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是打敗鳥類成為「地球霸主」的嗎?

2021-01-08 科學獵奇

從已知的化石看,最早的哺乳動物早期2.25億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但是由於最早的哺乳動物比恐龍的登場要晚500多萬年,所以,在整個的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哺乳動物都被恐龍壓制著,直到距今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給了其他動物登場的機會。其中,鳥類、爬行動物以及哺乳動物是最具競爭力的三大類動物。那麼為什麼哺乳類最後能夠勝出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末日」與「狂歡」

恐龍從三疊紀晚期登場到白堊紀末期落幕,整整這1.6億年,是恐龍「狂歡」的時代。在當時,陸地上的生態位基本上被爬行動物佔據(恐龍),而水中和天上的生態位也有爬行動物(例如天上的翼龍、水中的滄龍等)佔據。所以,在這一時期,除了爬行綱,其他的動物都是夾縫中求生存。

終於等到了距今約6500萬年前,曾經的「霸主」恐龍逐漸的消亡,空出了大量的生態位。有了足夠的資源,原本被壓制的動物們紛紛開始對生態位的佔領和高速的進化。其中鳥類、倖存的爬行類以及哺乳類,這三大類動物的發展最快,這就是新生代動物的「狂歡」。下面我們就來著重的說一下三大類動物的「狂歡」。

爬行類的「狂歡」

雖然恐龍也是爬行動物,但是在白堊紀的滅絕事件中,並不是所有的爬行類動物都滅絕了,比如許多原始的鱷類以及水中的爬行動物都躲過了這場浩劫。在所有的爬行動物中,最先出現的就是泰坦巨蟒了。泰坦巨蟒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蛇類,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最大的泰坦巨蟒體長超過了14米,體重重達1噸,是當時陸地上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

泰坦巨蟒最早出現在距今約6000萬年前,但是僅僅過了約200萬年後,它們就滅絕了。科學家推斷它的滅絕可能與它龐大的體型需要穩定的環境溫度有關,一旦環境發生改變,它們就很難存活。

泰坦巨蟒滅絕之後,在始新世的中期,也就是距今約4000多萬年,在恐龍滅絕事件中倖存的地平鱷成功的演化成為了鋸齒鱷類,相比現在的鱷魚,鋸齒鱷類主要在陸地上活動,它們有著更加長的四肢且比較密集的牙齒。在當時,它們幾乎佔據了北半球主要的生態位。

其次是鳥類的「狂歡」

鳥類的「狂歡」發生在泰坦巨蟒出現之後,鋸齒鱷類出現以前。在距今約5600萬年前,一種體型龐大、長有尖利的喙且不會飛的鳥出現在了地球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廣泛分布於北美和歐洲的冠恐鳥、分布在南美洲的恐怖鳥以及分布在亞洲和北美洲的不飛鳥等等。這些不會飛的鳥,身高大都在2米左右,長有巨大的且尖利的喙,能夠輕鬆啄死其他動物。

不過,後來,這些巨鳥大都遷徙到森林之中,這才給了其他動物發育的空間。但是正是這種遷徙,讓它們遭受了滅頂之災。比如不飛鳥的滅絕就與哈斯特鷹以及凱艾鸚鵡的出現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些兇猛的會飛的鳥類,不但會偷獵巨鳥的幼崽和鳥蛋,甚至連成年的巨鳥都不放過,而它們的捕獵方式就是跳到巨鳥的背上用尖利的爪子和喙,生生地將巨鳥啄死。

最後就是哺乳動物的「狂歡」了

雖然最早的哺乳動物早在距今約2.2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在整個恐龍時代,哺乳動物的體型一直就停留在與現在老鼠差不多的體型上,比如錐齒獸、賊獸等等。而正是這種小小的體型讓早期的哺乳動物們躲過了白堊紀末期的滅絕事件。

雖然在恐龍滅絕後,其他爬行類動物崛起,但是由於當時爬行動物的分布比較的局限,所以同樣也給了哺乳動物發育的機會。到了距今約5900萬年前,一種體型比較大的哺乳動物主要出現了,它就是冠齒獸,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冠齒獸的體長平均在2.5米左右,體重平均在0.5噸左右。這種體型在體長平均只有3米左右的鋸齒鱷類面前,顯然就能站住腳了,在加上鋸齒鱷類本身是一種獨居的動物,所以,它們很少能夠捕殺冠齒獸。

