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抗戰題材漫畫書《興華大力士》「回」石門了

2020-11-24 浙江在線

照片由豐子愷紀念館提供

  浙江在線2月27日訊 「《興華大力士》這本小書我是不會賣的,但可以捐。」年近七十的福建老人邱火金將自己收藏了10多年的舊書贈給了豐子愷紀念館。昨天上午,邱火金老人自己沒能親自到場,但他的孫子邱競方代替他完成了豐子愷抗戰題材漫畫《興華大力士》的交接儀式。

  彌足珍貴的「殘本」

  昨天,記者在豐子愷紀念館見到了這本舊書《興華大力士》,全書共有32頁,看上去並不厚。正面左側以棕紅為底色,豎寫著「興華大力士」五字,右邊有灰色小字「兒童戰事畫」,下面落款「子愷著」;正面右側以暗灰為底色,主圖為一名著長袖上衣、黑色短褲,面部表情剛毅的光頭少年,其右手提書有「建國」、左手提書有「抗戰」字樣的包袱。

  豐子愷在該書的例言中寫道,這本書是專門為初小三年級生所著的國語課外讀物,共有「興華大力士」、「興華吃芋艿頭」和「嫩荸薺三板」3個小故事,配以水墨漫畫。書中的文字和33幅插圖都是豐子愷親自「操刀」完成的。

  「豐子愷先生關於抗戰題材的漫畫作品本來就不多,更何況是在逃難廣西桂林的過程中創作的,加上刊印的數量很少,所以這本書顯得彌足珍貴。」豐子愷紀念館館長吳浩然小心翼翼地捧著書,「雖然書身有被蟲蛀的痕跡,還殘缺了幾頁,但是這對豐子愷研究仍有很大意義。」

  將書捐給紀念館

  因為遠在老家福建泉州,加上近年來身體上的不適,邱火金老人自己沒能來到桐鄉,將珍藏10多年的《興華大力士》捐贈給豐子愷紀念館,但他囑咐在杭州讀大學的孫子邱競方帶來了這本書,並「一定要把書交到吳館長手中」。

  邱競方說,這本《興華大力士》是十餘年前,愛好收藏的爺爺在逛古玩市場的時候淘回來的,一直視如寶貝珍藏著。「爺爺愛收藏古幣、古瓷等,以前經常去逛古玩市場,現在年紀大了,逛不動了,就開始轉而搞起了古玩研究。」前些年,他寫過一篇關於豐子愷《興華大力士》的研究文章,也為這次贈書埋下了伏筆。

  原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吳浩然看到了邱火金老人的這篇關於研究豐子愷先生的文章,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認識老人卻苦於沒有聯絡電話,最後在《收藏快報》的幫助下聯繫上了老人。吳浩然希望能買下這本《興華大力士》以豐富豐子愷研究基地的館藏資料,老人與孫子商量後,決定將書捐贈給豐子愷紀念館。

  昨天,捐贈儀式結束後,邱競方立即打電話告知爺爺,邱火金老人非常高興。老人的普通話帶著濃重的閩南「風味」,他反覆說,「將書捐給紀念館作為研究豐子愷先生的資料,很有意義。」

  民間出力豐富館藏

  「每年都會有很多學生、學者來到紀念館查詢豐子愷先生的一些資料,但主動捐贈的並不多。」吳浩然擔任館長以來,一直致力於收集有關豐子愷先生的研究資料,包括老照片、老報紙等,邱火金老人所贈《興華大力士》一書正好填補了館藏的一個空白。

  據吳館長介紹,《興華大力士》這本書存世量不多,只收藏在國家圖書館中用於研究,其他大部分都「流落」在民間收藏家手中,該書作為抗戰時期豐子愷所著的原版書已屬難得。

  對於如何豐富館藏的問題,吳浩然告訴記者,像茅盾故居、沈鈞儒故居等紀念館靠的都是民間收藏家主動上門捐贈,也有從名人後代中收集的。豐子愷紀念館開館以來,也有捐贈書畫、文集的收藏家,但是並不多,「希望能有更多的民間收藏家願意將自己的『寶貝』捐贈給紀念館,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館藏資料。」

  延伸閱讀: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原名豐潤,又名豐仁。他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受業於名師李叔同,1921年留學日本,1924年開始發表漫畫。他聰慧過人,僅在日本10個月就精通日文、英文,是我國現代的畫家、文學家、翻譯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學藝術大師。

