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已知野生動物265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40多種
-山上碰到野生動物不要捕殺,不要驚擾,也不要盲目救助
杉際內原始次生林,人跡罕至,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黃文水攝
護林員打開路邊的蜂箱。
林中的石頭布滿青苔。
網友「牧羊人2500」在島內山上拍到松鼠。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 (記者黃文水 匡惟)近日,同安區檢察院依法對5名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嫌疑人提起公訴(本報5月3日報導),引起廣泛關注,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這篇報導也引發市民們的好奇:在我們身邊的大山裡,野生動物都有誰,它們過得好嗎?
連日來,本報記者走進廈門的大小山林中,採訪山民和動植物保護人士等,為您揭開廈門野生動物家族的神秘面紗。
【探訪】
走進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杉際內
同安汀溪鎮杉際內,地處廈門北部山區,有1.3萬畝原始次生林,這裡遠離喧囂、人跡罕至,是野生動植物們的家園。近日,記者在護林員廖榮坤的陪同下,前往探訪。「林區太大了,有些地方我也沒走透。」廖榮坤說。
進入林區後,頓感神清氣爽。往林子裡走,能明顯感覺到氣溫在持續下降,「一般氣溫要比山下低個10多度。」廖榮坤說。
我們走的是一條進入林區的大道,往裡走耳邊聲音豐富起來,林海裡鳥聲蟲鳴此起彼伏,側耳傾聽,自然的韻律十分美妙。這裡林鳥眾多,常有鳥友們扛著長槍短炮來觀鳥拍鳥。據廈門觀鳥會統計,杉際內觀測到的鳥類有52種,包含黃頰山雀、冕柳鶯、黃雀、紅嘴相思鳥、松鴉等特色鳥種,在杉際內周邊還首次觀測到一種名為「阿穆爾隼」的冬候鳥。
漫步在樹葉鋪地的路上,兩側山林,可見白霧在林間低徊繚繞,一棵棵古樹茁壯挺拔,盤根錯節的野藤開著無名小花,交織成了一張巨大的綠網,很多石頭上爬滿了青苔,變成了綠石。「這幾年巡山時,偶爾可以看到野山羊和野雞,不過,它們行動很快,見到人,一下子就鑽進林子不見了。」榮坤說,這裡植被豐富,為動物們提供了天然的保護。有廈大學生做過統計,杉際內叫得上名字的樹木和藤類植物有80多種。
「夜裡太安靜了,野生動物們紛紛出來活動,山裡估計就我的小屋有亮光。」廖榮坤笑著說,現在膽子最大的要數野豬了,都成群結隊活動,他時常能遇到三四十斤重的小野豬亂跑亂跳,還有豪豬,此外他還見過蘇門羚的蹤跡。其實他看到的是蘇門羚的糞便,「都是顆粒狀,比羊糞大了許多」。
山高林密、層巒疊嶂、連綿不絕的山林,構成了自己的小世界,這裡經常下雨,但都很短暫。廖榮坤說,正是這片連綿的原始次生林,滋養著動植物們在這裡繁衍生息。
【調查】
島外
野豬
級別:三有保護動物(有益的、有重要經濟、有科學研究價值)
山中無老虎,野豬稱大王
葉清福是同安區農林局林政資源站副站長,長年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他說,由於大型貓科動物近乎絕跡,失去天敵的同安野豬處於「瘋長」狀態,近年來快速增長。野豬們不僅稱霸山林,還頻頻到山區周邊村莊、農田「掃蕩」,靠山區域頻現「豬影」,山區農戶談豬色變。
2003年,同安林業部門曾隨機抽取14個村野生動物調查情況,當時推算,整個同安山區約有520頭野豬。13年之後的今天,據估算,野豬種群數量在1000頭以上。「連平原村莊的小山頭也能見到野豬蹤跡。」葉清福說,山區周邊村民經常能見到野豬出沒。