冠齒獸的出現就代表了哺乳動物已經在生態中佔據一定的位置了,而且相對來說,能夠捕殺冠齒獸這樣龐大體型的動物也很少,所以,哺乳動物們的「狂歡」終於到了。

之後到了距今約5000萬年,一種生活在海邊的四肢行走的食肉哺乳動物跳入了大海中,從大海中,它們找到豐富的食物,而且在當時的海邊陸地上和潛水海域中,也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於是,鯨最早的祖先巴基斯坦古鯨出現了,之後,巴基斯坦古鯨越來越適應水中的生活,隨著不斷的進化,到了距今約4600萬年前,它們就幾乎完全待在海中了,通過相同的海洋,鯨類的祖先遊到各個海域中,於是才有了今天鯨的多樣性。

▲上圖為巴基斯坦古鯨復原圖

總結

從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的崛起並不是通過打敗鳥類而來的,因為在恐龍滅絕後,巨鳥的出現時間比大型的哺乳動物出現的時間晚了約300萬年,所以,哺乳動物和鳥類並不存在競爭的關係。相比而言,早期的哺乳動物與爬行類動物存在競爭關係,但是由於當時最強悍的爬行動物泰坦巨蟒在距今約5800萬年前就滅絕了,對哺乳動物的影響並不大,而原始的鱷類雖然是陸棲型的,但是它的分布比較局限。