相關焦點

  • 豐子愷——中國漫畫的鼻祖
    豐子愷是公認的中國「漫畫之父」,正是因為他在1925年發表的「子愷漫畫」,讓「漫畫」這個詞開始被中國大眾接受和使用。但他的作品既沒有諷刺,也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幽默,與今天我們認為的漫畫相隔甚遠。因此,他的創作被視為是一種「異類」。豐子愷出生在1898年的浙江嘉興,原名豐潤。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就風格而言,豐子愷的漫畫介於「國畫」與「漫畫」之間,筆墨的形式風格可上接中國文人減筆畫脈絡,風格率意自然、構圖簡潔明暢、線條疏淡灑落,「中國趣味」是豐子愷漫畫美學的焦點。在他的中國式漫畫中,中國傳統繪畫獨有的筆墨韻味、詩情哲理、文學素養,以及簡化、象徵、變形等形式手法等,在他漫畫作品中得到充分的繼承和發展。
  • 豐子愷,他有種樸拙簡約的藝術之美
    那時豐子愷剛30歲出頭,精力充沛,創造力旺盛。他在事業上,四面出擊,全面開花:教書、畫畫、寫作、翻譯、編書刊,同時留下大量設計作品,後人稱之為裝飾漫畫。此處所謂漫畫,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那種諷刺和揭露,也非誇張、變形。豐子愷說過:「我的畫究竟是不是漫畫,還是一個問題,因為這二字,在中國向來沒有……日本人所謂漫畫,定義為何也沒有確說。
  • 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斜杠人生」
    提起豐子愷,最先想到的便是一幅幅質樸親切、生動幽默的「子愷漫畫」:一壺熱茶,一彎新月,一片山色……豐子愷似乎總能發現生活中最靈動也是最深遠的一幕,讓觀者覺得,能把這場景畫出來的人,一定極可愛。豐子愷作品《遊春人在畫中行》 豐子愷的「任性」可謂貫穿終生,當年「遊學」日本十個月,想到時間太短也學不到什麼,他索性「逃課」跑去逛展覽、聽音樂會、泡書店了。而就在這十個月裡,豐子愷的內心經歷了過山車,先是決定放棄畫畫,又因為一次偶遇,重拾畫筆。也正是這次偶遇,讓如今家喻戶曉的「子愷漫畫」埋下了種子。
  • 豐子愷彩色漫畫精粹集出版
    豐子愷的畫和文章,近些年在年輕人群體中深受歡迎。作為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豐子愷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俞平伯先生曾評價豐子愷的漫畫作品:「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8月16日,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外孫女楊朝嬰亮相上海書展,與廣大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外祖父豐子愷,以及《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背後的故事。
  • 豐子愷漫畫作品之一
      他的父親是清朝最後一科的舉人  他的師傅是弘一法師  他是從小小石門灣走出的一代文化巨匠  他是中國現代漫畫的開端  他,就是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字仁,號子愷,浙江崇德人。
  • 豐子愷後人婚宴嘉賓中又發現兩位溫籍名人
    王國松  豐子愷先生作品《柳待春回綠未生》  溫州網訊 又有新發現!  1941年,豐子愷先生一家為躲避日寇的轟炸,由浙北桐鄉石門遠走西南避難,至貴州遵義。1941年9月7日,平陽人宋慕法與豐子愷二女兒豐林先在遵義成都川菜館舉辦婚禮,蘇步青擔任證婚人。蘇步青和王國松是溫州中學的同窗好友。豐子愷後人婚宴當天,蘇步青邀請王國松參加婚禮。  王國松家境不富裕,但樂於助人。
  • 循著一張張漫畫 品讀豐子愷先生作品裡的愛國情懷
    杭州日報訊 大師豐子愷當年曾寫下這麼一段話,「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個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國家、民族的事也如此」。放在2020年,這話顯得更為貼切。
  • 趙幼強: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
    豐子愷的漫畫很多是從畫古詩詞意境開始的,把最耐人尋味的景象凝固了,定格下來;國畫的筆調,百態的人生,乾淨的構圖,簡潔的線條間境界全出,意境曠遠。《嘹亮一聲山月高》本期藝術大家與四川系列講座,成都畫院邀請到《心語——豐子愷漫畫解讀》一書的作者,原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研究館員趙幼強為我們講解漫畫大家——豐子愷的其人其漫畫。
  • 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來了
    「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他,是中國漫畫第一人;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他,是浙江近代頗具影響力的文藝大家;他,集畫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教育家於一身;他,以一支筆、一顆心創造了一個詩意、真摯的藝術世界;他,就是豐子愷。
