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國棉老檔案收進抗戰紀念館(組圖)

2020-12-04 搜狐青島

  昨天上午,當青島市民劉吉林將檔案親自交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沈強手中後,心裡的一塊石頭算是落了地。自從本報報導他從一個收廢品的小販手中,搶救出了差點變成廢紙的三本涉及日本曾經對青島進行經濟掠奪的老檔案後,不但在本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起了遠在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專家的興趣。 5月14日,該館研究員專程從北京來到青島,徵集了部分珍貴且有法律效力的檔案。這是抗戰紀念館自1987年建館以來首次在青島徵集關於日軍侵略我國的原始檔案,並將作為珍品在隨後的展覽中進行陳列。值得一提的是,紀念館專家從檔案中又發現了珍貴的證據——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時的證據。

現場 館長親自接受檔案捐贈

  「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就是讓展品連通觀眾,讓觀眾通過展品來真實地了解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文保部副主任何丁告訴記者,在得知劉吉林搶救檔案的事情以後,抗戰紀念館領導非常重視,決定在徵集成功的前提下,在博物館日當天在北京舉行一個高規格的捐贈儀式,並邀請劉吉林和本報記者到位於北京盧溝橋旁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 18日上午,在數百人的見證下,劉吉林在博物館日北京主會場——周口店猿人博物館新館前將珍貴的檔案親手交給了抗戰館館長沈強。拿到捐贈證書後劉吉林激動地告訴記者:「能讓世界人民看到這些東西是我的心願,今天我的心願達成了,我非常欣慰和自豪。如果我今後還能找到相關的物品,一定還會無償捐獻給紀念館。 」

  據何丁副主任介紹,這些檔案因為都是一手資料,具有當時日本官員的親筆籤名和印章,是一種證明國家行為的鐵證,所以非常珍貴。為了能夠保證這些一手檔案不受到歲月的侵蝕,原件將存到恆溫恆溼的保管室中,展出的物品則是由高級複製師根據原件複製的。「我們的複製品會和原品一模一樣,哪怕上面有一個小洞都會表現出來,劉先生以後可以隨時來看。 」何丁告訴記者。

鑑定 檔案珍貴可做法律證據

  「沒想到這些檔案保存這麼完好,還有當時的親筆籤名和印章,這是非常珍貴的日本侵略歷史物證。 」5月14日中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副研究館員喬玲梅和她的同事一起從北京來到青島,直奔檔案的發現者劉吉林家中而去,一進門顧不上休息,便捧著三大摞檔案仔細地看了起來。

  「這些檔案真全,無論是從開始徵地還是到後面的建築平面圖,真的沒有想到。 」喬老師一邊翻看一邊自言自語,看到有特別重要的便會記錄下來。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篩選,在經過劉吉林的同意後,最終他們選擇了91頁檔案進行徵集。記者看到,這些檔案的內容基本上是日本當年在這裡的徵地合同以及各個時期的工作記錄,上面不僅有當時日本領事的親筆籤名、印章,還有當年日本國內銀行為徵地建廠貸款的憑證。 「這些檔案都顯示的是國家行為,是日本侵華的鐵證,非常珍貴,非常感謝你能將這些捐贈給我們。 」喬玲梅一邊和劉吉林說,一邊非常認真地開具了一張檔案徵集收據,收據上面的編號將作為今後檔案在庫房內的編碼。

發現 日軍首次侵佔青島物證

  在喬玲梅一行查閱檔案的時候,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那就是在這本檔案中不僅有1937-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的證明,更有一本很薄的檔案清晰地記錄著「大正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的文字,也就是說,這些檔案的起始時間是從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的,今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這個線索的發現無疑非常重要。記者了解到,日本人建立和控制的青島九大紗廠很多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便已經建立,日本戰敗後當時的政府將這些廠房幾乎全部炸毀。但是在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期間,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恢復了這九大紗廠一大半的產能,為日軍在中國的侵略行動提供物質支持。

