甚至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原生家庭,但是我想說的是,包括這起案例在內的幾乎所有的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衝突與矛盾,都與原生家庭的影響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會因為我們長大,或者因為經歷了外界的很多事情而有任何的改變,這種影響會一直伴隨我們一生,直到有可能將來又通過你的影響給到下一代!
  • 魯迅一生當中從沒有罵過蔣介石,魯迅離世後,蔣介石送給他6個字
    民國時期,我國不斷湧現了許許多多文豪、大師,他們以筆作槍,抨擊和挑戰那時候社會上的各種各樣黑暗,而魯迅先生,可以說成他們當中最有象徵性的人物。魯迅先生的許多著作,直到今天仍然有著實際意義,那時候的魯迅先生,也是我國千萬青年人內心的一面旗幟。魯迅先生一直以來全部都是非常勇於表達的,許多那時候的掌權人物,都被他"罵"體無完膚。
  • 百年五四:從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說開去
    在中國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上,魯迅及其所代表的推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人士,對傳統文化的猛烈批判是一段繞不開的歷史。在這場鬥爭中,魯迅與傳統文化多數情況下對立,但也未曾完全放棄對傳統文化再生的求索,展現了批判與吸收的複雜態度。而這段歷史,對今天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 重視性別文化對環境態度的影響
    在全社會推廣生態文明理念,除了要繼續充分發揮環境教育和宣傳的主力作用外,還應努力構建生態友好的社會文化語境,為公眾深入了解、接納和踐行環保價值理念創造有利條件。其中,性別文化對環境態度的影響應被重視。性別與環境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在公共領域中,與男性不同,女性通常很少對一般公共議題感興趣,但對環境議題卻顯示出巨大熱情。
  • 魯迅,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
    McDougall)出版《情書與現代中國的隱私文化: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生活》,不僅從文學的角度分析《兩地書》的體裁、形式、風格和內容,還對比中國和5個英語國家的隱私文化,以比較文化的視角還原了以「民族魂」為核心的魯迅精神及其人道主義者形象。
  • 魯迅與契訶夫:跨越國度的「孿生兄弟」,他們的短篇小說有何相似
    郭沫若在契訶夫逝世40周年時,發表紀念文說:「魯迅的作品與作風和契訶夫的極相類似,簡直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假使契訶夫的作品是人類無聲的悲哀的音樂,魯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說是中國的無聲的悲哀的音樂。」契訶夫與魯迅都是舉世公認的短篇小說大師,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這對「孿生兄弟」,在短篇小說的創作中,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 魯迅回憶童年時最傷感的一句話,可惜很多人都沒有讀懂
    魯迅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裡面記錄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一些生活以及所思所想,這本集子總共有10篇文章,其中回憶童年的文章有一半的篇幅。例如我們中學課本裡都學過的《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不乏童真的樂趣和對以前家人、親友的懷念。
  • 專訪|藤井省三:魯迅和村上春樹都是東亞文化的原點
    這一時期,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開始關注中國的左翼作家,並多次提及魯迅的名字,魯迅作品的翻譯也開始增多。1935年出版發行的巖波文庫版《魯迅選集》,對日本魯迅閱讀史起到重大的影響。而這本《魯迅選集》是由和魯迅有著深入交流的佐藤春夫,及其畢業於東大中文系的弟子同時又是魯迅學生的增田涉共同翻譯而成的。
  • 文化:百年過去,時間留下痕跡,但魯迅文章的影響還留在世人心中
    從小學到高中,每本語文課本裡都會出現魯迅的文章亦或是關於魯迅的文章。大大小小積累起來也對魯迅有了較全面的認識與了解。我們在各種文章或文字裡穿梭過了魯迅不長不短的人生。《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幼時的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從幼小到少年的過度,《藤野先生》是魯迅去日本學醫的經歷。在魯迅先生的作品裡面有他親身的經歷,有文學的嚴謹,有人情的溫暖與殘酷,更有對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如此豐富有價值的文章,怎能沒有再讀的意義?魯迅是偉大的。他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偉大的文學家。毛澤東曾經說過:「魯迅文學的方向就是中國文學的方向。」
  • 魯迅時的中國已過去,雄雞逐漸在東方抬起頭顱,並會一直強盛下去
    縱使四面的環境且苦,且靜,且大,且空虛,但青年本色,當日日自新。」魯迅在1920年時這樣寫道,時日至今已過去百年之久了,時代與時代之間是個循環。「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 朱安:魯迅,你一生為何都不肯憐憫給我一點愛
    人這一生,要走過許多的路,也要遇到許多的人,他們如同指間的煙火,忽明忽暗,雲煙散盡,只餘下一抹灰燼。而總有個他不同,他就想穿越八萬裡的春風,溫柔了四季,驚豔了時光,待驀然回首時,縱然尋遍燈火闌珊處,也再也找不到了。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每個學校都會有心理老師、德育主任,包括分管家庭教育的校長,他們會有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項目,我是這個項目中的培訓導師之一,特別高興跟未來春藤的家長們進行分享,講一講原生家庭怎麼去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什麼是系統?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魯迅住前院,二弟周作人住後院。梁實秋有一天跑到周府請周作人來清華講課,恰逢魯迅也在家。魯迅留著一撮小鬍子,正跟二三好友談天。梁實秋進入前院,魯迅溫和地說,你是找我弟弟的吧,請裡院坐。兩人都沒想到,十年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對水火不容的論敵。1927年,梁實秋學成歸國,加入新月社。新月社是徐志摩最早於1923年在北京創立的,出資人便是其父徐申如。
  • 魯迅的後代哪去了?一位在大陸成高官,兩位在臺灣和香港家喻戶曉
    其實作為"民主戰士"的魯迅,在生活中也和我們一樣,有著最普通的情感。魯迅其實有過兩段婚姻,我們熟知的許廣平其實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朱安,她是一個可憐女人,也是舊社會包辦婚姻下的犧牲品。我們可以說,魯迅一生對世上所有人都充滿了熱烈情感,可是他對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朱安,卻好像總是冷冰冰的。
  • 魯迅外婆家孫端鎮有條"醉美童年路"
    孫端鎮安橋頭村是魯迅的外婆家,至今還保留著魯迅外婆家的朝北臺門,皇甫莊村是魯迅的舅舅家,魯迅兒時曾避難於皇甫莊並在此看過社戲。魯迅外婆家留下了魯迅先生的童年足跡。  孫端鎮水多田多,水鄉風貌秀美,又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如何串珠成鏈,讓孫端的風情文化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