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當青島市民劉吉林將檔案親自交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沈強手中後,心裡的一塊石頭算是落了地。自從本報報導他從一個收廢品的小販手中,搶救出了差點變成廢紙的三本涉及日本曾經對青島進行經濟掠奪的老檔案後,不但在本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起了遠在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專家的興趣。 5月14日,該館研究員專程從北京來到青島,徵集了部分珍貴且有法律效力的檔案。這是抗戰紀念館自1987年建館以來首次在青島徵集關於日軍侵略我國的原始檔案,並將作為珍品在隨後的展覽中進行陳列。值得一提的是,紀念館專家從檔案中又發現了珍貴的證據——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時的證據。
現場 館長親自接受檔案捐贈
「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就是讓展品連通觀眾,讓觀眾通過展品來真實地了解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文保部副主任何丁告訴記者,在得知劉吉林搶救檔案的事情以後,抗戰紀念館領導非常重視,決定在徵集成功的前提下,在博物館日當天在北京舉行一個高規格的捐贈儀式,並邀請劉吉林和本報記者到位於北京盧溝橋旁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 18日上午,在數百人的見證下,劉吉林在博物館日北京主會場——周口店猿人博物館新館前將珍貴的檔案親手交給了抗戰館館長沈強。拿到捐贈證書後劉吉林激動地告訴記者:「能讓世界人民看到這些東西是我的心願,今天我的心願達成了,我非常欣慰和自豪。如果我今後還能找到相關的物品,一定還會無償捐獻給紀念館。 」
據何丁副主任介紹,這些檔案因為都是一手資料,具有當時日本官員的親筆籤名和印章,是一種證明國家行為的鐵證,所以非常珍貴。為了能夠保證這些一手檔案不受到歲月的侵蝕,原件將存到恆溫恆溼的保管室中,展出的物品則是由高級複製師根據原件複製的。「我們的複製品會和原品一模一樣,哪怕上面有一個小洞都會表現出來,劉先生以後可以隨時來看。 」何丁告訴記者。
鑑定 檔案珍貴可做法律證據
「沒想到這些檔案保存這麼完好,還有當時的親筆籤名和印章,這是非常珍貴的日本侵略歷史物證。 」5月14日中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副研究館員喬玲梅和她的同事一起從北京來到青島,直奔檔案的發現者劉吉林家中而去,一進門顧不上休息,便捧著三大摞檔案仔細地看了起來。
「這些檔案真全,無論是從開始徵地還是到後面的建築平面圖,真的沒有想到。 」喬老師一邊翻看一邊自言自語,看到有特別重要的便會記錄下來。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篩選,在經過劉吉林的同意後,最終他們選擇了91頁檔案進行徵集。記者看到,這些檔案的內容基本上是日本當年在這裡的徵地合同以及各個時期的工作記錄,上面不僅有當時日本領事的親筆籤名、印章,還有當年日本國內銀行為徵地建廠貸款的憑證。 「這些檔案都顯示的是國家行為,是日本侵華的鐵證,非常珍貴,非常感謝你能將這些捐贈給我們。 」喬玲梅一邊和劉吉林說,一邊非常認真地開具了一張檔案徵集收據,收據上面的編號將作為今後檔案在庫房內的編碼。
發現 日軍首次侵佔青島物證
在喬玲梅一行查閱檔案的時候,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那就是在這本檔案中不僅有1937-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的證明,更有一本很薄的檔案清晰地記錄著「大正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的文字,也就是說,這些檔案的起始時間是從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的,今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這個線索的發現無疑非常重要。記者了解到,日本人建立和控制的青島九大紗廠很多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便已經建立,日本戰敗後當時的政府將這些廠房幾乎全部炸毀。但是在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期間,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恢復了這九大紗廠一大半的產能,為日軍在中國的侵略行動提供物質支持。
無獨有偶,在今天的捐贈儀式上,來自北京的潘先生也捐給了紀念館12枚日本軍功章,其中裡面一枚竟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和德國在青島之戰勝利後為有功人員頒發的勳章,這枚勳章同樣非常罕見,和劉吉林提供的檔案中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的歷史相互為證,實在是巧合。
參觀 為歷史出一份力是責任
5月17日中午,記者和劉吉林一起來到北京,下午在抗戰館負責人的帶領下一同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據文保部副主任何丁介紹,這座紀念館建於1987年,館名由鄧小平題寫,是一座全面反映抗日戰爭的主題性展館。記者在館內看到,展覽以時間為順序,分為七個展館,將中國人民建立抗日戰線、反法西斯戰爭所做的鬥爭表現得非常充分,以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有關遺物和文稿為主,其中有些文物已成孤品。館藏抗日戰爭時期重要文獻、書刊、檔案、資料數千件。但是劉吉林所捐贈的日本當年購買土地以及建造工廠等經濟掠奪行為等這類的資料卻沒有。「劉先生捐贈的檔案將給博物館的館藏和更全面地反映日本侵華的歷史增添重要物證。 」何丁副主任說。
從紀念館出來,記者看到劉吉林的心情比剛來的時候沉重了許多。紀念館位於宛平城內,這是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全面侵華進攻的第一座城池,至今在城牆上還能看到許多當時留下的彈孔。走出宛平城的西城門,一座布滿獅子雕塑的橋映入眼帘,這就是鼎鼎有名的盧溝橋,也是「七七事變」的起始點。走在盧溝橋上,劉吉林和何丁副主任探討著各種問題,但是記者看到,在橋的盡頭,劉吉林不時地遠眺對面的宛平城城牆,發出陣陣嘆息。 「一開始的時候只是覺得這是一份珍貴的檔案,但是來到這個地方,站在當年日本侵華的起點上,感覺完全不一樣了,我捐這些檔案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是在為歷史出一份力。」劉吉林說。
新聞背景廢品店裡搶回珍貴檔案
劉吉林今年五十多歲,是青島鹼廠的一名職工,從小就住在我市李滄區板橋坊,他還在附近開了一個小商店。劉吉林平時就有收藏的愛好,經常會在附近的老村落、老房子裡溜達,遇到有拆遷的便能收集點老茶壺、老鐘錶等老物件。
「當時建火車北站,周圍要進行大規模拆遷,國棉七廠和八廠都在拆遷之列。我喜歡收藏,就比較注意這些事情。當時來了個收廢品的,我就問他收沒收到老書老本子之類的東西,沒想到那個人說有些蓋章的合同。我當時就覺得可能不尋常,就跟著這個收廢品的去了他的倉庫,沒想到一打開我就驚呆了:這不是日本人當時留下的建廠檔案嗎?足足三大本,這可是城市發展的一手資料,更是日本侵華的鐵證。 」劉吉林告訴記者。
隱約感覺到自己得到的三大本資料價值不小,5月3日,劉吉林第一時間撥打本報熱線82860085,將此事告訴了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