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2020-04-28 古生物探索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距今6600萬年前,一場毀天滅地的大災難結束了恐龍的時代,造成了非鳥恐龍的滅絕。鳥類作為恐龍的後代,為什麼能夠在大滅絕中倖存下來?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從它們的牙縫中找到了答案。



鳥類是恐龍的後裔,它們今天隨處可見。其實在白堊紀時期,地球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鳥類,它們與恐龍一起面對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但是卻堅強的挺過了大災難,然後在新生代中快速演化,成為今天地球上最重要的脊椎動物類群。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今年地球上異彩紛呈的鳥類,圖片來自網絡

恐龍家族中有一個類群與鳥類非常接近,那就是恐爪龍下目(Deinonychosauria)。恐爪龍下目包括了馳龍科和傷齒龍科,它們體型普遍較小,而且身上長滿了羽毛,就好像大號的「走地雞」!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恐爪龍是恐爪龍下目的代表,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奔跑的恐爪龍下目恐龍,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志恆團隊選擇了對比恐爪龍下目與古鳥類的牙齒,希望從中找出鳥類能夠躲過大滅絕的原因。相關研究於4月21日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之上。

通過同步輻射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顯微鏡,研究人員對比了屬於恐龍的傷齒龍、近鳥龍、小盜龍,屬於鳥類的會鳥、熱河鳥等的牙齒。顯微結構表明生活在中生代的恐龍和古鳥類的牙齒表面結構出現了差異,這個差異便是多孔罩牙本質這一結構的有無。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白堊紀古鳥類與小型非鳥獸腳類恐龍的牙齒內部微結構演化(a-傷齒龍, b-近鳥龍, c,d-小盜龍, e-反鳥未定種, f-今鳥類, g-長翼鳥, h-會鳥)。

多孔罩牙本質(porousmantle dentin)是介於牙釉質和牙本質之間的結構,在肉食性恐龍的牙齒中普遍存在,作用則是在肉食性恐龍撕咬獵物的時候起到特殊的避震保護,避免牙齒在撕咬受力時發生斷裂。簡單地說,多孔罩牙本質是恐龍捕食行為的證明。

在研究中,古生物學家發現中生代鳥類的牙齒中並沒有多孔罩牙本質,也就是說古鳥類在食性上已經與恐爪龍下目發生了明顯的差異,它們選擇以種子、果實以及昆蟲為主要食物,成為植食性或者雜食性動物。如此的演化趨勢或許是為了避免與小型食肉恐龍的直接競爭,佔據不同的生態位,而這恰恰救了它們!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撕咬獵物的恐爪龍,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植食性古鳥類 (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鄭秋暘繪圖

前不久,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發現於比利時的白堊紀鳥類——馬斯特裡赫阿斯忒裡亞鳥(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這種生活在恐龍時代最後時期的鳥類不僅體型小,而且嘴巴之中沒有牙齒,它們生活在海濱地帶,能夠找到各種各樣的食物食用,屬於雜食性動物。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阿斯忒裡亞鳥復原圖,可見其生存環境,圖片來自網絡

當滅絕事件發生之後,一系列災難導致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全面崩潰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恢復,而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受到了影響最大,最終紛紛滅絕。食性上轉向植食性和雜食性的鳥類恰恰獲得了很高的適應性,在滅絕事件中依然能夠找到足夠的食物艱難生存,待到新世紀曙光的到來!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小行星撞擊被認為是造成白堊紀末期大滅絕的主要原因,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註:非鳥恐龍在災難面前紛紛滅絕,圖片來自網絡