  • 豐子愷畫作裡的愛與真
    《白雲無事常來往》 豐子愷 繪/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光明書話】 四十五年前,中國現代漫畫第一人豐子愷逝世,給後人留下了四千餘幅漫畫作品。時至今日,完整保存下來的漫畫作品不足其全部創作的一半,彩色漫畫更是少之又少,僅有兩百餘幅。
  • 「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主題講座在成都畫院開講
    講座現場你知道「漫畫」一詞的來歷嗎?你想聽豐子愷與漫畫之間的故事嗎,你知道豐子愷與四川又有著怎樣的情緣呢?11月22日下午,由《心語——豐子愷漫畫解讀》一書的作者,原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研究館員趙幼強主講的「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在成都畫院開講。
  • 豐子愷的漫畫藝術特點是什麼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等等,他畫的漫畫充滿生活趣味尤其是童趣,色彩清新自然,看起來總是感覺春風拂面,幸福洋溢。1 有趣而簡潔中國傳統的畫家,無論是國畫還是漫畫除了技法上的要求之外,還非常注重一個字這就是「趣」,有趣本身就形成了一幅畫的靈魂。
  • 聚鎂Art0X丨豐子愷-將「漫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私塾先生也不拘一格,見到豐子愷的「惡作劇」,便鼓勵他畫張孔子像,他也不拘束,畫得惟妙惟肖,從此「小畫家」的稱號就流傳開了。1914年,16歲的豐子愷離開家鄉進入了浙江省立第一師範,也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李叔同。在李叔同那裡,豐子愷學會了寫生畫法,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
  • 豐子愷作品的市場走向
    《子愷漫畫》由於取材新穎別致,畫法生動率真,俞平伯、朱自清、鄭振鐸等學者皆推崇不已,為書作序題跋。朱自清在序中寫道:「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這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
  • 外孫眼中的豐子愷:他喜歡聽批評意見 會偷聽
    家中的大人小孩都知道,豐子愷對自己的速寫本視若珍寶,從不離身,有一次家中李媽不當心,把他的衣服帶本子都浸到洗衣盆裡,正要去洗,他發現速寫本不見了,十分著急,立刻發動全家去找。李媽尋到了,忙喊:「小書在這裡!」從此「小書」成了速寫本的代名詞,大家對它也就更當心了。
  • 著名「鏟屎官」豐子愷的重慶故事:為貓挨餓的中國漫畫第一人
    ,原名豐潤,筆名TK,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創始人之一。漫畫一詞最早在中國的出現,就在豐子愷第一幅公開發表的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的落款上。豐子愷的漫畫注重神態和意韻,畫人物往往略掉眼睛鼻子,「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諧語,在當年流行一時。1942年,這位「跨界」的藝術家應美術教育家陳之佛先生之邀,來渝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務主任。至1946年離開,豐子愷夫婦和5個女兒在重慶待了三年半。
  • 【名畫賞析】引人深思的豐子愷教育漫畫
    中國現代漫畫事業的先驅 豐子愷 原名豐潤 ,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堂號緣緣堂,筆名「TK」(FONG TSE KA),法號嬰行,生於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嘉興桐鄉),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散文家、翻譯家、美術音樂教育理論家,也是20世紀中國藝壇上不可缺席的重量級人物、中國現代裝幀史上重要的設計家,被譽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 「中國現代漫畫鼻祖
  • 豐子愷畫教科書,葉聖陶手寫文字,這樣的名家設計上哪兒找去
    1898年出生的豐子愷,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鼻祖」,是中國現代漫畫事業的先驅,他一生致力於漫畫藝術研究,看他的那些漫畫是很有趣的,各種題材,詩畫結合,幽默風趣。豐子愷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喜歡繪畫,1921年,豐子愷留學日本,在那裡遇到了著名漫畫家竹久夢二,並被他的漫畫深深吸引,在他的漫畫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繪畫的方向。
  • 豐子愷:做人若像豐子愷,生活哪裡都可愛
    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後臺回復「日曆」可獲取詩詞日曆和免費圖書聽優質好課——讀懂李清照