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已知的化石看,最早的哺乳動物早期2.25億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但是由於最早的哺乳動物比恐龍的登場要晚500多萬年,所以,在整個的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哺乳動物都被恐龍壓制著,直到距今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給了其他動物登場的機會。其中,鳥類、爬行動物以及哺乳動物是最具競爭力的三大類動物。那麼為什麼哺乳類最後能夠勝出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末日」與「狂歡」
恐龍從三疊紀晚期登場到白堊紀末期落幕,整整這1.6億年,是恐龍「狂歡」的時代。在當時,陸地上的生態位基本上被爬行動物佔據(恐龍),而水中和天上的生態位也有爬行動物(例如天上的翼龍、水中的滄龍等)佔據。所以,在這一時期,除了爬行綱,其他的動物都是夾縫中求生存。
終於等到了距今約6500萬年前,曾經的「霸主」恐龍逐漸的消亡,空出了大量的生態位。有了足夠的資源,原本被壓制的動物們紛紛開始對生態位的佔領和高速的進化。其中鳥類、倖存的爬行類以及哺乳類,這三大類動物的發展最快,這就是新生代動物的「狂歡」。下面我們就來著重的說一下三大類動物的「狂歡」。
爬行類的「狂歡」
雖然恐龍也是爬行動物,但是在白堊紀的滅絕事件中,並不是所有的爬行類動物都滅絕了,比如許多原始的鱷類以及水中的爬行動物都躲過了這場浩劫。在所有的爬行動物中,最先出現的就是泰坦巨蟒了。泰坦巨蟒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蛇類,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最大的泰坦巨蟒體長超過了14米,體重重達1噸,是當時陸地上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
泰坦巨蟒最早出現在距今約6000萬年前,但是僅僅過了約200萬年後,它們就滅絕了。科學家推斷它的滅絕可能與它龐大的體型需要穩定的環境溫度有關,一旦環境發生改變,它們就很難存活。
泰坦巨蟒滅絕之後,在始新世的中期,也就是距今約4000多萬年,在恐龍滅絕事件中倖存的地平鱷成功的演化成為了鋸齒鱷類,相比現在的鱷魚,鋸齒鱷類主要在陸地上活動,它們有著更加長的四肢且比較密集的牙齒。在當時,它們幾乎佔據了北半球主要的生態位。
其次是鳥類的「狂歡」
鳥類的「狂歡」發生在泰坦巨蟒出現之後,鋸齒鱷類出現以前。在距今約5600萬年前,一種體型龐大、長有尖利的喙且不會飛的鳥出現在了地球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廣泛分布於北美和歐洲的冠恐鳥、分布在南美洲的恐怖鳥以及分布在亞洲和北美洲的不飛鳥等等。這些不會飛的鳥,身高大都在2米左右,長有巨大的且尖利的喙,能夠輕鬆啄死其他動物。
不過,後來,這些巨鳥大都遷徙到森林之中,這才給了其他動物發育的空間。但是正是這種遷徙,讓它們遭受了滅頂之災。比如不飛鳥的滅絕就與哈斯特鷹以及凱艾鸚鵡的出現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些兇猛的會飛的鳥類,不但會偷獵巨鳥的幼崽和鳥蛋,甚至連成年的巨鳥都不放過,而它們的捕獵方式就是跳到巨鳥的背上用尖利的爪子和喙,生生地將巨鳥啄死。
最後就是哺乳動物的「狂歡」了
雖然最早的哺乳動物早在距今約2.2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在整個恐龍時代,哺乳動物的體型一直就停留在與現在老鼠差不多的體型上,比如錐齒獸、賊獸等等。而正是這種小小的體型讓早期的哺乳動物們躲過了白堊紀末期的滅絕事件。
雖然在恐龍滅絕後,其他爬行類動物崛起,但是由於當時爬行動物的分布比較的局限,所以同樣也給了哺乳動物發育的機會。到了距今約5900萬年前,一種體型比較大的哺乳動物主要出現了,它就是冠齒獸,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冠齒獸的體長平均在2.5米左右,體重平均在0.5噸左右。這種體型在體長平均只有3米左右的鋸齒鱷類面前,顯然就能站住腳了,在加上鋸齒鱷類本身是一種獨居的動物,所以,它們很少能夠捕殺冠齒獸。
冠齒獸的出現就代表了哺乳動物已經在生態中佔據一定的位置了,而且相對來說,能夠捕殺冠齒獸這樣龐大體型的動物也很少,所以,哺乳動物們的「狂歡」終於到了。
之後到了距今約5000萬年,一種生活在海邊的四肢行走的食肉哺乳動物跳入了大海中,從大海中,它們找到豐富的食物,而且在當時的海邊陸地上和潛水海域中,也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於是,鯨最早的祖先巴基斯坦古鯨出現了,之後,巴基斯坦古鯨越來越適應水中的生活,隨著不斷的進化,到了距今約4600萬年前,它們就幾乎完全待在海中了,通過相同的海洋,鯨類的祖先遊到各個海域中,於是才有了今天鯨的多樣性。
總結
從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的崛起並不是通過打敗鳥類而來的,因為在恐龍滅絕後,巨鳥的出現時間比大型的哺乳動物出現的時間晚了約300萬年,所以,哺乳動物和鳥類並不存在競爭的關係。相比而言,早期的哺乳動物與爬行類動物存在競爭關係,但是由於當時最強悍的爬行動物泰坦巨蟒在距今約5800萬年前就滅絕了,對哺乳動物的影響並不大,而原始的鱷類雖然是陸棲型的,但是它的分布比較局限。
因此,哺乳動物的崛起是在恐龍滅絕後慢慢進化的結果,而且哺乳動物最終成為地球「霸主」,也不是因為打敗了誰,是因為進化方向的選擇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