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王艾冰
「咱們醫院需要醫療隊去藁城採集核酸,你可以去嗎?」2021年1月4日晚23點15分,1997年出生的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護理部護師李妞接到了醫院的電話。李妞沒有任何猶豫,她說,「可以。」凌晨3點半到醫院集合,4點50分出發藁城。這一晚,李妞沒有閉眼。李妞和醫院30位醫護支援的地方,是藁城區增村鎮小果莊村及其周邊2個村。
「零下十幾度的的凌晨,醫護人員都沒有合眼」
跟李妞一樣,那一晚醫院所有要支援藁城的醫護人員都沒有合眼。他們其中最年輕的隊員只有22歲,最年長的已經將近50歲,他們在零下十幾度的的凌晨,開始了核酸檢測工作。
「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都沒有任何猶豫。」李妞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那一天,我到了小果莊村,路上除了志願者沒有任何一位村民,我沒有任何害怕,雖然一晚上都沒睡,但一點也不困,就想趕快開展工作。」
出發前,她沒有告訴媽媽,可3天後的晚上,媽媽還是知道了,她問李妞,「你在幹嘛?為什麼不接電話?」對於媽媽反常的追問,李妞不知道如何回答,緊接著媽媽發來了一段語音,「沒事,如果你在執行任務,一定要注意防護。」李妞說,「其實這個時候媽媽已經知道了。」
「我們都是頭一天夜裡才能收到第二天的任務,一般都是早上7點左右出發,這一天基本上就是在工作或者待命的狀態,任務緊的話,可能都沒有吃飯和休息的時間。」李妞說,而她的工作是保障30位隊員的物資供應。
1月6日,他們一早接到的任務是在內族村採集核酸,「當天我們下午5點結束工作後,準備回酒店待命,結果馬上又接到通知,讓我們去一個小區進行核酸採集工作,那一天,一直到晚上12點多才結束。」李妞回憶,那天我感覺,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是我20多年來,感受到的最冷的一天。這一次,也真正體會到了疫情就是命令
「每到一個村,聽到最多的是:辛苦了,謝謝你」
而讓李妞印象最深刻的是, 「我們每到一個村,聽到的最多的就是『你們辛苦了,謝謝你』,這些話比什麼都管用,我們做著應該做的事情,還有人在不停地感謝我們。」
張竣楓是河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中心的一名護士,1月5日晚上23點06分,群裡發出消息,自願報名參與全民採集核酸工作,「我當時馬上就報名了,1個小時之後,我接到電話,隨時待命準備出發。」張竣楓回憶,因為當天市裡已經陸陸續續有小區在做核酸了,為了防止小區封住,我就立馬去醫院待命,沒有做任何準備。
健康時報記者聯繫到張竣楓時是1月10日晚上12點,石家莊市區第一輪全員核酸工作已經完成,他們剛剛開完第二輪核酸檢測工作部署會。1月10日,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河北省副省長徐建培表示,經過3天爭分奪秒緊張工作,石家莊、邢臺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全面完成,發現的陽性人員均已安全轉運診治。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爭取用兩天時間完成。
張竣楓說,「1月8日收尾工作當天,因為我們去的是一些老社區,有很多臥床的老人和沿街的商戶需要我們去上門採集,老小區也沒有電梯,需要我們自己爬樓梯,非常笨重和難受。我們通常會提前兩分鐘給他們打電話,讓他們準備好,一般情況下,我們為了減少病毒的傳染,只在門口給他們採集,每次我們敲開門,看到居民都很感激的等在門口,就覺得我們做的一切都值了。」
請市民張開嘴,為他們採集核酸,然後轉身將試劑瓶放回盒子裡,這樣的動作他們每天都要重複上千次,「我們每個人基本上每天都可以採集1500個人左右,就意味者要至少重複上面這個動作1500次,結束後,身體經常是僵硬的,有一天晚上回到酒店,我足足站了半個小時,一動不動。」張竣楓說,「因為天氣寒冷,再加上要經常用酒精消毒,雖然戴著手套,但是回去後手都是腫的。」
張竣楓說,因為天氣冷,護目鏡會經常起霧,並且為了減少防護服的更換,我們會減少上廁所、吃飯和喝水,這樣其實會很悶的慌。 「有一天晚上7點,我們上門為一家人做核酸,他們非得給我們下一碗麵條,讓我們吃了再走。因為我們穿著防護服,肯定是不能進去吃飯的,但是這個行為讓我們非常暖心。」張竣楓說,除了這些,還有市民不停地給我們送吃的,催我們喝水,給我們送暖寶寶,市民也非常配合,都自覺間隔1米左右排隊。
「前幾天都是早上6點就進地下車庫進行核酸,晚上都是12點多回來,根本沒有見過太陽。1月8日中午進行第一輪收尾工作的時候,因為要入戶採集,我從小區走出來的時候,小區有一個長長的走廊,我走在上面,陽光忽然就出來了,灑在我的臉上,我覺得那一刻太美好了。」張竣楓說道,就像我的防護服上一直寫的那樣,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李妞也依然堅信,「願一切安好,一切都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