野豬軍團的急劇擴張,讓不少山區的農作物遭殃。2014年,省林業廳、公安廳、財政廳、農業廳專門下發關於「加強野豬危害農林業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說,野豬危害農作物面積超過耕地1%以上的鄉鎮,應依法組建或聘請專業性、季節性護農狩獵隊,有計劃對野豬實施獵捕,控制其種群過度增長。
「野豬雖然可以獵捕,但必須是專業人士,並具備獵捕證和持槍證。」葉清福說,同安就組織過狩獵隊,打過好幾頭野豬,普通市民則無權獵捕野豬,更不能使用高壓電線、大鐵鋏等工具。
蘇門羚
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高山「神獸」,棲居廈門好多年
資料是這樣介紹蘇門羚的:蘇門羚(又名鬣羚),一般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下的森林茂密多巖石山區,每當林區雲霧繚繞時,蘇門羚能在其他動物和人認為無路可行的懸崖上攀爬、跳躍,就像傳說中騰雲駕霧的「神獸」。
這種高山「神獸」居然出現在低海拔的廈門。在汀溪杉際內、蓮花國家森林公園等地,都有發現蘇門羚活動的蹤跡。《同安縣林業志》記載:1982年,汀溪鎮村民捕殺一隻蘇門羚,送省有關部門鑑定。葉清福說,前幾年,同安鳳南農場周邊有一次山林火災,參與滅火的村民就看到過蘇門羚。
棘胸蛙
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曾經隨處可見,如今難得一見
棘胸蛙又名石雞、石蛤等,是中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常棲息在南方丘陵山區,一度被人稱為「百蛙之王」。
據同安林業部門調查,棘胸蛙主要分布在同安、翔安區的各山區鎮,棲息在有灌木叢、針葉林、闊葉林的溪流附近。葉清福說,由於過度捕捉,棘胸蛙的數量有所減少,另外農業施肥不當及人類生活廢棄物,也會影響棘胸蛙的棲息地環境。
穿山甲
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50畝林地中,有它就沒白蟻
穿山甲,顧名思義,能「穿山」之「甲」,其善打洞,披鱗甲。據科學家觀察,在250畝林地中,只要有一隻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葉清福介紹,穿山甲在同安新民鎮、蓮花國家森林公園、金光湖、汀溪鎮、五顯鎮等低山、丘陵均有分布。十多年前,在林業部門開展的同安、翔安野生動物資源常規調查中,穿山甲數量呈減少趨勢,林業部門建議,加大執法力度,整頓市場,嚴厲打擊非法捕殺穿山甲行為。
小鸊鷉
(pì tī)
級別:「三有」保護動物
長得萌萌的,喜歡水上漂
個頭像鴿子,腳掌像鴨子,嘴巴像錐子。沒有尾巴,長得萌萌的。這種動物叫「小鸊鷉(pì tī)」。它潛水時,僅在水面上露出嘴尖和眼睛,很像鱉的形狀,又得名「王八鴨子」。它還喜歡漂浮在水面上,像一個葫蘆,也稱「水葫蘆」。
2000年,林業部門開展同安、翔安野生動物資源常規調查,就有記錄到小鸊鷉活動的蹤跡。葉清福說,在溪東水庫,他就見到過正在覓食的小鸊鷉。
蟒蛇
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老愛拋頭露面,見報率極高
近幾年來的廈門,蟒蛇頻頻見諸報端,堪稱見報率最高的野生保護動物。您可能沒想到,儘管常見,蟒蛇卻是廈門野生保護動物中級別最高的,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去年,同安明溪村一農戶建房子,挖到一個蟒蛇巢穴,母蟒蛇重約100斤,其身上的鱗片狀花紋有成人拇指大。一大窩蛇蛋,每個都有鵝蛋大小。蟒蛇不僅個頭大,近年來,它們總是頻頻出沒。葉清福介紹,不僅在靠山養殖場周邊,同安城區周邊也出現過蟒蛇。蟒蛇一多,有時連放生的地方都不好找,放生地點不夠偏僻,可能沒多久它又下山了。