鳥類在中生代完成的食性轉變成為它們躲過大滅絕的關鍵,除了食性的差異還有其他的原因。無論如何,鳥類都保存了恐龍的血脈,並且在新生代佔領了天空!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4月21日,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團隊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災變,倖存至今的關鍵。
  • 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牙齒退化
    原標題: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 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科技日報2020年05月14日訊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鳥吃東西時,都是整個兒吞咽下去的。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 好奇·科普|大滅絕中的倖存者,這些動物怎樣躲過滅頂之災的?
    去哪學今天開始為孩子們帶來《好奇號》系列圖書分享,今天為孩子帶來的是第二期小故事:大滅絕中的倖存者,這些動物怎樣躲過滅頂之災的?歡迎您訂閱去哪學科學系列故事。6600萬年前,正值白堊紀晚期,許多物種在一次全球性災難中消失了。這次災難始於一次毀滅性的小行星撞擊,地點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印度境內頻繁發生的、劇烈的火山噴發也是導致大滅絕的原因之一。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在白堊紀晚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的動物物種滅絕了,其中就包括恐龍。但是,仍有20%的動物存活了下來。它們是誰?
  • 中國科學家發現宋徽宗名畫記錄鳥類雜交
    [摘要]《芙蓉錦雞圖》說明早在距今大約900年前,中國古代畫家就已經在忠實地記錄鳥類雜交了,我們建議生物學家和收藏家可以開展合作,共同發掘中國古代花鳥畫中蘊含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在鳥類中,雜交是比較常見的。然而,在傳統分類學產生之前,人們是否已經記錄了相關現象?中國科學家從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的御題畫《芙蓉錦雞圖》中,找到了距今約900年前鳥類雜交的最早記錄,證實了該畫中的錦雞是一個雜交個體,該項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鳥類學期刊《䴉》上。
  • 中國科學家稱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稱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   中國科學家稱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現生鳥類之所以能在天空自由飛翔,主要是因為擁有發達的胸骨及其附著的飛翔肌。但中國科學家8日報告說,對已知最早的有羽毛的恐龍近鳥龍和最早的鳥類之一會鳥的研究表明,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飛行能力十分有限。   近鳥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東北地區,它長有羽毛,生存於距今約1.6億年前,外表與已知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非常相似。會鳥化石也發現於中國東北,是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的一種十分原始的鳥類。
  • 鳥類滅絕疑雲再加劇,居然是因為發現了這個東西
    但是在那場導致絕大部分恐龍滅絕的大災難之後,只有一群鳥類存活了下來,而且它們是現生鳥類的祖先。那麼問題是,為什麼只有一個家族在大滅絕中倖存下來?最近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鳥類化石,它們是現生鳥類的近親。這具7500萬年前的化石是名為enantiornithines(反鳥)的鳥類,其體型大小與紅頭美洲鷲相當,這是在北美發現的最完整的鳥類化石。
  • 鱷魚憑什麼躲過了幾次生物大滅絕?這一身體構造十分關鍵
    在地球生命進化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物種大滅絕。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事件。一顆小行星撞擊到了地球,引發了一系列火山地震活動,最終包括恐龍在內的體型較大的物種,幾乎全部滅絕了。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那麼,為什麼小小的蒼蠅卻能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蒼蠅蒼蠅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生物,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最早的鳥類,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始祖鳥,是有牙齒的。在始祖鳥出現後的數千萬年裡,有齒鳥類繼續蓬勃發展,並與它們的恐龍親戚一起進化。其中一些有齒的鳥類最終失去了牙齒,轉而用無齒的喙啄食。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進化壓力迫使鳥類失去牙齒?考慮到大多數鳥類都會飛,適應空氣似乎是有可能的。但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是:食物可能促使鳥類進化為無齒喙。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事後看來,鳥類可以被歸類為鳥類恐龍,而所有其他種類都是非鳥類恐龍。古生物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劃分,是因為6600萬年前的一場大災難。一顆直徑超過6英裡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隕石碎片散落世界各地,並引發了森林大火。然後,天空被菸灰和灰燼遮住,溫度下降。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源:科技日報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鄭秋暘繪圖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鳥吃東西時,都是整個兒吞咽下去的。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 睡一覺躲過了大滅絕,龍嘴龍:冬眠一時爽,一直冬眠一直爽
    一項新研究也發現,它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冬眠動物。這種古老的動物屬於滅絕的龍嘴龍屬,根據目前的化石資料推測,它們最長可以生長到2.4米。雖然和同期的大型生物比起來不夠兇殘,但是它的冬眠能力卻幫助它躲過了二疊紀末的寒冬。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2.52億年前,殺死了70%的陸地脊椎動物。
  • 斯特拉海牛:躲過了第四紀大滅絕,卻在人類發現後,27年慘遭滅絕
    史前生物未能及時適應遭到了滅絕,尤其是更新世時代,當時的生物都是體型巨大的,比如猛獁象、袋熊、古大狐猴等,這些生物都消失在了第四紀大滅絕上。今天,小編講的是從第四紀大滅絕中生存下來的巨型動物——大海牛,從人類發現以來,僅僅用了27年時間就將該動物送上滅絕的道路。
  • 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是打敗鳥類成為「地球霸主」的嗎?
    爬行類的「狂歡」雖然恐龍也是爬行動物,但是在白堊紀的滅絕事件中,並不是所有的爬行類動物都滅絕了,比如許多原始的鱷類以及水中的爬行動物都躲過了這場浩劫。在所有的爬行動物中,最先出現的就是泰坦巨蟒了。泰坦巨蟒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蛇類,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最大的泰坦巨蟒體長超過了14米,體重重達1噸,是當時陸地上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鄭秋暘繪圖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鳥吃東西時,都是整個兒吞咽下去的。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 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鳥吃東西時,都是整個兒吞咽下去的。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或許不少人會問,是不是所有古鳥類都有牙齒?
  • 為什麼小行星撞擊地球後,鳥類倖存下來,恐龍卻滅絕了?
    一顆直徑超過6英裡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一些被扔進大氣層的巨大碎片返回地球,摩擦將空氣變成了烤箱,並在降落到世界各地時引發了森林大火。然後,炙熱的烤箱讓位於一個漫長的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天空被菸灰和火山灰遮住了。
  • 世界上最珍貴的鳥類,在日本被養滅絕,中國30年養出2500隻
    朱䴉是一種非常珍稀的鳥類,它們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 俄羅斯和朝鮮等地,但後來因為環境惡化 棲息地減少等因素,朱䴉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它們離滅絕僅僅一步之遙,
  • 巨大的鯊魚牙齒化石,暴露了它們的這些秘密
    在秘魯這個地方,人們發現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史前鯊魚牙齒,包括史前大白鯊牙齒,其中最令人吃驚的是發現了一種大型鯊魚牙齒,其大小遠超大白鯊的牙齒。那麼它的牙齒是如何反應出巨齒鯊體型大小的秘密呢?此處就不贅述那些一大堆的數理計算,很明顯,成年大白鯊的牙齒與一顆17釐米的巨齒鯊牙齒比較,懸殊非常大,鯊魚牙齒與體型是正相關的關係,此外當體型增大到一定時候,隨著體型增加,牙齒的增大會放緩,完全以牙齒推測,並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