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孩患有苯丙酮尿症,如果二胎不想患病,想做基因檢測,這幾個問題...

2021-01-21 寶寶知道

佳學基因導讀:苯丙酮酸尿症是一種基因病、遺傳病。通過基因檢測確診後根據個體基因差異制定專屬治療方案,避免用藥無效等不良後果。

寶寶媽媽:寶寶在2016年8月22日出生,出生時醫院做了篩查,結果可能是苯丙酮酸尿症,要求複查(當時寶寶有黃疸)因一些原因及對此病的不了解,沒有進行複查。現在寶寶快2周歲了,她的頭髮挺黃的,會走路,會叫人(不會長句)但上下樓梯會扶住扶手,其他基本和一般寶寶沒什麼不同,最近了解到這種病症的嚴重性,不知道自己寶寶是什麼情況,非常擔心。

聽說這種病通過基因檢測就可以確診,而且確診後,控制飲食就可以避免疾病的各種不良症狀,我想問一下懂行的人,苯丙酮酸尿症真的通過飲食可以控制嗎?有什麼藥物可以治療?在哪兒可以做這種基因檢測?多少錢?

佳學基因:或許這些問題不止困擾了這一位寶媽,那麼佳學基因就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1、苯丙酮尿症基因檢測有什麼用?

指導優生優育,婚前、產前苯丙酮尿症基因解碼是預防苯丙酮尿症患兒的主要手段,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首先要進行佳學基因解碼查找致病基因,提高產前診斷率。

避免誤診,苯丙酮尿症症狀極易與黃疸等混淆,往往會掩蓋患兒的真正發病原因,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新生兒出生後可儘快進行致病基因鑑定基因解碼,開展新生兒苯丙酮尿症基因解碼,以早期發現,儘早治療。

個性化治療,個體基因差異是導致苯丙酮尿症的重要因素,針對致病基因的不同可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

2、家長給孩子做苯丙酮尿症基因檢測之前的注意事項

(1)應準備醫院相應的檢查結果,最好採用掃描儀掃描後,發給佳學基因;

(2)準備好聯繫電話,一般是手機號碼。如果通話後,手機信號不好,佳學基因的工作人員會主動致電給您,讓你得到很好的諮詢;

(3)尋問家族患病史,這有助於佳學基因評判苯丙酮尿症的篩查範圍。

(4)檢測樣本:3-5ml抗凝靜脈血,不用空腹即可採樣。

3、苯丙酮尿症基因檢測的價格

(1)決定苯丙酮尿症基因檢測的價格主要是受分析、檢測、解碼的基因的範圍。如果只是檢測特定的位點,這個費用或價格要低一些。

(2)但是大多數醫生診斷苯丙酮尿症的時候主要是根據病人的病情特徵、血液化驗來診斷的。這種常規診斷有時候會出現誤差。苯丙酮尿症基因檢測和分析最好能夠分析與苯丙酮尿症的疾病表現類似的相關基因,這樣有助於準確診斷。

(3)即使是明確的苯丙酮尿症,也可能是不同的位點發生突變,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基因序列變化,佳學基因採用基因解碼的方法,可以分析所有這些疾病的原因。分析範圍多了、廣了,從費用上來講,就會多一點。但從費用效能比上來說,就會便宜很多。

4、苯丙酮尿症可以通過飲食控制嗎?

可以的,根據基因解碼找到致病基因後,可根據致病基因情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其中就包括飲食治療,這是治療疾病較為有效的方法,臨床上對於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來說應該是進食低苯丙氨酸的飲食,但是也需要注意蛋白水解物的供給,保證身體每天對蛋白合成所需要的胺基酸的補充,飲食中也需要適量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隨時調整自己的飲食方式。

版權說明:本文系佳學基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化檢測---檢測聚因成疾的風險;

功能檢測---檢測與時聚變的風險;

基因檢測---檢測可能的疾病風險;

基因解碼---發現疾病的基因根源!