同安區農林局的歷史紀錄顯示:2014年,單單同安就放生蟒蛇83條,佔蛇類放生量的八成,而5年前,放生的蛇類多為眼鏡蛇等毒蛇。
蟒蛇的快速增長,除了生態環境轉好之外,還與同安群眾敬畏蟒蛇有關,民間流傳有捕殺蟒蛇招致厄運的說法。女捕蛇者梁玉梅說,如今是「有蟒必報」,群眾遇到蟒蛇第一反應是報警求助,蟒蛇其實很有靈性,一般不攻擊人,肚子餓的時候,喜歡到養殖場、農田裡覓食,雞鴨、老鼠是蟒蛇的最愛。
島內
蟒蛇常出沒,松鼠林中耍
和島外的連綿群山相比,島內的山要小得多,海拔也低得多。加上人口稠密,野生動物的數量沒島外那麼多。
最常見到的是蛇。林業人員李先生多次參與島內的「捕蛇」行動,常見的有蟒蛇、水律蛇、眼鏡蛇、竹葉青、銀環蛇、王錦蛇等。「廈門綠化較好,溫度適宜,市民保護動物意識較強,因此蛇的出現率較高」。
東坪山居民李先生說,東坪山上的蟒蛇「不只是幾條」,甚至還有一條近百斤重的白化網紋蟒蛇。李先生的鄰居也跟蟒蛇親密接觸過,有一回開車在山路行駛,遭遇蟒蛇攔路,蟒蛇橫躺公路上佔了兩個車道,嚇壞了不少人。
東坪山曾有野豬傳聞,有人發現野豬腳印和被拱過的地瓜。儘管朋友們對此深信不疑,但李先生認為不太可能,他說,東坪山並不具備野豬的生存條件。經調查證實,有人看到所謂的野豬印跡,被證實是逃逸的家養巴馬香豬,此前山中有人飼養了巴馬香豬,後來有幾隻逃了。
李先生說,東坪山上倒是一直有豪豬和松鼠,過去有,現在也常見到。他說,豪豬其實在閩南一帶的山中比較常見,遇到危險會縮成一團,對人並沒有攻擊性。而松鼠則比較常見,不太怕人,狐尾山、仙嶽山等也能見到松鼠。
【連結】
記者拿到調查報告「孤本」
近年來,我市開展野生動物的專項調查並不多見,記者在採訪中拿到了一份難得的調查報告,堪稱孤本。報告顯示,1998年起,林業部門對同安、翔安兩地的兩棲、爬行動物進行專項調查,了解兩地兩棲、爬行動物的數量、種類、分布區域及影響其存在的因素。調查持續了一年多,調查長度達到106.86公裡。
報告顯示,同安、翔安調查共發現12種兩棲、爬行動物,記錄蛙類99隻,蛇類6條。其中澤蛙48隻、黑眶蟾蜍11隻、黑斑蛙12隻、沼蛙20隻、虎紋蛙2隻、戴雲湍蛙6隻。蛙類廣泛分布在各鎮。同時,還發現了銀環蛇、王錦蛇、眼鏡蛇、滑鼠蛇、紫灰錦蛇、竹葉青各一條。
值得一提的是,林業部門根據資料記載及目擊訪問,發現了同安、翔安境內的不少毒蛇,包括眼鏡王蛇、烙鐵頭、金環蛇、繁花林蛇等,這些蛇類在沿海地區很少見,主要分布在各山區鎮。
就全市範圍來看,廈門已知的野生動物有265種,包括穿山甲、蘇門羚、雲豹這樣的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動物40多種。
【溫馨提示】
進入山區林區,儘量走大道
林業部門提醒市民,前往山區或者林區活動,儘量走大道,不要往密林深處或草木繁盛的地方活動,以免遭遇毒蛇。
市市政園林局林政資源管理處相關人士提醒,市民們要提高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實現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相處。此外還要樹立守法意識,不能違法飼養、獵殺或烹食。更重要的是,遇見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市民要及時撥打林業110熱線5038263,不能私自放生或是盲目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