因此,哺乳動物的崛起是在恐龍滅絕後慢慢進化的結果,而且哺乳動物最終成為地球「霸主」,也不是因為打敗了誰,是因為進化方向的選擇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恐龍滅絕後,統治地球數百萬年的「巨鳥」成新霸主,翼展6.4米
    然而在恐龍滅絕之後,人類未統治地球之前,這段時間,誰又是新的「地球霸主」呢?古生物學家在南極半島附近,發現了世界上最大鳥類古生物學家為了揭開更多歷史迷蹤,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變遷,對地球生物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 小行星撞地球後 為何恐龍滅絕而鳥類和哺乳動物繁榮
    古生物學家發現,恐龍幼崽孵化出來並長大成年需要的時間過長,在6500萬年前遭到小行星碰撞地球的災難性打擊後,其種群數量無法快速恢復。內容產品:胖胖 作者:劉春為什麼在白堊紀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後,恐龍會滅絕,而鳥類和哺乳動物仍然欣欣向榮?科學家可能最終揭開了這一奧秘。
  • 進化出獨立的生殖系統,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成為新的地球霸主
    2.05億年前,似哺乳動物開始出現,然而直到180萬年前,哺乳動物才進化成熟,和昆蟲、海洋生物等相比,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一致,可以說是按照一個模版進化出來的生物,我們甚至可以將這個範圍擴大到脊椎動物,它們也都是由一個模式進化而來,無論是狗也好,蜥蜴也好,恐龍也好都是一樣的。
  • 在恐龍滅絕後,重達1噸的加斯頓鳥曾是地球霸主
    圖片來自維基在沒有恐龍的世界裡,它曾是地球霸主。在進化出諸如鬣齒獸之類的大型肉食性哺乳動物之前,它的霸主地位,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敢於挑戰。它就是加斯頓鳥,也叫冠恐鳥、戈氏鳥,是一種不會飛的巨型鳥類。它是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之後,恐龍宣告滅絕以來,首批進化出的大型獵食者之一。這類肉食性動物以大部分小型哺乳動物(如原古獸和長鼻跳鼠)為食。加斯頓鳥的體重據估計可能重達1噸,這使它成為有史以來最重的鳥類之一。圖片來自維基加斯頓鳥由於身體較高和體重較大,因此行動緩慢。顯然,有著龐大的體型,它也不需要快速移動。
  • 恐龍滅絕後的地球霸主,連鱷魚也淪為它的食物,如今還沒滅絕
    根據現在人類所找到的遠古動物化石,我們了解到地球在6500萬年前存在著恐龍這種生物,它們足足統治了地球1.6億年之久。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的來臨,哺乳動物也不會崛起,而人類也不會有機會誕生。
  • 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哺乳動物能取代恐龍嗎?
    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幾十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地球從此進入哺乳動物時代。我們在感嘆恐龍消逝的同時,心中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沒有這場世界末日級的天災,恐龍能不能存活至今?哺乳動物還有機會接管地球嗎?
  • 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的霸主,2.2億年前,三疊紀,地球上開始出現恐龍,侏羅紀恐龍繁盛時期,6500萬年前,白堊紀,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形成巨大的隕石坑,隕石坑在墨西哥海灣。小行星撞擊產生爆炸,引起火山,地震,海嘯。直接影響了地球的氣候,兩年後,地球才好轉!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是恐龍大量滅絕的原因,很多其他恐龍早就進化成鳥類,哺乳動物。新生代,是史前鳥類和史前哺乳動物的世界。
  • 闢謠: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哺乳動物能取代恐龍嗎?
    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幾十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地球從此進入哺乳動物時代。我們在感嘆恐龍消逝的同時,心中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沒有這場世界末日級的天災,恐龍能不能存活至今?哺乳動物還有機會接管地球嗎?
  • 恐龍是鱷魚的祖先嗎?為什麼地球「霸主」大都是兩足行走的動物?
    鱷魚的祖先是恐龍嗎?為什麼只有兩足行走的生物才能「稱霸地球」?這是兩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們先說答案: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確切地說鱷魚和恐龍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同一時期不同分化的結果。從已知地球不同地質年代的「霸主」來看,確實是兩足行走的生物居多。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的解析一下這兩個問題。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能掌控地球嗎?
    恐龍滅絕了以後,人類崛起。但是如果地球上的兩個霸主同時存在的話,世界會是一副怎樣的景觀?你們是否也曾經想過假設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能掌控地球嗎?人類還能驕傲地在地球上呼風喚雨嗎?如果恐龍沒滅絕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電影《侏羅紀公園》就向世人顯示了如果恐龍還存在的故事,在影片中恐龍的殘忍覓食讓小時候的我們對恐龍產生了莫名的恐懼。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堅持了多久才滅絕?
    幾乎每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都是對地球生態圈的清洗,不同生代之間生物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就像是現在地球上主要的大型生物是「哺乳動物」,而中生代時主要的大型生物都是蜥形綱的「恐龍」。,滅絕的是「非鳥類恐龍」,而獸腳類恐龍的後代進化成為了「鳥類」,一直到今天,鳥類都是十分活躍的生物類群。
  • 已滅絕的八種超厲害史前霸主,你知道的肯定不足一半
    地球經歷四億多年的演化歷史,共經歷了了五次大滅絕,在遠古恐龍統治地球,恐龍滅絕後,史前哺乳動物和鳥類成為霸主,有虎、豹、獅子、貓和恐鳥等先後爭霸,最終古人類崛起,結束了這一切。特化動物,肌肉發達如同電影特效一般,是當之無愧的霸主。二、巨額虎。巨大的體型,向現代虎開始演變,地區性霸主。
  • 地球每一個生命時期都存在「統治者」,恐龍之後的統治者都有誰?
    恐龍誕生的時間大約是在2億年前,它們誕生之後的發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為了地球的霸主。根據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大量恐龍化石可以看出,當時的恐龍遍布全球,數量至少在數千萬隻以上,是真正的地球霸主。恐龍的體型龐大,沒有天敵,而且它們統治地球的時間長達1.6億年,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時間。
  • 「先進」的哺乳動物取代「低等」的恐龍,是進化史的必然嗎?
    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幾十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地球從此進入哺乳動物時代。我們在感嘆恐龍消逝的同時,心中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沒有這場世界末日級的天災,恐龍能不能存活至今?哺乳動物還有機會接管地球嗎?
  • 如果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還會是地球霸主嗎?
    近日,來自英國巴斯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針對恐龍多樣性開展了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時,恐龍數量並沒有減少。如果沒有發生撞擊,恐龍可能會繼續統治地球。相關論文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在白堊紀末期的小行星撞擊時期,恐龍的足跡遍布全球。它們是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動物。不過,對於「該時期恐龍是否正遭遇物種多樣性下滑」這一問題,科學家們仍爭議頗多。研究小組收集了一組不同的恐龍族譜,並使用統計模型評估了該時期的主要恐龍種群是否仍能產生新物種。
  • 爬行動物的保留地:恐龍滅絕以後,哺乳動物至今未能徵服淡水
    爬行動物曾經統治地球2.3億年之久,在它們最為鼎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統治大地,鱷魚盤踞河湖,翼龍在天空中翱翔,魚龍、蛇頸龍和滄龍相繼稱雄於大海。整個地球海、陸、空都由一個綱的動物統治,這在地質史還是頭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有機會出現嗎?地球可能誕生「恐龍人」!
    根據目前的地球上現有的化石,我們初步了解恐龍的消失,才讓人類足夠幸運在地球上出現,迅速發展自身文明,成為現任地球主人,可是有一位科學家卻提到,如果恐龍沒有滅絕的話,人類應該難以出現,地球上很有可能會出現恐龍人,這是真的嗎?
  • 地球史上唯一的鳥類霸主,打敗劍齒虎做了「鳥皇帝」
    鳥類一直以來是天空的主人,地面從來不是它們的主戰場,然而,在遠古,有這樣一種鳥類,它們不僅生存在陸地上,而且肆意擴張領土,在地球各個角落裡稱王稱霸,敢於哺乳動物稱雄爭霸,一時風光無限,快速繁衍生息。它,就是恐鳥,又名恐鶴、恐怖鳥,人類稱「鳥霸王」、「鳥皇帝」。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卵生的,胎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徵。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