佳學基因——發現疾病風險,明確致病原因、有效預防、精準用藥,改變家族命運!只有精準的預防醫學,才能帶給您健康美好的未來!健康管理給您健康科學的保障......!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基因檢測和價值)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詳解苯丙酮尿症與痴呆
    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推行遺傳諮詢、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提倡母乳餵養。儘早發現苯丙酮尿症攜帶者和普及三氯化鐵尿布,使已致病嬰兒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預防智能低下的重要辦法。隨著年齡的增大,攝入的苯丙氨酸用於合成蛋白的量逐漸減少。出生以後,每天攝入的苯丙氨酸約為0.5g,兒童和成人增加到4g。
  • 原來是可怕的苯丙酮尿症
    什麼是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如何治療?據某省醫院招標信息顯示,苯丙酮尿症特殊配方類營養產品因適用年齡不同,400g/聽中標價格大致在112-400元。我們再來看「苯丙酮尿症(PKU)患者」所用的這類特殊(特醫)食品,因發病機理的原因需要患者終身食用不可替代,所以這類產品是患者生存的必需品,這正是此類配方的特醫食品進醫保的重要原因。
  • 大寶基因變異生長發育遲緩,婦幼保健院新技術幫她產下健康二寶
    但小東被診斷患有苯丙酮尿症(PKU),原因是PAH基因出現了複合雜合變異。2016年,王女士再次懷孕,卻發現腹中胎兒的基因型和小東一致,不得已將胎兒引產,兩夫婦痛苦不堪。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利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成功阻斷了致病PAH基因向後代傳遞,幫助王女士順利產下健康寶寶。
  • 八成罕見病由基因缺陷導致 能有效幹預或治療的不到5%
    目前國際較為公認的罕見病近7000種,主要涉及兒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骨科等專業,約有80%是由基因缺陷導致,僅有不到5%的罕見病能有效幹預或治療。因罕見病發病率低下、有關專業知識認知有限,易造成誤診或診斷周期延長。
  • 這幾種疾病只傳男不傳女,佔了一條你就祈禱生個女兒吧
    德國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對一些禿頂家庭進行研究之後,得出結論:禿頭跟遺傳基因有關。比如,父親是禿頂,遺傳給兒子的概率則有50%,就連母親的父親,也會將自己禿頂的25%的概率留給外孫們。這種傳男不傳女的性別遺傳傾向,讓男士們無可奈何。2. 紅綠色盲紅綠色盲是部分色盲,患者不能區分紅色和綠色。因為這種病不會危及生命,所以夫妻雙方同時帶有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多一些。
  • 一分鐘讀懂基因檢測的是與非
    他們還問我:「你做過DNA測序嗎?」作為一名研究患者基於何種原因進行基因測序的醫生,遇到這樣的問題不足為奇,有時我自己也想知道。12年前,科學家首次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當時的成本約為10億美元。此後,基因測序的成本直線下滑,如今已降至約5000美元,且很快會跌至1000美元以下,使得這樣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常見。
  • 單基因遺傳病擴展性攜帶者篩查——出生缺陷防控新策略
    單基因隱性遺傳病攜帶者在遺傳病領域,存在著一類致病基因的攜帶者,健康的父母也可能將致病基因遺傳給子女,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單基因隱性遺傳病攜帶者」。當夫妻雙方為同一隱性致病基因的攜帶者或者女方為X連鎖致病基因的攜帶者時,他們有1/4的概率生育患兒。
  • 貓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以及基因檢測
    如果缺乏這種酶,紅細胞的壽命(生存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從而導致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減少(貧血)。然而,由於人體可以迅速產生新的紅細胞(在骨髓中),貧血通常只能間歇性地檢測到。大多數情況下,貧血要麼發生得很慢,要麼發生得很輕,這使得貓能夠適應較低數量的紅細胞,並且沒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臨床症狀。 貧血本身往往只導致模糊的症狀,如嗜睡和食欲不振。然而,快速嚴重的危及生命的貧血症也可能發展。
  • 想做基因檢測領域的「百度」,你靠譜嗎?
    今天介紹的這位主角正是上述這個中國版的 23andMe,它同樣利用唾(kou)液(shui)來檢測你的基因。可能之前嘿嘿君並沒有介紹得足夠詳細,你們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看似跟 DNA 瓜葛不大的口水能夠檢測基因呢?
  • 花幾百元就能做的"基因檢測",真能預測疾病嗎?
    2000年6月,中、美、日、英、法、德、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圖譜」繪製完成,這也標誌著人類生命科學進入基因應用時代,基因檢測技術也逐步開始造福於民。自此之後,很多醫療機構將基因檢測推向公眾,而且基因檢測的各種功效宣傳也是讓人趨之若鶩。那麼,基因檢測是什麼?基因檢測真的能夠發現你的潛在健康威脅嗎?
  • 我做了一次價值3999元的基因檢測,發現原來是這樣的(下)
    >在《我做了一次價值3999元的基因檢測,發現原來是這樣的(上)》中,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輯體驗了一回價值3999元的安吉莉娜·朱莉「同款」基因檢測,這次體驗讓筆者覺得,基因檢測的過程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但同時伴隨而來的一些問題,筆者將在這篇文章裡拋磚引玉。
  • 該不該做第三代試管嬰兒?三代試管的費用、成功率、適應症……
    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是基於第一代和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發展而來的,它繼承了一代、二代試管嬰兒的優良技術,進一步優化,把做試管嬰兒從傳統意義上的解決「能生」的問題,深入到「生得好」的轉變。第三代試管嬰兒「生得好」,主要歸結為,第三代試管嬰兒最新應用的PGD和PGS技術進行植入前的胚胎篩查和檢測,剔除掉有染色體疾病,基因遺傳疾病的不健康胚胎,篩選健康的、符合客戶生育需求的胚胎進行植入,滿足其生兒育女的願望,成功幫助順利分娩的過程。
  • 做個基因檢測看自己會不會得病?不,我並不想知道結果
    數據顯示,做了檢測的人中,多數人對於檢測結果的反應起初看來有違直覺,或至少沒有像專家預期的那樣;拒絕檢測原本似乎是擔驚受怕的一小部分人表現出的不合理行為,而隨著基因檢測越來越普遍,這種行為現在倒變得更像是大多數人的明智之舉。人們對基因檢測的態度一再出乎醫生們的預料,並不是因為醫生們沒有為此做準備。事實上,醫生們從80年代起就開展調查,詢問人們,如果有這樣的檢測,他們會不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