  無獨有偶,在今天的捐贈儀式上,來自北京的潘先生也捐給了紀念館12枚日本軍功章,其中裡面一枚竟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和德國在青島之戰勝利後為有功人員頒發的勳章,這枚勳章同樣非常罕見,和劉吉林提供的檔案中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的歷史相互為證,實在是巧合。

參觀 為歷史出一份力是責任

  5月17日中午,記者和劉吉林一起來到北京,下午在抗戰館負責人的帶領下一同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據文保部副主任何丁介紹,這座紀念館建於1987年,館名由鄧小平題寫,是一座全面反映抗日戰爭的主題性展館。記者在館內看到,展覽以時間為順序,分為七個展館,將中國人民建立抗日戰線、反法西斯戰爭所做的鬥爭表現得非常充分,以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有關遺物和文稿為主,其中有些文物已成孤品。館藏抗日戰爭時期重要文獻、書刊、檔案、資料數千件。但是劉吉林所捐贈的日本當年購買土地以及建造工廠等經濟掠奪行為等這類的資料卻沒有。「劉先生捐贈的檔案將給博物館的館藏和更全面地反映日本侵華的歷史增添重要物證。 」何丁副主任說。

  從紀念館出來,記者看到劉吉林的心情比剛來的時候沉重了許多。紀念館位於宛平城內,這是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全面侵華進攻的第一座城池,至今在城牆上還能看到許多當時留下的彈孔。走出宛平城的西城門,一座布滿獅子雕塑的橋映入眼帘,這就是鼎鼎有名的盧溝橋,也是「七七事變」的起始點。走在盧溝橋上,劉吉林和何丁副主任探討著各種問題,但是記者看到,在橋的盡頭,劉吉林不時地遠眺對面的宛平城城牆,發出陣陣嘆息。 「一開始的時候只是覺得這是一份珍貴的檔案,但是來到這個地方,站在當年日本侵華的起點上,感覺完全不一樣了,我捐這些檔案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是在為歷史出一份力。」劉吉林說。

新聞背景廢品店裡搶回珍貴檔案

  劉吉林今年五十多歲,是青島鹼廠的一名職工,從小就住在我市李滄區板橋坊,他還在附近開了一個小商店。劉吉林平時就有收藏的愛好,經常會在附近的老村落、老房子裡溜達,遇到有拆遷的便能收集點老茶壺、老鐘錶等老物件。

  「當時建火車北站,周圍要進行大規模拆遷,國棉七廠和八廠都在拆遷之列。我喜歡收藏,就比較注意這些事情。當時來了個收廢品的,我就問他收沒收到老書老本子之類的東西,沒想到那個人說有些蓋章的合同。我當時就覺得可能不尋常,就跟著這個收廢品的去了他的倉庫,沒想到一打開我就驚呆了:這不是日本人當時留下的建廠檔案嗎?足足三大本,這可是城市發展的一手資料,更是日本侵華的鐵證。 」劉吉林告訴記者。

