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
-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鳥類作為恐龍的後代,為什麼能夠在大滅絕中倖存下來?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從它們的牙縫中找到了答案。 鳥類是恐龍的後裔,它們今天隨處可見。其實在白堊紀時期,地球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鳥類,它們與恐龍一起面對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但是卻堅強的挺過了大災難,然後在新生代中快速演化,成為今天地球上最重要的脊椎動物類群。
-
臺灣研究揭示鳥類改「巢」換代演化足跡
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日前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指出,鳥巢特徵不僅與鳥類適應環境有關,也深刻影響鳥類演化過程。研究團隊歷時兩年,通過鳥類親緣關係樹收集、整理全世界現存242科8000多種鳥的築巢資料,分析每種鳥巢的外型結構、所在位置和附著方式三種特徵,回推鳥類祖先與鳥巢特徵的演化關係。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主導這項研究的國際鳥類基因組研究聯盟不久前以專刊形式集中公布了28篇首期研究成果,其中8篇刊登在《科學》雜誌鳥類專刊上,其餘20篇陸續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大數據科學》等雜誌,這些揭開了生物演化史上又一重要的篇章。 鳥綱基因組和演化生物學研究 以往的研究顯示,在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倖存的鳥類,經歷了一次快速的演化。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雖然屬於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反鳥類之一,新鳥卻保存了很多進步的特徵,包括胸骨後緣具有兩對突起、小翼指退化、腓骨與尾綜骨縮短等,明顯區別於同層位發現的其它鳥類;新鳥的下頜具有14枚牙齒,是目前已知下頜齒數最多的反鳥類,揭示了大量的形態分異在反鳥類演化初期就已經出現。 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尾骨的變化最為顯著。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2018-09-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將生命的演化史,全面地連接起來,因為這樣能夠讓人類知道自己的過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成為人類。可是地球的歷史過於漫長,很多研究甚至牽涉到宇宙層面,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的時段來慢慢連接演化史拼圖,這需要一個相當久的過程。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
-
「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其演化特徵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當地部族將它們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1870年的一天,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時突然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的骨骼異常地相似,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而上世紀7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奧斯特隆通過分析鳥類與其它初龍類(一個包括恐龍、翼龍、鱷型動物以及一些滅絕支系的爬行動物類群)的關係,也進一步論證了鳥類可能起源於獸腳類恐龍中的一類小型恐龍。
-
化石標本揭示鳥類生長模式改變
近日,英國《系統古生物學》發表了周忠和課題組有關原始鳥類個體發育的新成果。 研究者通過對一件新發現的古喙鳥化石標本進行骨組織學和形態學研究,發現在數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今鳥型類由緩慢且多次間斷的生長模式演化出快速而連續的模式,而發育模式的改變也是其能夠在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關鍵因素之一。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牙齒退化
原標題: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 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科技日報2020年05月14日訊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鳥吃東西時,都是整個兒吞咽下去的。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教授解釋了我們對恐龍進化的新認識如何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幾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使研究人員確信,現代鳥類物種與獸腳類恐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曾經有人認為恐龍是按比例放大的蜥蜴,但現在它們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
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長在白堊紀今鳥型類下頜最前部的前齒骨,是鳥類演化史上出現過的最奇怪的骨骼之一,當前學術界對其的研究還停留在簡要的描述階段。頜骨末端的角質喙、前齒骨、牙齒、齒骨,展現了一種極具特徵、已經滅絕的高度靈活的頭骨可動性(cranial kinesis),但是這種方式可能僅僅局限在滅絕的今鳥型類化石中,從早白堊世一直持續至晚白堊世,之後逐漸消失。
-
鳥類起源於什麼?真的是由翼龍演化而來的?
那裡面則是講述了很多的恐龍,其中就有翼龍,當時我就在想,他會不會就是現在鳥類的祖先呢?畢竟他也是會飛的呀!但是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它是沒有羽毛的呀!現在可以飛的只有一種沒有羽毛,就是蝙蝠類。它們沒有羽毛卻可以飛翔,更準確的是滑翔。它們的骨骼是真空的,外面就是毛細血管和一層皮。這個和翼龍就十分相象了。但是,並非是有翼龍演化而來的。因為翼龍經在「白堊紀大滅絕」滅絕了。
-
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2000年第5屆國際古鳥類與進化會議暨熱河生物群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20多個國家的百餘名古生物學家會聚一堂,交流古鳥類以及熱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同年豐寧原羽鳥的發現,提供了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羽毛一直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是把鳥類從所有其它的脊椎動物中區分開來的標誌。
-
為了躲過滅絕?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視覺中國供圖只有長脖子才能躲過滅絕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改變,更有利於它們覓食。,在白堊紀時期滅絕。因此,關於「長脖子」衍生出各種各樣腦洞大開的假說,如「散熱說」「防禦說」,以及「吸引異性說」。恐龍為了吸引異性,往往是靠一些頭骨上的特徵,比如冠龍巨大的頭冠、角龍的頸盾等。
-
中美科學家找到鳥類丟失牙齒的真正原因
這是繼2017年1月該團隊在《Current Biology》雜誌上報導了難逃泥潭龍牙齒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逐漸丟失現象後,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突破。 喙是在包括鳥類在內的許多獸腳類恐龍中演化出的重要器官。早期的鳥類具有牙齒,而進步的鳥類及所有現生鳥類擁有角質喙。以往對現生鳥類喙的發育過程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鳥類牙齒丟失的原因及其機制一直眾說紛紜。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最早的鳥類,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始祖鳥,是有牙齒的。在始祖鳥出現後的數千萬年裡,有齒鳥類繼續蓬勃發展,並與它們的恐龍親戚一起進化。其中一些有齒的鳥類最終失去了牙齒,轉而用無齒的喙啄食。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進化壓力迫使鳥類失去牙齒?考慮到大多數鳥類都會飛,適應空氣似乎是有可能的。但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是:食物可能促使鳥類進化為無齒喙。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事後看來,鳥類可以被歸類為鳥類恐龍,而所有其他種類都是非鳥類恐龍。古生物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劃分,是因為6600萬年前的一場大災難。一顆直徑超過6英裡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隕石碎片散落世界各地,並引發了森林大火。然後,天空被菸灰和灰燼遮住,溫度下降。
-
我國科學家發現鳥類羽毛是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通過對原羽鳥的形態學研究和系統分析,張福成和周忠和發現原羽鳥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反鳥。反鳥是中生代最重要的鳥類類群,當時曾廣泛分布於世界,但是後來滅絕了。跟現代鳥類的羽毛不一樣的是,這些&34;幾乎完全是分枝狀的,尾部羽毛很長,在靠近中間莖部沒有分枝的現象。研究人員認為這些&34;的基部像是爬行類鱗片的延伸,末端近似於鳥類的羽毛。以前研究爬行類的科學家發現爬行類有著很長的&34;,原羽鳥將這觀念轉了過來,鳥類有著&34;。原羽鳥尾部的羽毛說明了羽毛是如何在演化中被發明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