  隱約感覺到自己得到的三大本資料價值不小,5月3日,劉吉林第一時間撥打本報熱線82860085,將此事告訴了記者。

");}

相關焦點

  • 珍貴:抗戰老兵向白求恩紀念館捐贈白求恩的英文書籍
    張彬楠 攝  長城網11月10日訊(記者 曹明 通訊員 張彬楠)日前,在白求恩逝世77周年到來之際,抗戰老兵吳火將當年白求恩大夫曾經讀過的一本英文書籍捐贈給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紀念館。這本英文書是當年白求恩送給董越千的(白求恩大夫的隨身翻譯),幾經輾轉,70年後這本書籍又回到了白求恩紀念館。
  • 青島市民自費建抗戰紀念館 200多名日本人前來懺悔
    坐落在即墨七級中心社區內的毛子埠抗戰紀念館,見證了70多年前那場人間慘案。一幅幅圖片和展品,印證了抗戰時期這裡曾經發生的往事。昨天,離國家首個公祭日還有3天,毛子埠慘案中的倖存者之一——81歲的趙友海老人將紀念館打掃乾淨,準備迎接公祭日的參觀者。據介紹,毛子埠抗戰紀念館是由市民丁春源自費修建。18年間,趙友海將自家電話公布於眾,不斷向後人講述當年慘案的經過,以警示後人。
  • 網上抗戰紀念館搶先看(4)網上種樹蓋房子,「視聽觸嗅」全憑高科技
    【相關新聞】  網上抗戰紀念館搶先看(1)  最先進網絡技術打造 圖文聲影再現山東抗戰史  7月7日,全國首個運用3D技術建設的網上抗日戰爭紀念館——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即將開館。6月上旬,大眾網記者來到網上抗戰紀念館製作團隊探班,成為該館的首位「測試版」遊客。端坐在電腦前,記者眼前的紀念館雄偉凝重,各種高科技應用令人仿佛身臨戰爭現場……通過網際網路的技術手段呈現山東抗戰這一宏大主題,通過新媒體的立體平臺弘揚抗戰的核心精神,通過可視可聽可觸的感官體驗實現最大範圍的文化惠民,這是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的重大意義和重大創新。
  • BTV牽手搜狐開啟紀念抗戰節目網際網路+時代
    會上,北京衛視《檔案》欄目和搜狐網聯手舉行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節目網際網路+啟動儀式,首批上線的是專題片《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後抗戰》。  《檔案》系首部以「敵後抗戰」反映八年抗戰作品  據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導演成誠介紹,《檔案》是首都衛視高端品牌,是全國知名紀錄片品牌欄目,它憑藉原創的節目形態、精良的製作風格,獲得了數十個業內頂尖獎項。
  • 雲南檔案記憶:滇緬公路抗戰「血線」
    龍雲表示「滇緬公路在此全面抗戰期間實為我國防交通之生命線」,要求各縣「共體時艱,遵限積極趕修」。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雲南省檔案局授權雲南日報報業集團發布關於雲南省參與抗戰的歷史檔案資料。此次發布的檔案資料共分5組:「滇軍出省 抗敵疆場」、「滇緬公路搶修」、「飛虎駝峰」、「西南聯大」、「滇西抗戰」。每組歷史圖片及歷史原件圖片都在5件以上,大多原始檔案資料為第一次發布,彌足珍貴。
  • 我遇難同胞紀念館強烈抗議日右翼酒店歪曲史實
    我遇難同胞紀念館強烈抗議日右翼酒店歪曲史實 原標題:   新華社南京1月18日電(記者蔣芳)針對日本某酒店公然置放右翼書籍否認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史實,並在我國外交部回應後仍通過官網聲明不會撤下相關書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8日發表強烈抗議
  • 南京曉莊學院:弘揚抗戰精神 促進學生成才
    聽抗戰故事,唱抗戰老歌,看抗戰遺址,拍攝抗戰老兵微視頻……今年暑期,南京曉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了「尋訪抗戰老兵,留存歷史記憶」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用自己的筆和鏡頭,一起去追尋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學習不朽的革命精神。
  • 銘記抗戰歷史,這些地方值得去「打卡」
    電影《八佰》熱映後,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成為熱門參觀地點。而我們廣東也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根據地之一,銘記抗戰歷史、緬懷抗日英烈,廣東人身邊就有不少值得去「打卡」的地方。
  • 豐子愷抗戰題材漫畫書《興華大力士》「回」石門了
    年近七十的福建老人邱火金將自己收藏了10多年的舊書贈給了豐子愷紀念館。昨天上午,邱火金老人自己沒能親自到場,但他的孫子邱競方代替他完成了豐子愷抗戰題材漫畫《興華大力士》的交接儀式。  彌足珍貴的「殘本」  昨天,記者在豐子愷紀念館見到了這本舊書《興華大力士》,全書共有32頁,看上去並不厚。
  • 探訪濟南「重生」後的抗戰遺址
    (原標題)探訪濟南「重生」後的抗戰遺址,一舊址地下室藏活體實驗解剖池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濟南,有30處與抗戰有關的歷史遺址,蔡公時殉難地、五三亭、五三紀念碑、鳳凰公館……濟南市民能夠在這裡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 《拉貝日記》演出資料入藏江東門紀念館
    昨天,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前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捐贈儀式,原創歌劇《拉貝日記》、舞劇《記憶深處》兩項作品相關的創作手稿、演出服等27件套實物資料及部分電子檔案正式入藏該館。
  • 小三線:從荒草地到紀念館
    萊蕪區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書記」工程,明確提出帶動6類文明實踐基地建設,其中包括山東小三線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建設。山東小三線紀念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致力於打造特色黨員教育基地,填補了省內關於小三線建設的歷史空白。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請記住!宛平城的槍聲!
    正如習主席所言,在全民族抗戰史中中華民族表現出來的大仁大義,大智大勇,在歷史的舞臺上寫下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日本 帝國主義在這裡以一名 日本 兵丟失為由,突然向我國駐軍二十九軍發動突然襲擊,炮轟宛平縣城,大肆進攻二十九軍駐地,製造駭人聽聞的「七七事變」,自此揭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退思軒主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一定要在這裡大聲疾呼!
  • 「三個必勝」史實展開展:重溫抗戰記憶,見證勝利榮光
    「三個必勝」史實展昨開展  重溫抗戰記憶 見證勝利榮光   抗戰的硝煙已然散去,但那段歷史沒有被忘卻。昨天上午,「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 人民必勝——中國戰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審判日本戰犯史實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容工程主題展廳舉行。
  • 雪車、鋼架雪車、雪橇國家集訓隊集體參觀平北抗日革命紀念館
    雪車、鋼架雪車、雪橇國家集訓隊集體參觀平北抗日革命紀念館 2020-10-18 2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4年艱苦抗戰,為這座城留下無法忘卻的記憶
    據上海市文物局統計,全市與抗戰相關的各級各類文物史跡有269處。這之中,既有標誌性的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四行倉庫,也有不少貌不驚人,也許就在你居住的弄堂裡,或者在你經過的街道拐角處……它們構成了上海城市記憶不能忘卻的部分。
  • 青島12件抗戰文物定為「國家級」
    青島12件抗戰文物定為「國家級」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9.14 星期一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李 魏    由青島市博物館組織市民捐贈捐展舉辦的 《抗戰記憶
  •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對外免費開放
    進了林則徐紀念館,左右兩側屏風上的石拱門,橫額分別為「中興宗袞」和「左海偉人」。廟門外圍屏牆內壁上浮雕虎門銷煙圖,前額上刻有「林文忠公祠」,廟門兩側廊道上陳列著二十多塊執事牌。殿前大廳後有石道可直通御碑亭,內有道光三十年立的「聖旨」、「御賜祭」、「御製碑文」三塊青石。北面的御碑亭是樹德堂,裡面有林則徐的坐像。
  • 抗戰老兵馬扶增:大掃蕩後 他在敵後秘密抗戰三年
    老兵檔案  姓名:馬扶增  年齡:90歲  籍貫:河北安國  入伍時間:1941年  現住地:77200部隊洛陽幹休所  抗戰經歷:參軍後,他在冀中軍區抗日家屬學校學習。1942年日軍大掃蕩後,抗校被迫分散,他留在敵佔區堅持抗戰,進行地下聯絡、鋤奸等敵後工作。抗戰勝利後,他轉戰東北。  「敵後工作真艱苦。家不敢回,村不敢進,那幾年真的太難熬了,但我堅持了下來。」2日下午,在位於啟明東路的77200部隊洛陽幹休所,馬扶增老人回憶起70多年前的抗戰經歷時,再三感嘆。
  • 中共抗戰英烈:陳震寰
    以表明他抗戰到底的決心。 1941 年7 月,日軍在蘇常太地區進行殘酷的「清鄉」。陳震寰被日軍抓捕後殺害。時年46 歲。 (資料提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